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三章第四节
2017-11-29 08:43:39  来源:红色晋绥 -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刘淑珍  点击:  复制链接

第三章 新政权成立后的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

第四节 教员

  一切教育政策、法令的执行,都必须通过和依靠教员。而晋西北文化落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数量少,水平低,使得抗战教育受到极大阻碍。

  在教员的数量上,1941年9月,据21个县的统计,小学校1789所,教员2163人,每校只有教员1人,少数有2人,工作负担重。以学生人数74959人与教员人数相比,平均每位教员应教学生35人。有的县份学生太少,学校也少,表面上像是教员不缺,如五寨每位教员教学生16人,静乐教20人;但如文水,每位教员平均教学生71人,河曲、离石平均48人,教员尤其缺少①,甚至有的县份因无教员而不能允许群众建立学校②,或者有了学校不能开课,如保德、静乐、兴县,1941年春季到了,4月份还不能上课。同时,各县又不断从小学教员中提拔③教育行政干部及其他部门干部,而新的教员一时又补充不上,小学教员更显人数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各县按照中央的指示,吸取、改造旧的知识分子和培养新的师资。在抗战后,尤其晋西事变后,知识分子往往不愿担任工作④。随着统一战线政策的步步落实,教员物资待遇的提高(由小米22.5公斤提高到30公斤-40公斤⑤)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教员数量问题逐渐缓和,不过除了完小、模小外,始终一校一教员。教员的质量,就1941年16个县的统计:

  1.人数:男1684人,女54人,共1738人。

  2.任职:高小79人,初小1659人;新提高的6人,初任职的179人。

  3.受训:受训的888人,未受训的465人。

  4.年龄:20岁以下 20岁~30岁 30岁~40岁 40岁以上

  306人 851人 212人 85人

  5.文化:大 专 中 师 小 学 老先生 粗通文字

  21人 340人 1319人 50人 8人

  6.成分: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商人 其他

  346人 194人 801人 364人 23人 18人 20人⑤

  从上列可以看出:文化水平很差,小学以下的占79.22%,中学以上的仅占20.78%。方山、阳曲,全县仅仅一个中学水平的教员;但是受过训的多(政治上有可能提高),成分好(中农以下的多),青壮年多(容易接受新事物),是其长处。

  为了提高教员的文化政治水平,行署与各区、县做了大量的培训、集训、提拔、淘汰的工作:

  第一次1940年2月,各县集训在职小学教员,时间约半个月,集训着重从政治上提高对新政权的正确认识与了解。

  第二次集训由行署统一布置,除一般政治理论外,着重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训练考试876人中,不及格的202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多。

  第三次,行署调训各县教员50人,送抗战学院训练半年,毕业后回原校工作,各县送来的程度非常不齐,甚至有文盲,或以通讯员顶替。

  以后各县年年在秋假集训时,进行登记与鉴定,提拔了一部分优秀教师到教育行政或其他工作岗位上,淘汰了一部分不称职的。又创立了教师平日学习制度,做得好的如文水,有固定的学习组织,由县里供给参考书;其次如朔县,以中心小学为中心划分小组,定时讨论,假期考核。行署除了供给集训教材《新教育的建设与实施》、《普通教学法》、《儿童管理与训导》等之外,为小学教员认为是自学课本的《抗战日报》、《晋西大众报》,却很难给每校一份⑥。总之,教师学习资料的贫乏,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除了每年的集训、鉴定、提拔等办法,以增加小学教员的人数,并提高其水平外,首府兴县还从行署各机关抽调来自外省外地的知识分子为教员,多数是女同志。他们工作积极热情,责任心强,生活艰苦朴素,乐于吃苦而不叫苦。先后有20多人:贾岩,江潮、陈义、张鲁、白龙富、王家枫、刘曼君、武崇德、陈寿龄、刘俊娥、黄文若、冯涛、张涛、冯佩璋、李茂萱、刘培植、韩斌、韩向黎、王铁城、张智仁、李原、王丕成等⑦。

  小学教师的物资待遇,曾于1941年10月行署政务会议上通过决议,将以前每月小米22.5公斤、菜金和衣服费全部取消,改为每人每月发给小米30公斤~40公斤⑧。1942年1月1日行署公布施行的《小学教员任用及待遇条例》第9条规定:按学历及工作,高小教员分为二等,初小教员分为五等⑨。

  在政治上,小学教员可以自由组织教育工作者协会,进行各种抗日及文化的活动;小学教员又是小学所在村公所文化教育委员会的当然委员或主任;1942年边区临参会上,有3位小学教员参议员出席⑩。

  注:

  ①③④⑥前引杜心源1941年报告第二部分之贰之子项。

  ②前引《中宣部指示》第二项“鼓励私人办学”。

  ⑤⑧前引《抗战日报》1941年10月21日第四版。

  ⑦前引《兴县教育志》,43页。参见1987年韩向黎访谈录,刘淑珍整理,韩向黎审阅,两次修改。

  ⑨前引《法令辑要·关于教育者》,第6-10页。

  ⑩前引《国民教育概括》第五项之(1)。

  资料来源: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1-29 08:43:5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三章第三节

下一篇: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三章第五节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