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重返抗战历史现场·寻找“老虎嘴” 献文牺牲的无名英雄
2015-03-09 11:22:36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点击:  复制链接

  国际先驱导报3月9日报道

  ——谨以此文献给为滇缅路牺牲以及牺牲在滇缅路上的无名英雄。

  笔者单位有位司机老陈,上世纪七十年代常驾卡车往来滇缅公路国内段(昆明-畹町)。一次翻越高黎贡山时,遇狂风暴雨,停车过夜。半夜雷电交加,忽闻四周杀声震天,枪炮齐鸣,犹如置身战场,老陈起来却不见人影,以为撞鬼。后村民告知:1944年滇西大反攻时,中国远征军曾与日军在高黎贡山血战数月,在一些山坳每逢夏季雷雨时都会“原音重放”。八十年代中期后,道路改道和施工多了,这种现象逐渐消失。

  滇缅公路就是这样一条传奇的公路,浸满热血与荣光,记录抗争和不屈,从没有一个国家的命运如此依赖于一条公路。

  抗战全面爆发后,半壁河山沦陷,中国亟须一条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1938年初,昆明-畹町-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紧急动工,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自带干粮和简易工具,仅凭双手和血汗,不到10个月时间,就在崇山峻岭、峡谷激流间构筑起一条简易公路,震惊了世界。

  共赴国难,这支简陋而业余的筑路大军中甚至有许多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缺乏大型机械,凭人工开凿世界上最坚硬的高山峡谷,代价是巨大的。今天,没有确切的数据告诉我们,究竟有多少百姓为修筑滇缅公路牺牲。但有资料显示,平均每公里就会倒下近20人,而滇缅公路云南段全长900多公里。1940年,日军占领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成了中国接受外援的唯一“输血管”。此后,围绕这条生命线,中国远征军及盟军与日军反复搏杀,直到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胜利会师,滇缅抗战全面胜利。

  一旦翻车,就在峡谷“永恒”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在云南工作,滇缅路是笔者行走最多的一条路,昆明-楚雄-大理-保山-龙陵-潞西-畹町,一路向西,直到中缅边境。那时的滇缅路叫“320国道”,除昆明到楚雄段通高速外,其他路段与几十年前比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依旧车水马龙,尘土飞扬,是云南的交通大动脉。

  刚工作时,笔者对湮没于时间尘埃中的滇西抗战历史知之甚少,离开云南之后,认识才逐渐加深。一次,偶然看到的一张抗战时拍摄于滇缅公路的老照片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一辆美军“威利斯”吉普在险要无比的滇缅公路上驶过一个状如虎口的悬崖,滇缅公路的奇、特、险展现无遗。这个“老虎嘴”具体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困扰了笔者很久。

  查了不少资料与地图后,初步判断,“老虎嘴”应在怒江峡谷沿线,不会超出云南腾冲县、龙陵县、施甸县一带范围。2014年秋,笔者从重庆自驾出发,直奔1500多公里外的腾冲。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轻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17年后,穿行在深爱的云贵高原,一如走在归家的路上。昆明到滇西已全线高速,到腾冲车程缩短到1天,年轻时游荡过的老路还安好吗?

  那时行走的滇缅路不少路段仍如抗战时一般艰险,尤其是大理以西的横断山系,云岭、澜沧江、怒山、怒江、高黎贡山……众多高山、峡谷与激流挤压在直线距离约200公里范围内,看了地图上一条条拥挤在一起的山脊线,有密集恐惧症的人必定发憷。这些高山峡谷高差2000米以上,“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谷底到山顶的气候与自然景观相当于从广东至黑龙江。车辆在盘山公路上看起来就像蚂蚁,一旦翻车,就在峡谷“永恒”了。有东北平原来的兄弟,第一次下乡到滇西,吓的死活不坐靠悬崖那边座位,被司机笑了好多年。

  其实,抗战时期,开着美国“道奇”卡车往来滇缅路还真是异乡来客――从东南亚回国抗战的3200名华侨青年,他们被称为“南洋机工”。从老照片上看,这些平均年龄也就20多岁的青年英俊潇洒,衣着时尚,不少人是南洋“富二代”与“高富帅”,放弃了优渥的生活,选择做一个为祖国抢运抗战物资的卡车司机。他们中,有1000多人将热血洒在了滇缅路上。

  发现保存完好的老滇缅路

  经昆明、大理、保山,抵达腾冲,当年“极边第一城”已声名大噪、游人如织,当年籍籍无名的和顺古镇也开始收门票了。近年反映远征军和滇西抗战的各种影视文学作品,进一步扩大了腾冲的知名度。

  从腾冲出来,沿着老滇缅路进入高黎贡山,在山间颠簸100多公里,抵达龙陵县腊勐乡松山战场遗址――中国远征军血战之地。1942年滇西沦陷,中日隔怒江对峙,海拔3000多米的松山成为日军控制滇缅公路的咽喉,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1944年,中国军队反攻,阵亡4000多人方攻克松山,成为滇西抗战最惨烈一役。

  为找到“老虎嘴”,在腊勐乡翻越高黎贡山大垭口村后,笔者拟定的路线是:一路下坡到怒江边――沿怒江峡谷西岸龙陵至潞江坝沿线行进搜寻――经红旗桥跨过怒江天险――进入怒江峡谷东岸施甸县境内搜寻。

  从高山之巅奔向怒江峡谷,道路顿时陡然下降,拐过几个山弯,一条保存完好的弹石路出现在眼前:路面由不规则的石块铺就,辅以细砂石铺面,平整中透着粗粝与沧桑——老滇缅路的“标配”。

  行驶在上面,平稳中微微的颠簸带来恰到好处的路感――请允许笔者用“舌尖体”描述一下感受:“当马牌轮胎与粗粝的路面接触时,高速的旋转与摩擦,橡胶与铺路石激烈地碰撞演奏着美妙的交响。轻微的颠簸感传递到方向盘上,这是爱车人才能体会到的车震滋味,国人记忆中最顽固的密码……”熟悉的味道,不变的配方,就是这个味!我知道走对路了。

  七十年后居然一点没变

  可能是走在吉普先辈的道路上,笔者的吉普跑得特别欢,几乎是从海拔3000多米的山巅一路俯冲到怒江峡谷边,沿路寂静无人,也没有过往车辆,当年走过千军万马的交通动脉,如今安详宁静,唯有头顶蓝天白云,峡谷怒江奔腾依旧。

  一路盘旋而下,怒江上著名的惠通桥遗址已映入眼帘时,弹石路变成了沥青路面,这一段路面已经进行了改造。“老虎嘴”在哪里呢?会不会为拓宽道路已经被炸掉了?正在纠结间,前方一块突出山崖突然出现在眼中,顿时与脑海里的照片重合。找到了!地点就在怒江峡谷西岸龙陵县境内,惠通桥遗址往潞江坝方向约100米处。无比兴奋中,对比老照片在同一位置拍照留念。七十年后,同一地点,同为吉普,与二战先辈来个历史性穿越,感觉充满了仪式感和成就感,一路的艰辛顿时有了价值。

  对比老照片可见,“老虎嘴”周边环境变化不大,就是路宽了点,多了根电线杆。尤其是令人惊奇的是,老照片背景中怒江对岸施甸县境内的滇缅路线路,七十年后居然一点没有变,连一些塌方的痕迹都一模一样。

  静静地站在怒江边上,脚下的一江碧水缓缓南去,这也不是江水,是七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今天,谈起滇缅抗战,人们津津乐道于戴安澜、孙立人、廖耀湘等抗日名将。他们的确值得尊重和缅怀,但同样值得我们尊重和缅怀的还有那些为修筑滇缅公路而献身的无数普通民众。七十年前,著名战地记者肖乾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有一天,你旅行也许要经过这条血肉筑成的公路。你剥桔子糖果,你对美景亢歌,你可别忘记听听车轮下面咯吱吱的响声,那是为这条公路捐躯的白骨,是构成历史不可少的原料。”   

  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日本人想不到中国会坚持到滇缅路修通那天,更想不到20万云南普通民众仅仅凭借一双结满老茧、遍布血痕的双手就断送了他们占领全中国的迷梦。那些云南先辈在倒下的瞬间,心中也一定抱着“中国不会亡!”的顽强信念。

  有人问,你往返3000多公里,在一条破公路上就为寻找一个既不是景点,也不是名胜古迹的地方,沿途枯燥乏味,这样的旅行有什么意义?你一个很业余历史爱好者,成不了专家,开不了专栏,出不了书,无名无利,所为者何?

  笔者无言以对。讲个故事:1924年,《纽约时报》记者问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他回答说:“Because it's there.”(因为山就在那里)

责任编辑:李祖琨 最后更新:2015-03-09 11:24:5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政协委员朱晓进:充分利用好抗战遗址遗迹

下一篇:重读抗战·国民党“革命外交”引来九一八事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