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江阴:一场赌上舰船与生命的“死战”
2015-07-07 10:56:25  来源: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陈之琰 学术顾问 国防大学 徐焰少将  点击:  复制链接

  

  江阴长山脚下的江面,曾经是中国海军军舰、各商船和民船沉没之处。现在,一家石油企业的管道架设在江面,平台上的工人来来往往,但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江阴阻塞战。 (陈之琰/图)

  编者按:1937年夏末秋初的江阴,国民党以海军自沉军舰和商轮43艘,民船、盐船185艘,中央海军主力第一、第二舰队覆没的代价,在一段时间内迟滞了日本海军舰队溯江而上,上海146家重要工厂、2500多技术工人得以紧急后撤。

  江面上的战况无疑是悲壮的,由海军将领亲自实施沉江阻塞之计则更为悲壮。

  关注这场在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海空战役,不仅是将这一段历史沉船“打捞”,而更在于昭示后人,无强大海军,便无稳固国防。

  2015年3月的一天,徐泉法站在江阴忙碌着的石油码头远望,“没有什么人会走到这里,也很少有人知道,国民党的舰船和一百多艘民船、盐船都曾经沉在眼前的这片江面之下。”

  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江阴市史志办一直研究共产党历史的徐泉法才第一次知道,自己的故乡江阴,曾发生过一场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海空战役。

  “那里就是长山,对岸就是靖江。”透过层层的管道与铁架,位于长江咽喉处的长山隐约可见。然而,即便是今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也很少知道在中国海军发展历史中不可替代的那一役。

  “很长一段时间,那段历史就像一艘沉船一样。”徐泉法说。

  中央海军无奈“自杀”

  “1937年的夏天,据说这江边码头的哭声曾经震动两岸。”徐泉法沿着江边慢慢走着,平静的江面上只能看到几网渔网。他说,那档案里书写的哭声,是他对江阴这段历史最深刻的印象。

  这哭声的根源是葛克信接到的一封密电。

  1937年8月16日,时任江苏省仪征县县长葛克信突然接到省政府密电,让他去位于仪征县东南部的十二圩码头等候两位省府专员。

  第二日,一艘小轮船载着两位专员进入了葛克信的视野。二人“形色匆忙紧张”,上岸后便要求他屏退左右。经过一番密谈,葛克信这才知道两位专员的真正来意:省政府奉海军部命令,要求征集两百艘大船,并限三天内征齐。别无对策的省政府无处可托,就把主意打在十二圩江面的运盐船上来了。

  仪征南滨长江,县境的十二圩是淮盐的一大集散地,因此在十二圩江面经常停泊着几百只大大小小运盐的民船。这些船最大的可载运几千吨盐,最小的也能载运五百吨。

  虽然葛克信知道,十二圩上的盐船多是暂停于县境,而并非属于县民。其造价,大者需二三万元,小者至少也要几千元。但是面对省政府的命令,他这个地方官可不敢怠慢。当夜,他便召集船民组织“十八帮公所”的董事和代表开会,“请他们在抗日救国的大义下,一致协助”。

  彼时的战况使得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把抗敌的触角延伸到普通的船商与百姓。

  就在“七七事变”后的第二天,日本海军第3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便提前结束在台湾附近海面进行的军事演习,急匆匆地率队向上海进发。在颠簸的台湾海峡途中,日本军方已下了攻取上海的决心,准备水陆并进袭取中国首都南京,迫使蒋介石投降。

  年届五十的海军部部长陈绍宽此时正在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和军事考察,接到蒋介石的紧急诏令,便立即返程。陈绍宽一下飞机便乘车直奔南京海军部部长官邸,紧急召见海军部政务处长陈季良,商议海军对日作战的方针。

  陈绍宽16岁便进入南洋水师学堂,19岁开始海军生涯。坚信“海军强国”的陈绍宽还曾上书蒋介石规划四大战区,提出建造20艘航母的计划。

  陈季良年长陈绍宽6岁,毕业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武昌起义时,任“海容”舰枪炮大副的他曾指挥炮击刘家庙,打响海军投向共和的第一炮。“宁愿葬身鱼腹,也要与日海军誓拼到底。”面对日本海军,陈季良曾如此立誓。

  二陈同是出生于拥有浓厚海军传统的福建,是中央海军的中流砥柱。令人唏嘘的是,也正是这两位最惜护海军事业的高级将领,选择了沉舰塞江的“自杀”之举,令刚有发展的中央海军在江阴走向毁灭。

  中国海军在民国年间不仅在建设上投入很少,而且建设思路是立足于打内战而非抵御外敌,直至1930年代还向日本购买中型水面舰只。没有潜艇,快艇极少,在沿海还缺少布雷舰艇。结果在中日全面开战后,恶果毕现。

  当时,上海失陷已成必然,而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是,倘若日本海军沿长江一路往西,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面对实力远高于自己的日本海军,与其将二陈的对谈定义为“商议对策”,不如称之为“痛下决心”。

  于是,江阴被历史选中了。

  江阴城北枕长江,黄山山脉如猛虎扑向江心。万里长江奔腾到此骤然束紧,最狭处仅1500米。因此,江阴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是上海溯江而上的第一要塞。

  今天,没有火炮踪影的黄山炮台已是市民散步的好去处,只剩基座和原本堆放炮火的仓库还能看到战火的痕迹。从已长出密林的山头向远望去,能看到江阴大桥飞架南北。

  最终的防御战略便是将主力舰队置于这里,配合各要塞阻遏日舰深入,“拱卫京畿”。陈绍宽决定,第一步先将长江航路的灯塔、灯椿、灯船等标志一律破除,使日舰失去航行目标;第二步在江阴航道最窄处沉船阻塞港道,把舰炮移作炮台,配合沉船、布雷和岸炮,构成阻塞线。

  原本驻于湖口的海军第一舰队由司令陈季良率领,灭灯疾行了十个小时于8月11日赶到江阴。皆怀高亢斗志的官兵抱着与日寇一决死战的意志,最终却愕然发现,28艘军民舰船已经停泊在君山江面,而他们将目击的是中国海军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体自沉。

  首批自沉的8艘军舰均为清代遗留的旧舰。此外,海军向招商局与各民轮船公司征集的20艘轮船也同时自沉,以构成江阴锁线。

  8月12日上午8时,江阴江面各舰由平海军舰率领进行升旗典礼,“平海”舰升起了海军部长的上将旗,代表陈绍宽在“平海”舰上亲自指挥自沉作业。

  在各舰抵达位置之后,陈绍宽发出沉船命令,“平海”军舰打出弃船旗号,各舰同时开放水门,然后,下沉。

  有人记得,其中的“通济”军舰下沉时,舰身依然呈庄严之端正姿态。沉没之后,长达137尺的桅杆仍露出水面数尺,似是无言的呐喊。

  这艘“通济”舰正是陈绍宽从水师学堂毕业从役后的第一艘军舰,亦可称作他的“母舰”。“通济”舰原为运输舰,曾经参加甲午海战。战后该舰改装为巡洋舰,并调往马尾海校,长期作为海军官校的练习舰。对闽系海军军官而言,“通济”舰不止是一艘军舰,更是伴随成长的老者。

  “看着一艘一艘的军舰和商船逐渐浸水、倾斜、终于沉下,最后我们亲爱的‘老通济’渐渐下沉了……”在封江时担任“平海”舰枪炮官的蓝园叙述心情唯“沉恸”二字。

  当天的自沉作业一直进行到傍晚才初告结束,陈绍宽始终在平海舰桥上默然督导自沉作业。

  随着更多的商船、趸船被沉入江阴水道,任何一点空隙都被认为会对首都南京造成危险。上海“闻人”虞洽卿,捐献了3万多吨海轮自沉于江阴要塞口,几乎占他的三北航运集团吨位总数的30%。

  在仪征县,接到葛克信的召集,“十八帮公所”的董事和代表们虽然犹豫,但经过一整夜的会也最终同意应征。

  8月18日,装满水泥和石子的盐船陆续从十二圩开往江阴,留下原本大船上的很多红木床、家具,还有一人高的穿衣镜等等,堆满了整个江岸。

  一些船民以为完成采石任务,可以交差返航,不料一声炮响,民船悉沉江底,葛克信听见,“嚎哭之声,震动两岸”,甚至还有投江自尽者。

  到9月25日,中国海军在江阴的沉船封江作业之中,一共自沉老旧军舰与商轮43艘,合计吨位63800余吨。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省民船、盐船185艘,载满石子3000余英方、65020担(合计2354英吨)沉入江阴水道,弥补江底封锁空隙。

  一战以来最激烈的海空战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

  彼时,28艘首批自沉的舰船已经沉入江底,蒋介石算准了游弋在长江的日本军舰会在淞沪会战打响时回援,就提前一天下令沉船锁江,以期“关门打鬼子”。

  然而,日本舰艇已于封锁线建立的先天夜晚,悄然驶入大海。封锁江阴,功亏一篑。但是想要在8月12日之后突破江阴阻塞线从海路直取南京亦非易事。

  在首批舰船自沉的同一天,海军第一、第二舰队主力在江阴江面集合完毕。这是中国海军自甲午海战后的一次重大对外动员,49艘军舰进入长江待命。

  日军想要成功,必须首先摧毁防守在封锁线上的国民党海军舰艇。虽然日军拥有海军的绝对优势,但限于江面狭窄,不能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所以,日军只有用飞机袭击中央海军没有空防配合的舰艇。

  在防守江阴阻塞线的最初日子里,“宁海”舰前段指挥陈惠记得从不见敌舰进犯,只有三五成群的敌机经常前来侦察、骚扰:

  8月16日,7架日机向江阴飞来。

  8月19日,日军水上侦察机在江阴要塞附近中国舰队左舷上空飞行。不久后,又有12架日机飞临江阴黄山炮台后方。中国军舰与要塞对空火力齐发,共轰击15分钟。日机始终不敢低飞,只有2架日机掷下两枚炸弹。

  8月20日,一架日军侦察机突入舰队上空侦察,遭“平海”舰射击,仓促逃窜。半小时后,7架日机飞临要塞上空,但再度被要塞防空火力击散,随即向下游方向飞去。

  8月26日,6架日机分两批袭击江阴附近中国舰队,日机投弹5枚。

  经历了近半个月的空袭,日军仅炸沉中国1艘炮艇,而却有2架飞机被击落。于是被迫暂停对江阴的正面空袭,其空军前往侦察、轰炸南京、镇江、芜湖乃至汉口。

  陈绍宽预感到日本将会进行血腥报复,而中国的舰艇远远不能与日本抗衡,就来到江阴前线看望在第一线的官兵。陈绍宽刚刚介绍完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各舰舰长就齐声表示,誓与舰艇共存亡,决不后退半步。

  他们知道自己已退无可退,背后就是首都南京,而江阴,是南京唯一的水上屏障。江阴丢失,南京危矣。

  徐泉法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江阴阻塞线建立后,的确起到了战略上阻滞日军进攻南京的步伐。而在9月下旬升级的海空大战,更让这位老研究者对抗日战争中的“国军海军”拼死一战有了全新的印象。

  9月22日,日本联合航空队的首批战斗机和轰炸机四十余架,携带重型炸弹袭击“平海”、“应瑞”二舰。机枪指挥刘馥看到,“平海”舰上的战士们在用炮“遮拦洪水般的攻击”,但是,“如波浪的敌人一层退下去,又一层层地继续冲上来”。在6小时的激战中,海军官兵共击落5架日机,中国海军阵亡官兵11名官兵,负轻重伤23名,“平海”、“应瑞”两舰被炸伤。

  当晚,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利用战斗间隙召开舰长会议。他说:“平海”绝不能因为避免被敌作为重点轰炸目标而降下桅顶的司令旗,各舰也不能为了机动而驶向上游。

  这是意味着“死战”,已经准备就绪。

  第二天,72架日机再度向江阴飞来,以“平海”、“宁海”二舰为其主要轰炸目标。江阴要塞上空再度发生猛烈战斗。在激烈战斗中,“宁海”舰舰长陈宏泰受重伤,还坚守岗位指挥。刘馥在枪架纵轴被炸坏的情况下,不顾枪体发热,自充射手,手持机枪射击,双手被烧伤至可见白骨。

  当天在江阴要塞观战的外国军事顾问均感叹:“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中,未有如此恶战者。”连日本第三舰队的旗舰也必须用广播不停叫嚣:“必须对中国海军加以惩罚报复!要突破江阴封锁区,必须首先摧毁中国防舰队!”

  激战中,中国军队当天共击落4架日机。但中央海军的主力舰“平海”、“宁海”二舰被炸,相继沉没。中国海军官兵共有15人阵亡,49人负伤。“平海”舰总大副后来回忆:“这两天的激战中,仅‘平’、‘宁’两舰消耗的高射炮弹约1300多发,高射机枪弹1万余发。”

  此后到10月,持续两个多月的江阴海空战以国民政府中央海军主力第一、第二舰队覆没,日军毁伤飞机18架告终。

  站在黄山脚下,讲述往事的徐泉法向西一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隐约的重重船舶所在之处就是江阴港,是驱动江阴这个“百强县”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之一。而在同一片江面上,今天满是望着美好未来的人们,早已没了陈绍宽那样没落离去的背影。

  时光流转,各个山头上的火炮陆续搬离了原先的位置,只留下光溜溜的炮台。曾有喜欢战争史的学生想要重访国民党驻扎在江阴的海军电雷学校,能够见到的,也只是近几年搭建的临时棚屋。早在50年前,那些由陈绍宽亲自指挥沉下的舰船也已被悉数打捞出来。

  “那段历史就像沉船一样,是需要被打捞的记忆。”徐泉法说。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07-07 10:58:2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二战”是罗斯福发明的,中国人叫“抗战”

下一篇:1938年武汉会战:百万国民党军尸山血海保卫大武汉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