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淮安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2018-01-04 16:20:02  来源:文史淮安  点击:  复制链接

  淮安区,位于苏北平原中部,地处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1939年,全县设12个区、辖224个乡镇,总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总人口近81万人。抗战期间,淮安区是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战略区的结合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重建中共淮安区组织

  1938年12月,中共山东分局根据党中央指示,作出将党组织发展工作出山东、入徐海、跨陇海,由北向南,从津浦铁路向东发展,配合主力部队开辟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同月,中共山东分局组建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南下。1939年初,中共山东分局和苏皖特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巩固鲁南,向苏北发展”的方针,成立中共皖东北特委。不久,建立中共淮属临时工委。5月,组织部长杨汉章在淮安岔河成立中共淮安县工委(运西)。9月,苏皖边区三地委将中共淮安县工委划分为中共淮安县运西工委和中共淮安县运东工委。10月,中共淮安县运东工委正式成立。新四军第五支队和八路军第五纵队共同开辟淮宝地区后,中共淮安县运西工委撤销,淮安运西地区党的组织划归中共淮宝县委管辖,中共淮安县运东工委改称中共淮安县工委。1940年春,淮安北乡发展党员30多名,并在古驿乡建立抗战时期第一个党支部。9月,中共淮安县工委下辖钦工(十二区)、顺河(三区)两个区委,9个农村党支部,1个县中学生党支部,发展党员近70人。

  1941年1月,中共淮安县委在顺河大吉庄重建。此时县委下辖钦工、顺河两个区委,乡级还没有建立党组织,只是在几个村或党员比较集中的村建立党支部。县委通过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减租减息、增资运动和借粮斗争,改造乡级旧政权工作,将一部分积极分子发展为中共党员。在群众基础较好的乡、保先建立党小组,在改造旧政权时将一部分干部党员和群众党员充实到乡、保政权中去,在乡建立党支部、保建立党小组。至1942年1月,根据地有党员283人,边区有党员118人。同年春,旧政权改造后,新发展党员300多人,在已经改造的乡、保全部建立党支部、党小组。至1943年2月前,党员人数发展到1542人,根据地乡级政权基本掌握在党员和群众积极分子手中,大多数乡建立了党支部。

  1943年2月,日伪军大规模“扫荡”,淮安党组织发展工作受到较大影响。经过近一年反“扫荡”、 反“伪化”、反“蚕食”斗争,县委作出全面恢复党的各项工作的部署:党的工作由隐蔽状态转入半公开状态;在根据地内乡级逐步建立健全党支部;在新解放的区域,全部建立区委,大力发展党员,着手建立乡级组织;在敌占区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秘密组织。至1944年下半年,县委下属5个区委、85个党支部、494个党小组。至1945年4月,县委下属8个区委(不含石塘、张桥区委)、150多个党支部、509个党小组,党员总人数2760人,其中正式党员2527人,后补党员233人。5月,划区废乡设村,村建立党支部,支部总数达300多个, 党的工作由半公开转入全面公开状态。7月,全县区划调整,19个区全部建立区委,村村建立了党支部。

  1943年9月至1944年8月,淮安县委按照盐阜地委统一部署,在县、区机关以上党员干部中开展整风运动,对部分乡支部进行清理整顿试点工作。经过整风运动,党的组织进一步纯洁,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主观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得到有效克服,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地方抗日武装的形成与发展

  1938年春,共产党员陈扬来淮安宣传组织抗日活动,陈扬和赵心权在古驿乡抗日同盟会的基础上,以“打土匪保家乡”的旗号,组成“抗日自卫队”。 1939年初,赵心权以古驿乡抗日自卫队为基础,以北乡抗日同盟会成员为骨干建立淮安民众抗日自卫队。通过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将淮安民众抗日自卫队扩大到10多个乡。

  1939年底,早期共产党员孙志安、李明东、徐达、徐绍基等5人,在谢荡组织“小刀会”。1940年3月,中共淮安县工委派吉乐山去谢荡小刀会建立党支部,小刀会会众迅速发展到70多人。县工委以谢荡小刀会为骨干,派吉乐山等共产党员到三区、十一区、十二区,发动群众,争取小刀会上层人士,先后将大娘庙、徐杨庄、周崔、晶墩、大桥、小丁庄等地的小刀会,改造为在县工委领导下的民众抗日武装。4月,县工委以谢荡、水晶小刀会为基础组建“淮安大队”。同年夏,淮河大队扩编,淮安大队与已掌握的小刀会编为一个营加入淮河大队。

  吉乐山等在组建改造小刀会的同时,动员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参加乡、保政权选举,成立“五庄联盟”。以“五庄联盟”为基础,在大桥乡组建“抗日淮阜大队”。派遣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打入国民党武装内部,秘密发展地下武装,先后争取一个连和一个骑兵队起义,将抗日淮阜大队扩大到100多人。1940年10月,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抗日淮阜大队骑兵队划归淮河大队,其步兵和淮安县民众抗日自卫队合编为淮安县大队特务连。抗战初期淮安抗日武装的组建,为淮安地方抗日武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1年5月,淮安县委按照刘少奇的指示,加强地方抗日武装建设。一是将县大队200余人设置三个建制连队,请求新四军三师派营、连、排干部加强县大队的干部队伍建设;二是通过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争取地方爱国民主人士的支持;三是开展减租减息、增资运动和借粮斗争,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四是充分发挥土生土长的地方干部和积极分子积极性与优势,开展扩大地方武装工作。王一香、丁澄、张美璠等先后在当地组建了抗日民众自卫队和联防队,其中张美璠在顺河区北乡拉起200多人的队伍,为县大队扩编了四连和五连。1941年底,盐阜军区贯彻中央军委关于敌后抗日斗争的指示,淮安建立“三位一体”的武装体制,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地方部队主力化”。县成立民兵总队部;区成立武委会,设民兵大队部,建立民兵区队;乡建立联防队(后称自卫队),设民兵中队部。根据地民兵发展到近2000人。1942年底,淮安县大队扩建到六个连,总人数678人。

  1943年5月,淮安县委根据盐阜军分区指示,将县大队和县民兵总队部合并成立县人民抗日自卫军总队,总队机动武装达811人。10月,经过整训,县自卫军总队扩充到六个连建置;区级武装组建了淮淮大队、淮涟大队、涧北大队和泾口、钦工、马厂、顺河、季桥5个区队,总人数达1000人;各乡成立联防队,民兵发展到8600多人。12月,根据盐阜地委和军分区关于“扩大武装,准备反攻”的指示,淮安县委在县人民抗日自卫军总队的基础上,从各区抽调基干武装组建淮安独立团,同时成立县民兵总队部。1945年2月,县委召开全县乡委扩大会议,开展参军运动,进一步扩大了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的力量。

  三、淮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39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根据全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形势,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实现这一方针,周恩来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经中原局要求,中央军委决定派八路军一部南下,配合新四军共同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7月,中原局决定新四军第五支队八团、十团;第四支队七团,在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统一领导下组成淮宝前线指挥部,实施开辟淮宝地区。8月29日,新四军第四支队七团和八路军第五纵队六八七团在岔河会师。9月下旬,成立淮宝县,淮安运西地区划归淮宝县管辖。9月上旬,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部和第二支队第六八七团进入淮海区。为策应新四军第一支队发起黄桥战役,黄克诚率第二支队进入苏嘴地区(五团进抵苏家嘴)。10月初,阜宁解放后,黄克诚率纵队司令部机关和直属队急转东沟、益林等地,命五团和六八七团进入车桥、凤谷村、平桥一带。杨纯率二三地委主要干部随八路军东进,在东沟成立盐阜地委和八路军盐阜淮涟办事处,下辖淮安、涟东、盐城、阜宁4县。随后,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八路军淮安办事处相继成立。11月,新四军、八路军组成的华中指挥部,发起曹甸(时为淮安县境)战役,削弱了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的有生力量,为淮安东南部地区开辟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淮安抗日根据地创建后,仅局限在钦工、顺河两区狭小的地域内,并处于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地方土匪武装三面包围之中。1940年10月,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开辟泾口、石塘地区,县工委和县政府立即成立两个区委、区署,随部队进入这一地区。主力部队东进后,日伪顽趁虚而入,开辟工作被迫停止。1941年1月,县委、县政府成立十一区区委、区署开辟十一区,区长丁澄利用在当地的影响力很快打开了局面,丁澄在争取地方土匪武装杨文锦的过程中不幸遇害后,十一区的开辟工作被迫中断。1941年6月,中共盐阜区党委为加强淮涟阜边区的领导工作,将涟水的吴码、龚营;阜宁的苏嘴、姜韩、条横、被泽、大冲;淮安的埋倭、战夷(建仪)、摊扬划为一个区,成立淮涟阜边区办事处,归淮安县委、县政府领导。

  1941年1月至2月,八路军五纵队二支队五团与地方武装三次攻打季家圩,共毙伤顽匪300余人,瓦解小刀会众2000余人,缴枪1000余支,打开了北乡开辟工作的局面。10月,新四军三师独立旅开辟淮安东乡地区。1940年11月至1942年底,主力部队和淮安地方武装进行有影响的战斗共10余次,有效扼制了日伪军、顽军、土匪的“扫荡”、进攻、破坏等活动,使抗日根据地扩大到市河(又称十字河)地区。

  1943年2月,日伪军大规模“扫荡”,驻淮安南乡韩德勤部被击溃。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组成淮宝支队,在团政治部副主任彭冲的率领下,挺进流均、泾口一带,先后攻克了被日伪军侵占的安丰、曹甸、泾口、益林等地区。2月底,县委成立石塘区委、区署,开辟石塘区。3月,县委成立泾口区委、区署,在县大队的配合下开辟泾口区;将顺河、十一区两区南部组成季桥区,成立区委、区署开辟这一地区。4月,组建张桥区委、区署开辟张桥区。5月,钦工、顺河反“伪化”斗争取得胜利后,县委将钦工南部、十一区西部合并建立马厂区,成立区委、区署开辟马厂区。至此,淮安根据地扩大到钦工、顺河、马厂、季桥、泾口、石塘、张桥7个区(1943年5月石塘区、张桥区划给宝应县管辖)。

  经过反“伪化”、反“蚕食”斗争和对敌发起反击攻势后,1944年下半年日伪军被压缩到几个重要据点,淮安农村大部分地区被我控制。至1945年5月,敌占据的重要据点相继被攻克,淮安农村地区除涧河以南外全部获得解放,恢复了苏嘴区、丁澄区。淮安县委为加强对扩大的根据地工作的领导,在涧河以北地区实施划区废乡设村工作,将钦工、顺河、马厂、季桥、泾口5个区划为14个新区。9月,淮城解放,石塘区、张桥区从宝应划回,全县共设19个区。

  四、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工作

  1、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

  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初期,只在区建立民主政府,乡以下仍保留旧的乡、保、甲制度,旧政权人员大多数留用,正乡长由县抗日民主政府委任,保、甲长由区署委任。1942年1月,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要求各地加强对旧政权的改造工作,使下属政权掌握在共产党员、进步分子和可靠的群众积极分子手中,以乡制代替保、甲制度,建立“三三制”的统一战线政权。淮安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根据华中局会议精神和盐阜区党委的部署,在根据地内对旧政权实施改造工作:一是改变区划,将旧的大乡划分为几个小乡,改变旧政权统治基础;二是群众选举,在改造旧政权的过程中,结合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甲农救小组、成立保农救会、组建乡农救会。乘势发展党员,培养积极分子,动员社会进步分子参加乡级政权选举工作;三是政府委任,县、区抗日民主政府根据群众选举结果,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委任乡级政府组成人员,召开乡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宣布乡民主政府组成人员名单,公布于众。乡级政权改造以后,乡以下取销保甲制,乡民主政府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年底,根据地内全部完成了乡级政权的改造工作。在对乡级旧政权改造的同时,县成立参议会筹备委员会,通过推荐选举的形式产生县参议会委员。1942年9月,县委按照“三三制”的原则,经过大会选举,成立淮安县参议会。

  日伪军大规模“扫荡”,乡级政权组织破坏较为严重。根据地恢复扩大以后,县委、县政府对乡级政权组织普遍开展了教育整顿工作,对乡级政权组成人员进行个人反省、群众评议、组织审查、教育培训、民主选举、重新委任,提高了政权组成人员的履任能力。至1945年4月,解放区普遍建立了乡级政权组织,党员在乡级组成人员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2、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阵线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处理农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对发动农民抗日和团结大多数地主及剥削阶层抗日,扩大抗日民族统一阵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2年1月28日和2月6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和《关于如何执行土地政策决定的指示》。1942年6月,盐阜区党委、区行政公署公布了《盐阜区减租条例》和《盐阜区减息条例》。条例规定了地主对出租土地的所有权、收租的收益权以及借贷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县委、县政府按照盐阜区党委、区行政公署的统一部署,成立县、区减租减息工作队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宣传减租减息的内容、意义,以谈判评理为主,开展稳定地主和争取地主的工作,推进查租退租、增资斗争工作的开展。

  1942年春耕春种时,县委、县政府公布了盐阜区减租减息《条例》,制定了借粮还粮的有关规定,获得社会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1942年夏,被减租的地主162户,减租的粮食23275斤,受益佃户319户,每户受益73斤粮食。10月,根据地4个区、50个乡,包租地主504户,佃户1853户,包租土地37638亩,原应包租粮食5449829斤,二五减租按年价折交(4成至8成)2434845斤,欠交331350斤,佃户收益2766195斤。分租,地主73户,佃户161户,土地2741.5亩,收获量1410石,按四六分租,地主得566石,佃户得844石。1943年春,减租减息运动掀起高潮,根据地地主减租减息达到50%以上。1944年夏,在新老解放区普遍进行了查租和减租工作,80%的佃农、雇工的生活得到改善。1944年秋,淮安减租减息运动基本结束。全县不包括运西地区,减租的地主1838户,获益佃户6241户、租田524467亩、收获粮食5199258石,地主得粮1703428石,佃户得粮3495830石,比减租前佃户多得粮1090482石。通过查租,又查出地主138户,退出粮食95336石,佃户共得粮3591166石。通过减租减息运动,发展党员508人、提拔干部108人、改造农救会47个。

  减租减息运动推动参军运动的开展。1943年8月19日,县参议长汪育才在钦工镇召开6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参加的反战座谈会,动员大家响应政府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动员亲属子女参军,共动员196人参军。汪育才带头送子参军。泾口区张仲武先生,不仅捐田50亩,还动员4人参军。钦工区不到一个月,捐献田79亩,献枪22支,捐法币14385元,献粮8.4石;季桥区献法币31900元、粮食30石;顺河区献法币47800元;苏嘴区献枪30支。

  减租减息运动促进群团组织的发展。1941年底,根据地农救会会员发展到3822人。1942年5月,县成立农救会,会员发展到11340人,至8月会员发展到21882人。6月,工救会会员发展到1308人。8月,根据地区级成立妇救会,会员发展到13141人。日伪军大规模“扫荡”,区、乡群众团体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会员人数锐减。随着反“扫荡”斗争不断取得胜利,淮安县委根据盐阜地委指示,组织工作队到群众基础较好的区、乡进行组织农救会试点工作。通过宣传发动和减租减息工作的开展,至1945年5月,乡(村)农救会组织发展到266个,会员达22757人;青救会组织发展到77个,会员2005人;工救会组织发展到95个,会员1802人,并成立县工救会;有72个乡建立妇救会组织,会员13143人;教救会、文救会、儿童组织逐步建立,会员不断增加。

  3、发展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

  1942年初,盐阜区行署把教育工作确定为1942年度十大任务之一,县政府开始把群众教育、整顿私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先后开办农救干部训练班、小学教师暑假讲习会、民众学校、纺织技术培训班等。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推进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到1942年秋,根据地建立小学28所。 1943年反“扫荡”斗争以后,除原有28所小学恢复开课外,车桥、蛇峰、季桥、泾口等小学也纷纷开课,新增钦工区小学6所、泾口区小学11所、季桥区小学5所、顺河区小学4所,根据地内小学总数达到54所。

  1942年7月16日,淮安县中学于苏嘴街上成立。县长赵心权兼任校长,聘请汪谓珍先生任副校长,邀请县参议长汪育才、参议会秘书颜逸尘、牟杰仁等担任文、史、数教员,县委派顺河区委书记林浩(女)兼任生活指导部主任。校址设在苏嘴街上一个大寺庙里。9月,淮安县中学举行开学典礼,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张爱萍出席典礼,并在开学典礼上向师生作了“学以致用”的报告。年底,敌人即将发动大规模“扫荡”,校部从苏嘴转到北季乡汤庄,一部分到小孙庄、一部分到后谷开办。1943年7月,在汤庄的淮中师生迁到凤谷村北边的东城头开始第二次招生,报考人数有200多人。 1944年初,淮安境内一些主要集镇被日伪军占领,淮安县中学与阜宁县中学合并,成立阜淮联合中学。1945年9月,淮城解放后,县政府单独成立淮安县中学,校址在大香渠巷。学校实行三年制毕业(其他中学一年制)。

  1944年6月,盐阜区文教处要求淮安县政府办一所实验学校,研究战争年代办学方法和经验,以期推动淮安乃至整个盐阜区的文教事业。1944年9月,淮安县实验学校在苏嘴区龚营诞生。学生80%左右为校区附近的农民子弟,其余系抗日干部子女和黄河北岸的涟水县农民子弟。学生编成一、二、三、四年级各一个班,五、六年级一个复式班。随着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县政府提出民办公助的办学方针,要求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办学校。文教科以实验学校为基础,把民办公助的办学点选在蒋码试办,然后在南季、于嘴两地实施。1945年春,实验学校改名为龚营小学。

  1943年反“扫荡”斗争取得胜利后,县委、县政府为了提高乡级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从8月5日起至11月上旬,在顺河区大孙庄举办三期训练班。主要讲授民主政治与三三制问题;财经管理问题;锄奸、司法等法令及政策问题;国际、国内政策问题等。第三期开学不久,县委领导借粟裕来淮安之际,请他对干训班作指示,他说:一般教育,不如个别谈话;课程多而繁,不如少而精;书本讲授,不如联系实际的检讨。县委根据这一指示,将以教育为主,改为以整风教育为主。

  1943年冬,淮安县冬学委员会成立。冬学,主要是对根据地、游击区的小学、中学(民办私塾)老师集中培训,统一授课教材,提高老师政治觉悟和授课水平。冬训结束后,培训班的老师返回原来的区、乡,在区、乡冬学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冬学工作。通过冬学,使普通的民众都能阅读简单书信或便条,了解到外界的形势,懂得了不少革命的道理。不少人员学习后,思想进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5年春节期间,盐阜专署文教处在阜宁县益林镇召开盐阜区第二次文教工作扩大会议。会议提出:加强干部教育,将高小以上的教育改为初干教育;开展群众教育,举办村学;破除迷信,开展群众保健教育。根据这次会议精神,淮安县委把初干教育的试点选在苏嘴区北季干校,干校设干班和少年班,干班主要招收村级以下在职干部;青干班招收村学毕业的儿童。干校除了培养村干外,还要担负村学的辅导工作。

  1943年,盐阜地委为贯彻落实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要求各县成立文工团。1944年三四月份,淮安县文工团筹建工作基本就绪,团长陈建阳兼管现金,下设3个组:胡士珍任女子组长,韩萍、朱超任男子组长,全团共24人左右。文工团编写和演出了不少小戏,如“眼前报”、“美人计”、“渔滨河边”、“刘桂英是朵大红花”、“照减不误”等。每到一处教群众唱革命歌曲,“谁是乌龟大王八”、“二月里来”、“劳动号子”、“不识字象瞎子”、“傻大姐”等,成为根据地家喻户晓传唱的歌曲。举办了秧歌舞培训班,秧歌舞很快成为根据地群众的一种主要娱乐活动。1944年6月,苏中抗日根据地召开华中地区文教工作会议,特意邀请淮安文工团前往演出,演出的节目是《照减不误》。演出结束后,受到粟裕、管文蔚二位首长的表扬与肯定。

  三、恢复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淮安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斗争形势十分严峻。淮安军民在主力部队的支持下,与日伪顽匪经历长达5年的艰苦斗争,使根据地扩大到淮安全境,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1年春,淮安大队和十二区区队、部分乡抗日自卫队,攻击伪军小六堡据点。少数顽抗者被毙俘,俘敌16人,缴枪15支。1941年4月26日,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在保卫淮安根据地的斗争中,遭到约200名日军、400多名伪军的突然袭击。二连指战员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强大火力,与敌人激战6个多小时,除一名幸存者外,副营长巩殿坤和二连指战员共82人壮烈牺牲。下午,团长胡继成率二营和警卫连赶来增援,二营六连连长和警卫连连长等30多人在增援战斗中牺牲。6月16日凌晨,县大队将骚扰破坏淮涟阜边区的土匪包围,毙匪4名,生俘20余名,缴获步枪10余支、左轮手枪1支。8月,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1个连和县大队对孙圩据点之敌发起突然袭击,击毙土匪数名,俘获土匪10余名,收缴枪20多支、子弹300余发。1942年 12月初,伪军邱桂成部在范南乡鮑庄威胁群众供应大米30石,泾口区武装和县总队闻讯后,击溃伪军大部,毙伤40余人,缴获步枪60多支、轻机枪1挺。

  1943年2月,日伪军对淮安发动大规模“扫荡”,根据地遭受严重破坏,并建立据点、推行伪化政权。4月4日,县民兵总队配合新四军八旅二十二团攻克钦工伪军据点,毙伪军数10人,俘伪军86人,缴枪65支。我伤亡30余人。揭开了淮安反”扫荡”斗争的序幕。

  4月18日,八旅二十二团阻击淮安、顺河、仇桥日伪军300余人“扫荡”,歼其50余人。5月19日,新四军八旅二十二团向车桥据点守敌发起突然袭击,激战4小时,毙日伪军50名后,主动撤出战斗,我军阵亡营长以下官兵15人。6月17日晚,淮安县总队配合八旅二十二团,包围仇桥伪军据点。21日发起总攻,毙伤部分伪军,俘虏伪军上尉副官以下30余人,缴获长、短枪66支,子弹859发、手榴弹15枚、粮食100余石。6月中下旬,顺河区队和各乡民兵在县总队的配合下,对顺河据点之敌先后发起 “火烧顺河大庙”、“攻打顺河炮楼”等战斗,赶跑驻顺河区据点的日伪军,平毁境内所有敌之碉堡、炮楼。8月31日,日伪军 “扫荡” 后营。县人民抗日自卫军总队一、二两个连,从钦工东南夏庄向后营赶来。战斗中,击毙日军4名,击伤5名;击毙伪军6名、击伤伪军尉官以下15名,全部截获敌人抢劫的物资。一连连长马少屏和两名战士牺牲。9月16日,泾口区大队长兼市河大队大队长王嘉树率领区队和市河大队的部分联防队员夜宿西岗,伪军营长夏桂五带领七八十名伪军直扑西岗,将王嘉树等武装人员驻地包围起来。王嘉树在战斗中,被折断一条腿,又身受数刀而壮烈牺牲。 4月、6月、12月,新四军三师八旅一部、淮安县人民抗日自卫军总队、季桥区队三次攻打伪军季桥据点。伪军大部向淮城逃窜,击毙伪军20余人、俘伪军5人,缴获步枪6支,并平毁据点内的工事。 4月至12月,新四军八旅二十二团和县区武装五打日伪军李家圩据点,毙日军10余人、伪军近200人,俘伪军239人,缴获步枪243支、机枪1挺、子弹2000余发、手榴弹200余枚、马11匹、粮食10余石。我牺牲9人,伤17人。12月17日,七旅十九团包围谢家荡出扰之敌,击毙日军大队长三泽,歼日伪军50余人,并击退淮阴日伪军的增援。1943年2月,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组成淮宝支队,在团政治部副主任彭冲的率领下挺进淮宝盐地区,先后攻克安丰、王家墩、蒋桥等据点23处,建立了安丰、石塘、张桥、曹甸等8个区抗日民主政权。淮宝支队58名指战员(其中共产党员37名)英勇牺牲。

  淮安军民经过近100次的战斗,有效的打击了日伪军“扫荡”的嚣张气焰,恢复扩大了根据地,取得了反“扫荡”反“蚕食”斗争胜利。

  1944年3月4日晚,新四军三师参谋长洪学智指挥七旅二十团,采取远程奔袭的方法,对朱圩据点守敌发起突然攻击。经4小时激战,攻克该据点并全歼守敌,击毙伪连长以下80余人,俘伪连长以下150余人,缴轻机枪1挺、掷弹筒两具,取得了朱圩战斗大捷。3月5日,新四军一师在师长粟裕、副师长叶飞的指挥下,集中5个多团的兵力,采取攻坚与打援并举的战术,发起车桥战役。经过20多个小时的战斗,歼日军六十五师团第七十二旅团一个完整的山泽大队465人,其中毙山泽大佐以下383人,伤58人,俘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歼伪军483人,其中毙212人,伤103人,俘168人;摧毁碉堡50余座,缴92式步兵炮一门及大批武器弹药。我军牺牲53人,伤185人。

  1945年2月 12日,淮安独立团和钦工、马厂、季桥等区的联防队,发起攻击伪军板闸据点的战斗。全歼伪军保安总队杨文锦第三大队,击毙伪大队长杨文锦以下50余人,生俘伪小队长以下200余人,缴获手提机枪两挺、长短枪141支和弹药一批。我军牺牲3人,伤11人。5月13日,新四军三师参谋长洪学智指挥八旅二十二团、二十四团和师直特务团,在淮安独立团的配合下,发起攻打石塘、赵徐据点的战斗。经过25个小时战斗,共击毙伪军大队长张志堂、孙洪道以下官兵197人,生俘伪军官兵660多人、伪军眷属375人。缴获轻机枪一挺、掷弹筒3具、步枪337支、驳壳枪18支、手枪8支、各种子弹3200多发、手榴弹78枚、骡马8匹、伪币400余万元以及其他军用物资,解救被绑架群众200多人。7月21日傍晚,淮安独立团和新四军三师特务团将伪军甘姜据点包围起来。战斗从晚上8时打到夜间11时,毙伤敌四五十人,生俘伪军副团长孟实元以下官兵254人,缴获平射炮1门、炮弹13发、机枪3挺、长短枪200余支、子弹2000余发、手榴弹300余枚及部分军用物资。新四军三师特务团和淮安独立团拔除甘姜据点后,乘势对小六堡、高巷、严码据点之敌发起攻击,一举摧毁3个据点。9月22日,新四军三师参谋长洪学智指挥七旅、八旅、淮安独立团、射阳独立团共6个团的兵力,发起解放淮城的战斗。激战7个小时,全歼守敌5000余人,击毙伪旅长吴漱泉、马绍南等,俘伪团长殷效实、金觉非以下4354人,缴获炮5门、轻重机枪50挺、长短枪3876支,以及大批军用物资。我军牺牲30人,伤142人。至此,淮安全境解放。

  淮安抗日根据地,是各级党组织贯彻中共中央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方针的重要成果,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日阵地,是淮安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实基础。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回顾创建淮安根据地的艰难历程,以此激发淮安人民发扬抗战精神,在中共淮安区委的领导下,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而奋斗。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1-04 16:21:1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为什么要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呢?

下一篇:建立历史功勋的丹北抗日根据地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