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必马革裹尸还—缅怀华侨支持祖国抗战的功绩
2018-03-26 11:41:35  来源:广州抗战文史  点击:  复制链接

 
余亦兵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60年,弹指一挥间,可是那段让人不堪回首的历史,却无法从人们记忆中消失。20世纪30年代,日本、德国和意大利几个法西斯国家,为重新瓜分和争霸世界,多次发动局部战争,逐渐演变成人类历史上极其野蛮、极其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连绵15年,席卷61个国家,全球有4/5人口卷入战争,估计死亡人口5000万,物质损失超过4万亿美元。“二战”中,中国受到日本侵略,被日本侵略军枪杀的中国公民死伤达3500万人,其中死亡2100万人。按1937年比价计算,日本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在“二战”中损失惨重。日本入侵,使中国面临灭顶之灾。处在这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没有屈服,中国人民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

  生活在海外的1000多万侨胞,他们将祖国的命运与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视国难为己难,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他们在各地抗日救国社团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谱写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据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八年全面抗战,财政部经收的华侨捐款,超过13亿元国币。不少学者指出,八年全面抗战,华侨实际捐资(包括华侨义捐和买救国公债在内)总数达50亿元国币。抗战时期,有大批海外华侨青年回国参军参战。据国民政府广东省侨务委员会1946年统计,仅粤籍华侨回国参战者就达4万多人(其中,东南亚各地粤籍侨胞约4万人,美洲、澳洲等地1000人左右)。海外华侨回国参加抗战,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热潮。第一次是抗战初期,大批华侨青年奔赴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抗日战场,参军参战;第二次是广州、武汉沦陷后,大批华侨青年奔赴延安、华北、华东和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到延安参加抗日学校学习,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的救亡工作。其中先后到达延安的海外青年有600多人,到华南东江抗日根据地的华侨和港澳同胞有1000人以上。此外,海南琼崖纵队、珠江纵队、韩江纵队和粤中、南路的人民抗日武装,都有来自海外的华侨干部和战士。回国参军参战的华侨青年中,有相当数量是祖国抗战所急需的人才。他们有的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理人员,有的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航空飞行和机修人员,有的是技术熟练的汽车司机和修理工,有的是擅长采访的新闻记者,还有大批掌握文化知识的学生、教师、职员等。他们用实际行动写下了海外赤子尽忠报国的光辉篇章,为祖国抗战作出积极贡献。

  同仇敌忾  解囊力挽狂澜

  日本侵略中国,激起海外华侨无比的愤怒。他们纷纷发起抗日筹赈运动,支持国内的抗日战争。华侨抗日筹赈运动,是在以爱国侨领为核心的华侨抗日救国救乡社团领导下,有广泛侨胞积极参与的声势浩大的爱国群众运动。它是近现代华侨史上时间最长、声势最大、范围最广,对祖国贡献最大的华侨爱国群众运动。这是世界罕见的爱国壮举。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极大地鼓舞了海外侨胞。世界各地华侨纷纷为八路军、新四军等举行专场募捐活动。全世界侨胞鼎力支持政府抗战,纷纷为祖国送来捐款、武器、寒衣、各种车辆、药品、粮食等等。海外侨胞在悉力献捐的同时,还把大量侨汇寄回祖国。据统计仅1937~1940年,汇入国内的侨汇就达371.6359亿元国币。大量侨汇进入国内,这对增加国家外汇、稳定政府货币、补偿外贸逆差等,都起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世界各地一大批爱国侨领,在开展华侨筹赈运动中,积极带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陈嘉庚、胡文虎、李清泉、丘元荣、侯西反、司徒美堂、谭訏、邝柄舜等,他们除了带头捐出巨款外,还积极发动侨胞。他们为祖国作出的无私奉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各地爱国侨社团在开展筹赈运动中,根据当地华侨特点,创造了许多灵活多样的方式,并收到显著效果。其中,主要的方式有这几种。

  1.月捐。是由华侨逐月将自己收入,按一定比例捐献给祖国抗战的爱国行为。月捐是华侨在抗战期间捐款助战的基本形式之一,它贯穿于华侨抗日筹赈运动的始终。东南亚地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月捐一直没有停止。欧美地区,除受战争影响的部分地区外,月捐坚持了八年。据统计,抗战头三年,华侨月捐约合1350万元国币。美国三藩市华侨的月捐,两年间每人平均110美元,约合1500元国币。

  月捐运动始发于马来亚槟榔屿华侨筹赈会。卢沟桥事变仅两个月,该会就发表了《劝募长期月捐宣言》:“我们海外侨胞的责任,是长期助赈,富有的固要多多捐输,中等以上工商各界也该量力从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家都来献月捐,个人都把每月的入息,斟酌自己的经济情形,节省一切不必要的消耗,尽可能的救国救灾……抗战一日不停,我们的月捐也就不断缴下去,直到民族得解放为止。” 月捐提出后,各地侨团不约而同地开展起来。有些地方还成立了“评捐委员会”,公开评定各店、各厂、各企业和每个侨胞应负的捐额,实现“有钱出钱”的口号,并且做到“个个要捐”,“人人负责”。为了有效地推行月捐运动,各地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不同规定。新马地区规定,政府机关职员、教员、店员、店员人力车夫等阶层的月捐,一般为月薪的10%,厂东、店主、小商贩等一般为货物捐。菲律宾华侨抗敌委员会决定,厂东、店主等资产者,除优等可无限捐输外,余分十等,店员职工每月至少须照薪俸抽捐1/10。在美国、加拿大、古巴、巴拿马等地,各华侨团体一般规定,18岁以上的华人,每人每月捐3~5美元。欧洲各国规定,华侨的月捐一般在薪金的10%~20%。英属地区,规定厂东、店主每周捐10先令,工人每镑工资捐2先令,或依各人各店收入议定月捐数额。荷印地区,店员大都按月薪扣缴1/10。各地开展月捐运动,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如有逃避者,将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和惩罚。

  2.特别捐。是各种临时性专项捐款的总称,包括救灾捐、难童捐、购机捐、寒衣捐、防毒面具捐、劳军捐等。这是华侨集资助战的另一种基本形式。特别捐的募集方法多种多样,或劝募,或摊派,或举行游艺、球赛、书画展览,或请名人演讲发售入场券,或拨充捐款、或售花、卖襟章、发奖券等等。马来亚文艺界组织的“马华巡回剧团”,深入城乡演出劝捐。他们高唱:“你一角,我一角,涓涓滴滴积成江河变成怒潮,只要你有多少捐多少……寄到前方去,买子弹,买枪炮,赶走强盗。到那时,吐气扬眉,誓把中国保。”在四个月时间里,他们行程1000多公里,经68埠,共收义款10万元国币。七七事变四周年纪念那天,东南亚很多地方举行售花募捐活动。越南南圻救国总会妇女售花队,不到一小时就售完1000朵,充分表现了海外华侨爱国救国的热情。

  3.献金。是一种临时性的捐款形式,包括节日献金、红白事献金、节约献金等。1938年,马六甲华侨筹赈会为了发动“双十节献金”运动,8月中旬就开始部署,9月1日开始发表《双十节献金宣言》呼吁侨胞将自己的“现金、饰物,以及一切贵重的东西,尽量贡献给我们的国家,以资救济前方受伤的将士及后方受难的同胞”。这次运动,共收捐款10万元国币,金器22件。菲律宾宿务侨胞吴清河,从俭办理婚事,将事先准备结婚用的3000元,寄往祖国;马来亚华侨李桂先生,寿辰献金5万元;吉隆坡女侨胞叶鸣娣临终时,嘱咐将节约的丧费1.2万元,用于捐助祖国难童和医院。

  4.义卖。是华侨筹赈的又一重要形式。它是由筹赈者将人们生活或日常用品,用高于市面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卖给热心支持祖国的侨胞,收入全部捐献给祖国抗战。义卖运动起于香港,1937年秋,香港瓜菜小贩率先开展义卖。这一行动很快在海外侨胞中引起积极反响,在华侨聚集的地方,都有义卖活动,并且创立了很多形式。有商店义卖、夜市义卖、理发店义卖、报童义卖、摊贩义卖、家庭妇女义卖、酒楼饭馆义卖等等。每当义卖,当地侨胞和政界要人都会踊跃参加,使这一筹赈运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华侨的经济捐助,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财政经济的主要补充。是国家外汇的主要收入之一,是华侨支持祖国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财源。

  华侨不仅在财力上做祖国抗战的后盾,而且在物资上也大力支持祖国抗战。他们捐献的不仅仅是救灾物资,而且有大批用于杀敌的军用物资。从1937年下半年至1940年初,华侨捐赠的物品,由水路和陆路源源不绝地运回国内,总数达3000批以上,平均每月100批左右。飞机和坦克是御敌卫国的重要武器,侨胞多次发起捐购机款的高潮。抗战头四年,美国华侨捐款购机达630多万美元,按当时10万银元购机一架计,这四年,美国华侨献飞机63架。1938年,美国和古巴的粤籍华侨,另捐赠广东家乡战斗机15架。1941年,美国加州北部20个华侨社团购置美国陆军运输机8架,派往中缅战场服务,飞机被命名为“北加州华侨精神号”。1938年,菲律宾华侨共献飞机50架。“南侨总会”发动所属侨团募捐购赠飞机,仅新加坡就集资购买滑翔机100架。印尼华侨先后购机10多架。斐济群岛华侨献飞机4架,并命名为“飞枝岛华侨号”。此外,华侨还购赠坦克23辆给祖国。华侨捐赠的飞机和坦克,足以武装5个空军师和1个坦克团,直接增强了祖国的抗战力量。

  汽车是另一项重要战略物资。抗战头三年,华侨捐赠的各种型号汽车(包括卡车、救护车)共1000多辆。其中,美国纽约华侨捐助救护车100辆;美洲各地捐助救护车200辆;缅甸华侨购置新式卡车150辆;“南侨总会”捐助2吨型卡车200辆等。

  华侨捐助的其他物品数量更大。1938年冬发动的捐募寒衣运动,各地华侨共捐寒衣1000多万套,军用蚊帐8万床,军毯1万条,解决了1000万人的寒衣问题。1938年初,为救济难民,泰国华侨秘密发动捐米运动,一周内就捐得大米10万包。华侨捐赠的药物,不仅品种多,而且数量大。美国华侨根据国民政府开列的药单,共捐药品1000“单位”以上,足够50万伤员一个月的用药。印尼雅加达华侨捐赠药品奎宁1亿粒以上,足够500万人服用。至于捐赠其他物品,或直接由各服务团携带回国的药物和器械,则无法计算。

  碧空雄鹰  英魂永佑中华

  在回国参军参战的华侨中,华侨空军飞行员参战最早。他们是抗战时保卫祖国领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主要力量,涌现出一批受到祖国人民崇敬的爱国英雄。抗战时期,我国有作战能力的驱逐机飞行员中,归侨飞行员约占3/4。广东空军是抗战初期对日空战的主力,从队长到队员,基本上以华侨子弟为骨干。华侨空军飞行员没有辜负广大侨胞的重托,他们为保卫祖国领空和人民生命财产,英勇驾机出击,配合地面部队作战,痛歼入侵之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立下战功,有不少人为祖国热血洒碧空,献出年轻的生命。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华侨就热切希望能为祖国的抗日战争作贡献。他们鉴于祖国落后,尤其是国防航空事业非常落后的状况,决心选派掌握航空技能的青年回国,以增强祖国的防空力量,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各地华侨社团为此纷纷开办航空学校,为祖国培养航空人才。1931年10月10日,美国俄勒冈州华侨成立了“美洲华侨航空救国会”。年底,该会筹建的“美洲华侨航空学校”正式建立,并由华侨捐购了3架飞机,分别命名为“民族号”、“民权号”、“民生号”,作为训练华侨青年和留美中国空军飞行员之用。1933年7月26日,由美国华侨抗日后援救国总会建立的“旅美中华航空学校”成立。此外三藩市、芝加哥、洛杉矶、舍路和罗省等地,也先后建立了航空学校,培养航空飞行员、飞行师和其他航空技术人才。美国华侨还组织了“美洲华侨航空救国义勇团”,在美国各地设立了6个分团。第一团在波特兰,第二团在凤凰城,第三团在芝加哥,第四团在纽约,第五团在匹兹堡,第六团在波士顿。各分团又组成空军别动队,随时准备回国效劳。全国抗战爆发后,美国华侨航空人员,纷纷回国参加抗战。俄勒冈州华侨飞行员周一尘,毕业于美国“西方航空专校”飞行系,回国前在“寇梯斯”航空工厂当试飞员,月薪150美元。有自己的小汽车和别墅,生活舒适安逸。九一八事变后,他不顾厂方再三挽留,不顾亲朋和恋人劝阻,毅然弃职,自筹路费回国,在昆明航校当教官,为祖国培养国防航空人才。加利福尼亚华侨飞行员顾均,靠自己的技术和勤奋,开拓航空事业,成为三藩市“寇提斯航空工厂”的创办人和股东之一,并与瑞士友人勃尔逊合作创办一所航空学校。他自己拥有两架教练机和6架小飞机。九一八事变后,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个人事业和离开幸福的家庭,辞去工厂和学校一切职务。以自己的资本做费用,率领航校60多名华侨飞行学员回国。

  1932年初,淞沪抗战爆发,为了支援十九路军抗战,广东空军派遣了一支混合机队赴沪参战,其中就有刘沛然、陈信源等归国华侨飞行员。在淞沪战役中,驻守在沪西虹桥机场的中央空航第六队与日机遭遇,发生空战。印度籍飞行员朱达先单机与日机遭遇,空战片刻,人机均中弹负伤返回陆地。美国归侨,中央空航六队分队长黄毓铨,婚假届满,刚返回上海虹桥机场队部。他见朱达先负伤着陆,他行装未换,即穿上飞行服,登上朱达先的飞机,升空迎战。因该机操纵系统已损坏,在飞机上升转弯时突然失灵,机毁人亡,年仅27岁。他是华侨飞行员第一位牺牲的空军烈士。家乡台山人民为他树立纪念碑,供后人永远纪念。

  1937年8月14日,日军派遣王牌的木更津轰炸机队,由台湾起飞,每次9架,轮番轰炸南京、杭州。我驻守南京、句容和杭州的空军,8月14~19日,先后击落敌机6架,取得全国抗战爆发后第一次御敌空战的重大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华侨飞行员在这次空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8月16日,在句容上空,华侨飞行员陈瑞钿追击1架敌机至太湖上空,并将其击落,自己也负了伤。同日,美国华侨飞行员、中队长黄泮扬,英勇杀敌,击落敌机3架。他所驾驶的飞机,机冀和机尾均被敌机射中1弹,左右两边的着陆器亦被射破。1937年9月19日,华侨飞行员陈其光,在太原上空击毙日本号称“驱逐之王”的三轮宽,再立战功。1938年初,美国三藩市“美洲中华航空学校”第一届毕业生12人,由副校长黄子秀率领回国。随后,第二届毕业生40余人,驾驶着侨胞捐赠的新式战斗机10架,于1939年初回国。第三届毕业生周威林等33人,于同年6月21日乘英国篮烟通公司轮船“古罗卡”号回国。与此同时回国参战者还有,“美国中华航空学校”派遣回国的毕业生(航空和飞机维修技术人员)90多人。美洲华侨航空义勇军、华侨飞行员中队等也在此时相继回国抗战。

  1940年秋冬季节,我方决定偷袭山西运城的日军机场。10月21日,派出6架轰炸机,分两批出发。第一批主机是刘福洪,僚机飞行员是归侨马俭进和刘俊。他们从成都机场起飞,经过艰难的长途飞行,袭击成功,共炸毁敌机35架,胜利地完成任务。

  马来亚麻坡华侨林日尊,中学毕业后,回国投考广东航空学校,被编在七期甲班学习。从“八一三”上海抗战开始,林日尊就驾机迎敌,保卫祖国领空。平型关战场、河北平原的新筑铁桥、绥远的平地泉,他都驾机轰炸日军。1937年到1940年他参加过上海、南京、广州、杭州、南昌、长沙、衡阳、徐州、开封、洛阳、太原等地数十次空战,屡建战功。在石家庄轰炸敌人阵地时,飞机的油箱被敌人高射炮击中。此时,他忍受着腿部受伤的疼痛,在没有油的情况下,仍机智沉着地降落,保住了飞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特授予他一等宣威章一枚。1940年5月18日,敌机空袭成都。林日尊白天率机迎敌之后,又于当晚11时左右第二次起飞迎敌。大战正酣之时,林日尊的左腿与右腕为敌所伤,但仍坚持战斗。他利用自己的高度,追击敌机于成都门外之上空,再重创敌机3架。因力竭飞机坠落,壮烈牺牲。

  华侨空军战士陈桂林、陈桂文兄弟,在三年多时间里,英勇杀敌,立下战功。1940年,在成都一次空战中,敌我力量悬殊,陈桂林拼死杀敌,为国献身。其父闻讯,含泪将其遗孀与孤儿接回马来亚抚养,并嘱咐桂文要继承兄长遗志,尽忠报国。后来,陈桂文在一次昆明空战中又英勇牺牲。父亲又将其遗孀和幼子接回抚养。这种爱国献子的精神,是赤子报国的光辉典范,是鼓舞祖国人民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

  抗日战争期间的多次空战,都有华侨飞行员参加。如轰炸浏河敌舰,湖北孝感之役,轰炸坂垣师团,河南归德之战,衡阳之役,广州、粤北空战及武汉会战,轰炸广西昆仑关,兰州之战,成都会战,重庆会战,奇袭宜昌机场等。华侨空军飞行员的贡献,除了以生命换来祖国的和平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机智勇敢的行动和坚忍不拔、勇于献身的精神,鼓舞和鞭策着广大中国军人,使他们振奋精神,积极战斗,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喋血滇缅  铁骑峻岭奔腾

  1937年以后,我国抗战的形势日趋恶化。日本为了逼迫中国投降,封锁了中国除辽宁大连、山东青岛外所有的海岸,断绝了我国与国际上的交通往来。为了不断补充抗日军用物资,打败日本侵略者,滇缅公路由此抢修而成。滇缅公路起自云南昆明经下关到边境重镇畹町,再与缅甸的腊戍相接,全长1146.1公里。从腊戍至仰光还有902.9公里(此段有铁路)。滇缅公路是在横断山脉的纵谷区域抢筑而成,高山深谷海拔落差很大,山顶海拔3000多米,深谷只有300~500米。沿途悬崖、峭壁、急弯、陡坡、危石、深谷、急流无数。稍有不慎,撞车、翻车就会车毁人亡,粉身碎骨。这是一条在危急时期,险恶的地理环境下仓促抢修而成、不合标准的险恶之途。公路修成后,运输力量严重不足,急需大量有经验的驾驶员和机修工。正当这危急之际,国民政府西南运输处派人前往新加坡,商请“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要求协助号召南洋华侨汽车司机和修理技术人员回国服务,运输军品及经济物资,增强抗战力量,渡过难关。1939年2月7日,“南侨总会”在报纸刊登招募启事,同时登出应募者条件。定居在新加坡、马来亚、印尼、泰国、缅甸等国的爱国华侨青年,热烈响应,应募者络绎不绝。经挑选审查合格者3200多人。同年8月前,所有应募合格者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分九批分别从新加坡经越南海防或马来亚槟城经缅甸仰光回国。全体人员到达昆明后,经三个月短训,编成6个大队。其中以华侨捐赠的200辆汽车编为两个大队,命名为“华侨先锋大队”。每大队有180~192辆车,6个大队共有1152辆。当日“南侨机工”车辆占滇缅运输线上2000多辆的55%。滇缅公路自1939年开通至1942年4月29日,日军攻陷缅甸,公路中断时止。三年多来共运输各类物资221567吨。“南侨机工”的运输量占总量的55%,合计121862吨,人均运输38吨。“南侨机工”用自己的血汗和英勇献身的拼搏精神,使这条长达1000公里的交通运输线,每日的军事物资输入量,保持在300吨水平,这是很了不起的。1941年,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支援我国,其所需能源的绝大部分,也是通过这条运输线运进的。

  “南侨机工”的事迹是感人的。当其报名时,有些人不合条件,但为了能应征,就隐报年龄、性别;有些跑去异地,托情求人,改名换姓报名;有些强烈要求应征,获准后再学习驾驶或修车技术;有些瞒着父、母、妻、子“秘密为之”;有些人宁可放弃已有的好工作、优厚收入,去应征;有些不但自己去,还约了朋友或带上徒弟同去。马来亚女青年李月美女扮男装,和她弟弟李锦容一起应征入伍,一直服务于滇缅公路上的运输工作。一次翻车,她身负重伤,在医院抢救时才发现她是女儿身,被人们誉为“当代的花木兰”。马来亚槟城女青年白雪娇,瞒着父母报名应征入伍,临行前才给父母留下一封信,写出了一位女子热切报效祖国,离家时依依不舍的儿女情长。今天读来仍使人荡气回肠。

  白雪娇致父母书

  亲爱的父母亲:

  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我知道父母亲一向是明情达理的,对于女儿的行动,是不会有异议的。我之所以不别而行,这是女儿勇气不够的缘故,因为骨肉之情,总是难免的,我深恐突然提出这意思,母亲一定是会激动而流泪的。我虽是立志报国,为了这天生易感动的弱质,或许是会被私情克服的,所以为补救这劣点,只得硬着心肠,瞒着你俩,走了。我知道,母亲是会因此伤心一场,但是我相信,父亲是不会因此责怪女儿的,一定是引为荣幸的事。

  走之前,我是难过极了,在每分钟内,我的心起着往复数次的矛盾冲突。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

  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然我是社会上一个不值得注意的虫,虽然在救国建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危安莫卜,是不免凄怆心酸,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更是令人哀惜不置的,因为生活就是斗争,尤其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正是青年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时候,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争斗以及新中国孕育的困难,自己能替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曾辜负了。

  现在你俩所可忧虑的不是我,而是弟妹的读书。他们太不懂事了,把上学当作消遣,这是急需督促教导的,因为“玉不琢,不成器”。女儿是不孝的,望双亲宽怀自慰,善自珍重。临行匆匆,仅留此作别,后会有期。叔父母均此,恕我不另,最后,敬祝健康。

  女儿  雪娇留书

  1938年5月18日

  “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工作,时时面对着种种困难,经受着生命安危和意志的考验。瘴疟关、险路关、道路泥泞关、日机轰炸关,这四大难关时时有夺走他们生命的危险。在崇山峻岭,道路崎岖的滇缅公路来往奔驰,或因山高路窄,深谷万丈,而致翻车丧生;或因敌机轰炸扫射丧生;或因饥寒交迫体力不支而丧生;或因染上瘴气患病无药救治而丧生;他们中为国殉难者达千人以上。1939年春,第一批机工到达昆明,他们既缺寒衣,亦乏住宿设备,以稻草席地为床,苦不堪言。他们每月生活费仅三四十元,不少人入不敷出,要从家里寄钱接济。海外华侨赠送的物品,只有少部分到他们手中。1940年,陈嘉庚到西南慰问“南侨机工”时,他们一再表示,决不辜负1000万南洋侨胞的委托。参加抗战,报效祖国,无论遇到多大艰难险阻,也要坚持到底,决不后退。1942年4月,入侵缅甸的日军为切断滇缅公路,向云南方向袭来。4月30日占领腊戍,5月3日占领畹町,5月5日逼抵怒江惠通桥西岸。为阻止日军入侵云南境内,我方炸毁惠通桥。此时惠通桥西岸还有数百名机工、500辆车及大批货物未及撤回。少部分机工冒险渡过怒江回云南,有些弃车上山参加游击队,更多的是被日军杀害。滇缅线中断后,西南运输处除保留小部分机工外,其余全部遣散。这些机工突然间成为无业游民,生活困苦,无衣无食,贫病交加,檐下露宿,身心都受很大打击,令人不忍闻问。尽管如此,他们仍毫无怨言。

  “南侨机工”在滇缅路上为祖国不怕牺牲、不畏艰辛,吃苦耐劳、顽强拼搏,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体现了广大海外侨胞报效祖国的情怀。当国难临头之时,他们舍身忘我,怀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激情,喊着“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奔赴战场。这是何等的悲壮!何等的激励人心!当年他们的生活条件极差,工作环境极恶劣,但为了祖国,精神上有支持,心理上亦有寄托,因此他们从不畏缩,总是前赴后继。今天,当我看到他们的英勇事迹时,仍为他们的行为所感动。他们永远是光辉的。

  驰骋疆场  怒目冷对敌顽

  回国参军参战的华侨青年,除了少数人是空军外,大多数人在抗日前线从事战地服务、战地宣传、战地救护和直接参加地面战斗。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抗战作出积极贡献。

  在东线战场,参加淞沪抗战的抗日将士,冲锋陷阵,奋不顾身,他们当中就有回国参战的华侨战士。由缅甸华侨张瑞隆出资招募并装备的缅甸华侨救国义勇军160人,随张发奎所属第四军张德能部参加淞沪抗战,十分英勇。上海失守后该部撤至湖南,参加了三次会战,不少人捐躯疆场。新加坡华侨决死队16名队员,在淞沪战役中,英勇杀敌,全队除吴志强外,全部英勇牺牲。华侨青年组成的“东线华侨义勇队”,转战于东战场右翼,他们侧重于战区内侦察与宣传工作,经过许多次激烈的血战,歼灭了不少敌人。马来亚归侨李震中,在罗店战役临危不惧,坚守阵地,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先后杀敌30多人,受到上级嘉奖,并晋升为排长。在广德战役,他身先士卒,率领全排战士,英勇杀敌,不幸中弹受伤,再立新功。

  在华南战区,国民革命军十二集团军的各路部队,都有华侨青年从事战地服务。“槟城救伤队”,1937年11月回国。50名队员随军转战珠江、西北和北江地区,担任战地救护和伤员护理工作。由林鹭英率领回国的越南青年童军服务团,1938年8月回国后,先在惠州151师服务,后又随军经博罗、增城、龙门、从化转清塘等地。“回国参战仅数月,其团员之散失或牺牲于敌机轰炸下者,已过半数,所余者23人。”(新加坡,《新国民日报》1939.1.13)

  在华中战区,菲律宾华侨司机15人,从1937年底开始,就在陈诚为部长的国民政府军政部服务。为了抗战,他们无日无夜地紧张工作。缅甸华侨救护队80多位医务工作者,在两个月时间里,就医愈伤兵和难民万余人。

  战时的华北战场,有几百名归侨和广大的抗日军民一起打击侵略者。他们战斗在最前线,涌现了一批伟大和英雄的战士。八路军女指挥员李林,就是华侨英烈中突出的代表。李林,出生于华侨商人家庭,侨居印度尼西亚爪哇。14岁时随母亲回国求学,先后在福建、浙江等地和上海、北京读过书。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赴太原,参加由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举办的国民师范学校军政训练班学习,任特委宣传委员兼女子第11连党支部书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她到抗日前线平鲁县工作,任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支队长兼政治部主任;1938年改任整编后的八路军一二○师六支队骑兵营教导员。她率部驰骋雁北、绥南与日伪作战,屡建战功,贺龙称赞她是“我们的女英雄”。日伪曾以5000元重赏,换取她的首级。“牺盟会”的报纸对李林作了专门介绍,当时国民政府新闻界、电影界也认为,一个归侨女青年在敌后指挥游击队打仗很了不起。一些记者采访她,还让她骑马奔驰,拍了一段纪录片。1938年7月,“牺盟会”晋绥边工委成立,她调任边委会宣传委员长兼管边区地方武装。1940年1月,她被选为晋西北行政公署委员。1940年4月,日伪军集中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晋绥边区特委、第11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团体等500余人被包围。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她不顾怀有三个月的身孕,率骑兵连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自己却被围困在小郭家窑村荫凉山顶。26日,她腿部、胸部多处受伤,仍顽强战斗,毙伤日伪军6人。被包围后,敌人叫嚷着要活捉她,但她宁死不屈,用最后一颗子弹打进自己头部,壮烈牺牲,年仅25岁。雁北人民听到李林牺牲的噩耗,极为悲痛。几位大娘流着眼泪给她擦洗血迹,用白布缠裹好遗体后才安葬。数百名军民参加了追悼会,并在洪涛山边东石湖村的高山脚下建了李林烈士墓。墓碑上刻着:“浩气贯洪涛,碧血染桑乾。忠勇报国志,永活在人间。”1972年,周恩来和邓颖超陪同外宾到大同,还指示有关部门要宣传李林。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山西平鲁县烈士陵园内矗立着一尊跃马提枪、飒爽英姿的女英雄塑像。她就是著名的抗日女英雄,印尼归侨李林。

  在战地采访的华侨记者和文化工作者,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抢拍战地实况镜头,采访抗战英雄和受难同胞,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由华侨新闻工作者与国内记者合拍的新闻纪录片《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民众示威游行》、《八路军之游击》、《孙夫人》等,是最受华侨欢迎的影片。这对鼓舞华侨支持祖国抗战,促进华侨和国际友人对我国抗战的了解、同情和支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广州黄埔区夏园村,今天仍住着一位抗日英雄,她就是86岁的侨眷老奶奶徐佩珩。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此时她未满18岁,刚从广州二中高中毕业,失去读书机会。在全国人民抗战的高潮中,她背着父母,投笔从戎,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军事训练。1938年10月19日,日军很快就要打到广州,她随军撤离广州,辗转粤北各地。经历半年多艰苦行军、受训,最后考入政府办的战时大学,学习无线电通讯。1941年,徐佩珩来到大后方桂林,在军令部电台第一台担任上尉级报务员。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战局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地打击日寇,国民政府需要了解敌人后方的情况。台长通知她,上级决定派她潜回广州,建立秘密电台点。上级还决定派龙学湖当她的助手。龙学湖,海南文昌人,自幼父母双亡。海南沦陷时,他到南洋投靠哥哥,后又回国参加抗战。他是一位愿为祖国拼死效劳的归国青年,回国后先考入中央军校17期,毕业后再考入军令部无线电训练班,学成在军令部工作。1942年中秋节过后不久,徐佩珩与龙学湖装扮成一对夫妻,携带着伪装好的小型收报机、发报机等通讯工具潜回广州。桂林到广州,他们走了八个多月,沿途经 历了无数的艰辛、曲折和惊心动魄。也就在这条路上,徐佩珩和龙学湖经上级批准,正式结为夫妻。从1943年夏天起,秘密电台点就在夏园村建立起来了。在此后的两年多,广九铁路每日运输动态、黄埔港准确的气象资料等有用的军事情报,每日都在这里通过电波向重庆报告。1944年,徐佩珩了解到日军准备在珠江村、牛山附近修建军用机场。她随即将侦察到的地理环境、地形地物以及方位等电告重庆总部。不久,我方的飞机两次飞临轰炸,敌人建机场的计划终成泡影。她在敌占区隐蔽战线英勇战斗,为祖国的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已经60周年了,我们的民族经过这场血的洗礼,更加坚强,更加伟大。我为我们的民族感到骄傲,更为有热血的海外同胞感到自豪。有首歌唱得好,时时在我心中回荡,撞击着我的心灵。“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8-03-26 14:41:4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浴血疆场何所惧 丹心一片挽危亡—怀念我的父亲何宝松

下一篇:抗日沙场结良缘—记钟浩东烈士与蒋碧玉女士抗日伉俪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