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一位铁军女战士的传奇人生
2020-05-15 15:00:01  来源: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  点击:  复制链接

  一、离家出走参加新四军

  我叫彭克,原名叫彭秀英(在参加新四军后第一次行军的路上改的名,意为要克服一切困难,坚定不移走革命道路),l9l8年生于江苏省泰兴县城内姐姐巷。祖籍是湖南省望城县。我童年时家境还好,7岁上了小学。但在我13岁时父亲得了急症,很快就去世了。当时姐姐已出嫁,下面还有二个弟弟二个妹妹,母亲又生了重病,卧床不起,家里也没钱供我上学了,因此我15岁就停学在家服侍母亲。

  1934 年,我到泰兴县城一个私立医院学护士,半天上课半天工作,不缴学费,也没有工资,不管饭,每天下午有一顿点心。两年后,该院转为公立泰兴县医院,吃饭不要钱,每月有5元工资。后来有人发现花名册上每人每月应发30元,同学们就要我当代表去提意见,发工资时我又拒绝签字,院长就把我解雇了。

  1937 年春,经人介绍,我到南京卫生事务所尧化门分所当护士。七七事变发生后,大家都纷纷找出路,逃离南京,我也挤上了一艘载满难民的船,逃回了泰兴。几天后,传来了南京大屠杀的惨讯。

  日本鬼子的残酷暴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激情,回到家中后,我们几个年轻人主动组织募捐布鞋,慰劳前方将士,结果这些鞋子却被当地的贪官污吏穿到脚上了,我们知道后十分气愤和失望。正当我们感到报国无门,极度彷徨之际,我的朋友于荃毓给我们看了一些进步书籍,原来是她表哥在新四军给她寄来的。我们看了这些书如同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十分兴奋,认识到只有新四军才是真正抗日的军队。当时,母亲因家境贫困,托人说媒,要把我嫁到一个破落地主家去,我坚决不干。一天深夜,我串联了于荃毓、翟敏,3人偷偷离家出走,找到了驻扎在江都县的新四军方钧部队。那是1938年8月,我们正式参加了新四军。1938年11月在姚家桥,由王焱同志介绍我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12月,我到了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八队学习。八队都是有中学以上文化的女同志,大家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训练,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我们步入老年时期,我们还经常聚会,说起当年事,唱起当年歌,回忆在一起度过战斗岁月的战友们,真是永生难忘。

  二、扬中事变死里逃生

  皖南事变前,八队解散了,八队的女同志分到各部队工作。当时要分配我到阜阳作民运工作,我不去,坚决要求去前线。组织上就让我跟部队去前方。到了扬中县,队领导知道我学过医,就把我分配到医院——新四军挺进纵队卫生队工作。当时招了一些护士,我任护士排长。后来史凌同志参军到卫生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养,接替我当了护士排长,我就负责药房工作。

  1939年12月发生了“扬中事变”。日本鬼子要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大部队已到苏北集中,留下两个营和医院在扬中县新老洲。

  我们卫生队有几十个重伤员,医护人员中只有史凌、李亚云和我3名女同志。新老洲四面环水,一天深夜,日本鬼子的汽艇包围了新老洲。听到“突突突”的汽艇声,我们就在当地党组织和老百姓的配合下,把几十个重伤员分散到老百姓家隐蔽起来。

  我们把伤病员隐蔽好后,自己也急忙化了妆,头上戴个头巾(我们都是短发),围上围裙,打扮成当地妇女的模样。第二天鬼子上岸后,挨家挨户进行拉网式搜查,我们随着人群跑,碰到当地游击队司令员的妹妹,她说:“你们也没处可去了,跟我走吧。”我们在情急之下藏到了她家的阁楼上,住了3 天,每顿饭都是架梯子送上来。第3天下午,她喊我们下来,说:“没事了,鬼子走了,老乡们都在河边看钓鱼呢!”我们正憋得难受,就下来了。谁知刚到河边鬼子就来了,老百姓一哄而散,熟门熟路,一会儿就不见了。

  我们慌不择路跑到了一片开阔地上,四面都是农田,只有两间草房,里面黑乎乎的,房中放着一个揺篮,一个婴儿躺在里面哇哇大哭。我抱起孩子,他立刻止住了哭声,还冲我笑了。我让史凌抱着孩子,坐在里屋的床上,放下黑乎乎的蚊帐。我又让李亚云坐在灶台边,用一个大筐把她罩住。她吓得发抖,大筐发出悉悉索索抖动的声音。我跟她们说:“我们已经走投无路了,要准备牺牲。李亚云你不能抖,抖出声音给鬼子发现就是死路一条。”她果然不抖了。我蹲在灶台后面,拿着手枪,从灶台墙上的小窗户看着外面。一会儿,一队鬼子来了,每人手上端着明晃晃的刺刀。一个鬼子走到门口,伸头进来望望就出去了,又一个鬼子伸头望望又走了……十几个鬼子都依次把头伸进来望望,没有一个敢走进这间屋。前后20多分钟,孩子竟然没有哭一声。鬼子全走了,天也渐渐暗了,我们3人松了口气,把孩子放回揺篮里,他这才又大哭起来。我们估摸他的父母也该回来了。

  此地不能久留,我们就摸黑出来,准备找大部队去。路上碰到一个我部侦察员,他说今晩有只船要过江,让我们在江边等。我们3 人到了江边,正巧又碰到陶永芬(八队同学)家的人,我们就在她家吃了晚饭。突然有人敲门,把我们吓一跳,开门一看,是指导员彭友。他说:你们不能点灯,外面能看见。我们赶紧灭了灯。下半夜,我们坐上了渡江的小船逃出了扬中县。到嘶马、大桥找到了大部队。这是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令我终身难忘。

  当时一起困在岛上的还有我的好战友张玉华(时任挺进纵队四团干事),她和那两个营的干部战士被困后,鬼子白天上岸搜索,他们躲在竹林里,晚上才到老乡家找点东西吃,饥饿、寒冷、奔波、紧张,随时随地都可能和死神相撞。坚持了半个月后,部队每天深夜派只小船接他们转移出去,用了十几天才转移完。有的意志薄弱的胆小鬼趁此机会脱离了部队,大部分人坚持了下来。

  “扬中事变”后,我又回到新老洲去给几十个伤病员疗伤。在老百姓的配合下,我每天挎着蒙着布的篮子(篮子里放着换药的药品、器械、纱布和药棉),挨家换户给伤员换药。由于鬼子“扫荡”耽误了治疗,多数伤口已化脓,生出很多蛆虫,我就用手把蛆一捧一捧往外掏,再清洗上药。经过治疗,几十名伤病员全部恢复健康,伤愈归队。

  史凌、张玉华、陶永芬和我在战争年代结下了生死之交,直到老年,我们依然保持着密切交往。

  三、围困大庙绝处逢生

  郭村保卫战前夕,我带了几名医生护士和100 多名伤病员,住在离郭村5里路的野田庄大庙里,有一个班战士负责警卫。那天下午,敌人把大庙团团包围,由于不了解情况,不敢轻易进攻,就查问当地老百姓,老百姓就吓唬他们说,有好多人,好多枪,还有炮。一直拖到晩上,敌人才发起进攻,我们所有人员包括轻伤员都参加战斗,我们预先把手榴弹集中起来,埋伏在墙外壕沟里,敌人一靠近,我们就一排手榴弹扔过去,墙里墙外都高喊“冲啊!杀啊!”,就连重伤员也在里面高声呐喊,就这样打退了敌人几次进攻。

  敌人以为有大部队住在里面,就在大庙周围点起篝火,准备天亮再动手。情况万分紧急,我们只有一个警卫班,如在天亮前没有援兵来,我们就没有生路了。我考虑再三,决定派一个战士摸出去请求部队救援,其他人员做好敌人再次发动进攻的战斗准备。大庙边上是一个尼姑庵,夜里,我一个人摸出去查看敌情,篝火边上,敌人的脸都看得清清楚楚。突然一个冷枪从远处打来,子弹到我的胸前却没有了力量,神奇地掉了下来,让我与死神擦肩而过。

  天刚朦朦亮,就听到密集的枪炮声,敌人开始进攻了。在这危急时刻,大部队接到情报,派部队来解救我们了。我们里应外合,打得敌人死的死,伤的伤,还俘虏了一大帮,为郭村保卫战的胜利又增加了一个分量。我和伤病员又一次化险为夷。这次战斗还受到了新四军军部的表彰。

  四、战火纷飞喜结连理

  1940 年11 月23 日,我与时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参谋长的张藩同志结婚了。我们从相识到结婚也有一段简单而又有情趣的故事

  扬中事变”后,我们死里逃生找到大部队。当时张藩调任新四军挺进纵队参谋长,叶飞任副司令员。部队驻扎在七里长庄,纵队首长住在庄头一个地主家,我们卫生队住在庄尾的一个大庙里。有一天,我骑自行车路过首长驻地,看见一位首长站在门口,我下车行了个军礼:“首长好!”当时我只知道他是新来的参谋长,还没说过话。他笑着说:“你是八队的吧?你是我们的大姐呀!”我心想,你比我大那么多,怎么叫我大姐?就问他为什么,他开心地笑着说:“你是八队,我是九队,八队当然是九队的大姐了。哈哈……”其实张藩早就开始注意打听我了。

  他问过卫生队的伤员:“这个高个子(我1 米68 的高个,在当时女同志中很少见)女医生怎么样?”大家一致评价:这个医生很厉害,从不开玩笑,不吃病人的东西。但她看病好,换药手轻,大家都喜欢找她治病。廖政国同志为保护战友负伤,手榴弹把手炸得血肉模糊,我为了保住他的性命,当机立断:截肢!手术时张藩同志一直观看了整个手术过程。事后他说:“这个女医生好凶,锯手时眼不眨,心不跳,一鼓作气就把手锯下来了,真厉害!我看了都心惊肉跳。”这件事,更坚定了他追求我的决心。

  叶飞、钟期光等领导同志知道了他的想法后,纷纷做工作。那天,院长找我谈话,被我一句话就顶回去了:“我是来抗日的,不是来找对象的!”

  挺进纵队副司令员叶飞亲自出马了。他首先向我介绍了张藩同志的情况,说他是个好同志,会打仗,已经32 岁了,并要当我们的证婚人。我借口说婚姻大事我作不了主,要问妈妈。他大笑起来:“你参军问妈妈了吗?”我也笑了。

  当时我任护士排长,每天要去给纵队首长打针、送药,一来二往也就熟悉了。张藩同志虽然文化不高,但他记忆力超强。在部队做报告、传达上级指示,从不用稿子,常常能说几个小时。当参谋长部署指挥战役战斗,接二连三地打胜仗。人们都说一师能打仗,叶飞能打胜仗,是有一个能打仗的好参谋长。他大到参与战役部署,调动兵力,指挥战斗,小到司令部的安置,警卫人员的安排,制定行军路线、速度、时间等作战部门的工作细节等,都要操心。他培养出来的作战参谋个个业务精,能力强,许多人后来成了部队的指挥员。他胆大心细,对我也关心备至,我们在交往中逐渐产生了感情。1940年11月23日,我们结婚了,这一天,我们二人穿着军大衣照了张合影以示纪念。叶飞司令员和王于耕夫妇,政治部主任姬鹏飞和许寒冰夫妇,医院院长夫妇还请我们一起吃了顿饭。

  五、玉米地里虎口余生

  1941年,我怀了第一个孩子京宁。当时张藩同志调到一个新开辟的根据地准备打仗。组织上为了我能安全生产,让我跟另外3 位男同志去上海:一个是后勤部杨部长,因眼睛有病要去上海开刀;一个会计;还有一位是阮英平同志。他们都是年轻人,没结婚,更不懂照顾孕妇。我们刚走了没多久,路过一片玉米地,就碰上鬼子“扫荡”。他们三个小伙子跑得快,跨过几个沟就躲起来了,阮英平一边跑一边急得对我大叫“快跑呀!跨过沟就行了!”可我是一个大肚子,既跑不快,又跨不过沟去,急得没办法。只好钻进路边稀疏的玉米地里,坐在里面看着鬼子渐渐走近。我想:这次我是没命了,就等死吧!可是鬼子东张西望好像看不见我。突然,我听到一声惨叫和嘈杂的人声,等鬼子走了我出来一看,是我们部队的一个战士,被鬼子用刺刀刺死了,肠子流了一地。我想,我不能去上海了,这一路上不知还要遇到多少鬼子,我一个大肚子实在无能为力,要死就死在根据地吧!于是,我又回到一师,找到粟裕师长和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请求留在根据地。粟裕同志同意我留下了,我就住在钟期光住的杂货铺里,钟期光通知张藩,并经他同意我留在根据地,还买了些大米煮稀饭给我吃。

  六、救死扶伤,抢救伤员

  我参军前当过护士,到挺进纵队卫生队任护士排长后,培养了很多护士。战争年代,频繁打仗,伤员无数,急需外科医生。医院院长是外科医生,他看我有一定基础,就教我外科手术。我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很快掌握了外科手术方法。由于条件艰苦,院长夫妇有一天突然不辞而别,离开了部队(据说他们到新加坡开了个诊所,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从此,我就开始独立进行外科手术。我们的手术台十分简陋:一块门板,铺上油布,伤口罩上消毒巾,点上汽油灯,就开始手术。饭锅、脸盆、水杯煮上手术器械就是消毒。虽然简陋,但消毒程序严格把关,因此,经我们手术的伤员伤口很少感染。

  每次战斗下来,我们的手术刀就一刻不停,经常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由于长期过度站立,我的小腿严重静脉曲张,前些年造成小腿静脉堵塞做了手术。结婚怀孕后,挺着大肚子也要站在手术台上,有一次站不住晕了过去,醒过来接着做手术。怀孕的人本来就胃口不好,闻到血腥味更加呕吐不止,为了不影响工作,我开始学抽烟,抽烟能驱散血腥味,提神醒脑,抽了烟能熬夜。这一抽就抽了近20年,直到1960年我做子宫切除手术时,医生不让我抽烟,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质供应困难,我和张藩同志决心一起戒烟,才把烟戒了。

  我有三个女儿,我希望她们至少有一个能继承我的事业,当一名医生。可是因为种种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她们都未能从医,这也是我人生的一大憾事吧!

  七、北撤山东有惊无险

  1946 年冬,我任新四军一师一旅司令部门诊部负责人。部队要北撤山东,上级给我们画了一张路线图,让我们自己走,因为部队战斗任务重,顾不上我们。我带着几十口人,沿途又收容了一些掉队的老人孩子,队伍越来越大,全靠老百姓帮着推车、挑担。一位90 多岁的参议长刘伯厚(人称刘姥姥)跟着我们,老人家坐在独轮车上由民夫推着走。天寒地冻,突然,老人从车上滚下来了,一摸,全身已经冻僵了,但还有一口气。我们赶紧点上火,把他烤软了,这才缓过气来。当地老百姓很穷,有的一家人穿一条棉裤,很多人没见过大米,看见煮熟的米饭惊叫着:“饭锅里有一锅蛆!”我们没有钱,就用多余的衣服裤子和米来换点鸡蛋、菜,给老人孩子补充营养。刘姥姥不肯吃鸡蛋,说:“留给孩子吃吧,我吃点豆腐就行了!”

  我带着队伍日夜兼程,后面有国民党的追兵,再累再饿也不能停下来。我让大儿子如宁坐在骡子上,奶妈桂兰带着二儿子小宝坐在板车上,队伍一出发,我就顾不上他们了。天黑了,突然发现桂兰和小宝不见了,这可急坏了大家,我的母亲哭着不肯走了,挑夫“豁嘴儿”找了大半夜,眉毛、胡子都结了冰,也没找到,他一直哭到驻地跟我说:“小宝这一夜冻也冻死了。”第二天早上,在我不抱希望的时候,一个管理员骑着马,坚决要出去找,他说:“我一定要找到小宝,找不到我就不回来了!”他终于在雪地里找到了桂兰和小宝,桂兰抱着小宝正坐在雪地上哭,原来他们坐的板车掉队了,被另一个部队收容去了。晩上,他们把孩子们集中在老乡的炕上,还烧稀饭给孩子们吃。孩子们既没饿着也没冻着。第二天,部队要出发了,他们就在路边等着,真是万幸,被管理员找到。每当回忆到这些往事,我都无限感慨,那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多深哦!

  我们一路上走了十几天,真不容易。到了一个三岔路口,不知该往哪里走,就到处问人,打听大部队的消息,结果碰到一个人,提到张藩就又叹气,又说不知道,弄得我们很紧张。这时,许多跟着我们一路走的家属们都找到了部队,我们就更着急了,只好先住下来打听消息。

  那天夜里,我妈妈半夜哭醒了,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就是张藩同志,我们高兴极了,终于又回到了大部队。

  八、渡江战役保卫大船

  1949年渡江前,我任二十九军卫生部材料科科长。组织上交给我们20条大船的卫生装备物资,准备渡江战役后抢救伤员用的。这些物品都是我亲手一件件打包、编号、装船。为了确保这些物品的安全,我每天都要巡视检查,以防万一。一天夜里,我走到草地边,发现草丛中有人,我一把抓住那人的腿把他拖出来,一审问,原来是敌人派来搞破坏的。我看他也就是个小兵,胆小老实,就告诉他,你愿意参加解放军,我们欢迎,你想回家我们给你路费。他说家里还有老母亲,想回家,我就放他走了。

  张藩同志在渡江战役中任二十九军政委,他们派李干等同志打入江阴炮台,组织了江阴炮台起义,瓦解了号称万夫莫开的长江天堑的重要门户。记得那天李干同志来辞行,张藩郑重地千叮咛万嘱咐,他果然不负众望,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渡江战役打响后,我军万船齐发,尽管蒋军飞机轮番轰炸,可对岸江阴炮台却无声无息,大门洞开,把解放军三野部队迎进了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在我们精心的组织安排下,20条大船的物资也无一破损,安全渡江。受到了三野领导的表扬。

  九、艰难困苦抚育后代

  我一共生了6个孩子,除一个病死外,5个孩子都经历过生死考验,顽强地活下来了。这是多少人心血操劳的结果啊!

  1941年我化装成普通孕妇,在妹妹彭秀林和表嫂(人称二嫂子)的掩护照料下,住进南京鼓楼医院,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京宁。给我接生的是一对犹太医生夫妇。第二天我亲眼看见他们被日本鬼子带走了,是死是活不得而知。满月后孩子放在泰兴妈妈家我就回部队了。1943年夏,一个战友休完产假回部队,路过妈妈家,看见两岁的京宁很可爱,就要带她回部队。当时天热,一路上没有经验的战友不断地买东西给她吃,傍晚到了驻地,人人看了都喜欢,又不断地给她吃东西,孩子在家没吃过这些好吃的,吃多了,肚子胀得鼓鼓的,下午还活蹦乱跳的孩子,晚上就高烧不退,直喊肚子疼。当时部队缺少药品,无药可治,我也束手无策,当天夜里就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在张藩同志的怀里。

  第一个儿子如宁出生后,我的奶水很多,我自己喂奶。当时不断打仗,伤员很多,每天手术不断,没有时间喂奶,我就想方设法断奶。听老百姓说吃醋煎豆腐可以回奶,我照方吃了一次就没奶了,但从这以后,我生的几个孩子就再也没有奶吃了。

  二儿子出生后,房东媳妇桂兰奶水好,看我二儿子宝宁(小宝)没有奶吃,就帮我喂孩子。部队要转移了,她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婆婆,一定要跟部队走,帮我喂孩子。一直到两年后家里人来找她才回的家。解放后我多次回当地想找她都没找到。她对我的恩情我永世难忘。

  京宁死后,继两个儿子以后生下的第一个女儿应宁令全家人惊喜不已,我妈妈更是爱不释手,认为是京宁的再投胎。但她的遭遇更是惊险交加。

  她出生时接生员没有把脐带扎紧。当张藩披着战火的硝烟,刚从前线打完仗回来,兴致勃勃地抱起刚出生几个小时的婴儿时,吓了一跳,包布已经被鲜血沁透了。接生员无影无踪了。他不顾劳累,抱着婴儿一勺一勺地喂葡萄糖水,喂了一夜,才把孩子抢救过来。

  应宁刚出生几个月,我就抱着她坐卡车外出执行任务,遇到敌机轰炸,司机跳车跑了,我也抱着她跳车往路边跑,不小心碰到一块石头绊了一跤,孩子被抛出去老远。一颗炮弹扔到卡车上,把卡车炸得粉碎,敌机走后,我再找女儿找不到了,我急得大声喊,忽然听到有人问:“这儿有个小孩是谁的?”我跑过去一把抱过来,正是我那才几个月的女儿小应。由于天冷,包裹得严实,摔了那么远竟然毫发无损。

  二女儿阳宁出生不到100天,我从医院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一天未见妈妈的孩子们蜂拥而上,高兴得一个个搂的搂,抱的抱,我在医院沾染的百日咳病毒感染了孩子们,就连几个月的婴儿也未能幸免。4个孩子高烧不退,大儿子咳得小脸青紫,发出鸡鸣般的声音;二儿子翻着白眼只有进气没有出气;大女儿全身抽搐,眼睛瞪得铜铃大;3个月的阳阳口吐白沫已经哭不出声了。我真怕他们也像京宁一样离我而去,急得直掉眼泪。但部队没有药,我也毫无办法。张云同志(现在叫朱竹雯)见此情景,问清所需的药名,急忙跨上马,连夜沿途找药,终于在河边的一艘船上,找到两支盘尼西林。部队的同志听说是抢救孩子急用,二话没说就把仅有的2支药交给她。天亮了,3个大点的孩子分别注射完两瓶药,都缓过来了,按照救大不救小的原则,轮到最小的二女儿时,药已经打完了,怎么办?只好死马当作活马医吧,用盐水把药瓶涮涮给她打,也奇迹般地好起来了。

  我的孩子们像成千上万战争年代出生的革命者后代一样,跟着部队走南闯北,历经苦难,死里逃生,都顽强地活下来了。是因为部队的同志们千方百计地呵护着这些幼小的生命,有几次我已经狠心把孩子送走了,又被挑夫“豁嘴儿”追要回来。他说:“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他们吃的,我在就有他们在。”他对待孩子们比我这亲妈还要细心。1948年部队精兵简政,“豁嘴儿”的岁数大了,就在山东解放区给他安了家。解放后我多次托人到当地找也没找到他。没能为他养老送终是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事。

  十、母亲帮助儿女走革命道路

  我的妈妈彭黄坊在我生老二后,就一直随军帮我带孩子。京宁死后,老大如宁就放在泰兴的妈妈家养,那里也是新四军的一个联络点,很多经过泰兴的战友都要在妈妈家落脚。

  我的弟弟允太因为反对使用日本教材被学校开除。有一天,一个操着扬州口音的人敲我家的门,问“彭允太在家吗?”妈妈警惕性很高,一边答应,一边示意让允太赶紧从后门跑出。然后走到门口,慢慢取下门杠,拉开门拴,打开门一看,站着两个人,其中一个穿西服的是日本人,始终一言不发。扬州人说:“我们是彭允太的同学,他在家吗?”妈妈从容不迫地说:“彭允太去南京考学校去了,你们看这么多招生简章,你们帮他选一个学校吧。”找不到允太,他们只好先走了。妈妈见势不好,抱着家里两只下蛋的母鸡,去保长那里弄来了一张通行证送给允太,要他立刻离开泰兴去找新四军。

  送走了允太,妈妈总感到心里不踏实,心想鬼子一定不肯善罢甘休,还会来找麻烦的,如宁在这里也不安全,妈妈就赶紧让我13 岁的小妹妹运南带着刚断奶的如宁也去找新四军。他们半路上恰巧碰到叶飞司令员带领小分队执行任务,于是就跟着叶司令一起走。叶司令背着如宁,如宁前一天吃糯米饭吃多了正拉肚子,还拉了叶司令一身。允太离开家后,避开鬼子和伪军严密盘查的船码头,绕小路离开了泰兴。允太和运南差不多同时到达部队,从此他们参加了新四军。

  后来,张藩亲自打背包送13岁的运南到苏中公学学习,在部队的培养下,运南成为新华社的一名资深记者,允太也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果然不出所料,鬼子和伪军没抓到允太,就到家中抓“新四军小孩”。没想到又扑一空。鬼子和伪军恼羞成怒。他们把妈妈抓去,吊起来打。姐姐彭秀华把自己家的房子抵押出去,才把妈妈保出来。而家已被鬼子烧掉了。妈妈从此跟我随了军。

  我的几个孩子都是妈妈亲自喂养带大,她跟着部队走南闯北,一路上担惊受怕,吃尽辛劳。她那乐观开朗、慈祥善良的性格,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人。每到驻地,她都能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她乐于帮助每一个人,人们也都愿意帮助她。她做得一手淮扬家乡菜,战友们都爱吃。只要一有好吃的,她自己总舍不得吃,而要分送给战友们和老乡。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安定下来,我们家经常是高朋满堂,张藩的很多生死战友经常在周末或节假日到我家来,都尊她一声:“彭奶奶!”她就会热情地把丰盛的美味菜肴端上桌待客,自己却在大家都吃完后,吃点残羹剩饭。我家除自己的5个孩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生了1个小女儿南宁),还供养着我姐姐妹妹的几个孩子上学,家里平时精打细算,粗茶淡饭,但经她手打理出来的饭菜格外香。新中国成立初期,张藩让孩子们在地方小学上学,和老百姓的孩子在一起,经常有同学来家里玩。妈妈了解到他们家里穷,有时吃不饱饭,就把饭菜端出来,让他们吃饱饭再回家。妈妈乐善好施,却从不求回报。

  在她73岁那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张藩同志被打倒,我也受冲击。她整天担惊受怕,早已治愈20年的卵巢癌又复发了。1969年,我在五七干校劳动时摔得腰椎骨折。就在我卧床期间,张藩接到军委命令,到武汉工厂蹲点,他毅然决定,全家搬到武汉。刚刚搬完家尚未安顿停当,武汉军区就要他立即到湖北襄樊红旗机械厂劳动。军令如山,大年三十那天,他去了襄樊。我正卧病在床,听到母亲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特别是为未能见她最后一面而深感痛心。几十年过去了,老战友们也都相继过世,比我年轻而精力过人的史凌也先我们而去,我很想念他们。

  彭克口述,张应宁,张阳宁,张南宁记述。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0-05-15 15:51: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湘潭老兵回忆滇西大反攻:松山战役

下一篇:胡锡昌:冒着枪林弹雨,冲进敌军的战壕摧毁火力点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