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一个上海市民的记忆
2017-01-07 10:09:58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薛伟平   点击:  复制链接

  1945年10月10日,上海,市民涌上街头庆祝抗战胜利。

  牢记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对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保持高度警惕,予以坚决反对,是所有爱好和平人们的共同责任。

  今年七十岁的邵振华先生是上海的一位普通市民,他至今牢记着长辈关于抗战期间苦难日子的回忆、珍藏着父亲留传给他的抗战文献。他在给本报投稿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只有将法西斯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时时鞭挞,才能避免重蹈覆辙,维护先人用鲜血铸就的和平秩序。

  这不仅是一位普通市民的呼声,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在这个反思战争、祈祷和平的特殊年份,让我们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贡献更大力量——这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最好纪念。

  与邵振华先生相识,缘于他给本报发来的一篇关于抗日战争史实的稿子。

  收到来稿,记者当即致电邵振华。巧的是,邵先生刚自国外旅游回家,因旅途中感染伤风而略显嘶哑低沉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但是,当记者提及他的来稿时,话筒中的声音一下子响了起来:“我父母那一辈人,凡是经历过日本人占领时期的,都恨透了日本鬼子。”

  邵振华说,现在日本右翼否认侵华史实,他对此强烈不满,“历史不容否认!我不仅牢记着父母在世时常常提及的日军侵占上海时期的苦难日子,而且还珍藏着父亲留下的反映日军侵华史、出版于194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

  祖父迁居上海当职员

  如同许多上海市民源自“外来户”一样,邵振华的祖父母邵和生夫妇于上世纪初自浙江宁波鄞县迁居上海,在清末民初成立的上海邮政总局担任邮车押运员。邵振华的父亲邵汝椿在上海念完中学后,子承父业,考入上海邮政总局,先后在邮政总局营业科、邮电管理局转运处工作,直至1972年退休。

  邵振华生于1945年,退休前是上海某科技类杂志的主编。今年正好七十周岁的邵振华自称是“正宗的上海市民”:“我出生于上海,自小一直生活在上海。听家里长辈讲,我家里最早住在爱文义路(现北京西路)张家宅,大概在1945年前后搬到新成区(现静安区)大通路大通里24号前楼(现已拆除)。”

  屈指算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际,正是邵振华出生之时。

  所以,邵振华说,他对那段苦难日子的记忆,来自于父母亲及周围年长者生前的口述。

  沦陷区平民穷困潦倒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学毕业生邵汝椿,当上小职员之后,面临着与大多数市民相同的“娶妻生子”的生活轨道。然而,平静的日子,被日寇侵略的铁蹄无情地打破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日寇侵占了包括租界在内的整个上海,上海人民陷入了最黑暗的日本侵略军占领统治时期。“听老辈人说,那时候,日本兵在上海市区、郊区许多交通要道拉起了铁丝网作为路障,凡是进出这些路口都得被搜查。日本人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运送抗日物资。可事实上,不要说商人异地‘跑单帮’(即将货物从其出产地运送至货物消费地以赚取差价的行为),就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日本人也不准许携带运送。这样一来,大多数上海市民缺吃少穿,生活极度穷困潦倒。”

  “老辈人说起当时的上海,个个对日本人恨得咬牙切齿。我的一位长辈,要到浦东探望亲戚,可每个摆渡口都有日本兵把守着,凡通过者必须向日本兵鞠躬行礼接受搜身,稍一迟缓,便是老大耳括子劈面打来。”

  据邵振华母亲生前回忆,由于当时日本侵略军对市民的生活必需品管制严酷,市民生活每况愈下,健康越来越差,许多人即使患病也无力求医。邵振华的母亲就在那个时期不幸罹患伤寒症而差点送了命,后来幸亏在众多亲友的资助下,才得以送医院获治。但是,更多的上海市民,只能硬捱着听天由命。

  至今不知兄姐有几位

  日寇侵占上海时期,上海的粮食供应极度短缺,街头频发抢劫、凶杀事件,市民饥饿丧生时有发生。日寇汪伪则作威作福、鱼肉百姓。

  “据父母亲回忆,日伪当局当时实行‘计口授粮’——又叫‘轧户口米’,规定给每个市民发一张购米证,可以每周在指定的米店购买白米一升,碎米半升。但就是这样的一升半升粮食,也经常断供。居住在贫困地段的升斗小民,必须拿着户口购米证抢先去‘轧’(沪语意谓挤进人群),就是在米店开门前蜂拥而至争先恐后,才能买回一点口粮。”

  在邵家居住的弄堂里,大多是生活在中下层的劳动者。邵振华说,早先时经常听到母亲在忙完家务后与左邻右舍闲聊时回忆道:每次在指定的米店排着长长的队伍,伸长头颈朝前探望着,人人都是急切的神情,直到自己排到了买到了才松了一口气。但是,那时都是大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区区几斤籼米根本吃不了几天。怎么办?“母亲说,那时普通人家都吃一种叫‘六谷粉’的粗杂粮,一天三餐都吃这个。”所谓六谷粉,今天的人们或许根本没听说过也没见到过,那是一种以碎屑的小米、绿豆、玉米、高粱并混合麦糠、麸皮甚至细砂石等煮成的食物。

  邵振华幼时听其邻居、住在灶披间的“小苏州”介绍,日寇占领上海期间,由于粮食紧缺米价狂涨,老百姓买不到也买不起,只能长期吃“六谷粉”,结果,老年人浑身浮肿乏力、腹胀如鼓,壮年人丧失了基本的劳动能力,儿童则因营养不良而疾病缠身甚至夭折。

  “我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但我肯定不是家里的老大。我依稀听父母说起过,在我出生之前就有过几个孩子。但我很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母亲与家里的长辈提起她的一个女儿,那应该是我的一位姐姐,就是在上海沦陷时期因长期营养不良而疾病缠身最终夭亡的。母亲当时述说此事泣不成声、哽咽良久的情景,至今宛如眼前。”

  抗战画史珍藏七十年

  在邵振华的记忆中,父亲邵汝椿非常喜爱读书。“我家老屋地方虽小却摆着一个大书柜,里面放着父亲读书和工作后长期保留的书籍。他一生关心国家大事,又在邮政总局工作,得工作之便,从青年开始,就购买订阅了大量书籍杂志。可惜的是,在‘破四旧’、‘文革’时期,很多书刊被烧掉或卖掉。我清楚地记得,这些书刊里,有我中学闲暇时最爱读的《千秋》《万象》《西风》《紫罗兰》等杂志、画报,全部是解放前三四十年代的出版物,虽说时隔多年,纸张泛黄有些残缺,但都是父亲喜好阅读的针砭时政、西风东渐的文学书册,都是‘浪里淘沙’长期累积保存下来的知识宝物。”

  邵振华至今感到庆幸的是,由于母亲当时的“拼力抢救”,一些纯粹知识型的经典书籍、外文书籍等出版物得以保留至今,比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用百科全书》(补编1925年版)、《袖珍英汉辞林》、中华书局出版的《康熙字典》、东方舆地学社发行的《最新世界形势一览图》(1931年版)等。

  “尤其让我感到侥幸的是,这本反映日军侵华暴虐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出版至今已近七十年了,仍然保存完好。我一定会把老一辈的抗战记忆,连同这些珍贵书籍,很好地传给我的后代。”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7-01-07 10:11:3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父亲的劳动英雄奖章

下一篇:两次被日军抓走拷打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