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崔丽霞 张亚楠 | 黄崖洞兵工厂与中国人民军工精神之铸就
2022-05-13 11:05:19  来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点击:  复制链接

  作者:崔丽霞 张亚楠,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档案,2022年第二期

  摘 要: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创建的最大的兵工厂,其前身为韩庄修械所,后经迁址、建厂、修筑工事,历经艰辛,发展而成。兵工厂投入生产 后,不仅研发五五式步枪、八一式步枪、五〇炮弹、迫击炮弹等先进武器,而且在极其艰难的环境 下,继承和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铸 就了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一抹靓丽的人民军工之魂。

  关键词:黄崖洞兵工厂;军火武器;军工精神

  黄崖洞兵工厂始建于1939 年7 月,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北45 公里的水窑山,因其在八路军军工部组建的兵工厂中排号第一,被命名为军工部一所。又因该厂所在地为水窑山,也被称为水窑兵工厂。该兵工厂地处悬崖峭壁,且皆为黄色,东崖1600 米处有一宽敞的天然洞穴,当年被用之于弹药库,因此当地人称其为黄崖洞兵工厂。虽名称各异,但实质归一。黄崖洞兵工厂作为八路军在华北前线抗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军火生产基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的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它不仅为前线的战士提供了大量的军火武器,也为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铸就了不朽功勋,更为新中国培养出一大批军工人才,因而被誉为“人民军工的摇篮”。

  一、黄崖洞兵工厂的创建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挥师东渡黄河,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由于武器弹药十分匮乏,“许多新战士手中无枪,很多时候不得不拿起大砍刀、红缨枪、锄头、铁铲等与敌人的机枪炮弹相拼”。 而作为主力部队的八路军129 师,在奔赴太行抗日前线时有兵力3 万多人,但武器装备却“只有1 万多支过去缴获的杂式枪,每支枪平均只有子弹30 发,更没有火炮、坦克、飞机等重武器。仅有的12门75 毫米山炮,还是八路军在山西拾到阎锡山部国民党军丢弃的,而这些火炮又因为炮弹来源匮乏,只能在关键性战斗中偶尔使用” 。为解决武器弹药奇缺的困境,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 。会议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指出,军火工厂的建立是“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为此,八路军挺进太行山后,便立即 着手发展军工业。在当时条件极其艰苦,技术设备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根据地的军工技术人员秉持着“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去”的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将人民军工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但太行军工业的发展壮大使其成为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遭到了日军的频繁侵袭、轰炸。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为了获得必要的武器弹药,如何选择一个隐蔽的生产基地,躲开日军的扫荡、围攻,进行稳定的军工生产,成为兵工厂发展迫在眉睫的一大难题。

  1. 迁址黄崖洞

  抗战之初,八路军总部即在 1937 年 11 月召开的“石拐会议”上强调:“除了每个师外,各旅、各团,每个支队以及地方政府和自卫队,都要招募技术工人,开办修械所和炸药厂(制造地雷和手榴弹) ”。于是一批规模不一的修械所、炸弹厂很快出现在太行山区。为了形成规模生产,实行统一领导,八路军总部于1938 年9 月决定将技术和设备较好的几个修械所工人召集起来,在榆社县韩庄村组建总部修械所,又称韩庄修械所,即黄崖洞兵工厂的前身。在军工部副部长徐长勋的组织下,几百名修械所的工人奉命从各地调往韩庄村,参与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的组建工作,其工人来源,主要分三批,第一批最早到达韩庄村的工人是 115 师 344 旅修械所的全体职工,约 100 余人;第二批是来自 129 师补充团的修械所职工;第三批进入韩庄村的是115 师唐天际支队修械所的职工。与此同时, 115 师供给部、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等修械所的部分职工、石太铁路和同蒲铁路的部分职工、晋冀豫边界各个煤矿的个别技术工人、豫北游动造枪工人等,亦先后被分配到韩庄修械所。至 1938 年底“八路军韩庄总部修械所的职工已达380 多人”。八路军总部修械所成立之初,“只有十余部陈旧机床、刨床、钻床和一台三节锅炉”,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至1938 年底,安装“有12马力蒸气机和三节卧式锅炉各 1 台, 车床、刨床、钻床等金属切削机床7台, 设有机工、木工、锻工工作部各一个,钳工工作部二个”,已初具小规模的生产能力。后期由于武器的生产数量增加,烟雾缭绕,噪声很大,出入人员不断增加,韩庄修械所很快就暴露了。1939 年7 月日军开始集中兵力大规模攻击晋东南地区,韩庄兵工厂遭到了日军的不断侵袭,因此转移韩庄修械所成为八路军总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尽快找到新的适合建设兵工厂的地方, 左权副参谋长带着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察,踏遍了榆社、和顺、辽县的各个角落,最终发现了黎城县水窑山黄崖洞,该地群山环抱,周围海拔平均约1600 米-2000 米,在西面有一片山谷非常开阔,入口却很小,就像一个天然的大水窖,建造厂房十分隐蔽。北面的悬崖上有一个“高25 米、宽20 米、深40 米的天然大石洞”[8],洞内宽敞隐蔽、干燥凉爽,适宜存放军火武器。山路东面的山涧,蜿蜒曲折、悠长狭窄,纵深1000 多米,这十分有利于隐蔽。高峰林立的悬崖中间有一条约10 米宽,500 米深的峡谷,峡谷尽头拐弯处,有一个 20 多米高的断崖,瀑布倾泻而下,常年不 息,崖下水潭,可为兵工厂的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在水潭东侧的峭壁上,仅有一步宽的通道, 栈道又分为上下两级,之间用吊桥连接,“平时放下吊桥可达辽县、和顺、潞城一带;战时收回吊桥,路断崖阻,千军难入,大有‘一夫当关, 万夫莫入’之势”。更为重要的是,该地距离当时柳沟铁厂和显王煤矿也比较近,在一定程度上可保障原材料的供给。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令左权副参谋长异常激动,连夜赶到八路军总部向朱德、彭德怀作报告。当三人再次考察黄崖洞时,看到四周都是悬崖峭壁、沟壑纵深,易守难攻,非常适合隐蔽生产,当即决定兵工厂的新厂址就设在黄崖洞。

  2. 艰难建厂

  黄崖洞兵工厂的创建异常艰苦,工人不仅面临建设材料的极度短缺,而且要承受恶劣生活环境的严峻考验。

  首先,兵工厂的修建任务十分艰巨。从韩庄修械所到黄崖洞,“光路程就有50 公里,而且全是盘山羊肠小道,起伏不平,坡度很大。所有的建筑材料与设备器材,只能靠肩扛人抬”, 加之建厂之时,“阴雨连绵四十余天,山洪暴发,更难通行” 。更有体积重量较大的设备,人力无法整体运输,只能化整为零。据记载,当时的动力设备需要从襄垣县的五阳煤矿运过去,路途遥远、体积庞大且十分沉重,可谓任务重,时间紧。为此,左权副参谋长指示:“要根据实际情况想想办法,可以采取地上放木头,把锅炉放在木头上滚, 前面用人拉, 后面用人推的办法” 。然而,这个办法却最终宣告失败。不得已,左权又提议将锅炉切割分成了11片,一片一片运上黄崖洞后,再组装焊接起来。正是利用这一办法,最终用了十多天时间才完成了该项任务。

  其次,厂房宿舍搭建困难。黄崖洞海拔较高,又坐落在山谷地带,周围被石峰环绕,多见石头少见土,没有可用的砖瓦和木材建设厂房, 且连日阴雨,无法烧制砖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土建工程师陈志坚等带领民工就地取材,开山凿石,建造以石块垒墙,石板作瓦,石灰粘结勾缝的石头房”。再次, 机器设备陈旧短缺。据欧致富回忆,1938 年8 月黄崖洞兵工厂刚刚组建时,“工人倒有近百名,而‘机器’却是几把旧钻,几把旧大锤,加上那又笨又粗的土造老虎钳。生产能力仅仅可以修修损坏的刺刀、马刀”,实在难以满足建设兵工厂的需求。为推进兵工厂的建设,朱德、彭德怀决定成立工业委员会,朱德还亲自担任了委员会主任,加强与盟军、友军及其他部队的联系,以解决黄崖洞兵工厂机器设备陈旧及短缺问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当欧致富再次回到黄崖洞兵工厂考察时,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变,“从延安运来的几台崭新机器,已进入厂房试机生产了;各部队听说总部兵工厂要扩建,凡作战缴获物中属‘机’字号的, 都运来献给工厂”。 据记载,黄崖洞兵工厂最终建成时,其设备在当时已颇为可观,“共有各类机器设备40 部,其中有一台动力设备、三节锅炉、一台10千瓦的直流发电机、两台25 马力的蒸汽机、20 多部切削机床等。”具备了小批量生产步枪的条件。再次,生活环境恶劣。太行区土地贫瘠,自然灾害不断,当地群众大多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日军步步紧逼的“三光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人民生活的困难。部队出去筹粮,常常空手而归,大家只能一边以野菜充饥,一边从其他地方紧急调配。很多军工技术人员和前来支援的附近村民,只能光着脚抬东西,吃着野菜施工。冬季的山谷,温度极低,他们没有足够的棉衣棉被,浑身都是冻疮,首长们督促后勤部门想办法,搞一点旧衣服,每人多发一双鞋子,一条毛巾,以解决工人们衣服鞋袜磨损太快的问题。此外,由于该地四周石壁环绕,采光、通风条件极差,环境阴冷潮湿,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军需部门只好给每个窑洞烧一盆炭,搁上几担石灰, 以祛除湿气。不过,极短艰苦的条件并没有使战士们退缩,反而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3. 构筑防御工事

  在决定修建黄崖洞兵工厂之初,左权副参谋长即指出,要将兵工厂建设和厂区防御工事的构筑同时推进。为此,在兴建兵工厂之时,对其防御工事的构建亦随之展开。经勘测,黄崖洞有两个进出口:一处在东南方 (即南口),此口通向黎城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从赤峪进入南口,道路两旁全是悬崖峭壁,日军侵入时难以迂回, 适合防御; 另一处在西北处 (即左会垭口), 此口通向武乡, 地势较为平缓, 适合运输。此外,黄崖洞的正前方视野开阔,且有断桥,日军欲以汽车坦克开道,势难成功。尽管该处地势对我军防御非常有利,但为了避免日军侵袭,左权认为构建防御工事还是非常必要。为此,他制定了一整套颇为严密的防御方案。

  为了尽快完成黄崖洞兵工厂厂区及周边防御工事之建设,左权和战士们一起住帐篷、钻山洞,每天背着干粮,对附近山峰之地形,逐个勘察。据记载,1940 年初左权带领总部的参谋人员和施工负责人,直接到黄崖山上驻扎办公,每到一处,左权都会拿出方案图,逐一说明自己的设想,积极听取大家的修改意见,以使其更为完善。当时正值严冬时节,但为了节约时间,左权对黄崖洞周围的山势地形进行勘测时,一般是走到哪里觉得累了,就在哪里稍作休息,一直不肯下山。“一天只啃几个冻馒头,喝半壶凉开水, 没吃过一顿热饭”。 而伴随他翻山越岭的只有一双布鞋和一双备用草鞋,结果没几天布鞋底就被磨破了,露出的两个脚趾头被石头、野草、树枝划得鲜血淋漓,然而他只是让警卫员郭树保把布鞋的鞋帮扯下来缝在草鞋底上,并苦中作乐地开玩笑说:“你看我会变戏法吧,我把两双鞋合二为一,变出了一双新鞋”。经过实地勘察,左权把所有需要构筑防御工事之地,都在图纸上做了细致的标记。

  经过 3 个月的艰苦努力,在左权的带领下, 黄崖洞兵工厂各要点“构筑起了以地堡为主的防御工事。包括明暗火力点、简易投弹所、断续堑壕等,形成前后、高低、明暗、直射、侧射、斜射、倒打、交叉、短兵火力等多层交织的火网。在敌人可能进攻的地段和道路上,还预设了雷区。一旦敌人向这里进攻,就可利用拉雷、踏雷、滚雷、吊雷、绊雷等大量的地雷组、地雷群和地雷网有效地杀伤敌人”。 至1940年9月,黄崖洞周围已构筑了坚固的外围防御工事,其中明堡暗哨多达190 多处,各种战壕9000 多米,坑道11 节。黄崖洞兵工厂防御工事的全部竣工,大大提升了太行区军工生产的安全性能。除了修筑防御工事,兵力分布亦显得极其重要。黄崖洞兵工厂的安全守卫以营为单位,连为防区,并辅以两道防线,三道地雷,以及火力全覆盖的环形防御体系。各部队之间既可相互配合,联手消灭敌人,也可根据形势灵活作战,独立抗击敌人。与此同时,特务团内部的三个营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一营拦截西北部敌人之进犯;二营防守东部的进山通道;三营在西南部控制河谷地带,防止敌人援兵的到来,并保卫黄崖洞南沟的指挥所。如此,由内而外、层层布防的立体化防御体系,犹如一道天罗地网,使敌人的进犯难上加难。

  二、攻坚克难创传奇

  面对八路军武器弹药异常匮乏之窘境,自黄

  崖洞兵工厂建成起,即担负起军火武器的研发生产任务。尽管条件艰苦,技术落后,没有高精尖的实验室与现代化机器设备,但军工技士们克服重重困难,先后研制发明出多种步枪、炮弹等先进武器,并发展成为中共抗日根据地中排名第一的兵工厂。

  1. 研制新型军火武器

  黄崖洞兵工厂虽物资匮乏,缺衣少穿,工作环境阴冷潮湿,但八路军的首长和黄崖洞的军民们齐心协力,携手克服了重重困境,并解决了材料奇缺、技术落后、人才不足、运输困难等种种难题,制造出迫击炮弹,产量最高时达到了每月3000 发,成为支援八路军抗战的重要武器补给基地。截止1943 年5 月该厂生产的武器主要有:五五式步枪、八一式马步枪、五〇炮弹、迫击炮弹。五五式步枪是黄崖洞兵工厂于1940 年春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步枪,因时恰逢朱德55 周岁,为表达对朱德总司令的尊敬,故特将此命名为“五五式步枪”。它是八路军自行研制的第一种步枪,是在汉阳兵工厂研制的七九步枪的基础上, 结合韩庄修械所的造枪经验,并经过技术人员的技术改造,克服了手工造枪尺寸不统一,零件不能互用,连射四五十发枪管发红等困难而研制出来的。五五式步枪的“枪管口径为7.9 毫米,管筒内有四条右旋来复线,径度为240 毫米,线膛长为530 毫米,枪管长600 毫米,瞄准基线长503毫米,枪长 1110 毫米,装上刺刀后,全长 1390毫米,全枪重4.55 公斤,最大射程2000 米” 。该枪托采用核桃木,总体性能与国民党仿制德国毛瑟98 生产的“中正式”步枪相似。由于八路军缺乏制造这种枪管和其它金属部位所需要的高性能钢材,于是在八路军破袭日军铁路后,把钢轨运回来制造枪炮。在此过程中,他们研究出轨道钢生产枪支的设计标准和加工工艺,解决了八路军无法冶炼高质量钢材的难题。它的研制成功, 解决了八路军枪械制造从无到有之难题,且从研制成功到1941 年初,该步枪的年产量已经可以装备16个团

  八一式马步枪的研制,则是为解决当时太行区各兵工所制造的枪械规格不一,零件不能通用,无法批量生产,不能满足战事需要之困难。1940 年4 月军工部组织了一批技术人员在水窑一所开始了新式步枪的研制,历经四个月的努力, 于8 月1 日试制成功。它是在生产五五式步枪经验的基础上,又借鉴了捷克式、汉阳式、中正式、三八式等枪型的优点,试制出的一种新式步枪——八一式马步枪。该步枪的金属原料全部使用铁路轨钢,但因当时的道轨钢材质地偏软,无法制作撞针,当地的雕刻师傅“小刀韩”听说此事后,把自己从德国进口的一套合金雕刻工具无偿捐献,才解决了撞针难题。该套工具用完后, 技术工人们于是从各厂矿搜集各种钻头和工具来制作撞针。为了能达到规格统一的目标,军工部还将该步枪的设计图纸和制造方法推广到太行区的其他兵工所。这种步枪“全枪重量仅 3.36 公斤,枪口口径为7.9 毫米”,枪身和刺刀总长超过日本的三八式步枪。由于该枪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携带、精准度高,还能近身拼刺刀,因而这种枪非常适合八路军的游击战、肉搏战等作战方式,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作战实力。

  五〇炮的研制始于1940 年秋冬。当时日军经常使用一种小型火炮,给八路军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八路军当时多使用步枪、手榴弹,不宜远距离作战,且杀伤力不强。因此,彭德怀指示各兵工厂仿制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日本掷弹筒,即口径为50 毫米的小钢炮。1940 年秋唐成仪、刘先惠手工抠出了样品,但当时日本的掷弹筒有膛线,弹丸上有铜制的“弹带”,而中共根据地内既没有加工膛线的设备,也没有制作“弹带”的紫桐。1941 年1 月八路军“在测绘日式五〇小炮的基础上,结合根据地的生产条件,加长了炮筒,加厚了筒壁,取消了来复线,试制成功具有自己特点的五〇小炮”[22]。 该炮“炮管口径 50 毫米,重2.7 公斤,炮长413 毫米,有效射程500 米,最大射程700 米”,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军缴获的日本掷弹筒的射程。是年即已“生产五〇小炮800门,五〇炮弹4万发”。从 1940 年下半年至1945 年8 月,兵工厂“共生产了2500 门,当时主力部队一个战斗班配备一门, 装备了近 30 个团”,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抗日战争后期,这种炮弹成为八路军的主要火力武器,被战士们称为“小白炮”。

  迫击炮弹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拥有的威力较大的一种炮弹,是仿制日本五〇炮弹的基础上研制的,其仿制工作从黄崖洞兵工厂正式成立时就开始了。不过,这时的小炮主要以50 毫米掷弹筒为主,该迫击炮是一种以曲射为主,体积小,质量轻,射角大,射程较近,弹道弯曲,能够射击遮蔽物后方目标的火炮,主要用于歼灭和压制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是比较适用于山区作战的轻型简易迫击炮。1942 年春在反“扫荡”中,八路军缴获了日军5 门82 毫米迫击炮,兵工厂对其进行修复后又,被重新投入战场。事实上,在抗战时期,不仅八路军会将缴获之火炮经修复后投入战场,新四军一方更是如此。1943 年八路军总部兵工厂成功试制出82 毫米迫击炮,随后投入生产。当时生产迫击炮弹的最大困难在于动力问题,因为无论是弹头,还是弹尾,其大多数零件都需要机床加工。制作初期, 车床的运转完全是靠人力来推动,即使“由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或雇佣民工从事这种笨重劳动,工作一二个小时,个个都累的汗流浃背”。 后来有了锅炉,利用蒸汽作为动力,“传送机构是蒸汽机带动工房里的天轴,天轴转动又带动一台台机床”,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1942 年又发明了水轮发动机,用流水做动力来带动车床的运转。动力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推动了迫击炮弹产量的提高,提升了八路军的整体装备水平。

  2. 发明水轮发动机

  1942年春,由于日军的疯狂“扫荡”,军工部决定将各个兵工厂化整为零,分散设厂。军工部一所(黄崖洞兵工厂) 所长徐长勋带领数百名工人,背着几部旧机器转移至辽县苏公村,设立一小分厂。苏公村分厂的设备极其简单,但一经

  安装即投入生产。该厂最大的难题是没有动力, 只能靠手工转动机器, 当时被称之为“ 手摇轮”。当时分厂主要生产五〇炮弹,这种武器看 似简单,实则生产起来很不容易,尤其机工这一部分要求较高,靠“人工马达”远远达不到其所要求的精密度,稍不留神就会整个报废,一旦报废就得回炉重造。大家很是着急,但当时五〇小炮算是威力很大的武器了,对它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即使大家没日没夜地加工生产,也满足不了前线的需求。另外,由于资金缺乏,加上日军的严密封锁,使得到外地采购之计划无法实施,只能发挥职工们的聪明才智,自求创新。然而,如何创新,怎样改革呢?大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讨论着动力设备的革新。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大家想到了老百姓家里使用的水磨,也由此想到了仿照水车做一个水轮机的办法。经实地勘测后, 徐长勋决定将工房设置在地势平坦且方便引水的清漳河附近。在当地军民的并肩努力下,经过短短几十天,工房建好了、水渠挖好了,只等着试水轮机。然而,当时正值寒冬天气,清漳河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为了能尽快让水轮机运行,人们只能砸冰引水。有的人不小心掉进了河里,起来之后身上的衣服都结了冰,但他们仍不肯回去换衣服。终于,冰被砸开,河水流进水渠,滚滚涌向工房,大家紧张地注视着,忽然一下,所有的机器开始运转,大家高兴地抱在一起大喊:“成功了!”水轮发动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各兵工厂的生产能力,直到解放战争之后,才有新的动力设备将其取代。

  三、中国人民军工精神的铸就

  黄崖洞兵工厂在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无数的军工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血肉之躯,在绝壁栈道上铺筑了通往胜利的天梯。在他们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无私奉献精神,以民族图强为特质的艰苦奋斗精神,以继承攻关为实践的科技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共同构筑了人民军工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新时代,军工精神作为一个发展开放的观念体系,将在不同的时空下发展得更加丰富、更加多样。但不论时代如何变迁, 老一辈军工人身上体现的这种深怀家国使命,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初心使命永远值得铭记和赓续。

  1. 发扬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技术落后、材料短缺、温饱难以解决之困境下,黄崖洞兵工厂从1939 年6 月初建,至年底建成投产,吸纳了全国各地技术工人 700 余人, 其中有“刘鼎、刘鹏、郝希英、郑汉涛、陆达、高原、陈志坚等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红色军工战士;有‘麻尾弹之父’石成玉、‘火药专家’教逢春、‘炮弹大王’甄荣典等大工匠” 。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正是这些情系家国安危,不贪图个人荣华富贵与安逸享受的军工人,怀着“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的理想信念,用顽强的意志和血肉之躯谱写了太行军工人爱国主义的精神赞歌。

  2. 继承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黄崖洞兵工厂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无数的无私奉献的职工与战士,他们用铮铮铁骨书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他们为挽救民族为亡,为国家独立而不畏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更值得代代相传。众所周知,每一种新型军火武器的发明,都需要进行无数次的试验才能成功并投入生产,而每一次的试验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军工战士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反复实验。黄崖洞兵工厂新型武器的发明研制亦是如此。譬如,军工部工程处郭栋才回忆道:掷弹筒的研发过程非常惨烈,第一次试验,装有炮弹的炮筒在拉火两分钟后都没有响,负责射击点火的张师傅误以为是瞎火,就跑过去往外倒炮弹,没想到炮弹刚滚出炮口就爆炸了,张师傅因此不幸牺牲; 第二次试验,炮弹还未射出炮口就爆炸了,炮筒瞬间被炸成数节,附近的一个协助工作的老乡被炸成重伤;第三次试验,掷弹筒被炸膛了,这一次是炮手魏师傅的右手被炸掉了,手指被炸到几米开外,后来更因伤势感染恶化,不得已把整个右臂都截掉了。正是经历了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历经流血牺牲之后,才将火炮试制成功。

  3. 赓续以民族图强为特质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物质条件极其缺乏的战争年代,太行抗日根据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与兵工厂老一辈军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黄崖洞兵工厂创建初期,中共太行抗日根据地处境十分艰难。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曾经弄得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子盖。”太行军工业的发展更是白手起家。当时修建厂房,一是没有砖瓦,二是没有木料,三是没有熟练的建筑工人,凡事都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此,工程师陈志坚、技师仝云龙招募了当地匠人,以石头代替砖瓦,伐树当梁檩门窗,就地取材建成了厂房。防御工事的修筑亦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一是在没有水泥没有钢筋的情况下,如何修筑工事,最后黄万银连长决定“就地取材,工事的主体用条石白灰砌筑,顶盖用圆木密集排列两层, 尔后覆盖石块和泥土加固”。 二是没有工具。当时只有一些铁锹、锄头,而这些还是从当地民众那里借来的,不得已只能求助于兵工厂,“ 用铁轨锻打成钢钎和大锤,才算有了几件象样的工具”;三是没有石灰,最后也是通过就地取石和从武乡县煤窑担来的煤,烧出了白花花的石灰。曾在黄崖洞兵工厂工作过的段德书回忆说,“为多造武器,支援八路军抗战,厂里的职工们经常加班加点。厂领导为保证工人的健康,下班后把工厂的大门锁上, 但工人们晚上跳窗而入,继续干活。领导把灯收了,工人们用自己节约下来的食油点灯,坚持生产”。

  4. 发扬攻坚克难的技术创新精神

  黄崖洞兵工厂在不断的革新中,突破一个个技术瓶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式武器,不断刷新着我国军工史的记录。而这些伟大成果的取得,正是军工人勇于探索、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推动的结果,也是他们将科学精神、 创新理念与技术知识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抗战时 期,每一种武器的研制都困难重重,日军的疯狂 “扫荡”更使得武器创新难上加难。面对此种情 境,老一辈军工人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在缺衣少 食的简陋环境中,创建了一座令日军恐惧的半机 械化兵工厂,创造了中国军工史上的奇迹。凭借 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他们研制出了制式化步枪 和远程投掷弹,道轨钢迫击炮和铸铁炮弹,硫酸和烈性炸药,土迫击炮等,用实际行动谱写了 “科技救国”的不朽篇章。譬如,就以炮弹壳的 韧化技术来说,炮弹壳的加工需要灰生铁铸造, 但太行抗日根据地没有生产灰生铁的条件,只能 用白生铁铸造手榴弹、地雷壳。“白生铁的特点 是它的性质非常硬和脆,用它铸成的炮弹壳是不 能切削加工的”,那么如何将其变成有韧性可 切削加工的铸铁弹壳呢?经反复实验分析,陆达 提出了韧化处理技术,“即由孙兆喜等同志修了 火焰反射加热炉,将炮弹壳装在反射炉炉床内并 用砂土覆盖,经三四天加热,温度逐步提高,约 达1000°C 左右后,将炉子严密封闭,再经三四天冷却,结果铸件变软可以切削加工了”。这 种技术被称为焖火技术,1941 年到1943 年就是用该技术生产了各种炮弹弹壳。为了进一步改进铸 造和焖火技术,1944 年陆达又与其他技术工人在柳沟进行了科学实验,先是将韧化处理方法从白 心韧化处理转变为黑心韧化处理,之后又找到碳 化铁的热裂解规律,从而达到控制白生铁铸件韧 化处理温度的目的。这一实验“系统地应用了各 种技术,并逐步改进了韧化处理的技术,使白生 铁弹壳的钢性强度和韧度获得最佳的配合”,从而提高了炮弹的质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我 国军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抗战时期黄崖洞兵工厂的创建和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的一个光辉缩影,它见证了中国军工人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坚定信念,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坚守,也正是秉持着这份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人民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英雄浩气长存,革命精神常青”,战争不再,但中国人民军工精神需永远赓续传承!

责任编辑:王语萱 最后更新:2022-05-21 09:04:4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关于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王龙飞 | 破旧立新: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