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安徽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制度
2018-01-27 10:16:57  来源:安徽文化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安徽敌后建立了淮南、淮北、皖江3块根据地。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粉碎日伪军事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发展壮大了抗日民主力量,保障了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淮南(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民国27年(1938年)8月,中共中央长江局决定成立中共皖东工作委员会,深入开展敌后工作。新四军第四支队陆续进至蚌、滁、合三点之间作战。民国28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此后,皖东抗战局面迅速展开。5月中旬,新四军成立了江北指挥部。7月,江北指挥部对江北部队进行整编,任命徐海东为第四支队司令员,并以原第四支队的第八团为基础,组建新四军第五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经过两个多月的作战和发动群众,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藕塘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12月初,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抵达皖东后,解决了皖东和华中地区抗日斗争的发展方向、根据地建设和统一战线等问题,进一步推动皖东党和新四军独立自主地创建抗日根据地。民国29年1月,中原局根据皖东斗争形势,决定撤销中共苏皖省委,分别成立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和津浦路西省委,并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前敌委员会改为皖东军政委员会,以统一领导皖东党和军队的工作。3月,在取得定远、半塔保卫战胜利后,刘少奇及时地提出了“放手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口号。在刘少奇及中原局领导下,皖东地区大刀阔斧地创建根据地。在皖东津浦路西,3月17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魏文伯任县长。4月中旬,定远、滁县、凤阳县联合成立路西3县联防办事处,魏文伯任主任。6月,成立皖东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魏文伯,政委彭康。8月1日,进一步成立皖东津浦路西各县抗敌联防办事处,主任黄岩,副主任魏文伯。在皖东津浦路东,4月18日,成立了皖东津浦路东各县抗敌联防办事处和联防司令部,联防办事处主任贺希明(后为邓子恢),副主任方毅。联防司令部司令员杨梅生,政委陈庆先。到民国29年8月,皖东津浦路西联防办事处辖有定远、凤阳、滁县、全椒县政府和合肥东南各区联合办事处、和(县)含(山)巢(县)各区联合办事处。皖东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辖有来安、天长、嘉山、盱眙、六合、仪征县政府和淮(阴)宝(应)办事处,第一、二、三、四直属区政府。这期间,从大别山撤退出来的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到达皖东,开展发动民众工作,增强了皖东的干部力量,促进了根据地的建设。民国31年后,皖东抗日根据地称淮南抗日根据地。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在创建阶段以津浦路为界,分为豫皖苏根据地和皖东北根据地。

  豫皖苏根据地的建立:民国27年9月底,彭雪枫率游击支队东进豫东,经过8个月敌后游击战争,部队得到了迅速发展,很快打开了豫皖边的抗日斗争局面。民国28年6月,彭雪枫率主力进军淮河以北、浍河以南、津浦路西、宿蒙公路以东地区,成立了淮上行署,辖宿蒙、怀远、凤台3个县政府。11月2日,游击支队奉命改名为新四军暂编第六支队。11月6日,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抵达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中心涡阳县新兴集,提出必须进一步深入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建立和改造政权,建立根据地,加速了豫皖苏根据地创建工作。11月,在新兴集召开豫皖苏边区各界人士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政府——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又称行政委员会),主任吴芝圃。年底,豫皖苏区党委充实健全了机构。民国29年6月中旬,组建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统一领导豫皖苏根据地的地方武装。但12月12日,耿蕴斋、刘子仁、吴信容率部投靠国民党后,永城以北地区抗日政权大部变色,豫皖苏根据地形势迅速恶化。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又以重点进攻该地。因敌强我弱,部队疲劳,新四军四师作战失利,于民国30年5月中旬奉命向津浦路东撤退。到6月8日,第四师和豫皖苏区党委全部转移到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豫皖苏边区安徽境内建立的县级抗日政权有:萧县、亳县、涡北县政府和宿西、砀南县办事处,以及淮上行署下辖之怀远、蒙城、凤台、宿南县政府和宿东县办事处。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民国27年11月、12月和民国28年春、夏,中国共产党有关组织先后分4批向皖东北派遣干部;新四军和八路军也派遣干部和调遣部队,挺进淮北地区,配合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共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民国28年8月,灵(璧)北张大路会议后,共产党在皖东北积极推动与国民党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盛子瑾的统战工作。随后在泗县张塘公开成立了“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10月,八路军苏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江华率陇海南进支队越过陇海铁路进入皖东北。12月下旬,彭雪枫派张太生率1个团由豫皖苏进入皖东北,不久与皖东北地方武装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张爱萍任总队长兼政委。这样,党的组织和武装力量成为皖东北的主要抗日力量。民国29年春,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推行反共政策,撤换了盛子瑾的专员职务,并欲以武力接收。共产党在皖东北就开始独立自主地创建敌后根据地。3月18日,苏皖边区军政委员会成立,刘瑞龙为书记。24日,中共苏皖边区委在泗县召开皖东北第一届各界代表大会,成立了由中共直接领导的皖东北抗日民主政权(沿用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名称),通过了施政纲领,推举陈粹吾(进步人士)为代理专员。4月28日,刘少奇来到皖东北,直接指导皖东北根据地的建设,并亲自指挥了反顽作战,使皖东北根据地渐趋稳定。6月,中共党员刘玉柱出任皖六区专员,张爱萍与赵汇川分任皖六区保安司令部正副司令。到9月,中共在皖东北建立了泗县、泗宿、淮泗、盱凤嘉、泗五灵凤等5县、16区、104个乡(镇)的抗日政权。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民国30年5月,中共皖东北区委成立,刘子久任书记。6月,彭雪枫率新四军第四师和豫皖苏根据地大批党政干部撤退到皖东北地区后,中共在皖东北的抗战力量得到加强。8月23日,华中局决定将邳睢铜和淮宝与皖东北地区合并,在淮河以北、陇海路以南、运河以西、津浦铁路以东地区建立淮北苏皖边区,成立淮北苏皖边区军政委员会,邓子恢为书记;撤销皖东北区党委和皖东北专署,成立中共淮北区委,刘子久任书记;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刘瑞龙为主任。淮北根据地进入全面建设时期。

  皖江(皖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民国28年(1939年)下半年起,江北新四军第四、五支队主力全部开赴皖东后,皖中地区仅留下新建不久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继续坚持该地区的抗日斗争。民国29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成立皖中军政委员会,由何伟任书记,统一领导皖中地方党和新四军部队。4月,国民党开始制造皖中摩擦,皖中军政委员会和舒无地委机关随江北游击纵队撤往皖东津浦路西定远一带,留下少数武装和各县党组织继续在皖中坚持斗争。6月,皖中军政委员会重新组织力量,伺机恢复皖中抗战局面。9月15日成立了和含巢无各区联合办事处,侯奕斋任主任。到年底,开辟了以银屏山为中心的巢南抗日游击根据地。至此,皖中抗日游击根据地重新恢复。

  皖南事变后,皖中及皖南地区被确定为新四年第七师的战略活动地区。民国30年4月15日,根据华中局指示,在皖中成立了新四军第七师军政委员会,书记曾希圣,统一领导该地区的党政军工作。5月中旬,在原和含巢无各区联合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了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由进步人士吕惠生任县长。到年底,在第七师的活动区域,除建立了以巢(县)无(为)为中心的根据地外,新开辟了以猪头尖为中心的舒(城)岳(西)潜(山)边桐西游击根据地;以泊湖为中心的望(江)太(湖)宿(松)边游击根据地;以沿江为中心的铜(陵)繁(昌)芜(湖)边游击根据地和以陶家厂为中心的含(山)和(县)边游击根据地,从而使这一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初具规模。为了统一领导皖中地区的抗日政权,民国31年7月成立了皖中行政公署,吕惠生为主任,唐晓光为副主任(9月,张恺帆接任)。皖中行政公署建立后,皖中抗日根据地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民国34年初,为了适应向皖南发展的形势,皖中抗日根据地改称皖江抗日根据地,皖中行政公署也随之改称皖江行政公署。

  安徽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淮南、淮北、皖江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先后组建了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在根据地内,参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除边区参议会外,县级机关也普遍建立了参议会。广大群众通过选举产生各级参议会和抗日民主政府。民国30年起,各级政权包括参议会、人民代表大会、行政委员会均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进步人士、中间分子(包括开明绅士)各占三分之一。

  在淮南抗日根据地,政权领导形式是“进步的三位一体的代表会议政制”,即:把人民代表会议(区、乡、保为人民代表会议,县以上为参议会)、行政委员会与行政首长(即县、区、乡长等)三者合为一体。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各级政权最高机关,它有权决定施政方针,制定或取消政府法令,选举与罢免政府官吏。人民代表会议选举行政委员会及行政首长。在人民代表会议闭会期间,行政委员会与行政首长即为最高机关,负责推行人民代表会议政令。淮南抗日根据地在充分发扬民主和广泛征求各界人士意见基础上,依据三三制的原则,于民国30年1月召开了津浦路东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人权保障法》等6项议案,邓子恢当选参议长,开明绅士朱雨江、赵坚为副参议长;12月,又召开第二届参议会,刘顺元当选为参议长,朱雨江为副参议长。这年9月,津浦路西也召开了第一届临时参议会,魏文伯当选参议长,开明绅士梅子明、刘子谷为副参议长。随着根据地的日益巩固,从民国31年下半年开始,淮南地区在干部制度上还普遍推行民主选举制度。如在津浦路西各乡采取普选无记名的投票制度,选举乡政权的负责人。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行政机构开始为联防办事处。办事处分民政、财经、宣教、农工、粮食等部门,民国30年12月改为民政、经建、宣教、农工、审计、司法等7个部门。县级组织大体相同。乡保级设行政委员会,另设乡公所。民国31年1月,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改为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后,其内部机构为司法处、财政处、民政处、经建处、教育处、保安处、银行、审计处、秘书处。至此,淮南根据地的政权组织日臻完善。但由于政府机构的扩大和战争环境的限制,根据地人民负担加重。民国31年初,淮南抗日根据地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精神,合并县级政权,裁减政府机关人员。3月,路东地区正式提出了政权民主化,划小乡、打破保甲的口号,掀起了民主建政运动。划乡工作结束后,乡、村两级均组建行政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分别兼任正副乡长或正副村长。乡行政委员会经乡民代表大会选出,为本乡民意机关与执行机关,实行议行合一。根据地实行一元化领导后,民国32年2月路东和路西合并成立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方毅为主任,下设路东、路西两个专员公署,汪道涵为路东专员,郑抱真为路西专员。精简后的淮南地区,路东专区由原辖9个县政府,改辖4个办事处,即来安、天高、东南、盱嘉办事处。路西专区辖滁县、定远、定凤嘉、定凤怀、合寿全定等5县。民国33年9月,中共淮南区党委和淮南行署为适应战略反攻形势的需要,决定撤销淮南津浦路东4个办事处,重新设立天长、高(邮)宝(应)、来安、六合、盱眙、嘉山、甘泉、冶山、仪(征)扬(州)9个县政府。

  在淮北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民国29年3月到民国30年7月主要是委派共产党员参加各级政权领导工作,但政权组织形式还是旧的一套,民主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如民国29年3月成立的皖东北军政推进委员会,11月在专署内设立的参议室,民国30年3月成立的皖东北临时参议会都还是咨询机关,县以下的保甲制度也依然存在。民国30年8月,淮北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后,依据三三制原则,召开了淮北苏皖边区参议会,刘子久为参议长,进步人士吴静宜为副参议长(后增加任通甫)。9月15日,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成立,行署设有民政处、财政处、粮食处、建设处、教育处、保安处、高等法院等机构。县参议会、行政委员会也相继成立。民国31年10月淮北苏皖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时,确定参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选举了边区行署正副主任(刘瑞龙、陈荫南)、高等法院正、副院长(徐凤笑、葛萌)。此后又改选了各县参议会、行政委员会,直属9县有8个县是经过民选产生的。在基层政权民主化方面,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于民国31年4月18日发布《关于行政区划分的决定》,决定废除保甲制度,改过去的县、区、乡、保、甲5级为县、区、乡三级,划小地区,划小人口,规定农村以1000~2000人为一乡,以8~13个乡镇为一区,以10~15个区为一县。民国31年11月,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后,边区下辖4个行政办事处(专署级)、20个县政府(办事处)、90个区、700个乡。到民国33年冬,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所辖范围又扩大到津浦路西,根据地名称改为淮北苏皖豫边区。全边区设有3个行政专署、24个县政府、168个区公所、1048个乡政权。

  在皖江抗日根据地,参议会有权讨论修正本地区各项重要法令,对同级政府施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的全权。民国31年7月,皖江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皖中参议员代表大会,选举民主人士金稚石为参议长,周新武、金笑侬(民主人士)为副参议长。会上还通过了成立皖中行政公署的决议,委任吕惠生为行署主任,唐晓光为副主任。皖中参议会和皖中行政公署成立后,皖中地区的民主建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地先后在已有的基层政权基础上,建立了县以上政权机关。9月24日,中共和含中心县委召开300多人的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和含行政办事处,统一领导各区政府,并选举马献龙(士绅)为办事处主任,李养吾(李岩)为副主任。民国32年以后,皖江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工作进一步发展,沿江地区建立了湖东行政办事处和沿江联合行政办事处;和含地区建立了江全行政办事处,以及含巢、和西行政督导处;皖南地区建立了临江行政办事处,合并了原铜繁行政办事处,下辖船舶管理处和铜陵、繁昌行政督导处。

  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各级政权建立后,还普遍实行行政委员制,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由于“三三制”政权的建立,团结了根据地内各阶层政治力量,使根据地政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1-27 10:18: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十九块大的解放区”名称考

下一篇:抗日根据地:野菜当粮 省出粮食救灾民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