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李金操、张颖:第十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综述
2023-08-28 14:16:41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公众号  点击:  复制链接

  作为学术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已在不知不觉间步入第十周年。在追求“十全十美”使命的感召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于2023年4月8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20余所高校的73位学者与会。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耿向东研究员主持,《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皓教授分别致辞。会议收到来稿180余篇,经专家小组认真评审,从中选出35篇参会。研讨会以分组讨论形式进行,邀请抗战史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学术期刊编辑担任主持和评议。以下拟围绕“国际情势与外交”“中共抗战史”“国民政府抗战史”“日本侵华史”“战时社会史”等主题对会议内容进行总结。

  一、 国际情势与外交

  外文档案的解密与运用拓展了青年学者的学术视野,国际情势与外交成为抗战史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针对该主题,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战时国际情势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钊《抗战时期的英国与新四国银行团》指出,英国对待新四国银行团的政策带有明显的务实性,会根据英国对华政策的需要不断做出调整;新四国银行团是英国推行远东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绝非单纯的国际金融组织。武汉大学赵耀红《太平洋国际学会调查项目与学会内美日、美中关系的演变》深入分析日本扩大对华侵略后,太平洋国际学会内部美日学者再难进行学术合作,以及美中学者学术互动日益密切的经过,通过美中日三国学者关系的变化,透视此一时期三国间的政治关系演变。

  第二,中国抗战的国际因素。浙江大学丁书颖《太平洋战争时期英国的对华宣传:以英国情报部为中心的考察》探讨英国情报部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制定对华宣传计划、落实对华宣传实践的前后经过,并指出,情报部的对华宣传在鼓舞中国抗战士气、改善中英关系和塑造英国大国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秦泽《抗战时期菲律宾华侨对中共的“工合”援助(1938—1941)》全面考察七七事变后菲律宾华侨通过“工合”向中共提供经济援助的背景、过程与意义,深化了学界对抗战期间中共争取东南亚华侨援助及开展国际统战工作等领域的认识。南开大学温程《皖南事变前后莫斯科对国共关系的研判与多重介入》论述苏联在皖南事变前后对国共关系的研判、介入及成效,借此说明中国抗战具有高度国际性。

  第三,抗战重大事件与外交。福建社会科学院梁珊《1932年日本基督徒访问团访华始末——以鲍乃德档案为中心的考察》主要关注“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基督教界派遣访问团来华访问的经过,以及访问团回国后在媒体上对日本侵略行径的粉饰。论文指出,访问团宣扬的普世价值在军国主义面前几无实质性抵抗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圣煌《谁与系铃:“诉诸国联”下的锦州中立区案》重点考察中国、日本及英美等国围绕“锦州中立区案”开展外交博弈的具体经过。文章认为,在客观经济形势、自身利益、情感倾向、政策传统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英美两国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抵制始终停留在道德谴责层面,国民政府欲引导国际社会实质性介入东北问题的战略意图终难实现。北京师范大学李金操《记忆建构视域下中英对“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纪念》系统梳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发生后,日方对相关记忆进行扭曲及中英两国对此进行修正的具体经过,指出自2004年中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围绕沉船事件开展的宣传、纪念活动推动其迅速发展为“两国关系的宝贵财富”。

  二、 中共抗战史

  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共抗战的历史是历届研讨会关注的重点。本次会议主要讨论中共干部培养和组织建设、抗日武装和战略战术、根据地群众动员三方面内容。

  第一,中共干部培养和组织建设。北京大学赵诺《抗战初中共华北地方党组织的“异地转生”——以晋冀豫根据地为中心的讨论》以晋冀豫根据地为对象,考察全面抗战爆发后至1938年春“组织大发展”前,中共党组织在华北地区“异地转生”的经过。文章指出,早在“大发展”之前,从沦陷区撤出的部分干部便已与根据地原有干部相结合,共同完成对华北中共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基本框架的搭建,为后续的“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南方医科大学王英俊《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民主派统战工作探微——以对李济深开展统战工作为例的分析》通过个案研究,归纳中共对国民党民主派统战工作的共性特征,指出中共在统战过程中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实现统战工作与战略决策的有力配合。

  第二,抗日武装和战略战术。南京理工大学郭洋《再燃星火:新四军第五师之“前传”(1937—1939)》呈现中共鄂豫边区抗日武装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指出新四军第五师是武汉沦陷后中共鄂豫边区党组织“白手起家”创建的抗日武装,其成长过程不同于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部队。南京理工大学朱时宇《全局战略下的局部进退:1944—1945年新四军发展江南研究》分析抗战胜利前后新四军由“向南发展”到“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转变经过,借此透射中共中央全局战略与江南新四军局部进退之间的联动与互动关系。山东师范大学齐晓燕《八路军一一五师入鲁研究》通过八路军一一五师入鲁决策的出台、实施到入鲁后的发展等多个角度,呈现中共抗战战略格局的灵活转变,对一一五师入鲁后在中共中央指导下成功解决各种主客观困难的经过予以深入阐述,深化了学界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史的认识。

  第三,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动员。山西大学贺翕《山西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与地权变动的互动关系》探讨山西抗日根据地地权变动对农民社会心理的影响,以及农民社会心理变化对地权流转的反作用,指出这与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开展的土改运动和中国民众社会心理变迁之间存在一定传承关系。南开大学杨曦《群运反奸: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反特运动(1943—1946)》全面考察“晋西事变”后太行革命根据地通过调动民众积性,组织群众性反特、反奸运动打退国民党特务对根据地渗透的具体经过。文章认为,群运反奸不但实现了中共对根据地社会的有效控制,还加深了民众对根据地政治文化的认同,对中共抗日政权之巩固助益颇多。

  三、 国民政府抗战史

  关于国民政府抗战史,本次研讨会的论文主要涉及国民政府抗战方略与社会动员、国民政府内部派系关系演变、战时国民政府经济统制三个方面。

  第一,国民政府抗战方略与社会动员。南京大学孟祥斐《国民政府国防工事线的设计、筹备与修筑——以苏福线、锡澄线为例》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在太湖北岸设计建造的两道国防工事——苏福线、锡澄线为研究对象,对防线负责机构与施工人员、建筑材料与经费、工事结构与类别、征地与补偿等问题予以全面阐述,为学界深入探析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防御作战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史实参照。华东师范大学黄卓贤《改善士兵待遇献金献粮运动与战时国民政府的动员困境》指出,1944年国民政府发起的改善士兵待遇献金献粮运动,在设计阶段即隐含多重歧义,未明晰“献”与“征”的界限,在地方政府有意推延与各社会团体消极应对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献金献粮运动逐渐由“献”转变为“征”,最终不了了之。

  第二,国民政府内部派系关系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醒世《阎锡山对察哈尔事变的观察与因应》系统梳理阎锡山由察哈尔事变初期对冯、蒋都保持一定戒备姿态到后来协助蒋介石并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具体经过。文章认为,阎锡山助蒋平息事变一事促使阎蒋成功建立政治互信,是阎蒋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许浩《抗战后期国民党新疆省党部与蒋、盛关系的演变(1942—1944)》对抗战后期国民党新疆党部的筹划、建立和党务活动进行了系统阐述,特别论及朱家骅与CC系围绕新疆省党部人选展开的政治博弈,以及盛世才由向蒋介石输诚到与蒋关系破裂的转变过程,呈现出国民党“弱势独裁”统治下边疆治理的多重面相。北京师范大学王涵《抗战胜利前后蒋、桂关系演变再研究(1944—1946)》深入探析桂柳会战后蒋、桂双方围绕国民党复原整军和军事中枢权力安排等重大问题达成共识的经过,指出此一时期的蒋、桂关系演变不仅影响到国民党在整个抗战胜利之际的重大决策,还制约着战后国共关系的走向。

  第三,战时国民政府经济统制。中山大学郑小红《徐徐图之:全面抗战前后福建出口茶叶运销统制的确立(1937—1938)》探讨全面抗战前后福建省政府先实行“统一运销办法”,再过渡到革除茶栈、确立出口茶叶运销统制制度的过程。华中师范大学郑迎阳《统制的演变: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煤炭管理》考察抗战不同阶段国民政府对煤炭实施统制的动力机制、实施路径及实施状况,呈现了抗战时期“统制经济”思潮在煤炭行业践行的经过。南京大学黄河《全面抗战时期地方企业资本的“中央化”——以中国兴业公司为中心的观察》结合全面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持续加强后方工业建设、推进四川“中央化”的社会背景,在综合运用多方文献的基础上,从股、债权融资视角切入,深入论述地方企业资金逐步中央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此一时期企业融资背后央地资本间的融合与博弈,以及国家资本注入地方企业背后的政治逻辑。清华大学李俊杰《知识、科学与市场:近代中国桐油知识的迁移与中美桐油贸易》系统梳理美国基于先进科学知识和现代工业体系,对华实施文化霸权,以及国民政府如何应对美方桐油行业质疑的经过。文章指出,国民政府在接受美国桐油检验标准的同时,积极吸取美方经验,提高桐油品质,统制桐油出口,改进桐油产销,完成了桐油行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四、 日本侵华史

  在日本侵华史研究方面,与会学者利用多方史料,着重探讨日本在侵华时期的外交措置、战略实施和经济掠夺三方面内容。

  第一,日本在侵华时期的外交措置。山东大学罗蕊《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对在华盟国侨民的措置》重点关注战时日本对盟国侨民政策的实施情况,通过对比日本官方档案和侨民证词,还原侨民在集中营内的艰难处境,揭露日方操控媒体进行的虚假宣传。北京大学郑鑫《1943年日汪“收回使馆界行政权”活动考》梳理汪伪政权与日、法、意三国签署“收回使馆界行政权”相关协议的经过。文章指出,汪伪政权虽然表面上“收回”了使馆界行政权,但原使馆区内的行政管理权和土地税收制度并无改变。因此,所谓的“收回使馆界”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外交骗局。

  第二,日本侵华的战略实施。北京师范大学吴志山《1937年关东军的“晋察绥作战”》考察七七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对平津和晋察绥作战的经过,揭示其在全面侵华初期持强硬态度并积极出兵的深层次原因,即军事作战只是关东军的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扩大对华占领区,完成“政治工作”。东北师范大学郭梦思《日本帝国战时经济之试验场——试析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始末》详细梳理七七事变前后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由“现地措置”“自给自足”向“日满一体”“重点开发”转变的经过。文章指出,该计划原定在伪满地区建立综合性重化工基地,其后修改为单方面向日本提供原材料,前后两者都是日本通过掠夺式“产业开发”满足自身对外侵略需求的手段。

  第三,日本对华经济掠夺。南京大学袁凯琳《侵袭与反噬:从常熟县看日伪攫夺苏南“清乡区”租赋过程中的并征与分征》聚焦日伪“清乡”地区的核心县域,指出日伪借常熟县舞弊案从中渔利,并将伪政权力量渗入基层社会。其整理土地、提高赋额的做法干预了土地所有权,增加了土地所有者负担;其在征赋过程中介入租务,对土地使用权造成极大破坏。华中师范大学冯希《“经济提携”与“军需统制”:战时日本对上海橡胶工业的侵入与控制》梳理战时日军对上海橡胶工业实施“军需型统制”的具体经过,指出日本通过企业合并、行业管控等多种手段对上海橡胶工业的原料、生产和销售链条进行层层压榨与控制,改变了上海民族橡胶工业的行业、产业结构,挤压了民族橡胶工厂的生存空间。

  五、 战时社会史

  抗战期间的社会问题同样为青年学者关注。针对该议题,与会学者主要围绕战时社会组织、社会教育和社会心理三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战时社会组织。厦门大学吕珊珊《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的道教改革与道众统合——以温台地区为中心》指出,国民政府的道教改革实现了对县境道教信徒从人身到财产的全方位管控,改变了道教界以道坛、宗派为主的旧有运行秩序,促使地方道教团体组织模式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华中师范大学仝宏博《全面抗战初期重庆市商会改组研究》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深入分析重庆市商会改组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借此透视战争变局中基层社会团体的组织变迁特点。文章认为,完成改组后,国民政府对商会的控制力度进一步增强,商会成为国民政府稳定后方社会、践行全面统制理念的重要抓手。

  第二,战时社会教育。华中师范大学柏冠冰《战时内迁私立高校内部生态与发展困境——以私立朝阳学院易长风潮为中心》指出,1940年私立朝阳学院院长人选争议事件的发生与内迁期间学校师资、生源等变动有关,围绕事件的调查处理牵扯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司法行政部等不同部门,相关人事安排直接影响到此后私立朝阳学院的发展,折射出战时内迁私立高校面临的复杂政治生态。华中师范大学沈杰《战时边疆教育中的国家、地方与社会——1943年新绥公司资助边疆学生赴内地大学升学事件研究》考察战时新绥公司资助边疆学子赴内地升学计划的提出、推进及因盛世才阻挠而被迫搁浅的全过程,分析中央政府、地方势力及社会力量的互动与纠葛,进而揭示战时边疆教育发展的困局,为近代边疆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

  第三,战时社会心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朱汉杰《“最危险的事情最简单”——抗战时期沦陷区青年如何奔赴后方》对抗战期间沦陷区青年如何奔赴后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细致梳理,并深入分析奔赴后方行程中青年群体的心路历程。通过对沦陷区青年在奔赴后方过程中复杂心理变化的体认,可以帮助学界深化对战时中国社会诸多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结语

  会议综合讨论暨闭幕式环节由《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研究员主持。在场资深专家高度肯定《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通过青年学者研讨会培养一大批抗战史研究人才的重要意义,并对青年提出劝勉和鼓励。北京大学臧运祜教授指出,年轻学者需要思考抗战史在中国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抗日战争史观。中国社会科学院卞修跃研究员表示,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学者关注军事现场,凸显抗“战”主题。北京师范大学朱汉国教授重点谈及当下青年学者文章标题“帽子”过大的问题,以及观点、论述被史料牵着走的问题。北京大学黄道炫教授认为,与会青年学者应努力做到“文章处处有亮点”,并需在讨论环节充分展示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观点。最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皓教授对研讨会内容进行总结。他指出,本届研讨会的部分参会论文存在概念不明晰、外文资料翻译不准确的问题,青年学者还需在研究细节处多下功夫。专家们期望今后青年学者通力协作,为学界呈现更多兼具微观实证和宏观视野的学术成果,努力将抗战史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李金操,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讲师;张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23年第2期。注释从略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3-08-28 14:18:3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胡德坤 | 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研

下一篇:调查与调停的互斥:李顿调查团与九一八事变再研究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