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黄道炫谈地道与“地道战”
2016-07-31 17:32:51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网 作者:黄道炫  点击:  复制链接

我现在正在写一篇文章,今天刚刚把这篇文章的初稿写完。

现在初拟了一个题目,可能会修改。暂定的题目是《敌意——抗战时期冀中地区的地道战》。这篇文章大概想做成一个社会史和政治史结合的研究。共产党说“地道战”说了很多年,但是基本没有进行过学术化的研究。之前有过一篇相关的文章,基本上是就史实本身来谈的。而我不大想多谈论战争本身,我关注的是共产党怎么动员群众去挖地道的,还有地道是怎么挖起来的,以及地道和地道战是怎么成立的——因为地道本身是一个很被动的东西,它的成立一定是和对手有关系的。这就牵涉到日本在华北地区的统治是什么状况,初期、中期是怎么样的,后期又是怎么样的。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地道战会在冀中地区发生?这和冀中地区的政治环境、生态环境——最基本的是土壤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土壤条件的问题在华北是很普遍的。此外,还和冀中的文化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有关系,以及日本在冀中的进入方式也有影响。一般而言,日军进入某个地区越早,这里遭到的破坏会越严重,从史料看,冀中和冀南就不一样,日军在冀中烧杀远远超过冀南,这和在江南——也就是从上海到南京——的情况是一样的。这篇文章是我觉得这些年来写得最有意思的。因为这个题目有意思,话题的展开也很宽阔。自从我做完苏区的研究之后,一直想找好的话题,但是很难找到;而当我开始做抗战的研究之后,也有很长时间找不到好的话题。之前的那篇《抗战初期中共武装在华北的进入和发展——兼谈抗战初期的中共财政》是我这方面研究的第一篇文章,也算是找到了想讨论的话题,可以从和原来的研究不同的视角进入。但是做完之后,还是觉得虽然讲述方式和别人不一样,但是讲述的问题可能还是别人已经谈过的。

这个问题陈永发没有谈过,他基本上谈的是对基层社会的发动,而我的文章是从中共的角度入手。但是这个过程本身是无数次谈过的。虽然我的描述不一样,读起来会有意思,但是结果大家都知道,并没有什么新意,所以我认为仍然是有遗憾的。而现在这篇文章的切入点应该是新的,可以从中透视中共在基层社会和民众中的运作,地道挖出来要和日本人发生直接的对抗,来不得半点虚饰,这比单纯讲中共如何如何控制可能更能落到实处。在地下挖地道和日本人周旋,如果民众中有反对者、告密者,后果可想而知。固然可以运用“锄奸”的手法予以儆戒——我想这在当时的状况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总会有反对者——但是必须得承认,如果仅仅依靠这个方法,怎么可以保证大部分人不开口,而且帮助挖地道?所以还是得靠老百姓真心实意的支持。我觉得这个支持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民族主义的促动在其中是主流。民族主义是和冀中地区文化教育的水准有关系的。冀中靠近平津两大都市,保定、石家庄也近在咫尺,当时北平有很多研究所和大学,晏阳初的平教会以冀中的定县为基地,这对冀中文化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冀中地区不少村有几个大学生,这种情况在全国都很难找到,我估计除了江苏,可能没有哪个地区能达到这种水平。民族主义的建立和文化素质应该是正相关的。这个地区有民族主义的基因,又有日本的屠杀造成的仇恨,还有经济基础——冀中是一种外向型经济,是那一带最早和世界经济接轨的地区之一。而日本的侵略战争基本破坏了正常的经济活动,很多人因此失业了,这也会造成人们对日本人的反感。共产党很早就进入这个地区,而国民党在这里基本没有政权,共产党第一个在这里建立起有效率的政权。他们对民众的组织、动员和宣传工作做得非常好。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可能广泛地挖地道。当然,地道的作战能力是很有限的,而地道挖了这么多,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在抗战时期,中共能够做出地道斗争这样堪称奇迹的举措,应该说民族主义的促动起了很大作用,通过民族主义构建出民众对日本人普遍的敌意,取得民众的支持。当然要达成这一点,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和方式,但是地道战这个方式是我能想到的可以概括这个时代的“标杆”。

从整个华北地区的角度来说,基本上还是限制在这样一个框架下:1937年底中共进入华北之后,他们也许没有想到,华北给他们提供了这样大的空间。这个时候他们想的是和日本人的战斗,可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人的进攻过快,或者国民党军队的退却过快,日本军队很快就到了黄河,日军的主力扫荡过了华北地区,中共进入华北的时候,这里基本是真空地带了。你看他们的回忆录,可以看到冀中附近十几个县没有一个日本人。冀中有4个县,1939年之前,没有日本人到达过。所以中共在华北基本没有强大对手。人算不如天算,中共本来抱着艰苦奋斗的想法进华北,意外地捡到了一个聚宝盆,发展快得难以想象。1938年5、6月份,国民党的情报说他们已经超过十万人,后来我看共产党的报告,已经达到了十二万人,而他们进华北时只有一万多人。一万多人出兵,很多人还留在山西,陈再道的东进总队不到五百人,这五百人几个月就发展到五万人。为什么会发展这么快?因为民间的枪支太多。这是一个经常战争的地区,一旦没有政权,人民就纷纷起来了,民团、联庄、自卫队,应有尽有。这些武装碰到正规军,又纷纷被改编。陈再到的回忆录写到,巨鹿的自卫队不太服他们,觉得自己很牛,也有机枪什么的,他就派了一个骑兵连绕城转圈,一下子烟尘大作,威风八面。巨鹿自卫队的首领一看到这个觉得很厉害,正规军来了,很快就投降了。

这就是很“《三国演义》式”的策略。就是要形成一种震慑。当然这时也有一些战争,但都是很轻松的,打几枪,半个晚上就解决了。这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奠定了中共发展根据地、收服民心和在华北立足的基础。这个基础很重要,虽然是天赐良机,也是他们争取的。后来在1939年有一个回撤,大家都知道,日本占领了广州武汉,开始回撤后方,巩固自己的占领地。日军这就开始跟中共兵戎相见了,按照毛的说法就是持久战阶段。冀中的情况稍有不同:冀中就在北平、天津旁边,离保定只有十几公里,理论上是日本最早动手的地区。这也的确是日本最早动手的。但是日本对冀中多少也有顾忌:这里已经有十几万部队、七百多万的民众、几万平方公里的控制区。所以,日军对冀中大的行动是从1940年前后开始的,先后有三次治安肃正。大概到1942年,共产党还可以控制的地区只剩下三分之一。很多地区虽然日本人开始占领点线,但是共产党仍然在活动。1942年五一大“扫荡”之后根据地就没有了,但还有游击根据地、隐蔽根据地。这一时期,日军大修据点、碉堡,光在冀中七分区就修建了一百七十多个碉堡。这是我很感兴趣的话题——日本人修建一个碉堡需要多少钱?

?我在做苏区研究的时候看过材料,国民党修建一个碉堡需要一千多块钱。这是一个很昂贵的工程,同时要征用大量民夫,还要把老百姓家的门板拆下来。这涉及到民众负担问题,和与民众的关系问题。所以日本人修了这么多碉堡和公路,碉堡的供应线是当地人提供的。我在日记上看到,要送很多肉,还要出力修路,还要送东西。通过这些我想搞清楚,民众的负担是怎样的。

我知道江西的情况,但我不知道河北。这是征税之外额外的负担。1943年中,状况有所变化。日军为了准备“一号作战”,开始在冀中收缩力量。这时有一个较大规模的撤军。中共基本上都是这样,只要有一点机会,就会把机会用到极致。日军的减少给中共一个在冀中东山再起的机会。1944年之后,共产党可以控制的地区又开始恢复。这是日军和中共力量在冀中进退的大致过程,地道的发展和这个过程是相互关联的。只有日军开始进攻,形成拉锯状态的时候,才会需要地道。为什么?因为地道的功能主要是用于隐蔽,自身控制严密的时候不需要地道,完全被占领的时候也没有意义,只有拉锯的时候才有存在的价值。1940年开始出现地道,1942年初有一个大的发展。五一大“扫荡”后,1942-1943年,冀中地区处在日军的完全控制下,地道进入了消沉时期,这时地道主要用于躲藏,能够维持住就已经不错了,展开战斗是完全不可能的事。1943年底之后,敌我又进入拉锯状态,地道才开始重新发挥作用。冀中大规模的地道挖掘是在1944年日本人进一步衰退之后,至于较多利用地道抵抗日军,是在1945年日军日薄西山的时候。就用于战争的地道战而言,应该说,其实效能比较有限、远远不像以前宣传的那样,但是地道本身的大规模挖掘和存在,却不能不说有很多神奇的意义。

冀中是共产党先控制的,吕正操部最早进入,吕是一个儒将,宣传做得很好,民族情绪比较高。日本人控制了这里以后,对于老百姓来说生存还是第一位的,拉你去做伪政府军,当然大部分人还会选择服从,但积极性和卖命的态度会比较有限。中共的报告常常提到,伪军是经过我们教育和宣传的,所以不会真心为日本人卖命,对这群人应有一套非常细致的争取的手法。对于特别顽固的实行定点挖除,也就是暗杀,而其他的采用各种手段,只要有一线可能就要争取。必须承认,中共的韧性非常强。各个地区的政权、党组织,从县一级、区一级乃至村一级,即便是在五一大“扫荡”根据地变色后,也基本都保持着组织的存在。他们的存在和行动对于伪军和他们的家属都有着持续的威慑力。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形成合力,对伪军的战斗力形成重要的影响。另外,中国军队战斗力本身就有限,何况伪军。由于各种因素削弱了伪军的力量,他们确实很难发挥大的作用。我在看地道材料的时候,有一条说日伪军到一个村庄,日军就命令伪军去找地道,找到之后,一般是伪军先下去,日本人在后面。伪军先下去,就被打死了。后来伪军发现,这个很危险,一发现地道口就派我下去,我就得死,所以后来伪军发现了也不吱声,地道口就很难被发现。这当然是比较理想化的状态,但这个状态是符合人之常情的。所以我想你问的问题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理解。

当时杨成武曾写过一个小册子,谈怎么挖地道,一般是挖一米高,八十厘米宽。我看到柳杞当时的日记,里面有参加地道战的亲身经历。他是文艺兵,让搞文艺的体验生活的地方一般是比较模范的。他谈到的地道的高度也是一米左右,人是不能直立的,猫着腰,很简陋。当时的状况也没有水泥,可以通过就可以了。相对会在防水防毒方面做一些措施,还有对怎么防止敌人破坏地道的问题做一些处理。

关于整个的规模,这要看村子了,基本上是每一村自己挖。后来挖地道是算分的,跟生产队一样。一个是人力分,一个是富力分。每家有几个壮丁,要出几个人。富力就是你家有几亩地,可以打多少粮食,这些也要算进去。这是共产党很高明的地方,让有钱人多出一点,让穷人通过挖地道得点利益,这也是鼓励积极性的手法。冀中是一个发达的平原地区,形成聚居状态,这也为地道形成提供了条件。比如我们南方村子很小,很多村只有二三十户人家,躲避的空间很小。日军来几十个人,挨家挨户搜一下就发现了,这样地道就很难有效果。冀中大多是几百几千户人家的大村落,村与村相距也近,对挖地道有利。基本是大村挖得多一点,小村就挖得少一点。我看到有的大村挖了几千丈的。两千多丈的话,就是七八千米。1944年冀中挖了两万多里的地道,这个可能不是太准确,但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从地下挖了这么多土,土的处理就是很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会被日本人发现。

其实我基本上只研究地道。地道主要是用于躲避,不是以单独的战斗形式出现。它首先是依托房屋进行战争的布置,实际上就是打冷枪、巷战,在当时表述为村落战、地雷战、伏击战、村落之间相互的反包围战。一个村落被包围了,周围的村落都去支持,还有共产党的区分队、民兵互相支援。只有和这些东西完整地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地道战。因为进入地道之后,只能被动伏击进入地道的对手。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经常看到从洞口出来了之类的情况,但是我在看战史的时候,真的没有看到类似的描述。只有作战不利了之后,才进入地道躲避。我最后的题目可能改为“地道斗争”,“斗争”的含义会更广泛一点,因为在这里其实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战”的意义。

东北和华北地区接壤的地方会有栅栏,防止关内的人去东北。而在冀中这个地方,日本还是要榨取资源的,如果也用这种方法,那么就会很艰难。我也对比了下日军的碉堡和国民党军的碉堡。国民党军的碉堡表面上看是被动的, 进入一个地方就修建碉堡,实际上是主动的,军队推进到哪里,碉堡就修到哪里,实际上是对占领区的标记。在苏区是很难激起民族主义情绪的,国民党的碉堡就意味着占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军事实力,五十万人对十万人,有充足的军力用来守御,这两者差太多了。而日本的碉堡基本上是被动的、单纯的驻守,军力有限。按照共产党的理解就是,集中里面有分散,分散里面有集中。所谓集中里面有分散,就是说在冀中有那么多兵力,但是分散到无数个碉堡里去了。而分散里面有集中,就是说会集中起来去扫荡。但这所有都弥补不了军力不足的事实,所以他总是割肉补疮,一旦把分散集中起来的时候,共产党就对碉堡有威胁。共产党对日本人的分析,是把日本人兵力有限的问题加以高度强调,这是他们活动、作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本文源自黄道炫教授接受东方历史评论时的部分回答)

责任编辑:王笛 最后更新:2016-08-21 18:49: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地道战在河北如何蓬勃发展

下一篇:腾冲农民抗战研究家段培东先生,因病去世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