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日英烈墓
2015-06-17 16:40:14  来源:陈先枢  点击:  复制链接

  撰稿 陈先枢 梁小进

  一、郑家溉墓

  郑家溉墓位于长沙县白沙乡塘冲里,占地约 40平方米。 1944年 6月郑家溉被日冠逼其出任维持会长时在湘乡投塘自尽,当地农民王定坤、彭汇贵将其遗体捞上藁葬。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家溉家人重殓其尸骨,归葬故里。墓冢呈圆顶形,墓顶有半圆石球,有前低后高的腰椎形墓围,墓后正中竖青石墓碑,刻楷书 “清翰林郑公家溉大人之墓”及夫人合墓字样。墓前有八字型墓道和石砌香炉。

  威武不屈的长沙翰林郑家溉

  郑家溉( 1873—1944),字从耘,晚年号筠园老人,长沙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毕生研究书法,颇有造诣。民国成立后,曾在吉林居住。 1934年,拒绝伪满洲国任命,举家自京返湘。

  1944年 5月,避难于湘乡县七宝山,因拒绝日寇委以维持会职务,跳塘自溺,以死明志。

  早年经历

  郑家溉出生于长沙县一个很有名望的世族家庭。曾祖父郑敦谨官至刑部尚书,为人正直,民间有 “郑青天”之称。父郑业楷,是一位老秀才。

  郑家溉小时家境清贫,但他读书勤奋,爱好写字。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敬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尤敬佩颜的为人刚正。他用心摩习颜字,甚得其神,以后又临摹晋、唐、北魏碑帖,贯通融会,因而书法有高深的造诣。

  郑家溉幼年时代即文能成篇,及冠,入长沙城南书院攻读,成绩常列前茅。 29岁时中秀才,随后又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他入京参加会试、殿试,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国史馆协修,并出任四川提学使,度过了近十年的官宦

  书翰生涯

  辛亥革命,民国成立。郑家溉不汲汲于仕途。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 “二十一条”后,他愤慨之极,痛斥袁世凯为 “卖国贼”、“翻复小人”。为避袁世凯纠缠,他避

  居天津,然后返回长沙。 1916年,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郑家溉返回北京。其间,同乡故旧郭宗熙担任吉林省长,郑家溉应约去吉林,但不久即离去,仍然澹泊自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立伪满洲国,礼聘清朝旧臣,郑家溉的座师陈宝琛及

  其他宿交,咸相敦劝。郑家溉不为所动。

  1934年郑家溉居北京时,伪满洲国 “总理”郑孝胥

  劝其出任“尚书府大臣”。郑家溉厉声吼道:“苏堪(郑孝胥字)昏溃,清室岂可复兴 ?日本岂可与之为友 ?这等卖国勾当,何为污我。”高风亮节,毅然携眷南返。嗣后郑家溉居长沙

  织机街白果园,其公馆名为筠园。郑家溉返乡归隐后,除与余嘉锡、高阁仙、杨树达、王啸苏等学者交往甚密外,与一切朝野显贵不相往来,而平日与乡民相处融洽。有时到长沙城内卖文鬻字并乐于应书法爱好者之请,为写各种书体的联幅。当时,郑书之大字招牌,在省会长沙到处可见。郑家溉笃信佛教,曾与湖南的一些耆老,在长沙天心阁对门设 “居士林”,诵经拜佛,一度担任居士林林长。

  他曾在长沙坡子街师古斋纸庄运腕挥毫,书写条幅、中堂,而在落款后盖“癸卯翰林”的印章。他对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局十分忧虑,曾在长沙天心阁撰写楹联:“此阁巍然,为全省观瞻所系;世乱久矣,是一隅来复之机”又在岳阳楼撰联,满腔热忱地鼓励有志,重整山河,拯救国难。联云:“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吕仙,理乱不闻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忧时范相,疮痍满目一登楼。”

  威武不屈

  在日寇步步进逼、国难当头之际,郑家溉多次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其奄奄而毙,不如烈烈而亡”。有人问他:“万一国家沦于敌手,你可以何处 ?”郑慨然答道:“这

  有吾宗先例在,我做不到郑成功,也要做郑所南。”

  1944年 6月,日寇犯湘,攻陷长沙。郑家溉应友人胡子清(前清举人)邀约,仓卒携少女幼孙避难于湘乡县七宝山。不料日寇继续攻陷湘乡,敌骑驰至,不及走避。敌军官欲利用郑之名望,请其出任地方维持会会长,多方威逼利诱,均遭到严词拒绝。最后敌派枪兵数十人来,企图威逼就范,但郑家溉毫无惧色,并大声怒斥日寇。在押送途中,郑家溉愤然跳入池塘自溺,表现出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郑家溉殉难后,国民政府于 1945年 2月 24日颁布了褒扬令:“郑家溉先生生性亮直,治躬谨严,学宗程朱,士林坊表,晚年志节弥坚,抱道自重。此次日寇犯湘,迫充虏职,利诱威逼,不为屈挠,卒以硕德耄年,追维忠义,悼惜良深,应予明令褒扬,用资矜式,此令。”

  1944年,中共《新华日报》撰文颂扬其爱国精神。 1945年 12月 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徐特立在《解放日报》撰文指出: “长沙翰林郑家溉拒绝日本帝国主义维持会的职务而遭屠杀,以一死全了自己的民族气节。在抗战的过程中,在野的前清时代的士大夫也兴奋起来了,这就是四万万人反屠杀愤怒中的新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在致郑家溉遗属的信中指出: “天安门前为之树碑纪念的无数永垂不朽的先烈,有家溉老先生在内!”

  二、齐学启墓

  齐学启墓位于岳麓山北后山山麓, 1945年葬, 1989年由齐学启之胞妹齐新、齐觉、齐光,及子齐仁昌等重修。墓园占地约 200平方米。墓道、墓坪与墓冢呈倒 L形,除墓坪用青

  石块铺砌外,其他构件均为花岗石。墓冢为半圆形,墓围为传统的腰椎形,墓前有护栏和

  拜台,护栏立柱上置圆筒形石雕,所雕云纹甚为精美。墓围正后方嵌石碑三通,中碑阴刻

  “陆军中将齐学启之墓”。墓碑上嵌凸形浮雕,所雕虬龙升天等图案颇具楚文化之风格。

  墓道与墓坪的正前方立大型纪念碑,碑顶为歇山屋顶造型。碑刻抗日名将孙立人

  1989年所撰并书《重修齐学启将军墓园记》,全文如下: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三月八日,陆军少将、前新三十八师副师长齐公学启被刺于缅甸仰光之日军战俘营,是月十三日以伤重逝世。公之死去缅境之解放曾不数旬,距盟军之全面胜利亦只五月。公虽知日寇之必亡,而己不及见矣。

  溯自寇之侵,生灵涂炭。民国三十一年,我新三十八师奉调入缅与盟军并肩作战。四月十八日,我以一团之众击溃十倍之敌于仁安羌,解英军七千余人之围。是役也,中外震动,而公临阵之绩实伟。方当乘胜追击,而盟军之战略遽变,公乃率部殿后掩护友军转进。

  及任务完成,复报命于第五军指挥部,归途遇伤病袍泽,不忍弃去。敌骑大至,众寡悬殊,

  创重援绝,遂被俘焉。

  公之羁于仰光中央监狱也,凡三年。三年中敌伪劝降无所不用其极。公心坚金石,不屈不挠,狱中同志及英美受难战友数百人皆倾仪动容,尊之为精神领袖,视之为光明象征。故卒以此见害于敌世之人,或以公之在仰光狱与文天祥之在燕京狱相提并论,其浩然之气与夫所以塞苍冥、立人极者,固无异也。

  公之灵柩归葬故里,余曾亲为执绋,并为挽辞以述哀。公之葬地在岳麓之阳,与黄公

  克强、蔡公松坡两先烈隔垅相望。湖湘人杰后先接武,可谓不忝者矣。今公墓道废圮,志表

  无存,当日袍泽决议重修,所以怀旧,德彰忠魂也。以余为知公者,嘱为数言,以纪其事。余闻之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余则过时而悲,呜呼,死者陵谷,公与诸公俱往矣。神骑箕尾,名在日月,固将与麓山湘水同乎不朽。而余以老耄,犹能执笔为文,有深幸焉,而亦不能不有深恸也。

  公元一九八九年八月吉日

  舒城孙立人敬撰并书

  “现代文天祥”齐学启

  齐学启(1890—1945),清长沙府宁乡县人。 1923年清华大学毕业,赴美国诺维琦军校学习。曾参加“一·二八”和 “八·一三”?沪抗战,屡立战功。1938年任税警总团参谋长、新编第三十八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 1942年 3月赴缅甸作战, 4月驰援仁安羌驻缅英军,七千英军得以解围,受到友邦表彰。后奉命转进,掩护入缅军转移,因重伤被俘,宁死不降。 1945年 3月,被日寇指使丧节战俘行刺身亡。抗战胜利后,追赠陆军中将,被誉为“现代文天祥”。

  投笔从戎

  齐学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于宁乡县杨林桥铁炉塘。父齐璜留学日本,系同盟会员,是有名的教育家。学启幼聪慧,3岁入长沙美国圣公会幼稚园,高小毕业时已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12岁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1920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美国,习电气制造。他到美国后,因不满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愤而改变学习电气之初衷,改入诺维斯军事学校骑兵科,立志从戎报国。1928年学成归来,初入国民政府陈嘉佑部任骑兵团团长,两年后改任宪兵六团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各地学生纷纷赴南京请愿,国民政府命宪兵、警察前

  往重要路口进行堵截。齐非常同情学生的爱国行动,告诫部属:“学生请愿是要政府抗日,

  是正义行动,我们切不可动手殴打学生,要让队伍顺利通过。”后蒋介石下令宪兵六团捉

  拿上海大学学生会主席潘础基。齐事先派人暗通消息,待宪兵前往围捕时,潘已离沪他

  去。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强烈抗日情绪影响下,奋起抗战。但国民政府令十九路军 “忍辱求全,避免冲突,万勿妄动”,并令宪兵六团接管七十八师一五六团闸北防线。齐不但未接管该团防线,反而配合该团奋力抗击日军,事后又掩护十九路军退出上海。国民政府复与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协定》,规定上海至苏州为非武装区,不许驻兵,宪兵六团被迫改编为上海保安二团,他仍任团长,驻防闸北。上海 “八·一三”抗战发生后,上海保安二团首当其冲,他率部与日军浴血奋战两昼夜,阵地屹立不动,深受群众称赞。

  1938年,他调任长沙税警总团副总团长兼参谋长。任上洁身自好不谋私利,而对部属有困难者解囊相助,深受官兵爱戴。 1941年,税警总团改编为新编第三十八师,齐学启担任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

  远征缅甸抗日

  1942年,中国为支援在缅甸的英国军队,组建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新编第三十八师奉命开赴缅甸。 4月中旬,驻缅英军第一师在仁安羌被日军包围,齐学启率部驰援,激战三日,击溃日军, 7000余英军官兵得以解围,并救出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 500余人,以及辎重车 100余辆,轰动英伦三岛,受到英美政府赞扬。

  仁安羌战役后,三十八师转入卡萨、温早之间,掩护入缅中国部队转移。 5月9日,卡萨

  告急,齐到卡萨前线指挥,当晚展开战斗,迎头痛击日军一个联队的两次进攻。

  11日,齐学启奉命撤离卡萨,因去第五军军部请求派车运送伤兵,遂与按时开拔的师部失去联系,乃随第五军军部撤离。中途遇在卡萨负伤掉队孙立人的部属官兵 18人,叫痛啼饥,齐学启不顾自1942年率部入缅,取得仁安羌大齐学启一行行至荷马林上游,被日军骑兵赶

  捷,击败数倍于己的日军,解救被日军俘虏的上,展开肉搏战, 18名伤员,除一人落水逃生英国军人 500多人外,余均壮烈牺牲。齐身负重伤,倒地被俘。

  “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

  齐学启被俘后,被押至敌营,决心一死报国,拒绝换药和进食。敌旅团长对他威胁利诱,齐回答说: “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猛力向前夺刀自刺,刀被敌酋夺去,自杀未果。不久,齐学启被解到仰光日军的中央监狱俘虏集中营。他经常向被关押的各国战俘宣传中国必胜、盟国必胜的道理,各国战俘倍受感动。

  1944年 5月,汪伪政府派“陆军部长”叶蓬前来劝降,齐勃然大怒,痛斥其“认贼作父,不知人间羞耻事”。翌年 3月,日寇指使被俘叛国士兵章吉祥将齐学启杀害于集中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移葬于岳麓山。抗日名将孙立人赞曰:齐学启 “之在仰光狱与文天祥之在燕京狱相提并论,其浩然之气与夫所以塞苍冥、立人极者,固无异也”。

  三、洪行墓

  洪行墓位于宁乡县东湖塘镇燕山村拓山山腰,墓地简约。山之下现存洪行将军纪念碑。纪念碑四周绿树环绕,前有潺潺溪涧,石板桥直通祭祀之路。纪念碑由 5块汉白玉石刻组成,嵌在框状的石台内。石台上横碑上镌行书“洪行将纪念碑”七大字。

  远征名将洪行

  洪行(1902-1944),原名明达,清长沙府宁乡县五都铎山(今西冲山方塘村)人。早年毕业于湖南讲武堂,投身军旅。后入陆军大学,毕业后历任连、营、团长等职。 1942年任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军预备第二师副师长,赴滇缅边境抗击日军。在怒江以西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1944年 5月,率所部参加怒江大反攻,攻克保山、龙陵、腾冲,重创敌军。 9月,调升第十一集团军第六军新编第三十九师师长,授少将衔。 10月,于车祸。

  远征滇缅

  洪行青年时代曾先后进入湖南讲武堂和中国陆军大学,受到良好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毕业后分派国民革命军某部,抗日战争初期,他担任了团长的职务。 1942年,中国政府应英国的请求,组建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洪行被调入远征军,任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四军预备第二师副师长。

  中国远征军入缅以后,于 1942年 4月在仁安羌与日军激战,取得胜利。后因日军重兵增援,英军未能协力,受到重大损失,分别退往印度和滇西地区。洪行与师长顾葆裕率部开入滇西腾冲、龙陵一带,进行游击战争。这时,日军占领了腾冲、龙陵重镇,时刻企图渡过怒江,切断我滇缅通道。预二师活动在腾、龙周边,不时袭击日军,多次予敌重创。8月,洪行率领二师第四团进入腾冲、南甸交界地区,以芒东为中心开展游击战,截断敌军腾冲、八莫之

  间的交通联络。日军多次纠集兵力进犯芒东,扫荡腾南。洪行率第四团先后在沙坡、杨家

  坡等地伏击日军,击毙击伤日军一百四十余人,迫使日军退回腾冲县城。

  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洪行和师长顾葆裕,在滇西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滇西抗日游击战争,长达一年多,保住了我滇缅通道。利用这一通道,预二师接回了第二百师戴安澜将军的灵柩与余部。护送过由缅北撤回的远征军兄弟部队,英国皇族盖尔克少将一行也是经由这里而辗转回国的。洪行及其预二师为我国远征抗日战役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加怒江大反攻

  1944年 4月,中国远征军奉最高统帅部之令展开大反攻。按统帅部计划,反攻分为第一、二、三期,预备第二师始终充当了主力部队。 5月 22日,洪行率部自栗柴坝强渡怒江。此后,预二师与其他各部有力配合,先后攻克保山、腾冲、明光、固东、龙陵等城镇和红木村、来凤山等战略要地。在争夺龙陵县城战役中,洪行率部强攻入城,与日军展开巷战,肉搏血拼,虽牺牲惨重,终于克敌致胜。在腾冲县橄榄寨、沙披、蛮东、丝瓜坪等战斗中,预二师屡次重创日军。 攻击腾冲县城,洪行率部配合友军,激战 45天,歼敌万余人,终于 5月

  14日收复腾冲,取得怒江大反攻的重大胜利。由于洪行在怒江反攻战役指挥得力,英勇顽强,这年 9月,他被调升为第十一集团军第六军新编第三十九师师长。

  边塞英名

  1944年 10月,洪行赴龙陵县城参加司令部召开的军事会议,研究下一步对日作战的计划。会议结束后,洪行连夜赶赴作战前线,由于天黑路险,疾驰的汽车突然翻坠,洪行不幸牺牲。洪行牺牲后,远征军在保山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表彰和纪念洪行滇西抗战的英勇业绩,政协云南省腾冲

  县委特为洪行立碑纪念,碑铭云:

  日寇南犯,陷我腾越;人民涂炭,水深火热。

  率师西进,短兵相接;橄榄一战,顽敌胆裂。

  敌后游击,艰苦卓绝;联合土司,军民团结。

  沙坡蛮东,连战皆捷;战丝瓜坪,日寇喋血。

  痛歼顽敌,犁庭扫穴;将军英名,威震边塞。

  腾冲县人民政府还为洪行题词:

  “抗日名将,功重边城。”洪行抗战英名,已永远铭刻

  在祖国的西南边塞。

  四、周光彝墓

  周光彝墓位于宁乡县双江口镇杨柳桥村小字冲, 1938年 12月葬, 1997年由周光彝之侄(继子)周忠尚重修。墓园占地约 80平方米,墓主体用水泥砖砌,墓冢圆顶形,墓前以仿石柱、仿石额作墓门,横额 “兰桂腾芳”四大字。柱联云:“高风传大地,亮节照后人。”

  门柱两侧砌猫弓形栏墙,墙上饰乐俑浮雕,楚楚动人。栏墙两侧立石雕麒麟一对。墓围呈圆弧形,上饰龙凤浮雕,墓围正中嵌大理石墓碑,高约 1米,上刻 “抗日阵亡空军烈士周光彝墓”。墓后山坡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

  抗日空军英雄周光彝

  周光彝(1910—1938),宁乡县人。周光召堂兄。早年就读长沙楚怡工业学校。1927年考入湖南机械厂。1932年考入湖南航空训练班,毕业后充第三队少尉飞行员。1934年调中央航空学校任中尉飞行教官。 1936年任孝感机场场长,旋任武汉空军总站飞行管理股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写血书请战,编入空军第九大队二十三中队。1938年 12月 9日在南昌空战中被敌机包围,果敢撞向一架敌机,与敌同归于尽,壮烈牺牲,追授空军上尉。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优秀飞行员

  周光彝 191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县朱良桥乡茅塘村。他从小就聪颖活泼,志向不凡。 17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长沙楚怡工业学校机械科,后被汉口礼和洋行聘请,专事电池设计制造。1927年返长,时值湖南航空学校成立,周光彝以英俊潇洒的外表,灵俐机敏的谈吐,通过了考试,编入第 2期飞行训练班学习。仅 1个月就能在教官监视下飞行; 3个月后,即可单独升空驾驶;仅半年时光,即以名列第二的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初级飞行教官,并保送到南昌航校受训, 1932年授少尉军衔。周光彝勤奋好学, 1934年调入中央航空学校洛阳分校,任中尉飞行教官。 1936年春,任孝感机场场长。

  请缨参战

  1937年春,周光彝调武汉空军总站任飞行管理股股长。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疯狂进攻华夏大地。值此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周满怀杀敌壮志,恨不能饥餐倭寇肉,咬破手指写血书坚决请战,于是被编入空军第九大队二十六中队,驻南京担任上空警戒。周多次与拥有空中优势之敌机战斗,飞赴淞沪上空轰炸日军前沿阵地及日海军舰艇。由于他技术精熟,每次任务都完成圆满。

  南京陷落前夕,九大队机群奉命撤驻南昌。周光彝除担任南昌上空的警戒外,还负责一批苏

  制飞机座舱的改造,日夜为抗战辛劳。国难当头,他准备随时报国,曾慷慨留书弟妹: “上前线杀敌,乃军人天职,担负民族存亡重任,我当英勇拼杀,但敌强我弱,一起飞即有牺牲之可能,一旦阵亡,望弟妹善慰双亲,节哀顺变,应为有英勇杀敌的儿子、长兄而感到自豪。”

  壮烈殉国

  1938年 12月 9日,敌机九架空袭南昌。周光彝身先士卒,带领两战友以三机迎战九机,交战后,我方一机被击落,另一机飞出重围。周以寡敌众,沉着应战,在击落一架敌重型轰炸机后,被敌机包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周光彝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开足马力,猛冲一架敌机,与敌同归于尽,壮烈殉国。后来,人们在南昌东郊 20余里青山之中找到了飞机残骸和壮士的遗骨,无不落泪。国民政府空军总部为周光彝等召开追悼会,悼词中云:“我为周氏幸,生此奇男子;更为国家惜,丧此伟丈夫。”被授予中华民国烈士称号,颁发荣誉证书,追授空军上尉,国民政府隆重抚恤了烈士家属。

  12月 15日,空军总部派专人护送周光彝烈士灵柩回湘,随后被安葬于双江口小字冲青松

  翠柏之间,年仅 28岁。著名书法家傅琴心在其遗像上题辞曰:“御六气之变,扬三湘之灵。

  落旌头于寥廓兮,遽羽化而鸿冥。魂兮归来,重振大汉之天声。“

  五、彭劢墓

  彭劢墓位于长沙县白沙乡报母村塔山。墓地简约,为土冢、土围。墓冢后立石碑三通,中为花岗石,上刻抗日名将宋希濂所题 “抗日将领彭劢之墓”。两侧为青石墓志铭。墓碑后又立一大型青石碑,上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腾冲县委员会所撰《彭劢将军碑记》,铭曰:

  横暴倭寇,陷我腾越,人民涂炭,两年四月。

  彭劢将军,挥师腾北,战略远筹,交飞雨雪。

  联合土司,军民团结,敌后游击,犁庭扫穴。

  马面关前,伏尸洒血,迂回包围,顽敌胆裂。

  攻克来凤,寸土寸血,盟军赞颂,哀鸣夷贼。

  战功卓著,史料详列,剑扫风烟,声威赫赫。

  抗日英雄,民族人杰,今昭公理,还我清白。

  追思往绩,书此片碣,千秋万代,享祀丰碑。

  滇西抗战将领彭劢

  彭劢(1910—1952),字庆云,又近仁,长沙县东乡竹沙铺人。出身农民家庭,幼时在家乡读小学,后在乡务农。 1926年参加北伐军,后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继入陆军大学十五期深造。 1937年参加淞沪抗战,立有战功,由营长提升团长。后随部驻陕甘一带。

  1942年初调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预备第二师,任参谋长。 5月,率部渡怒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4年 5月,率部(时任副师长)参加怒江大反攻,收复腾冲、龙陵、畹町。 1946年调国防部第五厅,后调新疆。 1948年冬,调第十四集团军,任少将参谋长,次年卸职回乡务农。 1952年 4月,被错判死刑。1992年 4月平反。

  农家少年

  清朝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1910年 12月 28日),彭劢出生于长沙县东乡竹沙铺一个农民家庭。祖父彭永贵是位石匠,村里的石桥、宝塔都是他经手修建。父亲彭长春是个农民,母亲缪氏也是穷苦出身。彭劢有兄弟姐妹八人,由于是彭家长孙,甚得全家喜爱。五岁时,彭劢入当地张氏族立小学,老师张根愚常夸他聪明好学。小学毕业后,彭劢进入缪氏族立高小学习,三年毕业后,又在当地陈启贤私塾下就读,学习 “四书”、古诗文辞和书法。

  在陈家私塾读了一年,彭劢学问很有进步,但由于家境实在困难,无力再供他继续求学。他的叔父是一位能干的织布匠。彭劢便随叔父学织布,兼学浆纱、牵纱、做滚子,几年时间便掌握了织布的全套技术。劳动之余,彭劢仍坚持学习,并苦练书法。他写得一手好 “柳体”字,兼习草书,笔迹清秀,刚劲有力。这时他自号 “若愚”,取“大智若愚”之意。由于

  勤奋好学,十三四岁的彭劢已成为家里的一个文化人。村邻们要写个对联也常请他代笔。

  投身军旅

  彭劢16岁时,正是大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展开的时期,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进入湖南。彭劢激于爱国热情,报名参加了北伐军,从此投身军旅,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入伍不久,彭劢被送入所部教导团当学员,后又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步兵科学习。三年后毕业,被分派到张治中任军长的第五军宋希濂旅,先后任排长、连长。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上海的 “一·二八”事变。彭劢随部参加了 “一·二八”抗战,后又由部队送到陆军大学深造。

  在滇缅战场上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应英国的请求,组建了一支远征军,准备开赴缅甸,协同盟军对日作战。彭劢被调到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奉命赴昆明转滇西抗日前线。这时彭劢夫妇刚生下二女儿京璞,还未满月,但他未有半点犹豫,立即赶赴前线。到昆明后,彭劢任命为十一集团军参谋处处长,不久调任预备第二师参谋长。

  1942年 5月上旬,日寇入侵滇西,我怒江以西地区沦陷。随即预二师奉命渡过怒江天险,进入腾冲地区,与日寇展开游击战。其时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盘踞腾冲、龙陵一线,装备精良,人数达二万余人。而预二师人不过万,武器明显处于劣势,可以说是“孤军深入”、 “凶多吉少”。彭劢和师长顾葆裕、副师长洪行,率部在怒江西岸坚持抗战,不时地袭击日军,历经大小百余战,屡获胜仗。他们还在腾冲地区发动民众,协助组建腾冲县抗日政府,援救难民、华侨。鉴于“腾冲原在乡镇人员不能适应军事时期的需要”,预二师还与县政府开办了一个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由师长顾葆裕兼班主任,副师长洪行和县长张问德兼副班主任,彭劢兼教务处处长。训练班于 1942年 7月 21日开学,为期一个月,教以谍报、破坏作业与游击战术等军事课程。学员毕业后,即分任乡保长,号召和组织民众抗日。训练结束后,预二师还选择青年男女 20余人,组成战地服务队,彭劢兼任队长。他带着队员们练习歌咏、

  排演戏剧,慰问伤员,还于夜间深入敌占区附近,张贴抗日标语和墙报。

  1944年 5月,中国军队举行怒江大反攻,彭劢这时已升任预二师副师长,立即率部翻越天险高黎贡山,直插敌后,阻击敌援。7月 28日,他又指挥所部,在友邻部队配合下,一举攻占日军经营数年之久的坚固要塞——腾冲城南来凤山,为收复腾冲奠定了基础。对此,美国通讯社曾给予了很高评价,美国总统特来电嘉奖,美国国会还授予顾葆和彭劢军功团勋章。

  解甲归田

  抗日战争胜利后,预二师奉命遣散。 1946年,彭劢被调至南京国防部第五厅第二处,任少将处长。一年多后,他又被调至新疆。 1948年冬,他的老上司宋希濂调任第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乃奉命前来,任少将参谋长。这时人民解放战争势如破竹,国民党军队全面崩溃。 1949年 11月,彭劢面晤宋希濂,劝宋向左转,以免生灵涂炭,但宋未采纳。事已至此,彭劢只好以心脏病为由辞职离伍。两人临别时,宋希濂还赠送黄金 20两给彭劢治病。

  离开部队后,彭劢带着妻子、儿女,经由四川宜宾回到长沙东乡老家,解甲归田。从此他每天都和几个弟弟一起,戴着草帽,身穿白色土布大襟衣服,脚穿草鞋,一起劳动。他常常在菜园锄草、种菜、浇水,成了一介农夫。但不幸在 1952年镇反运动中,彭劢以“宋希濂

  派遣特务”的罪名被逮捕,旋于 4月被枪决。四十年后,经各界人士和彭劢亲属的奔走呼

  吁,1992年 4月,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调查落实,为彭劢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而此时

  已为全国政协常委的宋希濂,特为其墓题书了“抗日将领彭劢之墓”的墓碑。

  六、陆军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陆军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上方。抗日战争期间三次长沙会战,由三湘子弟组成的陆军第七十三军于长沙外围抗击日军。该军所属暂编第五师师长彭士量及将士,第七十七师、一九三师、五十师及军司令部直属部队众多官兵壮烈殉国。

  1946年春,最后一任军长韩俊指令专人督修公墓于此。公墓由忠义观、陵墓、墓碑、石阶、墓庐等部分组成,均以花岗石铺砌。从山坡下到墓区约百余米台阶石级。墓呈正方形,二级基座,墓座居中,墓碑方柱平顶,立于其上,正面向东,中刻楷书:“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另一面碑词 “精神不死”,为蒋介石所书。碑阴及两侧分别刊 “凛冽万古”,“碧血丹心光耀天地”, “名山忠骨万古长存”。墓后为存放阵亡将士骨灰处。门洞 3个,中门上额题名 “忠义观”,两侧对联:“忠昭大麓,”义塞苍冥。左侧门题名 “义履”,右侧门题名 “仁蹈”。忠义观内阵亡将士骨灰按部队番号分别安放。墓后山上多层排列着 73军所属官兵之坟。到 20世纪末,由于公墓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忠义观内骨灰坛亦荡然不存。

  2000年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经长沙市政协委

  员提案,市政 府拨款修复。

  铁锤第七十三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十三军,组建于抗日战争以前,是一支主要由湖南籍军人组成的部队。抗战爆发后,湘乡人彭位仁担任七十三军军长,下辖暂五师、十五师、七十七师,先后隶属第九、六两个战区。七十三军是湖南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勇善战、威名远播的精锐之师,曾先后转战江西、湖北、湖南广大地区,参加了长沙三次会战、常德会战和湘西会战,不怕牺牲、勇猛作战,在湖南抗战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曾在长沙军事会议上曾说道: “七十三军彭位仁部,是一个铁锤!”作了高度的评价。

  镇守江西武宁

  1939年春,七十三军奉命防守武宁。武宁为赣北的一个小县,左倚山,右靠水,仅一条路可通,在军事上为易守难攻之地。日寇以数倍之众,配合飞机、坦克、大炮机枪,持压倒之势,疯狂进犯。七十三军浴血苦战,坚守 14日,战况惨烈,阵亡营长二人、官兵无数。终

  因工事坚强,士兵训练有素,以精确射击,抵制日寇优势火力。军长彭位仁亲临敌前,与士

  兵同生死。在军长的激励下,全军上下,人人有杀敌致胜之决心,个个有捐躯报国之壮志,

  不怕牺牲,奋勇抗拒。阵地有如金城汤池、泰岳屹立。日寇攻势顿成强弩之末,自始至终,

  均未能越雷池一步。

  坚守任务完成以后,七十三军奉令调往后方整训,防务交由友军接替。但交接后仅数 小时,因防守不当,阵地被日军突破,由东北方攻入,武宁失陷。

  七十三军撤离战场后,开往修水整训,历时数月,即调第九战区作战。其后,七十三军由萍乡经浏阳入湘,先后捣松滋、守石首,防华容、桃源,巡南县、汉寿,拱卫长沙,立马岳

  麓,成为九战区精锐的机动部队。

  扬威星沙

  1941年底,盘踞武汉、岳阳一带的日寇,挟优势海空之掩护,南沿粤汉线,西渡洞庭湖,倾巢进犯,企图一举攻占长沙。时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镇守长沙,统辖所部沉着应战。

  会战展开后,敌我鏖战多日,双方伤亡惨重。七十三军奉命增援长沙,乃兼程自鄂西赴岳麓山畔,强渡湘江。某时,日寇由天心阁东窜,企图与黄土岭之敌会合。军长彭位仁洞察战机,偕同随员,亲临第一线,自妙高峰挥军截击。全军官兵无不舍身应命,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戮力挺进。是役以旺盛之战志,大无畏之精神深获上级的嘉勉。

  1942年初,七十三军渡湘江,越捞刀河,追击第三次长沙会战败退之日军于飘风山、麻石山之线,遭到日军坚强抵抗。我军遂 正面猛攻,找空隙大胆突进,另以主力迂迥追击,以捕捉敌军。为有利于指挥,特将指挥所向前推进,以督促部队猛打猛追。当日傍晚,七十三军一部击破敌掩护部队,指挥所于黄昏即进至飘风山北麓,督促部队乘胜追击。日军留下遍地遗尸,仓皇逃去。

  坚守宁乡

  1944年夏初,日军第四次进犯长沙。日军鉴于前三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守军因有湘江西岸岳麓山炮兵的支援,重创日军,便改变先前的战略。长衡会战之初,日军即以一个师团及一独立旅团之众,由洞庭湖犯常德,攻益阳,趋宁乡,企图先占岳麓山,以利长沙之攻略。 时七十三军集结宁乡沩水南岸,彭位仁奉命指挥由安化东进之友军,阻止敌军,以掩护岳麓山之侧背。部队行军,赶赴阵地,因时在半夜,突天降大雨,平地水深齐膝,道路淹没,桥梁冲失,大地漆黑,伸手不见五指。部队行军一小时不及一里,不能如期到达攻击位置,友军亦受雨阻,中途迟滞。适当日黄昏后,日军欲切断七十三军及友军,并包围攻击七十三军,以一个联队由宁乡西侧与黄材间之月堂湾渡河。日军一个先头大队渡河后,暴雨骤至,山洪暴发,后续部队不能渡河,形成前后分离。其已渡河之大队,占据村庄固守待援。军长彭位仁了解这一情况后,判断敌我主力行动均受阻,决心歼灭渡河之敌。次日上午,彭军长下令发起攻击,由于天雨阴暗,日军飞机及炮兵均不能支援,激战至傍晚,终将该大队全部歼灭,俘获全部装备,取得胜利。七十三军因此获得国民政府军委会电令嘉奖。

  民族忠魂彭士量

  彭士量(1904—1943),号秋湖,浏阳镇头扬眉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十三军暂五师中将师长。彭士量幼时天资聪慧,秉性刚毅,1924年考入湖北明德大学,由于受三民主义的影响,毅然投笔从戎,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开始军营生涯。

  彭士量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 1926年 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战功卓著,晋升为副团长。抗日战争初期参加上海、山西忻口、台儿庄、武汉、长沙等战役,相继晋升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三军上校参谋处长,第五补训上校团长,预备第四师少将参谋长、副师长。 1942年又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暂编第五师副师长,次年任代理师长,旋即任师长,率部在鄂西、湘北一带驻防,曾多次同日军交锋,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3年 4月,日本侵略军为确保现有占领地的安全,发起鄂西会战,以 3个师团、 1个旅团以及 4个支队的兵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5月上旬,暂五师与日军第四十师团在华容展开激战,彭士量率全师官兵顽强抵抗日军的攻击。彭将军亲自指挥战斗,打退敌人一次又

  一次的进攻。在一个月内,日军在暂五师的战线前没有前进半步。这一仗打出了暂五师的军威,日军的无线电台多次告诫自己的军队,彭士量的暂五师是不能轻视的队伍,是中国的一支铁军。

  常德会战开始后,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常德西北门户石门。石门位于澧江北岸、湘西山地边缘,是常德北面的战略要地。彭将军率暂五师 坚守石门,决心与日寇决一死战。 11月 6日,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石门前线发起了疯狂进攻。战斗十分激烈、残酷,双方在阵地前多次展开白刃战。彭将军冒着猛烈的炮火在前沿指挥战斗,巧妙地利用有限的兵力坚守石门达 8个昼夜。 14日,日寇又调集大批精锐攻占了石门周围的笔架

  山、大山尖等制高点。 15日拂晓,彭将军集合剩余的部队,身先士卒,亲自率队向已占领石门西郊的日寇发起猛烈攻击,力图收复失掉的阵地。战斗中,日军飞机前来支援。彭将军不幸被炸弹击中,当场壮烈殉国,临终前他曾奋力高呼:“大丈夫为国尽忠,为民族尽孝,死何憾焉!”

  七、宁乡战役抗日阵亡烈士公墓

  宁乡战役抗日阵亡烈士公墓及纪念塔位于宁乡县玉潭镇杜家山(今八一山), 1945年 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抗日战争宁乡战役中牺牲的将士而建。杜家山龙头嘴原有抗日烈士公墓,上世纪 50年代宁乡县肉食水产公司在龙头嘴建房,推平了烈士墓,纪念塔亦遭损毁。今塔为上世纪 90年代后修复。塔正面镌刻 “宁乡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花岗石建造,全高约 3米,塔基为正方形,塔座为正四方梯形,塔碑为下大上小的尖塔形,造型庄重,令人肃然起敬。塔碑另三方分别镌刻蒋中正题 “浩气长存”、王耀武题 “气壮山河”和宁乡县县长陈应龙题 “节厉睢阳”。

  1997年纪念塔公布为宁乡县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进而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宁乡杜家山三百壮士

  奉令守城

  1944年 6月初,日本军队发动了第四次攻打长沙的战役,企图挽救它在太平洋战场的败局。

  日军吸取了前三次长沙会战失败的教训,在正面由新墙河南下,猛扑长沙之外,另外从沅江方面分两路向南进攻,一路经龙头港攻益阳;一路经乔口犯宁乡。 6月 16日,七十四军五十八师的一个团布防在美女山、黄土潭南岸一线,凭沩江阻击由益阳入境的日军,与日军激战一天,双方伤亡甚众。 18日,日军向湘乡进犯。而奉令守卫宁乡县城的是七十三军十五师四十三团二营。营长周羽,宁乡灰汤人,瘦高个子,约 30岁左右,中央军校毕业,是个标准的军人。益阳、乔口沦陷之后,长沙于 6月 19日沦陷,宁乡完全处于日军包围之中,风声鹤泣,人们惶恐不安。城里人向乡下逃难,乡下人向山里躲藏。顿时宁乡县城成了一座空城,乡下的交通要道沿线也坚壁清野了。周营长却奉令守城,率领他那个营的 300多名将士开赴县城,在县城南门沩水西岸的杜家山布防,构筑工事,隐蔽待敌。

  殉国杜家山

  6月 22日,侵占乔口的日军六四○联队约千人,沿沩江而上,于黄昏到达宁乡县城南郊。敌人根据情报,说宁乡县城没有我军防守,连老百姓也弃家逃走,是座空城。他们便毫无戒备地拥上南门桥,直扑县城。 南门桥横跨沩水,桥长 210米,宽 3米多。当日军大部分拥上桥时,隐蔽在杜家山阵地上的我军,一齐向桥上敌人猛烈开火,密集如雨点的枪弹,像风扫落叶一般撂倒了一批敌人。日军遭到突然袭击,顿时乱作一团。桥上不易冲过去,桥面窄,不容施展,拥挤在桥上的敌人,根本不可能组织还击,只有丢下几十具尸首,哇哇乱叫地后撤了。随后敌人又组织了几次冲锋,终因我军用火力封锁了桥头,始终未能踏上南门桥一步。

  天黑之后,日军利用夜幕的掩护,留一部分人在对河的柳树林里射击,以迷惑我军;而其主力部队则从南门桥下流的高筒车涉水过河,从梅家田、仓岭上,经谈家岭,向杜家山后面展开扇形包围。随即,日军从山后接近我军阵地,突然发起猛烈攻击。我军战士在周营长的指挥下,接连打退了两次冲锋。这时对河的敌人攻下了南门桥,从杜家山的前面攻击上来。我军已处于数倍于我的敌人包围之中。我军在反冲锋战斗中,杀死杀伤了大量敌人,但自己的伤亡也很惨重。周营长知道这已是为国捐躯的时候了,于是大吼一声:“与阵地共存亡,杀呀 !”吼声甫落,便带领战士,跃出战壕,扑向敌人,展开了一场惨烈的肉搏战。伤员们也一齐奋起,与敌人拼到最后一口气。最后因寡不敌众,周营长以下 300多名壮士全部牺牲在杜家山阵地上。

  在杜家山将士拼命杀敌之时,宁乡城厢镇镇队副王干钧奉令率领 4名战士也参加了战斗除一名队兵奉令执行侦察任务离开了阵地之外,王干钧和其他 3人也都壮烈牺牲,和周营 300壮士一起长眠在英雄的杜家山。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06-17 16:44:2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长沙籍检察官向哲浚

下一篇:1938年长沙大火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