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延安八路军电影团 拍摄抗战实况
2023-02-06 10:39:19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孟红  点击:  复制链接

  1938年,吴本立离开南京,风尘仆仆奔赴当时许多有志青年一致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他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晋察冀华北联合大学学习。1939年,他有幸进入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任摄影。

  延安电影团是1938年9月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组建的,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兼任了电影团的团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李肃负责政治与组织工作,袁牧之负责艺术指导(编导),吴印咸和徐肖冰担任摄影。另外又从抗大的学生中调来叶仓林和魏起。最初只有6个成员,其中只有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是曾经从事过电影工作的,李肃、魏起、叶仓林没有搞过电影。1939年后,相继调到电影团工作的还有马似友、吴本立、周从初、钱筱璋、程默(这些同志都从事过电影工作)。吴本立的加入,无疑让电影团又多了一位生力军。

  电影团组建初期,曾经在延安拍摄了一段时间的电影素材。1939年初,电影团摄影队在拍完陕北抗日根据地的材料之后便离开了延安,奔赴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去拍摄。在晋西北根据地拍摄了贺龙、关向应等八路军将领、一二〇师指战员和民兵的活动。在晋察冀边区拍摄了聂荣臻司令员在前线、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救死扶伤的事迹,以及游击战争、边区民主生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残暴罪行等材料。在晋东南根据地的太行山区八路军总部拍摄了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以及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八路军一二九师指战员在前线活动的大量镜头,还拍摄了百团大战、关家垴战斗等珍贵的一线材料。吴本立和电影团摄影队的同志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辞辛劳地深入到华北敌后的许多地区奔波拍摄,圆满完成了《延安与八路军》大型纪录片的拍摄任务。

  随即,1940年后,吴本立和摄影队从前方回到了延安,并带回了大量35毫米电影素材。这时,35毫米的胶片剩下不多了,还有部分16毫米的胶片。

  但是,当时的延安没有洗印35毫米影片的设备,电影团只好派袁牧之和吴本立带着电影底片到苏联进行后期制作。不巧的是,他们去苏联后不久就赶上了苏德战争的爆发,影片不但没有制作成功,而且还搞丢了绝大部分底片。

  毛泽东得知情况之后,非但没有责备,而是鼓励吴本立等人说:“目前我们在经济上处于困难时期,你们搞电影的可能会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人民当家作主了,你们就可以拍出很多的电影来。”

  1941年,吴本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延安没有35毫米胶片洗印设备,吴本立等人就因陋就简地采用了16毫米胶片拍摄电影。从1941年起,他们先后拍摄制作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延安各界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大会》、《九一运动会》、《延安各界庆祝苏联红军成立二十五周年及反攻胜利大会》、《秧歌运动》、《延安群众向朱总司令献旗》、《延安各界庆祝十月革命二十五周年》、《国际青年节大会》、《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边区生产展览会》和《南泥湾》等10余部影片,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延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1943年,由于陕甘宁边区一直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电影胶片的来源中断了。电影拍不成,吴本立就用照相机拍摄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重要活动。那时,电影团只有几台旧照相机,还经常出毛病,叶剑英、滕代远、吕正操和萧三等领导同志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将他们的私人照相机借给吴本立等人使用。

  对于当时的情况,事隔数十年后吴本立都记忆犹新,他在1998年所写的一片回忆文章《回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中深情描述道:

  延安当时没有电,电影团也没有放大机,这给我们冲洗底片和放大照片带来极大的困难。我们就用纸壳做成长方形的套子,在纸套中间前后挖两个小圆孔,在圆孔上贴上红绿纸,套在油灯上当红绿灯供冲洗底片和放大照片使用。没有电灯洗印照片,就在窑洞的窗口另开一个小窗孔,用多层黑布遮盖住窗孔不使漏光,每当印晒照片时,手持晒相夹子伸向黑布围绕的小窗外边,用日光进行曝光。没有放大机,我们就建造了平顶而四周没有窗户的小屋子,在屋顶中央开一个长方形小天窗,在窗口钉上木槽。木槽的大小,是按一只折叠式照相机的大小做的。在折叠式照相机的背上,加一个能夹底片的玻璃框子,放大时将这只相机插入木槽子里,使底片向着屋外的天空,就可以利用日光进行曝光。另作一只木架子,在架子四根柱子上插一个木钉子,钉子上架一块木板,以安置放大纸用,根据放的大小,上下移动钉子。由于阳光不断变化,每当放大时,在“小岗亭”的外边有人观察光线照射强弱的情况,当天空光线变化,或云彩遮挡阳光时,马上通知室内放大的同志,这样可避免或减少放大纸的损失。电影团摄影队的同志们,就是这样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制作了大量的照片。

  在抗日战争时期,吴本立同电影团的同志们在延安、前线以及敌后克服各种困难,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照片,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3-02-06 10:39: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八路军高级将领符竹庭二三事

下一篇:八路军第一次用铁路输送部队赴抗日前线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