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烽烟中的新四军木刻创作
2019-01-05 15:10:03  来源:江苏档案馆  点击:  复制链接

  四军的木刻创作,是抗战时期华中敌后抗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抗日战争的兴起而兴起,随着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而不断发展。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有着较好的艺术基础的美术青年,由于没有更好地从事中国画、雕塑、油画实践的条件,便就地取材搞木刻,使之成了当时最主要的艺术品种之一。木刻不仅是一种艺术宣传形式,也是一种印刷手段。当时没有铜锌版设备,各种绘画作品,都要先变成木刻,然后才能印成美术宣传品,广为散发。因此,不论原来是画什么的,当时都得学会木刻。“战争环境的油画家、国画家,似‘英雄无用武之地’,借用铁笔发挥其才能”(杨涵《铁笔生涯》)。这是木刻创作在根据地内普遍活跃的原因之一。

  新四军重视文化、文艺工作,木刻的使用也较早、较普遍。1938年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后,当时新四军臂章上的持枪战士图案就是用木刻刻印的。新四军为配合敌后抗日斗争组建了战地服务团,服务团成立了美术组,并创刊了《抗敌画报》,由吕蒙负责。当时对敌宣传品和战士课本上都有木刻插图,还有木刻钞票及邮票等。1939 年10 月,赖少其到达皖南参加新四军,接手主编《抗敌画报》,《抗敌画报》改用木刻印刷。战地服务团美术组创作的《新四军军歌》等木刻,曾手拓了100 本对外宣传,并将其中之一部分交由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带往美国。

  当时,木刻作品一般通过报纸、杂志和画报等形式传播。一师(苏中地区)木刻多在《滨海报》、《苏中报》上发表。1942 年2 月,在皖南事变中被捕的赖少其、邵宇二人从上饶集中营越狱,回到苏中解放区。赖少其在《苏中报》负责副刊编辑,在报上经常发表木刻作品。1943 年8 月,赖少其、涂克、杨涵、江有生、邵宇等在苏中二分区《滨海报社》编文艺副刊,刻了许多插图及报头。1943 年10月,新四军一师的美术工作者在苏中地区发起组织了苏中木刻同志会。赖少其编写了一本题为《第一张木刻》的小册子作为教材。不久又办起了《苏中画报》。1945 年4 月,又以《苏中画报》社名义出版了32 开铅印的《漫画与木刻》,收入了木刻作品38 幅。1945 年,杨涵受命主编《苏中画报》,共出8 期,发表了很多木刻作品。

  二师(淮南地区)有《抗敌生活》、《抗敌画报(江北版)》。1941 年4 月,淮南苏皖区分别成立了淮南艺术专科学校、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的文化队,程亚军、吕蒙分别主持两校美术系,培养木刻绘画人才,举办木刻流动展览。1942 年,他俩与莫朴共同创作的连环画《铁佛寺》,可以称得上是木刻作品中的鸿篇巨制。《铁佛寺》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故事除奸反特的重大教育意义和曲折复杂的情节,进行艺术构思,采用黑白对比的表现手法,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心理及其变化的把握上各有分寸。三位作者木刻技巧精湛,吸收民间年画、剪纸等工艺品画面明快简洁、主题鲜明的特色,改变了原来木刻作品在创作上强调人物阴影和复杂背景的形式,通俗易懂,广为读者接受,是早期木刻连环画中的精品。

  三师(苏北地区)的木刻创作在新四军各师中尤为突出。新四军重建军部后,为了培养木刻艺术人才,满足抗敌宣传工作的需要,在盐城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刘少奇兼院长,莫朴任美术系主任,教员有许幸之、刘汝醴等。美术系的学生以画宣传画为主要目标,宣传画的形式之一就是木刻。1941 年,以莫朴为会长的苏北木刻工作者协会(在盐城鲁艺华中分院成立),在苏北的美术活动中,显得非常活跃,成员有芦芒、沈柔坚、洪藏、丁达明、吴耘、程默、凡一等,他们创作了大量木刻作品,主要在《盐阜报》、《盐阜大众》、《淮海报》、《苏北画报》、《新知识》等刊物上发表,还出版了《木刻选集》、《木刻漫画》,举办木刻、美术等流动展览。1941 年5 月,“文化城”盐城出现了空前规模的轰轰烈烈的文化活动高潮。苏北木刻工作者协会与鲁艺华中分院美术系联合举行“五月木刻展览会”和“美术展览会”,展出作品有300 多件,挂满了鲁艺的教室。观众主要是城郊农民及城镇居民,现场拥挤不堪。苏北根据地的《江淮日报》、《江淮》杂志、《真理》、《江淮文化》创刊之初都刊有木刻作品,以后出版的《先锋》、《新知识》、《儿童文艺》以及《淮海报》、《盐阜报》、《盐阜大众》刊载的木刻作品则更多。有些杂志的封面、封里均有木刻画。三师政治部主办的《先锋杂志》,规定文艺习作应占整个篇幅的百分之二十。该杂志的第1 期至第22 期,共载文337 篇,其中文艺习作33 篇、通讯50 篇、木刻32 幅。在苏北木刻协会创作的大量木刻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迎接1940》、《斗争在苏北敌后》、《收割》、《学习、学习,再学习》、《军民团结》、《生产自救》、《磨炼》、《晚归》、《劳动者》等优秀作品。1941年秋天,苏北反扫荡胜利,鲁艺华中分院解散,成立了军鲁工团和师鲁工团。军、师鲁工团均下设文学、美术、戏剧、音乐4 个小组。军鲁工团美术组组长是莫朴,在艰苦环境下,美术组坚持开展木刻、连环画等创作活动。军鲁工团在阜宁一带,吸收民间“门画”和“牛印”的艺术形式,创作了一批富有民间特色的抗战新门画和新牛印(苏北春节时,农民贴于牛栏的一种水印木刻画,每套8 张)。1942 年10 月,三师鲁工团主编的《先锋文艺》创刊,刊有“百禄沟战斗”连环木刻。同年,转战至苏北的“新安旅行团”曾创办了《儿童画报》,负责编务的王德威当时尚不足18 岁,芦芒、吴耘、黄丕星、丁达明等为之供稿,推动了抗日儿童运动的发展。苏北淮海区、盐阜区成立了淮海区美术工场与苏北美术工场。这两个美术组织对抗战后期苏北美术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期间,美术工作者还办了不少画刊,如《先锋画报》、《木刻选集》、《盐阜木刻》等。1944 年7 月底,经阿英提议、黄克诚批准,新四军三师政治部在阜宁县益林镇南面的桑树街成立了苏北画报社,丁达明负责木刻工作。画报社出版了16 开套色石印画刊《苏北画报》,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部队的干部和战士,内容以部队生活为主,有战斗英雄、模范事迹、生产运动、拥军爱民活动等。木刻画的特点是画面简洁明了,主题突出,通俗易懂,因而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木刻作品在苏北根据地较为普遍,即便在中小学教育上,木刻也占有一席之地。盐阜行署颁发的《小学暂行规定》中,明确把木刻练习列入课程要求。新四军对木刻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斗争在苏北敌后》作者:莫朴

  《军民团结》作者:高斯

  《铁佛寺》作者:莫朴、吕蒙、程亚军

  四师(淮北地区)的《拂晓木刻》,五师(鄂豫皖地区)的《七七画报》,六师(苏南地区)的《前哨报》和《前哨画报》,七师(皖中地区)的《大江报》上的“大江木刻专栏”上都有不少木刻作品发表。

  新四军的木刻很好地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美术工作者在战争环境中深入斗争生活,在生活中提炼、创作,形成了作品风格的多样性。木刻作品往往有强烈的战斗性,有明确的政治内容。木刻作品的情节性和叙事性很强,作品多以发生在战争年代的真实事件为题进行创作,风格自然、朴素而又真切,因而使人难以忘却。从《铁佛寺》到《黄友根》,从《沙沟战斗》至《陈集歼灭战》,无不取材于现实,源于现实,在现实上进行艺术的再创作。解放区的木刻与国统区和早期新兴木刻的巨大差异和本质的不同,就在于解放区的木刻第一次描写了解放区的劳动人民。木刻家杨涵曾在《战地钩沉》一文中指出:“苏中农村是我创作课堂,苏中军民是我良师益友。生活与造化鼓励我,充满着创作活力。”新四军木刻的观众主要是农民,服务的对象也主要是农民。总之,新四军木刻演变成为为农民创造又由农民享受的民间艺术形式。

  当时,新四军的文化工作被提到与军事并重的地位,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领导同志以深邃的战略眼光,为之倾注极大的热情,加上当时根据地云集了众多文化名人和文化工作者,因而构成了木刻创作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当时的苏北根据地,不仅是华中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而且也是华中的文化中心。所以这里木刻艺术的土壤是十分肥沃的,艺术实践也是丰富多彩的。尽管当时从事木刻创作的同志大多数很年轻,其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力也有不够成熟的地方,但这些作品是作者在炮火声中用血汗凝成的,因而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

  新四军的木刻创作及其艺术成就,是抗战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

  (《档案里的江苏》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9-01-05 15:11:0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新四军将领罗炳辉领导淮南军民大生产

下一篇:抗战时期的茅山反“清乡”斗争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