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史迪威公路——通往中国的陆地
2016-12-13 17:34:52  来源:戈叔亚  点击:  复制链接

作者:Nelson Grant Tayman*

Nelson Grant Tayman先生,桥梁工程师,属于美国陆军工程兵总部办公室下面的战争计划部的战区分部

摘自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45年6月

翻译:戈叔亚

 

译者注:战争期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是非常多的。多年前,我通过许多方法请美国朋友为我搞到了这些文章,并且都翻译了。但是由于担心版权,我一直从未发表过。

如今,本篇文章的全文的电子版这家杂志已经刊出,这样我也就没有版权的顾虑了。

从1月12日到2月4日,为了纪念第一车队到达昆明,我将陆续刊登一些有关的文章。28日,我刊登了蔡孝颙老先生的故事,使用了其中的一张照片,也提到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这边文章,因此,在这里,我将这篇文章一起贴上去。

今后如有机会,我也愿意将我翻译的其他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有关文章的翻译文刊登。翻译中可能有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出。

戈叔亚

 

今天,数百辆卡车满载战争物资列队行驶在史迪威公路上,也就是原来的利多-滇缅公路,蒋介石将军为了表彰史迪威将军的功绩,命名这条路为“史迪威公路”。

这些载运物资的卡车是美国陆军工程兵智慧的最具戏剧性的证明。1944年1月(原文如此。实际上收复畹町的时间为1945年1月。译者注)重新从日本人手里收复的中缅边境小镇畹町是这条通向中国公路的桥头堡。这是“中国的后门”,它的开通为从陆地反攻日本侵略军敞开了宽敞的大门。

中国新生命线史迪威公路,将美国陆军工程兵部队修建的新的利多公路和老的滇缅公路的中国部分连接了起来。利多公路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印度北部和云南省联系起来的一条全天候的现代公路。

我有幸参与了修筑这条公路的一部分,在缅甸和中国,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参与设计、确定和修建利多公路和滇缅公路的主要桥梁。为了在中国继续不断地反击日本人,物资供应网就是基础,那么这两条公路也就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了。

飞越“驼峰”

在史迪威公路开通前,提供给B-29轰炸机的每一盎司汽油、提供给我们军队每一盎司的装备和物资,以及两百万战斗的中国军队和普通老百姓的物资,都必须飞越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才能到达中国的目的地。我们的飞行人员把印度和中国这条航线最危险的空域叫做“驼峰”。

这里山峰平均高度是15,000英尺;最高的有17,000英尺。为了越过这些山脉,运输机飞行高度常常保持在16,000英尺。

航空运输意味着费用特别高昂。一架“解放者”轰炸机,好比就是一架飞行的“油轮”,满载着4吨汽油从印度的基地起飞。然后爬越山脉穿越驼峰,然后下降到达目的地,卸货时就只剩下一吨油料了。在途中引擎消耗掉了三吨汽油。

今天,一条输油管已经铺设到了缅甸,不久就会继续延伸进入中国。这条输油管把存放在印度港口的航空汽油直接送到了靠近中国边境的军用机场。穿越丛林的输油管的建设在与利多公路的修建展开竞争。

当我在缅甸时,看到了输油管的铺设。C-47运输机把油管空运到缅甸的丛林中。我看到油泵站在油管线路上工作。美国工程兵对铺设输油管的设想是两年前的事情。油管,油泵站设备和工兵建设的方法都在北非、意大利、法国和太平洋地区试验和应用过了。

日本人占领缅甸前,援助中国的物资通过海运到缅甸首都仰光卸货,然后通过铁路运到缅甸北部重镇腊戍,最后通过中国的生命线——滇缅公路运到云南省的昆明。*(参见《国家地理》杂志本期的补充地图“中国”。)

以后缅甸港口和腊戍铁路终点站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滇缅公路也被切断,一条新的通道马上投入设计。这时美国的物资不得不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卸货,然后用铁路穿越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印度河谷,到达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美军机场,最后再从这里翻越驼峰。

图片1:史迪威公路的第一车队在利多公路的起点整装待发

救护车、吉普车和炮车也加入了这个车队,这是两年半以来第一次从陆路进入中国的第一支车队。车队的目的地是昆明,距离1000英里,耗时需要24天。照片上的地方是孟加拉-阿萨姆铁路的Likhapani,这里位于利多以东7英里。

新的公路从利多开始

从加尔各答铁路到达这里的终点站,位于阿萨姆邦的重镇利多以东7英里,这里也是新的利多公路的开始。从这里开始,翻越位于印度-缅甸边境的Patkai 山脉加入缅甸,这条现代公路向南经过孟拱、密支那和八莫(均为缅北城市。译者注),工兵们一路奋战清除丛林灌木,一直要到达缅甸的伊洛瓦底江的东岸才能和老滇缅公路连接起来。

驼峰航线还有我们正在高水平建设的利多公路和滇缅公路(现在叫做史迪威公路)组成了一个运输网络。*(参见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40年11月期刊的Frank Outram和G. E. Fane写的“滇缅公路,中国的后面”一文,以及1943年10月期刊John Geroy Christian写的“缅甸:印度和中国的交汇点”一文。)

我和乔治·H. Taylor上校一同旅行,他是美国陆军工兵总部办公室战争计划部的人。我们于1944年1月从美国出发,飞越巴西、南大西洋的阿森松岛、非洲、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卡拉奇、新德里、阿格拉(Agra)、加尔各答等印度的城市到达贾布尔(Chabua。印度东部部城市。译者注),这里是我们的飞行员翻越驼峰的许多机场之一。

下面要去利多,无论是坐火车还是座汽车到利多都比较危险,但是我还是选择坐吉普车。这条铁路是米轨,配备着5吨的货箱和三等客车车厢。每辆到达贾布尔的货车都挤满了印度本地人。有一位坐过这趟火车的美国士兵这样评论,“除了火车的汽笛,到处都挂满了人。”

附带说一下,在贾布尔的美军娱乐室里,我发现墙上有一个告示,上面写着:“除了国家地理杂志,其他的杂志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拿走。”

从贾布尔到利多的公路可以说是单行道,路面铺设着沥青。公路擦着沿途数百个茶叶种植园的栅栏和排列整齐的茶树枝叶,劳工们一只手采集茶叶,一只手打着美国制造的遮阳伞。

茶叶种植园的劳工差不多都是大吉岭(Darjeeling,印度东北部茶叶产地和避暑胜地。译者注)地区的本地人,现在这里只有少数人继续维持着这些种植园,大部分大吉岭的工人大约12,00-15,000人都和美军定有合同在修筑利多公路。

他们全身裹着麻制纱布在旱季燥热的阳光下干活,而在洪水泛滥的雨季,他们则打扮的像是美妙的古希腊的斯多葛哲学教派的苦行者。虽然工作艰苦,但是他们从未抱怨。他们沿着路边建造他们的竹棚村庄,附近不远是史迪威将军领导的中国军队(即中国驻印军。译者注)

图片2:美国兵发现在贾布尔的娱乐室里面还有一个小餐馆,在这里可以做游戏、读书写字

美国飞行人员在翻越驼峰以后,来到阿萨姆美军娱乐室休息。在这里作者发现墙上有一个告示,上面说,除了国家地理杂志,其他的杂志都可以随意拿走。

图片3 (这是贵州24拐的照片。戈叔亚注)

史迪威公路的中国部分——公路像蛇一样弯曲爬山

    从山下到山上经过24个急转弯螺旋型向上行驶,这样尽可能绕开维持生活的田地。史迪威公路,这条今天被蒋介石将军命名公路,原来是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利多-滇缅公路,在日本人被赶到缅甸南部以后,公路于1945年1月开通了。

通过这条油管,航空汽油从印度流到中国  

大象也来帮助修路

在贾布尔-利多路的一个路段上,我看见一些大象把木头拉到路边,然后美国卡车再运送到公路工地上使用。大象的主人是本地的伐木工人,他们有合同为美国工兵提供柚木和其他的阔叶树木材。*(参见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30年8月期刊,A. W. Smith写的“缅甸森林的柚木砍伐”一文)

利多是一个熙熙攘攘的边境小镇。这座关系着缅甸今天命运的小镇有点像美国殖民时期的匹兹堡。这是一座甚至地图上都未精确标明的非常偏远的充满着边境地区气息的小镇。和平时期,这里是阿萨姆邦的茶叶中心。常住居民为2,000人,虽然很小但是却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有英国的茶叶种植者和其他的商业代表、阿萨姆以及印度其他地区的土著,蒙古、西藏、缅甸以及中国人的后裔。

这里的主要街道都是土著人的马口铁屋顶的竹棚和茶叶仓库,还有从40英里开外的贾布尔开过来的火车铁轨。这里也是从遥远的加尔各答跨越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铁路运输线的终点站。

现在茶叶贸易已经暂停了,因为战争成为了第一需要。利多真正的贸易已经转移到了地方市场,这三个地方市场其中一个就是在利多的主要街道上。由于有了利多公路,本地人现在获得的钱超过他们过去所能看到的最多的钱;贸易开始活跃。我在商店买过一些食品,价值95美分的罐头在美国仅仅只需要10美分。这我还是和小店主通过讨价还价获得的,否则店要价是1.25美元。销售的货物品种的多样性令人吃惊。西藏商人卖皮革、还有印度的大宗商品。

商品消费者都是美国黑人工兵和中国军人,他们都是于1942年跟随史迪威将军完成诗史般撤退从缅甸来到这里的。这些中国士兵接受美国的指挥,服装也来自美国,在他们到达利多后不久,他们的平均体重很快就增加了25磅。

贸易使用的有英国英镑、美国美元、中国法币和印度卢比,不过这些钱都没有日本钱珍贵,有一次美国黑人工兵发现在市场上甚至还出售日本在占领国发行的军票。这样有一些家伙就非常希望买到这些毫无价值的日本钱,这些钱都是一些贪得无厌的中国商人带来的。有人甚至出3美元买一张这样的日本军票,以后带回家作为纪念。我也买了价值100美元的中国钱带回美国,这些钱每张价值50美分。

利多公路就是从利多主要街道的村子开始,这条路向前延伸了10英里,这些路面最近被英国人改良以后铺设了沥青。在美国兵来到之前,这条路再往前更多的就是人走的路了,它弯弯曲曲加入那嘎(Naga)山区。现在这里已经铺设了沙石供载重量大的军车车队使用。

肤色浅黑的那嘎民族(Naga)是猎取人头祭奠的狩猎部落,他们居住在利多周边的山区,和我们美洲的印第安人有些相似。两者都有相同的古铜色皮肤,高高的额骨和鹰钩鼻,走路非常幽雅。无论是在荒山上还是在镇上,他们习惯都带着一把砍刀。男人仅仅只有缠腰带,女人穿着五颜六色的马来群岛土人常穿围裙和披肩。

那嘎人违背自己的礼节就是不带刀,看起来这样的砍刀是真正用来杀人的,有20英寸长,弯曲,形状比有名的廓尔喀族人(Gurkha,尼泊尔的主要居民,他们常常做英国军队中的雇佣兵。译者注)刀更加令人生畏,后者的刀在这场战争中名声大振。

一些那嘎人平时也带着标枪。虽然这些主要用来猎杀野兽,不过在东部阿萨姆的丛林中的一些日本兵尸体上也发现有那嘎的标枪

图片4:史迪威公路上的第一车队最前面的引导吉普车正在通过缅甸-中国边境

刘易斯·A·皮克(Lewis A. Pick)准将,这条公路利多路段的筑路指挥者,他的军队被人叫做“皮克的派克”,正坐在司机的旁边。1945年1月28日,车队到达了畹町城。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T.V. Soong)为公路的通车和车队进入中国领土而剪彩。(这张照片上有北京老人蔡孝颙(永)电话:010 62063253, 71军随军译员在龙陵作战。美国照片上背对着照片,戴着军用毛线帽的,个人好像很高的人。

北京市六铺炕二区十四楼二门八号 100011 戈叔亚注)

图片5:印度男女小孩子爬在车上要美军定量分配的C级饼干

他们高举着手,向一列临时停车的孟加拉-阿萨姆铁路上满载着美军工兵的列车致敬。士兵们的目的地是利多,到了那里卡车和客车还要将他们运到通往缅甸前线正在筑路的路段上。

 

那嘎人来帮助美国飞行员

那嘎人喜欢美国人。其中一个理由是每营救一名坠落在丛林中的飞行员,就可以从美国军官得那里

到相当于100卢比的银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嘎人也愿意为日本人做事而得到同样的报酬。

在利多,我看见一群那嘎人护送着7名美国飞行人员,他们的运输机在飞越高山时遇到维修被迫跳

伞遇难。那嘎人从被营救的飞行员那里得到了宴请和700卢比。

然后他们没有马上翻山越岭回家了而是在美军驻地附近闲游浪荡。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时,他们的头人说他们想去看一看这些飞越他们头顶“咆哮的巨鸟”的巨大鸟巢。这样那嘎人就选出了代表坐着车来到了一个美军机场。当巨大的飞机在机场起降时,这些仅仅只缠着腰布的来访者抱着手沉默了一个半小时。唯一可以看得出表示他们兴奋的举动就是他们嚼野果的嘴巴的频率加快了。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后,挎上刀回到丛林中。B-29超级堡垒重型轰炸机在美国还是一件秘密武器不在公众面前公开时,那嘎部落已经可以尽情地在近距离欣赏这种飞机了,这是因为上缅甸的与世隔绝状态结束了。

在我的工程师生涯中,包括战争后期在军队服役期间,我从来没有见过像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修筑利多公路所遇到那么多的困难。

公路在泥土上划出深深的痕迹;公路的基础只有泥土而石头很少,或者就没有石头;这里几乎没有岩石用于铺路。在许多路段上,公路依地形的等高线螺旋型修筑,像是架在一齐的长凳子,长凳子之间是削得笔直的数千英尺的山体斜面。

图片6:美国黑人工兵为橡皮舟充气装备架设浮桥

    这是工兵临时指挥部的一个物资仓库。黑人士兵占在缅甸的15,000名美国工兵中的65%,过去他们都是农民,现在来修筑利多公路。晚上,他们唱歌和跳一种黑人的爵士舞。

图片7: 中国劳工将云层上面的缅甸荒野变成了一个手工建造的跑道

照片右边,他们把小丘上的土一蓝子一篮子抬到照片左边。美国工兵为他们建造了帐篷家。照片的中间用一个木头建造是厨房。今天,运输机在飞越中国和印度时可以在这里补充燃料。
 

图片8 :驱逐了沿途的日本兵以后,这架小型联络飞机马上在缅甸境内的刚刚修建好的公路上降落

这架L-4型联络机的机翼差点就撞上了正在史迪威公路上工作的美国工兵的养路平地机和压路机,这是在缅甸的新平洋(Shingbwiyang),位于利多以南108英里。

图片9:充满敬畏的土著人正北缅观看美国陆军第十航空队的C-47运输机为地面部队提供给养

    那嘎山地人每救护一名遇难坠落在丛林中的美国飞行员,就可以得到大约相当于100卢比的银子。

图片10:为了援助渡过怒江赶走日本军队而苦战的兄弟部队,这支中国部队在史迪威公路的中国徒步前进

沿途架设了700多座桥梁

这里的山上什么都缺乏,特别是铺设公路的岩石,到了雨季筑路大军的给养也成了问题。由于没有石头作为路基,土壤滑坡就比较好应付。一旦出现这样的滑动,推土机就要马上在这个路段开辟出一个通道。幸运的是,滑动的地块上都有浓厚的杂草,这样延缓了更大的山体滑坡。

利多公路上修建了700多座桥梁。每座桥梁都必须经受得住每年雨季的洪水泛滥。

我在缅甸遇到了一群非常能干的中国工兵,其中包括一些是在美国主要工程学校毕业的学生。有时雨季洪水冲走了一些他们刚刚建设好的桥梁,这并不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过去,这些中国工兵没有一个人在雨季中建造过一座桥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被派遣到了缅甸,因为我具有在美国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萨斯州的密西西比河上架设了差不多20座桥梁的经验。

要经得住密西西比洪水的冲击,桥梁的桥墩和桥面必须非常结实。那么在利多公路上的桥梁同样是这样,否则雨季洪水将会冲断桥墩下面的泥土。

利多公路将要穿越北缅胡康河谷难于计数的小溪流。在亲墩江(缅甸西北部伊洛瓦底江的最大支流。译者注)的上游需要架设桥梁,另外在胡康河谷还要架设无数的跨越小溪的小桥。

设计这些桥梁要使用本地的巨大树木,在美国砍伐和加工这样的工作都是用机械。汽车在前面已经完成的路段上可以行驶,为我们运输前线需要的战斗部队和公路建设者。车队什么时间可以分享到:

修建利多公路最初的麻烦是在旱季是没有任何预兆就突然下雨。我在缅甸的靠近新平洋的一个公路营地就遭遇到这样突如其来的暴雨。美国黑人工兵部队中的一群司机也在这里,他们在倾盆大雨中抱头鼠窜。其中一个士兵身子在一个草棚里,头在外面,他笑着表达他的观点:

“长官,这就是我来到这里所看见的第一个事情。”

沿着利多公路的路段,晚上常常都有一些精彩有趣的演出活动。中国劳工围着营地坐在山坡上,唱着他们神秘、古老的歌曲,在一串串鼻音和小的自制乐器的伴奏下。

他们非常喜欢看电影。只要美军特别服务部的卡车来为公路上的美国兵放映电影,中国人缅甸人全都跑来观看。在利多公路上放映的电影在美国都还没有开始放映呢。

中国劳工有自己的厨师,他们穿着自己的稀奇古怪的、五颜六色的好像是彩虹的衣服。他们一天吃两顿饭,早上和晚上,这是为了保持自己民族的习惯。工作时他们在美国临时的长官带领下以30-70人一队工作。

 

责任编辑:孙洪艳 最后更新:2016-12-14 15:31:2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松山,新老照片对比——田野调查实例

下一篇:孙春龙:让老兵回家,让历史回家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