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四兄弟投身抗日, 陇原一个抗日家族的往事
2017-09-07 09:40:04  来源:兰州晨报(兰州)  点击:  复制链接

讲述人:乔建民 80岁,靖远人,乔映渭(乔公望)之女


上世纪五十年代乔映渭留影
 

靖远县有关人士采访乔映渭


乔映渭的抗大毕业证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抗日守土之责。”这句话的背后是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抗日热血报国的激情。

  在七十多年前,地处西北的甘肃,虽然是抗日的大后方,但热血青年杀敌报国的勇气却丝毫不弱于前方。甘肃靖远,地处丝绸之路和黄河交汇地带。也曾经是黄河水运的重要路段,几十年前,大批羊皮筏子运输队从兰州顺着黄河而下,或到宁夏,或到包头。靖远一带是筏工们必须停留的地方。大队货运皮筏,带来了货物,也带来了信息。因而,靖远不仅读书人多,而且思想也比其他地方开化,整个靖远参加革命、参加抗战的人数,在全省都是名列前茅的。

  靖远县东湾镇一带有一个乔氏家族,同一辈的乔映淮、乔映澍、乔映渭、乔映洛四兄弟先后投身革命,在不同的抗日战场中为民族独立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今他们参加抗日的事迹,成为陇原子弟投身抗日的缩影。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一段陇原子弟的抗战往事。
 

  热血青年义无反顾投身抗战

  这个故事要从我的父亲说起,我的父亲乔公望,原名乔映渭,是靖远下东湾镇砂梁村人,1938年到了延安进入抗大学习。今年5月3日与世长辞,享年103岁。

  父亲生前是个非常低调的人,生活非常简朴。父亲生前很少提及他以前的事情。我退休后经常去北京看他,有时候就和他说起以前他如何离开老家投身抗日的事情,可他总是不愿多说。

  最近四五年,他才渐渐地断断续续地说起了他的一些经历。我们乔家,祖籍山西。后来,辗转迁移到了靖远,乔家人分散居住在靖远东湾的三合、砂梁等村落。父亲他们这一辈,是搬迁到靖远乔氏家族的第七代,名字中都有一个“映”字。

  在乔氏四兄弟中,最早加入革命组织的是乔映淮(秦明),1933年春,17岁的乔映淮考入甘肃省立一中读书,1936年毕业后赴南京求学。这期间,逐渐接触了进步思想。“七七事变”后,乔映淮积极参加中共甘肃地下党组织领导和影响的“甘肃青年抗战团”、“同仁消费合作社”等组织,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1937年11月由万良才、万通轩介绍,乔映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很快,我们乔家又有几个热血青年投身抗战,以热血报国。1938年秋,乔映淮在靖远组织了十余位热血青年,准备前往陕北。这些人中,除了乔映澍、乔映渭、乔映洛三兄弟外,还有岳仲湖、岳仲奎、胡永一等人。他们到兰州后,和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取得联系,拿到了介绍信和通行证。此外,当时靖远青年万良才、欧化远、张震宇等人也先后到延安参加抗日。乔映淮长期在兰州、靖远等地从事地下工作,曾任靖远县委书记,并建立了兰州——延安地下交通线,靖远中转站。1940年,乔映淮到了延安,抗战结束后返回甘肃。

  不过,那时从兰州到陕北并不容易,要用各种办法绕开国民党特务的盘查。果然,他们还没出发就被国民党甘肃省政府阻挡,谢觉哉多方交涉,但还是不能成行。最后,他们只得改头换面,用幼儿园老师的身份分批悄悄行动。这样才从兰州走脱,经西安最后顺利到达了延安,在抗大本校及分校学习。

  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后,乔氏三兄弟和其他靖远青年都到了陕北。1938年夏秋时节,他们先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来,他们就投身到了各个不同的抗日战场。

  我简单说一下几个叔叔的革命经历:乔映淮在解放战争中,曾任环县武工队政委,后不幸被捕,牺牲在南京雨花台。乔映洛,1939年后受组织安排返回家乡从事地下工作,多次被捕入狱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临洮、金塔鼎新气象站站长等职。

  乔映澍曾任晋察冀北军分区骑兵二团参谋长、团长。四野独立七师团长、师参谋长等职,跨黄河,过长江,一直打到了湖南。后来,在南京军事学院海军系学习,曾在北海舰队担任潜艇二支队副队长兼参谋长等职,1981年离休。
 

  父亲从兰州历尽艰险到达延安

  个人的经历是整个历史的缩影。在民族危亡时,一批批热血青年挺身而出,毫不畏惧。父亲自幼就爱读书,可惜家境贫寒,时断时续地读了一些书。为生计,他四处奔波,当过代课老师,干过店铺伙计。然而,那个年月,民众生活极其艰难。父亲虽然四处奔波,极力改变命运,但当时整个国家处于落后状态,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紧密相连。

  父亲回忆说,他当年当了半年的代课教师一分钱的工资没有,最后只发了一顶帽子和一双鞋。在这种情况下,父亲非常渴望改变命运。就在这个时候,他有了一个机会。啥机会呢?

  当时,父亲已经23岁了,在靖远县东湾镇一家店铺里当伙计。他读了一些进步书报,其中有《新华日报》等刊物,另一方面,也深受弟弟乔映淮的影响。在犹豫了多次后,父亲终于下定决心,奔赴延安上“抗大”,不过这个念头,他始终没有给家人说过。

  此时,我出生才100天 。母亲以为父亲到兰州上学,为支持父亲,母亲悄悄将她从娘家里带来的私房钱全部拿给了父亲作为路费。母亲曾给我讲过父亲离家的点点滴滴。

  1938年的七八月间,母亲帮着父亲瞒过家里的老人,将自己的陪嫁和一些银元拿出来交给父亲。母亲还给父亲准备了棉衣、被褥、鞋袜等等。父亲离家的前一天,还抱着我去剃头。不过,母亲并不知道父亲是去延安读抗大。

  那时候,要去延安,从兰州到西安这一段国民党盘查得还松一点,也可以乘车。即便如此也是军警林立关卡重重。从西安到延安盘查得非常严,交通完全靠步行。父亲回忆说,到西安后,他们的路费早已花光,又加上阴雨连绵,黄土高原上泥泞不堪,行走非常艰难。他们背着潮湿的行李,一步三滑,白天食不果腹,晚上夜不能寐。还要想尽办法应付一路上盘查的国民党军警,有时要绕路而行,有时则是谎称寻亲访友的。这段路程是他人生路上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所幸,父亲他们都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到了抗大,父亲被分到第五期七大队五中队学习,课程有军事、政治、近代史等内容,政治课就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条件依旧很艰苦,父亲他们穿着旧军装、住着土窑洞、吃着小米洋芋粥。对父亲而言,这是他人生中难得的安静学习时光。抗大毕业后,父亲就被分到中共北方局、晋察冀边区等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先后任中央财经委员会所属外国专家供给商店经理、中国百货公司财会处处长、商业部、全国供销总社茶畜局副局长等职务,1982年11月离休。
 

  家园守望,母亲抚育我长大

  父亲就那样悄悄地匆匆离开了家。尽管父亲在离家时叮嘱母亲,“等我回来,我回不来,就去路边给我烧些纸。”然而,母亲抱着我在村子外面看着父亲渐渐远离,她并没有意识到,这次分别虽然不是死别,却是生离,等他们再次见面时,已经是1952年了,其间母亲不知度过了多少的磨难。

  人们说父爱如山,在我眼中母爱更是大山一般守护着我。母亲叫韦秉珍,是靖远陡城乡人(今属平川),母亲比父亲大一岁。尽管他们是包办婚姻,但相互关爱,从未闹过矛盾。我是母亲的第三个孩子,母亲的第一孩子是女孩,不幸夭折,第二个孩子是男孩,名叫牛娃,一岁时又夭折。生我的时候,母亲非常小心,奶奶给我取名宝叶。

  没有男人的家庭是艰难的,没有父亲的孩子更是可怜。我小时候生活过得非常艰苦。24岁的母亲带着几个月大的我,吃不上,喝不上。爷爷做主将大伯的儿子乔植过继给了母亲。弟弟从小就帮着家里干活,十几岁就赶着毛驴做生意换粮食,冬天手上到处是冻疮。记得抗战时期,日寇飞机轰炸靖远,有男人的家庭,早已躲飞机去了,我们母女两人只有自力更生。我更是吓得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母亲才知道父亲参加了革命。1952年,父亲回家了。可母亲却不高兴。原来,抗战期间,父亲身患重病,需要人照顾,经组织批准,1944年父亲有了新家庭。

  母亲十几年的守望,最后却等来了一场空,所有的伤心、痛苦、怨恨都不足以表达她的心情。不过母亲还是原谅了父亲。

  父亲长期在北京工作,母亲则在家孝敬老人,照顾我和弟弟。百善孝为先,母亲说,父亲不在家,她替父亲照顾老人是应该的。如今父母都已远离我们而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今年是七七事变八十周年。七十多年前,陇原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奔赴抗日前线。付出牺牲的,不仅是他们,更有他们的家人。他们都同样令我们怀念和敬仰。

  文/图 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王文元

  (资料图片由记者翻拍)

责任编辑:吕凤 最后更新:2017-09-07 09:45: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大老学员追忆浆水岁月

下一篇:侵华战争日本亲历者:那是一生都抹不去的阴影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