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沙坪坝:披露抗战名人在重庆时鲜为人知的历史
2018-11-21 09:27:36  来源:凤凰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幽幽林园话林森

  很多人都知道沙坪坝有一处“林园”,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来历。

  林森,福建闽侯人,老同盟会员,国民党元老,在国民党中有着极高的声望。1931年蒋介石下野,代替蒋出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成为中国法定的国家元首。

  抗战爆发后,林森率领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开启了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光荣历史。林森初来重庆,居住于李子坝,1938年,蒋介石营造的林园官邸落成,邀林森前去参观,林森向来喜好清静,见此世外桃源,连连赞叹,蒋介石便将官邸让与林森居住,林森欣然接受,题写“寸心”二字,刻于官邸一侧,以示谢意。

  林森为人平易,生活简朴,晚间礼佛吃斋。歌乐山云顶寺,是一处远近闻名的古刹,因离住所较近,林森常去小住,与同住歌乐山的冯玉祥、于佑任、臧克家等人谈论抗战时局。抗战时期,近代著名书法家,也是林森老友的柯璜辗转来到重庆,寓居云顶寺,林森、于右任等常来云顶寺,与柯璜一起在禅房里谈诗论画,挥毫泼墨,所作佳句请石匠凿刻于云顶寺周围的崖壁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抗战石刻群,其中不乏林森得意之作。

  作为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虽然很少过问政事,却关心民生、教育。他为重庆大学题写的“重庆大学”校门,保留至今,成为抗战大后方文化教育空前发展的历史见证。

  1943年8月1日林森因车祸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葬于生前的官邸内,蒋介石为纪念林森,将官邸改名“林森陵园”,简称“林园”,这也就是今天林园的来历。

  地学之父与沙坪坝

  说起李四光大家都很熟悉,作为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是中国科技界的代表人物。1928年,李四光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一职,开始了他领导中国地质科学的历程,抗战爆发,地质研究所被迫西迁,李四光带领地研所的科学家辗转广西、贵州,1945年迁到重庆,设址于沙坪坝小龙坎一座二层小楼中,在此办公至抗战胜利。

  1945年7月6日,在周恩来的关心和指导下,同样在这座小楼中,由李四光为监理长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作为中国科协的前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中国第一个科学工作者组织,中科协在大后方科技界进步人士中有着极大地号召力,坚定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这里作为四川地质调查所继续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8月,在邓小平的亲自关怀下,原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四省地质调查所合并而成的西南地质调查所在此成立;1952年,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批准,调查所升格为西南地质局。现在在这栋小楼中还保存有抗战时期、建国初期的数栋历史建筑,包括西南地质局职工子弟学校旧址,西南地质局礼堂、西南地质局仓库等。这里长时间被作为地质调查研究机构,见证了从抗战时期到社会主义建筑时期西南地区乃至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是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一面缩影。

  如今,走进这座米黄色外墙的二层折中主义小楼,外表的破败,掩饰不住曾经的精致,水磨石的地面,木制的楼板,雕花的栏杆……似乎一不经意间,那位开创了中国地质学的慈祥老者便会从哪个办公室中走出。

  歌乐山中“草圣”于右任墨宝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国殇》,是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于右任临终之时在台湾所作。这位致死不忘魂归大陆的国民党元老,抗战时期也在沙坪坝留下了他的足迹。如今沙坪坝树人小学的校名,便是于右任所题。

  于右任,老同盟会员,国民党元老,常年任国民政府“五院”之一的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还是近代著名的书法家,尤以草书为擅,被誉为“当代草圣”。

  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作为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率众西迁,来渝路上船队路过丰都高家镇,于右任上岸拜访老友江秉彝先生,在一处凉亭休息时,乘兴写下“青风宛在”四字,此亭现在任屹立江边。

  于右任到达重庆先后居住在领事巷14号、响水桥5号、南岸黄桷垭文峰段94号和上清寺陶园。随着日机轰炸的加紧,市区极不安全,1939年,于右任率监察院迁至歌乐山金刚坡1号,一处不大的平房中。于右任租住附近一栋平房居住,命名为“小园”。

  于右任闲暇时常与居住在附近的林森、冯玉祥、郭沫若小聚,把酒吟诗,创作了大批诗歌,这其中满怀了这位国民党元老忧国忧民、坚定抗战的决心。

  “中华民族齐心进,人人载歌载舞。急难鸰原,报恩祖国,此责兴亡在汝。精诚所聚,便投笔从戎,经文纬武。天下一家,何人今后敢予侮。时时纪念国父。只生逢丧乱,难护陵树。载道流亡,吁天耆老,望断金天金鼓。有怀欲吐,仗龙虎风云,百千儿女。万岁歌中,一声声破虏。”

  重庆首位市长的官邸

  如今我们说到我们所在城市,会习惯的叫“重庆市”,而仅仅一百年前,我们的城市还叫重庆府,或是巴县。1929年,刘湘主持重庆设市,由川军将领潘文华任重庆第一任市长,重庆从此走上了近代化城市发展的道路。重庆从一座军事堡垒发展成为近代城市,潘文华功不可没。

  潘卫华任市长后,大刀阔斧主持重庆城市建设,首先扩容城区面积,将城市西侧通远门附近几十万座坟冢迁出,让城区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其次大修道路,潘文华便亲自规划了主城三条公路,以渝中半岛山脊为界,分中区干线、南区干线(沿长江)和北区干线(沿嘉陵江),中区干线由七星岗经两路口、上清寺到达曾家岩叫中山大道,全长3.5公里,是为重庆第一条等级公路。

  潘文华在任的9年内,重庆拓城迈开大步,向西冲破浮图关,将曾经是农田的沙坪坝扩展为文化区;向北延展到江北城,向南扩大到南城坪(今南坪),重庆今日的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为日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成为战时首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潘文化在重庆的住所共有两处,一处位于其亲自督建的中山大道旁的曾家岩,一处便位于沙坪坝的歌乐山山洞。这处官邸建于其出任市长的1929年,四合院样式土木结构平房,简约明快、朴素大方。如今沙坪坝文物主管部门已经制定了潘文华公馆的保护性修缮方案,不久的将来,人们便有机会一览重庆首位市长旧居的风采。

  李约瑟与重庆

  李约瑟,英国现代生物化学家、汉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他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李约瑟难题也引起各界关注和讨论。

  抗战时期,李约瑟出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等职。1943年3月,李约瑟来到重庆,立即着手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合作馆隶属于设在伦敦的英国文化委员会,位于嘉陵江边的两浮路胜利新村一号楼(今长江路),由17位中、英两国的科学家组成,主要担负为战时中国的科研和教育机构援助物资、提供信息的任务。

  李约瑟在中国度过了富于传奇色彩的4年,他以“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的身份,从重庆出发,在未被日军占领的中国内陆作了8次长途考察,为他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跨世纪的西方汉学巨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23-01-09 10:57:3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叔侄争霸:四川二刘之战

下一篇:民国时期的九位重庆市长(一):首任市长潘文华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