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山东抗日根据地著名烈士和各战略区主要领导人
2017-12-04 09:11:39  来源:大众网 作者:admin  点击:  复制链接

  1938年8月任中共鲁东南特委书记,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后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刘涌等在滨海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山东鲁中军区副司令员、济南警备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后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带部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济南等战役。

  邝任农

  1912年2月13日生于江西长宁(今寻乌)雁洋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参加赣南寻乌农民起义,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排长、中队长、大队长、县总队总队长、特务团团长、师供给部部长、军团供给部部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二至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供给部部长,参加平型关战斗。1939年起赴山东抗日根据地,任鲁南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等职,参与创建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积极发展抗日武装。他指挥所属部队配合百团大战,在枣、临等公路沿线屡屡出动,取得了重大胜利。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情报部部长,积极组织力量开展情报工作,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山东鲁中军区副司令员、济南警备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后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带部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济南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华东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民航总局局长、交通部副部长兼民航总局局长、空军副司令员兼民航总局局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他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八、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

  许世友

  1906年2月2日生于湖北麻城许家洼(今河南省新县许洼)。8岁入少林寺,习武8年。后到吴佩孚部队当兵。1926年在武昌国民革命军第1师第1团任连长,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回乡,同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参加黄麻起义。曾在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任排长、连长、营长。后任第4军12师团长。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中,多次参加敢死队,两次任敢死队队长,屡挫强敌。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转移途中,他指挥第34团在陕西漫川关被国民党军堵截,与堵截的国民党军勇猛拼杀,为全军打开通路。1933年参加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后,任红9军副军长兼第25师师长。率部参加反“六路围攻”后任红4军军长。长征中曾任红四方面军骑兵师师长。1936年底在陕北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1938年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副旅长。1940年到山东抗日根据地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旅长。1941年3月率清河军区独立团挺进胶东,与林浩、吴克华等指挥胶东军区部队进行平山反投降作战,继又南下海阳、莱阳,会战榆山,围困发城,给投降派赵得厚、李晋康,都以沉重打击,巩固和扩大了以牙山为中心的胶东抗日根据地。后任山东纵队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员 。从1942年到1944年与林浩等指挥胶东军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反映当年“扫荡”、“蚕食”和封锁的斗争,挫败了1942年冬季冈林宁次亲自指挥两万多日伪军对胶东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1945年大反攻中,任山东军区第5路军各线指挥,与林清指挥胶东军区部队,向胶湾路东段沿线和胶东半岛沿海各城市的日伪军展开进攻,收复烟台等十多座城市,胶东半岛除青岛即墨外全部解放。1947年兼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参加莱芜、孟良崮战役后,与谭震林率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进行胶东保卫战和周张、潍县、兖州等战役。济南战役中指挥攻城集团经过八天八夜攻坚作战,在攻援集团陪护下,解放坚固设防的济南城。1949年起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1954年回国,后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10月22日于南京病逝。著有《许世友回忆录》(1986)。

  杨 勇

  1913年9月29日生与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到国民党第50师学兵团当兵。1929年回浏阳参加区苏维埃政府工作。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3军团连长、营长兼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686团副团长、团长兼政治委员,参加平型关、午城井沟等战斗。后率部取得汾离公路,伏击战的胜利。1939年3月率686团随陈光、罗荣桓率领的115师部进入山东,指挥686团取得首战樊坝的胜利,全歼伪军1个主力团500余人,并重创增援的日军。后任115师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第343旅旅长、115师教导第3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兼鲁西专署专员。为创建鲁西抗日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1941年初,指挥教导第3旅运用围点打援战法,取得潘溪渡战斗的胜利,创平原歼灭战的光辉范例。同年赴延安,先后在军事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4月返回冀鲁豫军区,任副司令员、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第1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5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贵州军区司令员、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1952年任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历任第20兵团司令员,志愿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1972年起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1977年起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十至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

  杨国夫

  原名杨国富。1905年生,安徽霍邱人。1927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10师30团连长、营长,红30军90师副团长、团长。先后参加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任红1军团4师副团长、团长,参加直罗镇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6月被派赴山东清河地区,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3支队副司令员,与司令员马耀南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指挥刘家井子等战斗,创建清河抗日根据地。马耀南牺牲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第3旅副旅长、代旅长,清河军区司令员。1944年1月,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后,任渤海军区司令员。与景晓村等指挥部队参加山东抗日根据地1944年攻势作战,攻克日伪军占据的利津县城。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从日军手中夺回后再未沦陷的第一个县城,受到山东军区通令嘉奖。在1945年大反攻中,与景晓村等指挥渤海军区部队,分南、北、中三路,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猛烈进攻,收复县城19座,渤海区除德州、沧州、潍县等少数城市外,其余广大地区基本解放。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山东军区第7师,从陆路开赴东北,指挥山海关保卫战,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43军副军长,先后参加长春围困战、四平保卫战和三下江南、辽沈、平津等战役。后任江西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1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校长。1957年起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2年2月4日在北京病逝。

  张光中

  原名新亭,字耀华。1901年生于江苏沛县。1928年5月入国民党军方振武部,1929年回乡任小学教员。193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丰县、沛县、萧县、铜山、滕县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5年参与组建中共苏鲁边临时特委,任特委宣传委员兼沛县县委书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与郭子化等在鲁南领导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武装斗争。1938年5月任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总队长。后因统战关系,该部先后改称山东省第三保安司令部直辖第4团、保安第2旅19团,连任团长。1939年9月正式改编为八路军苏鲁支队,任支队长。在八路军115师指挥下,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1940年1月13日,率部与日军秋山兵团激战于清王庄,日军少将秋山静太郎胸部中弹,1月23日因伤势过重毙命。1940年10月任鲁南军区司令员。1945年在对日大反攻中,任山东军区第5路军前线指挥,与王麓水率鲁南军区部队向徐州东北外围地区进攻,攻克官庄车站,切断津浦铁路,解放泗水、曲阜、台儿庄、峄县等地。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鲁南军区司令员,鲁中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参加鲁南、孟良崮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徐州警备区司令员,徐州市市长、市委副书记,江苏省政法委员会主任、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兼党组书记、省政协副主席。1984年6月8日在南京病逝。

  林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名尹圭璋,别名骆忍。生于山东牟平崖地村。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济南市高中支部书记、济南市委书记、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1938年参与领导徂徕山武装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4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主任、支队政治委员兼中共山东省委代理,率部开辟以莱芜为 心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继任第4支队政治委员兼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1940年起任中共胶东区党委书记,胶东军区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巩 固和发展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杭日战 争胜利后,仍任胶东军区政治委员,1947 年兼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参加胶东保卫战,和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泰蒙诸战役。1948年入中央马列学院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事学院政治部教育部部长、宣传部第一部长兼训练部副部长、政治部副主任,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78~1983年任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1955年被授子少将军衔。曾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周贯五

  1902年10月10日生于江西吉安宣化乡介富村。1926年在当地参加店员工会,1927年任乡农协副主席。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红1军团任团、师、军团直属队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政治部锄奸科科长。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组织部部长兼锄奸部部长、第6支队政治委员,参与指挥韩家集战斗。1940年3月,在萧华、符竹庭先后转到鲁南后,任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1941年2月起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6旅政治委员兼冀鲁边军区政治委员,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冀鲁边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反“扫荡”、反“蚕食”、反摩擦斗争。1944年1月,冀鲁边军区与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后,任渤海军区政治部主任。1945年8月17日,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命令编成山东解放军第7师,杨国夫任师长、周贯五任政治委员。在对日伪军大反攻中,与杨国夫、景晓村等指挥渤海军区南路部队,攻克寿光、收复广饶、易邑、桓台、长山、盖都、临溜、邵平等县城,与鲁中军区部队配合,扫清济南外围之敌。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抗日根据地渤海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渤海纵队政治委员,南下干部第3支队司令员,参加周张、潍县、济南诸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军区干部部第二副部长,浙江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7年3月29日于南京病逝。著有《艰苦奋战的冀鲁边》。

  罗舜初

  原名罗汝明。1914年12月11日。生于福建上杭大洋坝村。1929年参加家乡农民武装暴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上杭县东二区少共区委组织委员。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起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参谋,红四方面军司令部第2局科长、代局长,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2局副局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6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12月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1939年5月随徐向前、王瑞率领的八路军第1纵队到山东,任第1纵队和山东纵队参谋处长,1942年8月任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3年3月任鲁中军区政治委员兼区党委书记,参与创建鲁中抗日根据地,指挥所部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进行反“扫荡“斗争。从1943年起先后发起南北岱崮保卫战、三次讨吴、攻打沂水城、葛庄歼灭战和攻克蒙阴城等战役战斗。在1945年对日大反攻中,任山东军区第一路军政治委员,与在建安率领鲁中军区部队。向胶湾铁路两段、津浦铁路济南至滋阳段,沿线日伪军发起进攻,收复临朐、博山、益都、莱芜、淄州、章丘、周村、新荣等城,直逼济南城部,参与指挥解放临沂城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率领9000部队进军东北。曾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0军政治委员、军长,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四保临江和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渡江、衡宝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第二副司令员。1960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后任国防部第10研究院院长,国防工办副主任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起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2月24日因病在沈阳逝世。

  唐 亮

  原名唐昌贤,别名唐昌明。1910年6月13日生于湖南浏阳永和市火石岭。1926年秋起,先后参加青年工人俱乐部、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赤卫队。1929年冬,任乡苏维埃政府宣传文化委员。1930年8月调入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一方面军任连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过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344旅、第2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冀鲁豫支队、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1942年调任第115师教导第4旅兼湖西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湖西地委书记。1943年11月后调任滨海军区政治委员兼中共滨海区党委书记。1944年局部反攻中,与陈士榘指挥滨海军区部队攻克日伪军踞守的郯城、码头,扩大了滨海区与鲁南区的联系,并与鲁南、鲁中部队相同,先后发起讨伐伪梁钟亭和张步云战役。在1945年对日大反攻中,任山东军区第2路军政治委员,与陈士榘率滨海军区部队,分北南两路向胶湾路动段的津浦路东段沿线日伪军发起进攻,解放胶县、莒县、诸城、日照、海头、石臼所、赣榆、青口等地。使滨海与胶东地区连成一片。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和山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兼第3兵团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1947年起,与陈士榘率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协同晋冀鲁豫野战军转战鲁西南,挺进中原,参与指挥沙土集、洛阳、开封等战役。参与领导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中所部的政治工作。1949年7月起任南京市军管会副主任和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书记,华东军区党委第三书记,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长、军区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委员。1971年后,任军政大学政治委员、政治学院院长和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年11月20日病逝于北京。

  景晓村

  原名景慕达。1917年10月生,山东历城人。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东省立(济南)第一乡村师范中共支部书记,山东省委巡视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中共山东省委秘书长,后兼青年部长。1938年1月参与发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4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第1团政治委员。1938年8月任中共鲁东南特委书记,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后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刘涌等在滨海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1939年4月调任中共清河特委书记兼清河军分区政治委员,1940年10月任清河区党委书记,1942年1月兼清河军区政治委员。先后与马耀南、杨国夫等领导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创建清河抗日根据地。1944年1月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后,任渤海区党委书记兼渤海军区政治委员,与杨国夫等指挥部队参加山东抗日根据地1944年攻势作战,攻克日伪军占据的利津县城。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从日军手中夺回后再未沦陷的第一个县城,受到山东军区的通令嘉奖。在1945年大反攻中,与杨国夫等指挥渤海军区部队,分南、北、中三路,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猛烈进攻,收复县城19座,渤海区除德州、沧州、潍县等少数城市外,其余广大地区基本解放。解放战争时期,曾兼任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战役。1948年1月,康生、饶漱石等在山东土改中大搞极“左”,景晓村以“右倾”罪名被撤销渤海区党委书记和渤海军区政治委员等职务(1984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山东省委为景晓村等彻底平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农业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1994年8月9日在北京病逝。

  符竹庭

  1912年生于江西省广昌县头陂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江西独立2团政治交通员、大队政治委员,红3军第1纵队大队政治委员、7师特务团政治委员、19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l师1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获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秋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到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1936年6月人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主任,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第343旅补充团政治委员。1938年9月随萧华到达冀鲁边区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参与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939年9月萧华等率挺进纵队机关和主力一部封入鲁西后,符竹庭任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1940年3月符竹庭率挺进纵队司令部直X队等部队转移到鲁西,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兼115师独立旅政治部主任。1940年底115师教导第2旅政治委员。1941年率部进人滨海地区,参与指挥青口、郑城等战斗。1943年3月任中共滨海区委书记兼滨海军区政治委员,参加指挥赣榆战斗。同年11月26日在反击日军袭击旦头的作战中牺牲。1945~195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曾将赣榆县改名为竹庭县。

  王麓水

  1913年1月13日生于江西省萍乡宗县长丰乡宗里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1930年入湘赣边区红4军随营学校学习。1932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政治保卫局科长、第2师5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2师5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政训处主任,在中负重伤平型关战斗。1938年起任第343旅补充团政治委员、第115师晋西支队政治部主任,率部转战晋西地区。1940年随陈士榘支队挺进山东,任第115师教导2旅政治部主任,参与创建滨海抗日根据地。1942年起任山东纵队第1旅(后改为教导第1旅)政治委员。1943年春,在鲁南地区养荒严重,日军又对根据地进行分割蚕食的困难情况下,王麓水调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治委员,领导鲁南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团结各界抗日力量,反击日伪顽的封锁。与司令员张光中指挥部队,阻击进入鲁南反共的国民党顽军。11月15日,亲自指挥两个团奔袭先后投靠国民党的日伪军、坚决反共的惯巫刘黑七的老巢,击毙残杀无辜群众20多年、鲁南老百姓恨之入骨的刘黑七。巩固和发展鲁南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任山东军解放军第8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在对日大反攻中,作为山东军区第5路军政治委员,与张光中率鲁南军区部队,向徐州东北外围地区进攻,攻克官庄车站,切断津浦铁路,解放泗水、曲阜、台儿庄、峄县等地。12月12日率部围攻滕县城时负重伤,次日牺牲。

  刘海涛

  原名刘保仁。山东东阿人。1907年生。1927年到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当伐木工人,曾拉队伍同土豪恶霸作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率部参加抗日义勇军孙朝阳部,在巴彦、宾县一带活动。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珠河反日游击队,参加开辟以珠河三股流为中心的铁道南游击区的斗争。1934年春随部被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先后任第1总队1、3、7大队大队长。1935年起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1师1团团长。率部在方正、延寿、牡丹江等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赴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8年回国到延安。同年奉命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先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6支队司令员,1939年7月,任山东第1军区(包括后来的鲁中、鲁南、渤海地区)司令员,1940年4月任山东纵队第9支队司令员。1940年任山东纵队第2旅副旅长,1941年8月鲁中军区司令员,为参与创建鲁南鲁中抗日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1941年11月初率部参加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在战斗中被俘,11月中旬在蒙阴县苏家后村被国民党军杀害。

  马耀南

  名方晟,字耀南。1902年生于山东省长山县北旺庄(今淄博市周村区张坊乡北旺庄)。1920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30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国民党,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参与反蒋活动,被开除国民党党籍并遭通缉。1933年回家乡担任长山中学校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积极准备组织抗日武装。经中共党员林一山介绍,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同中共山东省委取得联系。与省委派来的共产党员廖容标、姚仲明、赵明新一起举行游击干部训练班,培养训练抗日干部,1937年12月24日,发动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组成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马耀南任临时行动委员会主任,五军的主要领导人。1938年3月,起义部队发展到2000多人。国民党“鲁北抗日总司令”刘景良和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多次派人拉拢他,并委以高官,均遭马耀南拒绝。4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第五军改称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二师,马耀男任师长。6月,独立二师又改称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霍士廉任政治委员。1938年10月,马耀南经郭洪涛、霍士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三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马耀男仍任司令员。1938年秋,日伪军突袭司令部驻地小李家套,他亲自指挥部队打退敌人,消灭日军20多人,伪军100多人。1939年初,三支队在胶济路南北、小清河以南广大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清河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6月7日,日伪军5000余人围击三支队于邹平刘家井一带,他与杨国夫临危不惧,指挥部队激战一天,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毙俘日伪军800余人。7月22日,三支队司令部在桓台县牛王庄与敌人遭遇,马耀南率司令部机关人员和机炮连突围时遭敌伏击,壮烈殉国,时年37岁。在他的教育影响下,他的两个弟弟马晓云和马天民也参加了八路军,并在抗战中先后为国捐躯。在清河抗日根据地,曾有“一马三司令”的佳话传颂。

  洪 涛

  又名洪裕良。1912年生于江西省横峰县。幼年家贫,给地主放牛。1927年参加农民暴动。1928年冬,在赣东北参加红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33年1月,入中央瑞金“红大”学习。5月,任红十军十九师五十六团团长,先后率部出击闽西建宁、沙县、梅越等地,梅越战斗中腰部负伤。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其间三次负伤,子弹穿进肺部,弹头无法取出。1936年6月,任红三十二军七团团长。10月,赴延安“抗大”学习。1937年10月,被中共中央派到山东创建抗日根据地,任山东第六区抗日第一游击支队长。1938年1月1日,同黎玉、赵杰、林浩等领导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组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任司令员。起义队伍一月内发展至700人,编成三个中队。为尽快提高部队军事素质,带病教战士投弹、射击、刺杀等技术。1月26日,支队在大汶口至新泰必经的寺岭村伏击日军告捷;2月18日,在泰安至新泰之间的四槐树伏击日军再捷。为扩大根据地,同林浩率部向莱芜方向进军,他亲临前沿指挥,一举攻克莱芜城。继又挥师向淄川、博山进发,沿途扩大队伍至2000人。同时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与莱芜县长谭远村联合进行和挑衅。俘获谭部300多人。4月下旬,四支队改称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洪涛任师长。5月初,在反击秦启荣部战斗中,洪涛伤病发作,仍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逼敌退至莱芜城。因连续行军作战,病情恶化。25日部队转移至劝礼村时,不幸牺牲。

  陈 明

  原名陈若星,字少微,1902年生,福建省龙岩县东肖区龙聚村人。1917年入龙岩省立九中,在校期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开始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并开始接触一些进步人士,产生了反对黑暗社会的思想。1924年起,先后到南安县斗南中学、厦门市集美中学和中山中学任教,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从事秘密革命活动,兼任厦门《江声》报主编。1925年,到邓中夏、瞿秋白、张太雷等主持的上海大学半工半读。被发展为中共正式党员。1926年7月,被党派到北伐东路军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是年冬,任国民党左派福建省党部宣传部长。1927年8月,任中共福建省党务特派员,回福建重建党组织。1928年9月,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1年冬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回国进入中央苏区,瑞金红军学校任教。1934年10月,随红军总部参加长征。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明任八路军随营学校政治委员。1938年10月,调任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长。1939年3月,随一一五师到山东。同年冬,调任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副校长。1940年8月,山东全省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战工会)成立,陈明任秘书长兼民政处长。同年10月任中共山东分局政府工作部长。1941年3月任战工会副主任兼长。为创建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做出主要贡献。

  1941年11月,5万多日伪军对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11月30日拂晓,陈明率领的60余名山东分局和战工会机关人员在大青山被围,率部与敌激战一昼夜后,向望海楼方向突围时双腿负伤,他的4个随行人员牺牲了3个,在敌人紧逼上来时,他严厉命令警卫员吴开宝只身突围,自己强忍疼痛向敌人连发三枪,打倒3个敌人,最后把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壮烈殉国。

  刘子超

  原名起亚,又名苏华。1906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县新圩鲤湖村。192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在梅县东山中学就读时候,被人告密被捕入狱,后设法逃出监狱,化装回兴宁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0月,担任新圩党支部宣传委员。1928年12月党组织被破坏后,辗转到上海,改名苏华,入上海艺术大学,其间与洪汉年、彭康、李初梨等密切来往,是上海艺大的活跃分子。1929年春到上海华南大学工作,任中共沪西区委宣传部长,秋后调任闸北区委书记。曾两次被捕,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仍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以漆雕华笔名写了许多文章在《读书生活》杂志发表。1936年,在阎锡山处讲授社会科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被介绍到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程潜的政治部工作。当时,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朱瑞以18集团军代表名义在程潜处任联络处主任,刘子超从此恢复了党的关系。1937年秋,朱瑞在豫苏北开办“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成立中共党组,刘子超任党组成员兼训练所主任。1937年12月迁往晋城,正式成立华北军政干部学校(简称华干),刘子超任校长。1938年4月,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决定以“华干”校部为基础,第二期留校学员为骨干,在山西陵川建立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刘子超任司令员,辖4个支队3000多人,活动在豫北一带。1939年2月,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改编为八路军晋冀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刘子超任军分区副司令员。1939年6月,刘子超随同徐向前、朱瑞率领的八路军第一纵队,任政治部宣传部长,到达山东抗日根据地。10月,第一纵队机关与山东纵队机关合并,刘子超任山东纵队宣传部长。主持创办了山东纵队《前卫报》,撰写了《山东纵队队歌》,成立鲁迅艺术宣传队。他还在山东《大众日报》上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在1940年8月被选为山东省政权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委员,为开展山东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做出重要贡献。1941年冬,日军在山东实行“铁壁合围”的大扫荡,12月11日,山东纵队领导机关遭敌包围,刘子超在沂水县突围时牺牲,时年36岁。刘子超烈士葬在山东蒙阴县“孟良崮烈士陵园”。

  理 琪

  原名游建铎,1908年生于河南省太康县游庄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 11月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一一?四”武装暴动失败后,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936年,理琪奉命到胶东恢复重建中共胶东临时特委,任特委书记,领导文登、牟平、荣成等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1月,由于叛徒告密,胶东特委机关遭到破坏,理琪被捕。在济南监狱,他在残酷的刑罚下坚贞不屈与赵健民等十几位共产党员取得联系,秘密成立党支部,进行绝食斗争。1937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返回胶东,12月24日,他领导了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胶东特委将第三军整编为三个大队,健全了司令部并成立了军政委员会。理琪任司令员兼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8年初,日军占领了烟台等地。为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理琪率领第三军在文登、牟平一带开展游击战,打击、牵制敌人。2月12日,理琪指挥我军里应外合,收复牟平县城,活捉伪县长、伪公安局长以下70余人,缴枪百余支。从烟台增援的日军乘汽车奔袭牟平城。理琪率部分人员在城东雷神庙休整和部署工作时,被敌人包围,他带领战士们沉着应战,经过近10个小时的战斗,终于突出重围,但理琪却因伤势过重牺牲,年仅30岁。

  李竹如

  原名李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1905年生于山东省利津县庄科村。1922年起先后在山东惠民第四中学,南京大学附中,济南正谊中学就读。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正谊中学创办宣传进步思想的《竞进》周报。1928年夏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南京中央大学中共地下支部书记,参与领导中央大学师生和南京各校师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国民党反动当局追捕下,1932年起先后在济南第一乡村师范、第五平原乡村师范任教,秘密发展党员,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青年。同时在济南创办《新亚日报》,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到上海创办《文化报》,任主编。经常用大量篇幅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率领一批革命知识分子奔赴延安途中,被八路军129师留在民运工作,后任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社长,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副总编辑。1939年5月随徐向前、朱瑞率领的八路军第1纵队进入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后任第1纵队和山东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长,中共山东分局民运部长、1940年前起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并兼山东《大众日报》社长,新华社山东分社社长。1940年8月,在山东省联合大会上,作《战斗中的山东人民》报告,被选为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驻会委员兼秘书长,组织起草了《山东省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山东省战时县区各级政府组织条例》和《人权保障条例》等重要文件,抨击国民党独裁专制和腐败制度,介绍鲁迅、郭沫若等人批判作家,刊载艾思奇、夏征农等作者的文章。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作出重要贡献。1942年冬,日军对山东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扫荡”,11月2日,8000余敌人将山东军区和政府机关包围在对崮峪山上。在突围战斗中,李竹如壮烈牺牲。徐向前亲笔题词称赞“李竹如同志是我党宣传新闻战线上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活动家。”

  赵 鎛

  1906年生于陕西省府谷县。1926年在山西汾阳铭义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黄埔军官学校第6期学习,曾任连队中共秘密支部书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北平、天津一带从事地下工作,不久被敌人逮捕,两年后获释出狱。1931年6月再次被捕,被送入国民党北军军人反省分院关押。与狱中共产党员组成党支部,任组织干事,想方设法从狱外带进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组织狱中共产党员传阅、学习;针对敌人的迫害,发动绝食斗争。1936年任狱中党支部书记,在中共北方局营救下,分批分期安排党员出狱,并向北方局详细汇报了狱中斗争情况。1936年8月,被派往冀东工作,后任津南特委书记。1938年秋调任冀鲁豫省委党校校长。1939年初,任中共山东省委所属鲁西区党委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和妇委书记。1940年春调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在八路军115师政治委员罗荣桓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和抗日群众团体;建立地方武装领导机构,发展抗日武装力量;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鲁南抗日民主政权,巩固和发展鲁南抗日根据地。1941年9月,日军在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鲁南区党委机关转移到临(沂)、郯(城)、苍(山)边联县中部的银厂村。10月27日凌晨,国民党顽军突然来袭,赵鎛突出敌人包围后,发现还有绝密文件没有带出,迅速返回将文件销毁后不幸被捕。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坚贞不屈,11月19日被敌人杀害。

责任编辑:王广建 最后更新:2017-12-04 09:13:1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沂蒙精神——渊子崖村自卫战

下一篇:组建联防队 保护好村庄 口述/王善成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