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吴奇伟
2018-10-16 08:50:02  来源:百度  点击:  复制链接

  吴奇伟(1891—1953),字晴云,号梧生。广东大埔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19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1期毕业。北伐战争中,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三十六团参谋长、第三十四团团长、第十二师师长、第四军军长。1937年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在湘、鄂、粤对日作战。

  抗战胜利后,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武汉行营副主任,华北“剿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徐州绥靖公署、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1948年任民革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5月在广东东江地区率部起义。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简介

  吴奇伟,1890年生于广东大埔县湖寮镇密坑村。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因家境贫寒,10岁那年,离家到其伯父在连平、惠州等地开设的店铺里当小伙计。他聪颖好学,做事勤敏,深得伯父赏识,在伯父资助下,在惠州读完小学和中学。13岁在老隆一间商店做小伙计,后得人资助,先后在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武昌陆军小学学习,再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于第六期,后在广东陈炯明部任见习排长,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等职。后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长江上游江防司令官、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湖南省政府主席等要职。

  国民革命时期,他参加了统一广东诸役和北伐战争。在十年内战中,参加过第四、五次围剿。红军长征后,他率部追击红军至四川。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奇伟坚决全力抗日,他率第四军到嘉定、罗店一带抗日前线,与日军展开激战。为保卫祖国领土,经三昼夜的肉搏血战,终将顽敌击溃,歼敌数千。吴奇伟所率第四军,从此获得“铁军”的光荣称号。此后还率部参加过“八·一三”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之万家岭战役、南浔线会战及鄂西战役等,获得过青天白日勋章。

  人物生平

  1926年—1937年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张发奎部下任三十六团中校参谋长。在汀泗桥战役中,与团长黄琪翔领兵猛攻军阀吴佩孚部主力扼守的汀泗桥而立功。1927年春升为第4军12师三十四团团长。9月升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副师长兼三十团团长。11月任第4军12师师长。1929年春随蒋介石参加蒋桂战争。9月随张发奎通电反蒋。1930年5月参加反蒋中原大战。

  “九·一八”事变后,第四师扩编为第四军,他升任第四军军长。其后,受蒋介石之命,参加第四次及第五次对江西苏区的“围剿”。1933年春任中路军第2纵队指挥官,参加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后曾任北路军第7纵队指挥官、北路军第6路军副总指挥,率部追剿红军。1935年红军三渡赤水回师遵义,他因未发兵救援而遭蒋介石严词训斥 。

  1935年4月晋升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7年夏任庐山军官训练团第1大队大队长,9月任第18军团军团长。

  1937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4军军长。

  “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他奉命率第四军抵上海嘉定、罗店一带前线,在大场与日军激战三昼夜,歼敌数千,战果显著。其部队因此获得“铁军”称号。上海市民推选郭沫若、谢冰莹等文化界知名人士率领慰问团至战地慰问。不久,他升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

  万家岭战役又称德安战役,1938年于武汉会战序列中,在万家岭一带国民革命军重创日军第106师团。

  中国方面为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的第一集团军、第九集团军、第10集团军、第4军欧震、第66军叶肇、第74军俞济时,第一八七师,第九十一师,第一四二师,第六十师、第十九师,新编第十三师,预备第六师,第一三九师的一个旅,新编第十五师的一个旅,共十万余人。前敌总指挥为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吴奇伟。

  吴奇伟的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下辖第六十四军、第七十军、第二十五军、第四军、第八军和第六十六军等部,驻扎江西,参加武汉会战,是万家岭大捷的主力参战部队。该战全歼日军四个联队。

  日军第106师团奉冈村宁次命令,意图从万家岭一带穿插突破国军阵线,被吴奇伟军部侦察队发现,指挥第4军欧震、第66军叶肇、第74军俞济时等部从侧后迂回,将其包围。冈村宁次后命令第27师团一旅团部增援接应第106师团,,然而在万家岭西面白水街地区被第20集团军兼第32军长商震等部阻击溃退。

  10月7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激战三昼夜,多次击败日军反扑。日军由于迷途失联、孤立无援、补给断绝,战至10日,被歼灭4个旅团,击溃一个旅团。虽有掳获旅团旗,但是师团旗未寻见,未免遗憾。

  10月10日由于遭到孤立及缺乏补给,日军第106师团(由于有部分兵力驻守九江,实际参战人数约1万3千人)以及前来援救的第101师团、第27师团,在武汉会战中投入的青木、池田、木岛、津田,四个联队,在包围圈全队消灭。106师团最后仅仅约略1500残部兵力突围逃出,中国方面史称万家岭大捷。

  国民革命军成功围缴歼灭第106师团主力大部,仅有约略1500人逃逸。此次战役是抗日以来第一次(接近)全歼整个日本师团。

  万家岭战役的前敌总指挥为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吴奇伟。和薛岳一样,吴奇伟也是身先士卒,亲临第一线指挥。有次他正与第四军军长欧震通电话,敌机俯冲扫射,吴奇伟毫不理会,直至敌机把他的电话机打碎。战斗主力是蒋介石的嫡系第74军,万家岭战役打响之前,蒋介石致电薛岳,要他把伤亡惨重的74军调到长沙休整。薛岳回电:“调不下来。”蒋二次来电:“第74军在岷山伤亡甚大,应予调下整补。”薛回电:“赣北各军作战时间都比74军长,伤亡都比74军大,各军都未调下整补,对74军也请缓予调下整补。”好一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架势,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叶挺将军曾评价万家岭战役为:“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

  1938年7月下旬,全国战局剧变,九江告急。他奉命率第九集团军驰援。但赶到沙河镇时,日军已攻占九江,并利用长江、鄱阳湖增派军舰,以空军配合,大举南下。他即指挥部队由沙河向东伸展,主动反攻,经四昼夜苦斗,遏住日军攻势,并使日军伤亡2万余,使志浔线(南昌至九江)各军(武汉警备司令、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等部的部队)得以坚持抗战5个月之久。此战役一时轰动全国,被誉为台儿庄会战后的最大胜利。

  1938年秋,广州沦陷,新任第四战区(广东)司令长官的张发奎,将其部队从南浔线调回广东,他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后又改任副司令长官兼粤、闽、赣三省边区总司令和三省边区绥靖主任,驻广东兴宁县,负责指挥潮汕前线的对日抗战及三省边区绥靖任务。

  1939年秋调往第六战区(湖北)任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驻鄂西秭归县三斗坪。陈诚弃守宜昌后,他指挥所部在湘北的安乡、澧县经鄂西一带屡挫日军。吴任江防军总司令期间,极体恤民苦,爱护抗日进步青年,重用地方人才,并坚决就地枪毙了秭归县警察所所长、商会会长等8名准备投靠日寇的汉奸,深得军心和民心 。

  1940年转往广西驻防柳州。1940年1月任第4战区副司令长官。7月调任第6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

  1941年日寇攻陷川鄂咽喉宜昌之后,大有溯江而上,窥湘鄂要道三斗坪之势。中央统帅都有见于此,乃将原江防司令部扩大为长江上游江防总司令部,将原江防司令郭忏调离,由六战区长官陈诚推举急调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的吴奇伟将军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指挥鄂西会战克复了宜昌,取得了鄂西大捷。

  1945年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6月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湖南省军管区司令。

  1946年4月任武汉行营副主任,7月调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

  1947年4月辞职回广州闲居。

  1948年8月任华北剿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1949年2月任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

  1949年5月,吴奇伟与李洁之、曾天节等人参与和策划了粤东起义,通电与蒋政权决裂,宣布投奔中共。毛泽东、朱德复电,对吴等的投奔表示“极其欣慰”与“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吴奇伟历任全国政协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1953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2岁。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人物轶事

  吴奇伟,1891年出生于大埔县湖寮镇密坑村。先后在广州黄埔的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学习,再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于第六期。后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长江上游江防司令官、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湖南省政府主席等要职。

  国民革命时期,他参加了统一广东诸役和北伐战争。在十年内战中,参加过第四、五次围剿。红军长征后,他率部追击红军至四川。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奇伟坚决全力抗日,他率第四军到嘉定、罗店一带抗日前线,与日军展开激战。此后还率部参加过“八·一三”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之万家岭战役、南浔线会战及鄂西战役等,获得国军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

  解放战争时期与其他7位广东国民党军政人员联名起义。粤东起义成功,梅州大部、惠州一部提前解放。

  参加北伐

  吴奇伟,号梧生。1891年1月出生于大埔县湖寮密坑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在家乡上过私塾,约莫10岁时,离家到河源、五华、惠州等地,在其伯父开的店铺当小伙计。伯父供他读完小学、中学。他生性聪颖,做事勤勉,学习成绩优秀。

  吴奇伟中学毕业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夕。他考入设在广州黄埔的广东陆军小学堂,继而进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后再升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于1919年秋毕业。

  吴奇伟毕业后返广东投入粤军,先后任见习排长、连长、营副等职。有幸的是,吴奇伟被编在粤军第1师。吴奇伟在第一师良好氛围的熏陶下,政治、军事并进。他先后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平息杨刘叛乱、南征诸役,在实战中得到前所未有的磨炼,文武兼得,为跻身保定六期粤籍名将之列打下良好基础。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吴奇伟任第四军第12师第36团副团长,在攻打平江、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城的战斗中,他消除在同级甚至上级长官中年龄居长的顾虑,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协助比自己年轻8岁的梅县籍黄琪翔,屡获胜仗,深受士兵、同僚赞誉和上司赏识。北伐胜利,第四军战绩辉煌,被誉为“铁军”,吴奇伟以自己的勤勉、勇敢,一跃而成为第四军内的主要战将之一,但非一流角色。吴奇伟在军界真正崛起,是在国共第一次内战前半期。他从北伐结束至1932年9月不到5年时间,从一个中级军官升任久著声誉的第四军军长,并从粤系军人转入蒋系中央军序列。

  追剿红军

  蒋介石一任命吴奇伟为第四军军长,即召他入江西,参与对中央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这次“围剿”红军,蒋介石召集了30多个师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长驱直入,吴奇伟部被编入陈诚的中路军,任第二纵队指挥官。吴奇伟指挥第二纵队刚与红军接触,就被埋伏了的红军左右夹攻,损失过半。

  同年秋,蒋介石调集50多万重兵,自任总司令,对中央红军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吴奇伟任北路军第七纵队指挥官,指挥第四军和大埔老乡郭思演的第99师。吴奇伟贯彻蒋介石的作战方针,每深入一地,即修筑碉堡,既作防御工事,又当封锁堡垒,逐步推进,避免孤军深入。这时,中央红军由缺乏实际经验的中央临时总负责人博古和长于城市保卫战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指挥,采取强攻硬拼的战术,导致反“围剿”失败,被逼撤出根据地。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蒋介石盘算着:红军西撤湘粤,以原四军将领薛岳、吴奇伟为追击红军先锋,尤为合适。因为昔年东征、讨桂、北伐,薛、吴久经此地,对当地地理风物熟悉。12月,长征中的红军接受毛泽东在“黎平会议”的主张,改变往湘西与红军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黔北,强渡乌江,攻占遵义。红军之举出乎蒋介石意料。蒋急召薛岳、吴奇伟转向贵州挺进,配合贵州王家烈地方部队,不惜代价夺回遵义。但当时“遵义会议”已经召开,指挥权开始为毛泽东掌握,其手下彭德怀、林彪皆是强将,如此阵容,吴奇伟、薛岳,还有王家烈,远非对手。尽管吴奇伟率部悉数上阵,也曾一度占领城郊老鸭山主峰,但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覆灭命运,兵力损失过半,他本人也差点成为俘虏。幸亏上司薛岳为掩饰败绩,将伤亡损失数字压缩,同时自请处分,以求得蒋介石的宽恕。吴奇伟才顺利过关,免受处分,并重整旗鼓追击红军,“立功赎罪”。

  抗击日寇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吴奇伟奉命率部赶赴淞沪,担任第十八军团长、第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在罗店、刘行、大场一线阻击日军。战斗中,吴奇伟协助总司令罗卓英,指挥部队采取“隐蔽战术”。当敌机、大炮猛烈轰炸时,我方将士埋伏在战壕隐蔽并监视敌人,于炮火间歇,有目的地调整位置,待敌军冲锋接近时,就近集中火力打击敌人,到与敌军短兵相接时肉搏格斗,以此阻击敌人的进攻。尽管中国守军在敌人强大炮火攻击下最后败退了,但吴奇伟和众多国民党军队将士在淞沪抗战中表现出来的守土有责的军人风骨,受到舆论的赞扬和各界人士的肯定。

  1938年7月,日寇“得陇望蜀”,聚集重兵沿长江两岸西进,从南北两端迂回包抄我国中部重镇武汉。这时,吴奇伟升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率领新任军长欧震的第四军,归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指挥,负责南浔线战事。

  7月下旬,日军依托在长江的战舰炮火和飞机炸弹,攻占武汉东南屏障九江,并向赣北我军各据点进攻。吴奇伟依照统帅部的战略部署,先后指挥欧震、李汉魂、叶肇、俞济时、王敬久各军在星子、瑞昌、白槎、庐山南麓一带阻击日军达4个月之久,尤其他作为主将指挥的万家岭一役,歼敌万余,缴获车辆、战马数十辆(匹),史称“万家岭大捷”。关于“万家岭大捷”的荣光,一般统归薛岳名下,但此役具体的指挥者其实就是吴奇伟。当时,战术计划制定后,各军进入临战状态,薛岳命令:“攻击时间及详细部署由吴奇伟规定”。吴奇伟亲临前线,“于6月15日下达命令”。

  1940年10月,吴奇伟从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任上调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长江上游的防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担负着阻击日军地面部队沿岸、舰艇沿江西犯,威胁川渝的任务。吴奇伟设总司令部于鄂西三斗坪,指挥方天的第十八军,池峰城第三十军、宋肯堂第三十二军和方日英第八十六军。1943年5月,日军第3师团、第13师团大举向江防军驻地石牌、清江之间进犯。吴奇伟将前线指挥所设在距敌不远的一个山洞内,不惧敌机的轰炸,指挥守军顽强抗击日军的进攻,命令所部第十八军第11师师长胡琏,死守石牌要塞。在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的统一指挥下和其他各集团军的配合下,吴奇伟率领江防军勇敢防守。日军久攻不下,下令撤退。此役史称“鄂西大捷”,吴奇伟、胡琏和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第十八军军长方天、第十八军副军长罗光文等5人,也因此役获国军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

  粤东起义

  1944年底,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吴奇伟入陆军大学将军班甲级一期受训。翌年年中,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省军管区司令。吴奇伟在湖南任职的时间不长,到1946年4月9日就被免。

  吴奇伟卸任湘省主席后,先后被任命为武汉行营副主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其间,正值国共第二次内战全面爆发,吴奇伟表现出对继续内战的厌倦,长期托辞或处理家务或养病,置身局外。中共香港分局抓住时机,派出饶彰风和吴启彦以老乡、 亲朋的身份做他的思想工作,还有早年参加革命,后入国军,解放战争时期萌芽“起义”打回“老家”的吴奇伟旧部魏鉴贤、曾天节的积极策动,吴奇伟思想逐步转化。1949年5月,由其领衔,其他7位广东国民党军政人员联名的起义宣言在龙川老隆发出。粤东起义成功,梅州大部、惠州一部提前解放,6月21日,毛泽东、朱德复电嘉勉,对起义表示“极为欣慰”与“欢迎”。

  1949年9月下旬,吴奇伟作为华南人民解放军的代表之一,前往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是198名委员中潮梅籍7人之一。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广州大学董事会董事长。1953年7月10日,吴奇伟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3岁。

  浴血山河

  吴奇伟,广东省大埔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在同期毕业的广东同学有薛岳、黄琪翔、李汉魂、邓龙光等抗日名将。抗战八年吴奇伟驻守江防要塞五年,保卫“陪都”重庆。现摘录当时战地记者、特派员采访报道吴奇伟将军抗日战场的文章。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王达夫——“血战淞沪的铁军”(1937年10月25日):铁军初到上海,正值日军陷我宝山后进迫江湾、刘行、庙朝之时,敌势猖獗凶焰飞炽,故决予严厉打击,挫其锋芒,使其不敢轻易前进,当日寇籍海军之掩护挟其飞机、大炮、坦克车,以三个最精锐之师团以上的兵力猛犯我军阵地,我方摧毁其主力,乃用突击战术,猛冲猛杀,经三昼夜之肉搏血战,率将日敌击溃,并将其一部包围歼灭数千,使日军逡巡不敢前进。当时上海各报对于铁军冲锋陷阵猛勇克敌的记载及苏联大使馆陆军武官对我铁军冲锋陷阵骁勇善战的赞扬,我们将国内外对“铁军”赞佩的消息告诉军指挥官吴奇伟将军。

  我们为了要把那些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抗战事迹真确反映到文化上,使全国同胞知而奋起,执戈卫国。于是我和郭沫若、谢冰莹及几位摄影记者到战地采访铁军首脑吴奇伟将军。

  广州日报特派战地记者司徒穗(1938年9月10日)——“吴奇伟将军在前线”:从前协助张发奎将军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造成“铁军”之荣誉的吴奇伟将军,现在是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统率“铁军”在抗日前线指挥,他在上海大场,刘行、安徽广德、宣城、河南陇海路、江西南浔路诸役,吴奇伟将军都参与指挥作战。每次都给敌人很大的打击,吴将军对日抗战的丰富经验,运用起来更加强了“铁军”主力不可破的信誉与作战必胜的坚强信念。在战地里,吴将军是用尽各种方法来动员民众,以配合军事动员的。吴将军任事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为他一般的同事同学所公开钦佩的,在抗战形势紧张的现阶段中,我们相信他艰苦的奋斗,是必定能够取得抗战伟大的胜果。

  “沈钧儒谈南浔前线感想”——新华日报记者克寒(1938年9月):文化界代表沈钧儒、邹韬奋、王炳南先生等一行于“九一八夜出发南浔路前线慰劳”归来,特造坊沈老先生于其私邸,探访前线情况及慰劳经过,不待记者发问,沈先生却欣然盛赞前线将士之用命:他以“这一线将领之好,士气之旺,为抗战以来所罕见”,这样的警句来表示他对抗战前进之快感,接着他便畅举实例以证明其言论之真实。许多英勇战斗故事在人们嘴里相传播着,例如我们隘口守卫线的壮士抢夺敌人机关枪的壮举,某日乘敌人不备,相约由战壕跃出,突入敌人阵地孤军猛进,与敌进行肉搏,由敌寇手中强行夺得重机枪一挺,凯歌而归。这样的英勇行动,博得全军同志们热烈赞羡与上级特殊嘉奖。

  “吴奇伟将军谈南浔线战局”——东南日报记者孙家杰(1938年2月10日):在全国战局急剧转变过程中,南浔线独能支持了五月之久,这确实是一般人们心目中一个难解的谜。敌人从未敢轻进。为解此谜,记者特到前线去访问五个月来担负南浔前线最高军事指挥重任的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吴奇伟将军,吴将军一个魁伟的体魄饱满精神,是一位极富威严的高级指挥将领。记者和吴将军见面致敬后,便谈到五个月来南浔战局,吴将军先述:由九江转进后,南浔形势及沙河战后,德星在西孤岭、瑞武路麒麟峰万家岭,以及德安城等战役胜利的经过情形,他详述胜利的因素,为一,地形优越;二,我官兵抱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三,我采主动围攻;四,我士气旺盛,斗志坚强;五,民众奋起协助军队除奸。南浔线五个月来作战结果,统计敌人死伤总数为106松浦师团在沙河一带伤亡约1万5千人,万家岭一役伤亡约2万人,山下兵团和近卫师团在瑞武路各点共伤亡1万余人,德星线上101伊东师团伤亡1万余人,德安城里伤亡数千人,合计8万左右,约占长江战争中敌人死伤总数四分之一。大公报战地特派员秋江说:我们在瑞武路上完成了“台儿庄后之最伟大的胜利”。记瑞武路上之歼灭战,战地采访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吴奇伟将军(1938年10月20日)。

  “鄂西大捷克复宜昌”:1941年日寇攻陷川鄂咽喉宜昌之后,大有溯江而上,窥湘鄂要道三斗坪之势。中央统帅都有见于此,乃将原江防司令部扩大为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部,将原江防司令郭忏调离,由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推举急调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的吴奇伟将军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从四月下旬起,敌机对我江防阵地轮番轰炸,五月初,日敌发动了多点进攻宜都北洪家林子,敌用橡皮艇强渡被我军击退,虽有续犯,均未得逞,正面汉洋河之敌数千人分两路向我六十七师猛扑激战数日,我军伤亡甚重。宜昌正面之敌数千人渡江西犯遭我十三师击溃,旋后又在空军的掩护下猛扑,我长岭岗守军全部殉国。红花套渡江之敌向我沙套子要塞猛扑,我军奋力抵抗,激战数日,伤亡过大,而转移驻守战至中旬,敌我双方伤亡均大,我几处阵地相继陷落,敌曾一度窜入离总部仅数公里的黄陵庙附近,十三师伤亡惨重,师长曹金轮失去控制能力,向西溃退,当危急关头,吴将军率领总部人员急赴十三师驻地,隐住阵脚,亲临前沿指挥,当即调三十二军之第五师从江北岸调防到江南岸的落步岗、峡当口和高昌堰地区,作为江防保卫石牌要塞的决战部队,该师与十八军之十一师、十八师协同作战,调补十三师的建制以九十四军发动攻击战牵制敌人,另调第十集团军支援。

  激战到六月初,日寇遭我八十六军和其他守军誓死抵抗,伤亡惨重,在高昌堰、馒头咀和偏岩地区之敌,又遭我第五师、十一师和十八师有力的铁拳重击,死伤千余人,打得日寇无力再西犯;为置敌于死地,孙集团直捣宜昌进展神速,日寇深恐宜昌老巢有失,仓惶地率领残兵败将回窜宜昌城,那知老巢回不了,一场震撼神州大地,鏖战数月的鄂西会战,以我军大捷而告终,雄伟的石牌要塞三斗坪,在我战区官兵及江防军全体官兵浴血奋战下仍屹立在长江上游。

  鄂西会战克复了宜昌取得辉煌胜利,除第六战区长官部英明指挥、合力奋战之外,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江防总司令的吴奇伟将军运筹帷幄,驾驭战局,知己知彼,缜密部署,临危不惧和果断决策的指挥艺术,其功至伟,他的军事造诣,在当时的高级将领中,鲜有出其右者,鄂西会战胜利,吴奇伟将军获得了民国最高的青天白日勋章。(作者:吴天声当时任警卫营营长)

  2002年7月,湖北省作家黄世堂编写了历史纪实电视连续剧(18集)“石牌雄魂”,记述驻守江防要塞“石牌”五年的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总司令的吴奇伟,打破日寇西进入侵陪都重庆的史实。

 

参考资料:

吴奇伟老照片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22-11-04 15:24:2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罗卓英

下一篇:蒋光鼐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