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1938年长沙大火
2015-06-17 16:53:39  来源:梁小进 陈先枢  点击:  复制链接

  梁小进 陈先枢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陈先枢,1945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毕业于吉林大学。现为湖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沙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长沙学院客座教授。多年从事中国经济史和湖南地方史的研究,编著和参与编著《中国广告史》、《湖南茶文化》、《长沙商贸史纲》、《湘城文史丛谈》、《长沙地名古迹揽胜》、《湘城访古》、《长沙井文化》、《长沙老建筑》、《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长沙历史文化丛书》、《1938年长沙大火》、《名寝与名人》等。入选张岱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

  梁小进:长沙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原主任、著名文史专家、湖湘文化研究学者。

  目        录

  一、美丽而古老的长沙城

  楚汉名城

  著名的商业都市

  湖湘文化之都

  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走上近代化道路的长沙城

  二、抗战爆发后的长沙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抗战烽火中的“文化城”

  抗战的大后方──“战时繁荣”

  日军空袭长沙

  三、武汉失陷以后

  武汉失陷后长沙的命运

  大火前夕的长沙

  “焦土抗战”和“火烧长沙”的提出

  四、千古一劫──长沙大火

  “楚城计划”的制订和布署

  长沙大火之经过

  是谁放的第一把火

  长沙大火之惨状

  五、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长沙大火造成的巨大损失

  人民的重大牺牲

  百年缔造,毁于一旦

  巨大的财产损失

  对抗日事业造成的恶劣影响

  六、长沙大火案的审理

  蒋介石视察火后长沙

  军法会审

  三颗人头落地,一串高官落马

  七、再从焦土建长沙

  无济于事的“紧急处置”

  周恩来临危赴难

  善后救济全面展开

  废墟上的复苏

  八、长沙大火的根本原因

  九、尾声:长沙会战

  ——日军占领前的英勇抵抗

  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深夜的长沙大火,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由于12日电报韵目代码为“文”,故又称“文夕 大火”。1938年秋,日本侵略者相继攻陷广州、武汉,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长沙骤然从抗战后方变为前线,在“焦土抗战”的对策和部署下,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长沙毁于一旦。持续五天五夜的大火,造成3000余人葬身火海,30余万民众流离失所,80%的建筑和市政设施变为废墟,地面文化遗存破坏惨重,工商、文化、教育诸业元气大伤,长沙成为二战期间世界上损失最惨重的城市之一。这是战争对文明的毁灭,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见证!

  “文夕大火”也是长沙近代化进程从高峰断裂后,城市从毁灭走向再生的一个饱含痛楚而值得深刻追忆的事件。当半个多世纪的风云抹灭了千年的陈迹,城市在战火中的伤痕渐已远逝的时候,人们在感慨脚下一片热土的生机和活力,并在奋力描绘新世纪宏图的同时,开始意识到,城市在向未来延伸时,应该填补“文夕大火”造成的历史文化断层,使未来的人居环境与历史环境共存共荣。  

  一、美丽而古老的长沙城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聚落形态,是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的。中国和古罗马、古希腊一样,在氏族部落社会末期就开始产生了城市。

  据考古发掘资料,从夏代开始,中国就有城市,迄今已有4000多年。《史记·夏本纪》中有“鲧作城廓”和“禹都阳城”之说。鲧即夏禹的父亲,阳城是夏的都城。城、廓各有用途,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而且“君子居于城,小人狎于野”。夏商早期城市,城廓相联,城居高而不居中,既便于保卫统治者,又便于统治者逃脱。可见,中国早期城市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是统治者用以获取和维护政治权力的堡垒,这与西方的“城”一开始就与“市”相连是截然不同的。

  楚汉名城

  据历史学家考证,长沙建城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当时楚国势力范围已达湖南。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灭罗国,迁罗国遗民由宜城于丹阳。楚文王时又将罗国遗民由丹阳迁到长沙北面75公里之处。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在此处发现罗子国城基遗址。这说明在罗遗民迁徙之前,长沙已有坚固的城池,才迫使素有勾结南蛮造反先例的罗人就范。在战国时期长达100多年的楚、越对峙中,长沙是楚国南界对越最主要的军事防御基地,从长沙春秋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大量兵器可得到印证。早期长沙城出于军事目的而建是显而易见的。

   “长沙”之名早于长沙的建城时间,大约已有3200年的历史,《逸周书》中所载“长沙鳖”乃是其时上献周王的贡品。说明长沙之地先有居民的聚落,然后才在聚落群基础上慢慢形成城、筑成堡。楚人“立国不居中”,建城充分考虑到城的实际效用,往往建在大山之下,广川之滨,易于解决水源问题。

  长沙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史载各异。其中最流行的是星象说,古星象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个附星名“长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论,以长沙之地应长沙之星,故长沙又有“星沙”之称。

  长沙位居湘江与浏阳河交汇处的长浏盆地,南挽衡岳,北接洞庭,西屏麓山耸翠,东展浏阳秀色,湘水穿城北去,自然环境天造地化。城东15公里的浏阳永安曾发现距今20万年的旧石器,是长沙最早人类活动的证明;城南20公里的南 遗址发掘出土距今7千多年的彩绘凤鸟和刻划太阳的纹陶器,反映了当时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文化。近半个世纪以来,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在宁乡频频出土,其中四羊方尊、人面纹鼎、青铜大铙等都堪称国宝。这些青铜器的来源至今还是我国古文化中的未解之谜。

  长沙古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春秋晚期开始,长沙逐渐成为楚国南方的重镇。以今五一广场为中心的长沙古城周围曾经发掘楚墓4000多座,出土帛书、帛画、毛笔、铜镜、兵器、漆木器等大批精美文物。高度发达的楚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考证,战国时,长沙城范围东西长700余米,南北宽约600米,东起黄兴路(今名,下同)和蔡锷路之间,南到坡子街一带,西临下河街,北抵五一路与中山路之间。西汉开国,长沙王吴芮在楚城的基础上筑临湘故城。临湘故城的具体位置,东起东牌楼、南阳街,西临太平街、西长街,南达解放西路,北止中山西路、又一村一带,也就是今五一广场及周围地区。这里也是当年“文夕大火”火烧最猛烈的地区。

  西汉时期,长沙成为诸侯王国长沙国的都城,马王堆墓和河西王室墓的发掘,发现了“黄肠题凑”的皇族葬制和大批简帛文献,证明了这一时期长沙城地位已有了质的提升。汉末三国鼎立,长沙为吴蜀争夺之地,五一广场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孙吴简牍就是吴国曾经治理长沙的物证。

  长沙楚城,亦即汉初长沙王吴芮的“临湘故城”,虽“弹丸之地”,但地理位置独特,紧靠湘江,面临岳麓,东有平谷,水系发达,舟楫便利,南北有扩展余地。加之物产丰饶,气候宜人,故以“临湘故市”为中心,城市向四周扩展。2000年间,长沙历经无数次兵燹之灾,但每历一次祸难,都能迅速在原地恢复其在湖湘地域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先是津渡城邑的扩建,后为坐镇一方的王都,再就是唐五代马楚时再毁再建。每重建一次,城池又有不同的发展和变革,又为进一步发展打下新的基础。

  宋代,西濒湘江的长沙城已南扩至南门口,北至湘春门,东至浏阳门。明代,长沙已成为人口密集、工商业繁荣的商埠。绕城7公里的城墙开9座城门,城门入口排开9条正街,150多条横街纵横交错,构成了整个城市的骨架。而明代长沙王城更是长沙城建史上的奇观。明代在长沙分封了10代藩王,王府规模之大,占长沙城的十之七八。今五一广场一带即为王府的中心,今东牌楼、西牌楼、八角亭、走马楼等地名均是当时王城建筑的所在地。

  明崇祯《长沙府志》所记盐仓街、通泰街、织机巷、金线巷、苏家巷、碧湘街、学街巷、大椿桥、晏家塘、河街等大小几十条街道位置,已与今无异,而且街名沿用至今。清代,长沙商业更趋繁荣,长沙、善化两县多次对长沙街巷进行修缮和改造。今日芙蓉区马王街、化龙池一带,天心区坡子街、太平街一带;开福区潮宗街、通泰街一带尚存的老街老巷,其街巷走向、建筑布局、街道名称等,在明清两代即已定型,可以从明清两代留下来的十几幅长沙城地图得到印证。古代长沙城的中心地带仍是今日长沙城的中心地带。

  著名的商业都市

春秋战国时期长沙的“城”便有了“市”的功能,这与楚国经济相对先进于诸国不无关系。其时楚之城市大多已成商业活动的枢纽,楚、晋之间有频繁的贸易往来,长沙的杞梓、皮革曾大量输往晋地,以致产生了“楚材晋用”这一成语。楚怀王之弟鄂君昭阳拥有一支陆路可带50乘车、水路可带150艘船的商队,也经常往返鄂州、长沙和广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10-29 14:58:0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英烈墓

下一篇:【军史发现】皖南事变后的苏中海防团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