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中的陕西愣娃
2016-08-23 15:24:15  来源:三秦都市报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战时期,陕西各界以波澜壮阔的英雄气概,谱写出一曲悲壮的陕军战歌。8月13日,一场由400张陕西老兵军礼照组成的“抗战中的陕西楞娃摄影展”在西安开幕,这群当年血战沙场的“陕西愣娃”,早已渐行渐远,逐渐老去。

展览邀请6位老兵出席,还首次展出了陕军抗战史料、罕见的二战单兵装备。偌大的展厅中,有坐着轮椅的老兵,有耄耋的抗战将领后代,也有年轻的大学生。本报受邀参加了整个开幕式,并采访了莅临展览老兵们,希望从老兵们的往事中,打捞这段70年前的记忆。

抗战中的陕西愣娃

动身的前两天,张志端就着手准备行李了。过了100岁后,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气喘的厉害,步子也越发迟钝,除了吃饭,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

战友的一排的牙齿全部被打掉

“老爷子是在养精蓄锐,”儿媳妇邱海荣告诉记者,老人的记忆力很好,每次有客人拜访,都很兴奋,“但毕竟年纪太大,你看着他劲头十足的讲,等你走了,他要睡两天才能缓过劲来。”

在儿子拿来的两身衣服中,张志端挑了一件熨烫整齐的浅绿色军衬衣。叠好后,与两枚抗战勋章,并排放在枕头前。

出发的日期,定在8月13日清晨。从户县来西安,需要一个多小时,5点半起床后,他戴上茶色眼镜,雪白的头发,整齐的向后梳着,一丝不苟。

6位老兵中,张志端年纪最长,当两名志愿者搀扶着老人缓步走进会场时,全场数百人齐刷刷站了起来,掌声震天。

老人突然举着右手,还没走上舞台,就驻足敬了一个军礼--101岁的他,像一个久经沙场的将军,一股子英雄气概。

看着这一幕,陕西抗战老兵志愿营的志愿者王哲一下子热泪盈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91岁的老兵秦永伦赶紧挪开椅子,从人群中走到张志端跟前,扶着他的胳膊,“老大哥,没想到能在这儿看见你。”

秦永伦和张志端同为黄埔校友,张志端是17期,秦永伦是18期,两人便以“学哥学弟”互称。秦永伦1939年入伍,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过潼关保卫战。

1937年11月7日,日军开始轰炸潼关,炮声在潼关的上空,一直响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为止,几乎整整8年。“我们的部队在潼关黄河岸边,前3天进山时是青山绿水,后来出山时再路过同样地段,看到尸骨堆成山,血水流成河,大家身上沾着血,相互看不清对方是谁。”

参加过中条山战役的96岁老兵王蒙芳瘦骨嶙峋,他接过话茬,“在河南三门峡,我们的部队被打散了,很多战友被敌人打死我都不敢去看尸体。当时有个姓黄的河南籍战友负伤,日军的子弹从他左腮穿入,右腮穿出,战友的舌头被打断,原本整整一排的牙齿全部被打掉。”

三天三夜仅吃了两个馒头

展览由陕西抗战老兵营发起、组织,1000多名志愿者在近3年的时间,走遍全省,搜集和整理老兵故事,记录口述抗战史,给400多位老兵建立起了抗战档案。

作为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张志端代表6位老兵讲话,“我这一生,参加了抗日,经历了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历程,这是我最大的光荣。能活到今天,我是幸运的。”他语速缓慢,但思路清晰,依然能感受到军人的作风。

张志端出生在河北省蔚县,未满白天母亲去世,6岁时父亲去世,他从此成了孤儿。“九一八”事变后,张志端被抓壮丁,成为29军的一名战士。

1937年,张志端在距离卢沟桥五里外的村子驻防,7月8日凌晨,炮声从卢沟桥方向传过来,紧急集合的哨声吹响,张志端跟随队伍向卢沟桥方向增援,火速向宛平进发。此时,卢沟桥周围已经是硝烟弥漫,“炮声把耳朵都震聋了,什么也听不见。遍地都是炮坑,死伤的战士到处都是,太惨了。”

7月27日,日军开始进攻南苑,这里的防守力量最薄弱,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师长赵登禹指挥抵抗,成为抗战爆发后最惨的一次战役。

“天上是飞机,地上是坦克,没完没了的轰炸,整个南苑城都成了废墟。”张志端和战士们组成“大刀队”,抡刀同敌人展开白刃战。

29军以“大刀队”闻名,张志端现场向记者背诵起了大刀队的口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至南苑失守,张志端坚持了三天三夜,中间仅吃了两个馒头,佟麟阁和赵登禹殉难战场,成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第一位军长和师长。“战斗结束,1500多人只剩下73人,明知是送死,大家都争着上。”

100多位浴血奋战老兵的手印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的题词,从台湾空运回西安,挂在展厅入口处。一侧的墙壁上,留着100多位浴血奋战老兵的手印。

“这是扛过枪,甚至跟日本人拼过刺刀的手,有些手甚至因为那场战争而留下残疾,手印最能体现老人的精气神。”6位老兵走进展厅,陕西抗战老兵营负责人唐俊亲自当起了讲解员。

1942年到1944年,为保卫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部队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在付出了10余万人伤亡的代价后,全歼缅甸日军,书写了激越、壮烈的一页。

88岁的老兵李汉勋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 1944年响应 “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西安乘飞机到云南曲靖,“飞行员是美国人,进入步兵科目训练时装备都是美国的,伞兵部队由美英法等多国人员组成,当时每天都要进行跳伞和枪械训练,总共练了三个月左右。”

一件绣有飞虎队原称--中国空军美军志愿援华队英文缩写"AVC"字样的军服是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这是31岁的收藏家常頔珍爱多年,并专程带到西安参展的。

军服背后缝着一张A4纸大小的“求救血符”,能清晰看到“美国空军、来华助战、仰我军民、一体救护”的中文字样。常頔向记者介绍,“飞虎队”的战士不会说中文,遇到紧急情况时,这个血符就是证明自己身份的,老百姓看到后就提供帮助。

走出展厅,到了和几位老兵分手的时候,气氛凝重而悲伤。张志端说,咱们拍个照,合唱一首描写抗战胜利的歌吧,“八年血战,千万忠魂,才打出这建国的康庄,这真不负我们全民抗战,不负我们血染沙场。”

他唱的,是罗家伦先生作词的《凯歌》。

记者手记:讲不出再见

历史里一定有启示我们未来的密码,所以,记忆便有了力量。这些记忆,比如眼前的实物、言语和影像,比如正在老去的老兵,它们会变成智慧,让我们免于愚蠢和偏见,自私和懦弱。

老兵的故事说不完,他们的肉身可能会归去,融入历史的尘烟,但积淀下来的那壮怀激烈的精神却是“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火,共三光而永光”。不应该和他们说再见,老兵们向我说起各自的际遇,依然能够那么平静,脸上或多或少还有骄傲,甚至是自豪,我想,这或许就是军人的尊严和荣耀,回头看去,这也是时间的力量。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08-23 15:25:5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回忆“我在延安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下一篇:29军最后老兵:我亲历的卢沟桥事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