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隐藏在深山里的八路军兵工厂究竟有多厉害?
2018-12-29 16:03:33  来源:网易  点击:  复制链接

  编者按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随着根据地革命武装的不断扩大,武器弹药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军火补给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的情况下,中共部队一边打仗,一边开展军工研究、设计与生产,逐渐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军工体系,为抗日部队提供了重要的武器弹药支持。其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军事工业的奠基者。

  根据地胡兵工厂

  抗战初期,各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一些具有军工性质的修械所,主要职能是帮助部队修理战斗中损坏的枪械。但普遍规模小、设备简陋,缺乏专业人才。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到,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手枪、手榴弹等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此后,各根据地相继建立兵工领导机构,军事工业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游击队所用榆树炮,测量口径58毫米

  1939年6月,八路军后勤部成立了专门负责军工生产的第六科,科长刘鹏。第六科成立后,将原归属各师分管的军工修械所,加上太行军区的军工厂整合成立了总部修械所,地点设在山西榆社县,对外称“八路军总部流动工作团”。不久,第六科扩为军工部,刘鹏改任部长,驻地迁至黎城县赤峪村,下辖四个修械所加柳沟铁厂、下赤峪复装弹厂、实验厂。其中一所就是后来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晋察冀军区也成立工业部,把军区供给部和各军分区的修械所整编为6个制造所,对各所的车床、发动机等生产设备进行整合。山东各军区成立了军工科,负责规划本地区的兵工生产。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在苏北盐城建立了军工部,辖有机械、炮弹、手榴弹和铸造、修械、木工等工厂。

  正在制造炮弹的八路军

  在建立管理机构的同时,各根据地也在着手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及熟练工人的匮乏问题。抗日根据地大都远离城市,兵工厂更是多位于生活条件恶劣的群山峻岭中。尽管八路军总部曾专门电示各师,要求招募技术工人,但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一直比较匮乏。

  1939年2、3月份,彭德怀致电毛泽东、朱德,希望能多派些熟练工人到根据地。当时有不少技术人员,携带机器前来延安投身革命。当时,在延安的几个边区兵工厂中,确有不少熟练工人,还有一些从上海等地带着机械设备前来的技术人员。接彭电后,经中央研究,决定从延安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所属单位抽调部分干部和工人深入敌后,支援敌后军工生产。八路军军工部也通过举办干训队来培养工厂管理和技术人员。

  不过,最难的还是熟练工人的培养。尤其是1940年以后,由于工厂规模扩大,对部分军品要进行批量生产,对标准化制式化提出了较高要求。之前的工人多习惯了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有的连锉刀都拉不平,大部分对制式化生产持抵触情绪。据时任八路军军工部部长的刘鼎回忆,他们只能一面做这些工人的思想工作,一面加大工人培训力度,组织工人学文化,从识字算数开始,逐步学会看图、认尺子以及英制公制换算等。同时,还组织技术人员与老工人进行一对一帮教,终于培养出一批适应专业分工的熟练工人,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提高工人素质的同时,工人待遇也随之提高。最初,工人实行军事化管理,生活待遇也与部队相同,实行供给制,最高津贴9元。后来改进了这种管理模式,军工部专门制定颁发了《军工部工厂规则》,从作息时间、劳动纪律、待遇、奖惩等方面创新了制度,工人工资待遇改为每月最高40元,最低18元,很好地激发了工人们的积极性。

  1938年绘制的“第八路军山西奋战图”

  先修枪再造枪

  抗战初期,各根据地的军械所由于人员、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只能修理枪支。尽管毛泽东等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曾专门就此致电彭德怀,提出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支,主要方法是自己造枪。但就当时的条件来说,这一任务基本无实现的可能。

  随着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加强,八路军从刚挺进华北时的三万多人发展到几十万人,原有的军事供给杯水车薪。在这样的形势下,自力更生,加强根据地的军工生产就显得迫在眉睫。最开始的任务,是造一支标准的步枪,因为当时八路军各部所用枪支规格、性能都不同,一支枪与另一支枪零件不能互换。刘鼎找来当时任黄崖洞一所副所长的刘贵福,让他牵头,组织几名得力技术人员进行设计攻关。实际上,刘贵福之前在延安的时候已经设计造出过一种叫“无名式”的步枪,并且还在延安的“五一”展览会上获甲等产品奖。这次,刘贵福在之前的经验基础上,借鉴“捷克式”“三八式”“老套筒”“汉阳造”等步枪的优点,反复研究,最后提出一种枪身短、刺刀长、重量轻,能与日军“三八式”步枪相抗衡的新步枪设计方案。在刺刀设计上,他们抛弃传统步枪刺刀扁形的设计方式,改为造三棱形刺刀。这种刺刀不仅克服了扁形刺刀易变形的缺点,而且更有杀伤力,把刺刀安装在枪筒口部,平时折叠在枪杆上,近战肉搏时自动弹出展开。

  八路军有一支具有相当战斗力的近代化炮兵队伍

  1940年7月,我军首支自行设计的新式步枪诞生。全枪重3.36公斤,口径7.9毫米,射击准确,刺刀锋利且能自动弹出,枪体轻巧坚固。为迎接建军节,这种新枪定名为“八一式”步马枪。随后,军工部将这种枪的图纸和生产工艺资料分发给晋东南各厂,组织批量生产,发放部队。

  不光是造枪,第二步就是造掷弹筒。百团大战后,彭德怀给军工部送来一门战场上缴获的日军新装备的掷弹筒,要求刘鼎等人研制,提高八路军的近战能力。刘鼎立即组织一所、三所和柳沟铁厂三个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研制。当时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缺乏制造掷弹筒所需的钢材和造炮弹用的铜材;二是缺少掷弹筒筒身及弹体的加工设备。通过发挥群众智慧,他们用从敌占区拆毁的铁轨用来打造成炮身,他们把国外关于铸铁韧化处理的工艺与太行山民间的焖火技术结合起来,造出铸铁,解决了炮身问题。不过,在掷弹筒第一次试射时,还是发生意外,炮弹在膛内爆炸,现场的一名工人被炸身亡。后经不断改进,1941年4月,第一批掷弹筒及炮弹试制成功,口径50毫米,射程最远达700米,与日军同类装备相比毫不逊色。5月,这种新式武器就被运往前线投入实战。日军惊呼,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兴建了现代化的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和外国专家”。

  日本朝日新闻对于阿部规秀被击毙的报道 -- 《第五发炮弹 -- 阿部部队长荣誉战死详报》,详细介绍八路军炮兵怎样用五发炮弹击毙一名日军中将。

  这些武器主要是在黄崖洞生产。当时的黄崖洞兵工厂,有职工近700人,机床20多部,并有蒸汽机和发电机作动力。据曾任晋东南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的刘鼎回忆,晚间电灯照明,厂区机声隆隆,运输车队往来不断,一片繁忙和繁荣景象,被誉为“太行山上的小天津”。

  自此,太行区各地掀起大建兵工厂、支援抗战的热潮。到1945年抗战胜利,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建起大大小小上百个兵工厂。为保密起见,兵工厂的领导和重要人物都使用了代号。

  八路军前总副司令员彭德怀,对外称4号;八路军前副总参谋长左权对外称13号;八路军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对外称18号;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对外称15号;八路军特务团团长欧致富对外称28号;冀南银行总行行长高捷成对外称7号;冀南银行总行副行长熊光炳对外称8号;八路军野战卫生部副部长陈希愈对外称9号;八路军军工部第二任部长刘鼎对外称51号;八路军军工部第一任部长刘鹏对外称52号。

  不但八路军高级将领分别有代号,而且兵工厂的特殊人才也有代号。刘贵福原来是国民党太原兵工厂的技术工人,后来投靠八路军后,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枪——口径7.9毫米,枪管短,近似马枪,三棱枪刺可折叠的“无名式马步枪”,被誉为八路军造枪奇才,作为特殊人才、重要人物,为保护他的生命安全,对外他也有一个保密代号为72号。
 

  黄崖洞兵工厂

  子弹、手榴弹和地雷

  在枪、弹都能造的情况下,将当时有限的兵工生产资源向哪方面倾斜,是重点造枪还是重点造弹,各根据地的意见不太统一。

  有的人认为,应该以发展步枪为主,辅以子弹、手榴弹,理由是在根据地抗日队伍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很多战士手里没有武器,上阵杀敌时只能拿着大刀或者红缨枪。另一种意见是当时部队的枪支已能保障到60%至80%,但子弹奇缺,因此应以造子弹、手榴弹和地雷为主。据时任晋察冀军区军工领导张珍回忆,当时每个战士配发的子弹,最多十几发,少的只有三五发。有的部队甚至规定,每个战士每次战役只能打三发子弹。据说,为了迷惑敌人,战士们常常将麦秸杆切段插在子弹袋里。
 

  1941年4月23日,中央军委专门就兵工建设作指示,指出与日寇战斗的枪械弹药缴获较少,因此,抗日根据地的兵工建设应以弹药为主、枪械为辅。此后,朱德、彭德怀、毛泽东等人先后多次发电报,明确必须普遍设立炸弹制造厂,不仅主力军应设炸弹厂,地方军及民兵指挥机关也应在分区及各县设立炸弹厂。这样做的原因是:国民党在“皖南事变”后基本断绝对八路军武器弹药的供应;另一方面,日军从1941年开始将侵华主力转向敌后抗日军民,实行“三光”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八路军在频繁作战中弹药消耗很大,急需补充。而敌人的扫荡,导致军工技术人员和工人带着设备跟随部队转移,居无定所,又严重影响了军工生产。在这种形势下,枪固然重要,但子弹、手榴弹和地雷这种能予敌人以直接杀伤的武器就成为军工生产的重点。

  经此调整,很多原来造枪的厂也纷纷转行,陕甘宁边区首先停止了步枪生产,接着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也中止了步枪生产,改为重点生产掷弹筒、步机枪子弹和火炸药,并将手榴弹的生产扩展到军分区或地方工厂。晋察冀军区、晋绥军区于1942年以后中止生产步枪,增设手榴弹厂、炮弹厂和火炸药厂。根据地的枪炮弹生产量直线上升。军工部子弹的产量从1940年的年产量12万多发,发展到1943年时的68万发,手榴弹也从之前的每个月平均五千枚左右增长了近3倍。
 

  照片的拍摄对象,是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唯一一支团级建制的炮兵部队 – 八路军总部炮兵团。

  最初的子弹生产采取的是复装子弹方式,即将前线战士从战场上捡回来运到工厂的,工人们在整修弹壳中,先除掉废底火壳,冲压整形,然后用锯末滚光,涂上虫胶漆备用;弹头用的钢板有的是从国统区买来的,有的是用边区收集到的铜元冲压而成,里面填装的火药是拆卸战场上缴获的炮弹里的无烟药。为节约,当时规定冲压的半成品不许散落在地上,即使是废品也要收集归拢。抗战中后期,根据地的子弹才从复装转为自行生产。

  地雷的生产,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41年11月,日军出动3000多人,攻击黄崖洞。负责保卫兵工厂安全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利用滚雷、拌雷和地雷,综合布阵,以1500人的兵力抗击敌人8个昼夜,歼敌700余人,自身仅伤亡140余人。这一战,地雷大出风头,此后地雷才得到了较大发展。刘鼎还亲自主持举办了地雷训练班,大力推广。此后,地雷战,更是成为根据地军民与敌人斗争的一种有力手段,给华北地区的日伪军造成很大麻烦。根据地军民根据不同地形、条件、安置不同形状的地雷,日伪军在行军走路、吃饭睡觉甚至大小便都可能碰到地雷。电影《地雷战》就生动表现了这一场景。
 


电影《地雷战》场景

  “土专家”造出先进炸药

  根据地初创时期,根据地所生产的手榴弹,装的都是黑火药,威力很小,爆炸时只能将外壳炸到八九片,有时甚至只有两片,杀伤力小,影响部队战斗力。为此,研究烈性炸药,成为各根据地兵工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晋察冀军区的冀中军区当时正好有大批北大、清华、燕京和南开大学的学生前来投军抗日。冀中军区负责人吕正操就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技术研究社,专门负责根据地军工生产的研究和改进工作。当时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也非常关心这帮技术人员,每次敌人扫荡,都安排他们与军区司令部一起转移。在物资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指示每月专为科技人员多供2两油,以保证营养。这些青年学子与根据地战士和工厂工人一起,仅靠一本马瑟尔著的英文版《高级炸药学》和一本《理化手册》,冒着炸伤炸残甚至牺牲性命的危险开展炸药研究。
 

  八路军兵工厂,除了修理之外,还能够利用从敌占区缴获的钢轨制造迫击炮和掷弹筒,用马口铁造炮弹。

  首先,他们研制出做烈性炸药所必需的优质硫酸。具体方法是蒸馏法,即用大烧瓶,瓶口上通四根玻璃管,一根向烧瓶内通入水蒸气,一根通入燃烧硫磺得到的二氧化硫气体,一根通入硝酸加热后蒸发出来的氧化氮气体,还有一根供废气排放,用柴油桶代替“气包”,用自行车打气筒向“气包”内加压,实验顺利得到了稀硫酸。再将稀硫酸用蒸发器皿蒸浓,就得到了浓硫酸(批量生产后烧瓶改为大缸)。1940年夏,在河北唐县青虚山背后的大岸沟建立了化学厂,开始正式制造优质硫酸。美军军事观察组来到晋察冀边区视察,看到八路军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生产出合格的硫酸,都惊得目瞪口呆,连称“奇迹”。在另一炸药重要原料硝酸的研制上,他们经反复筛选,最终把研制重点放在“硝化甘油炸药”上。一个叫何振廉的技师先用植物油和熟石灰混合水解出甘油,随后对甘油进行硝化,制成硝化甘油,再将硝化甘油与木炭、脱水硝粉混合制成仿朱迪生炸药。聂荣臻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戏称是“土专家”造出高烈度炸药,意即外国人要用专用设备器材才做成,根据地的技术人员用瓷缸就能完成了。
 


炮兵团的成员都是从各部队抽调精锐组成

  这门造型独特的火炮,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中几乎只有最精锐的德械师才装备的德国PAK35/36战车防御炮,口径37毫米。这种口径不大的火炮却被日军列入了中国军队最有威胁的三种武器*4之一,它可以发射钨芯穿甲弹,打起日军的薄铁皮坦克来仿佛开罐头一样。日军装甲部队的创建者之一百武俊吉少佐,便是被这种火炮连人带车消灭在进攻太原的战斗中。

  原料问题解决后,晋察冀军区很快就造出了无烟火药和烈性炸药。弹药的杀伤力大大增强,以手榴弹为例,爆炸范围扩大到10-15米,破片达到150片以上,一般战斗战士只需带6-10个即可。1940年6月30日,彭德怀、左权致电聂荣臻,认为晋察冀军区能自造硫酸、硝酸,是“我们工业建设上一大进步,也是解决工业建设特别是兵工建设之主要关键”,希望他们能“大量扩充以能供给全华北各工业部门”。1942年以后,各根据地生产的手榴弹、炮弹基本都用上了高级炸药。
 

  柳沟铁厂:武乡柳沟兵工厂是由一批从国民党太原火药厂返乡的工人建起的,开始制造手榴弹、大刀。1939年4月1日,八路军总部第六科接管后,更名柳沟铁厂,对外称“焦作”。

  黄崖洞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实际上是军工部的一所,前身是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开始在榆社县韩庄村建厂时,对外的称呼是“八路军流动工作团”,并不显示是一个工厂的名字。1939年7月在黎城县水窑开工兴建后,为保密起见,对内称“水窑一所”,对外称呼“工兵营”。1942年2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后,该厂一分为三:一分厂驻山西辽县,对外代号“河北”;二分厂留驻黎城水窑坚持生产,对外代号“黄山”;三分厂驻武乡县显王村,对外代号“石灰窑”。

  军工部二所:1939年7月,军工部派徐长勋在山西省平顺县西安里村组建军工部二所,为保密起见,对外不说是兵工厂,而是办事处、留守处。代号“太南工作队”、“太南留守处”。1943年9月,军工部重新组建新二所,下属三个分厂:一分厂驻平顺县西安里村;二分厂驻平顺县白家庄;三分厂驻壶关县仙居村,对外称呼是八路军办事处、八路军留守处。

  军工部三所:1939年10月,军工部在山西辽县高峪村组建军工部三所。为保密起见,代号先后为“高峪工作队”、“水磨上”。

  军工部四所:1940年2月,军工部在今河北省武安县梁沟村成立兵工厂四所,为保密起见,对外代号“自卫大队”。1940年底,原129师师部修械所改编为军工部七厂,为保密起见,对外代号“基干队”。1942年5月,梁沟四所遭日军破坏。1942年6月迁驻武安县脑沟村重建军工部四所,下属三个分厂:一分厂驻武安县脑沟村,对外称呼“铁工部”;二分厂驻邢台县清泉村,对外称呼“水厂”;三分厂驻黎城县看后村,对外称呼“看后木材厂”。

  枪弹厂:1940年3月,军工部在黎城县下赤峪村创建军工部枪弹厂,为保密起见,对外代号“木工厂”。后来一部分枪弹厂搬迁到辽县南就水村,为保密起见,对外代号“煤炭窑”。

  实验所:1940年至1941年10月,八路军军工部成立枪弹实验所,驻辽县上口村,为保密起见,对外称“谷子研究所”。1941年11月至1942年5月,八路军军工部又在辽县尖庙村成立步枪机器厂,为保密起见,对外称“尖庙油坊”。

  青城铁厂:1941年3月,八路军军工部在和顺县青城组建青城铁厂,为保密起见,对外代号“吉祥”。1941年夏,军工部在河南省林县教场村开办铅矿,为保密起见,对外称“豆腐厂”。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0-03-17 20:19:2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当年八路军主力所装备的武器

下一篇:揭秘:八路军的抗战武器 从大刀到机枪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