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口述史——我在嘉兴人报社的日子
2016-07-22 14:31:22  来源:南湖区文联  点击:  复制链接

1939年,嘉禾沦陷已是第三个年头了。水乡大地正遭日寇蹂躏。此刻,水网地带的凤喈桥、石佛寺已聚集起了众多青年教师和失学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召唤下,这里成了青年人唤起民众、投身抗战的活跃地方。这年的1月1日,《嘉兴人报》创刊。那时,我就读的秀州中学崇德高中分校因战事而解散。我也失学回到了东栅口老家。无所事事的我与同伴相约,去了凤喈桥。

敌后战区的火热场面,让我们从敌占区来的学生耳目一新。听说《嘉兴人报》在小镇徐八房编印,我便沿街寻访。当我第一次踏进徐八房大门的时候,仿佛有一种探密的感觉。穿院过道,在堂楼正厅后间,我看见里面放着两张八仙桌,一张桌上放着一架收音机,另一张桌上置着一台油印机,一位后来我知道叫李修齐的年轻人正在收听抄录广播新闻。这就是我最初见到的嘉兴人报社了。

那年春节后,嘉兴人报社社长王梓良邀我加盟“人报”,要我协助报社经理陆浩然当编辑。记得那时《人报》已从三日刊改成日报,报纸为八开油印小报。本地新闻由社长撰稿。所谓编辑,我的工作是负责收听记录广播新闻后撰写成稿件。每天中午开始,我便正襟危坐在收录机前。上海《大美晚报》的简要新闻不但有国内外重大事件,还时常涉及杭嘉湖战况,是《人报》一道重要新闻来源。可它播报速度太快,听起来有股叽叽呱呱的腔调,我还不通速记,常常弄得手忙脚乱,还是难以百分之百的照原文记录下来。收听后,只能凭自己的记忆理解逐字逐段核对,整理成文。重庆中央台(XGCA)的记录新闻就不同了,它不但每句话拉长调子连报三遍,而且对某些字要告诉它的部首笔划结构,例如“株洲18日电”,第二遍报“株”是姓朱的朱,加一个木字傍;“洲”是亚洲的洲,再重复第三遍作校对。这种方法好是好,可以一字不漏,一句不错地记录不来,但时间过于冗长,叫人急不可耐。当日新闻往往从午夜开始播报,每次抄收结束,已是天亮时分了。


《嘉兴人报》截图

刻蜡纸是一种特殊的写字方式。我绅哥(名薛传绅,家煜之父)和曹基两人分管此事。每当我在整理稿子时,他们早已把钢板蜡纸铁笔准备妥当,跃跃欲试地候在一旁。接过我誊 清的稿纸,他俩随即动手刻写。一张蜡纸刻满,就马上刷墨开印,这当然是为了赶时间,像分秒必争的田径接力赛一样,环环扣紧。一页蜡纸的印数无法固定,一般印到蜡纸破碎为止。那时每期报纸至少要印200来份。如果蜡纸过早损坏,那只能重刻。我绅哥读书不多,字却写得不错。刻蜡纸的磨练,使他的字迹更臻洒脱。蜡纸的完好时间也不断延长。报纸的份数也逐日增加。油印小报无版式可言,除了一成不变的报头,稿件排列无一定规律,连方块叠方块的呆板格式有时也难如愿。因为刻写与撰稿几乎同时进行。一期报纸不能完全预知它的版面量,就是后来铅印了,版面虽有改观,但在战时,一般只注重文字内容,难求装饰,当然无活泼可言。作为报头,它是一张报纸的标志(我看《南湖晚报》的报头字体潇洒飘逸,不知出自哪位书法家之手),《嘉兴人报》的报头何人所书,我一直没能记起来,只记得那是每个约2公分见方的楷书体。曾听说是张木舟(时为嘉区抗敌行动委员会委员)所写,但我是已难核实了。乡邦书法文高手众多,能为战时的《嘉兴人报》书报头的,必为声名显赫的地方名流(整理者后注:《嘉兴人报》的报头,由嘉兴县首任抗日县长赵炽题)。《嘉兴人报》初时发行量不大,因为日军的封锁,发行的范围也只局限于嘉兴部分地区。报纸大多派送当时驻在凤喈桥乡镇的县政府机关、团体。嘉善、海盐等地则通过航船、步哨传递。多余的由报童吴官保上街叫卖。油印报只卖一分一份,每期报纸总是销售一空。

报社所在是徐八房的一座三开三进的大宅院。头埭街面房有一家“凯声”照相馆 。与报社同驻一院的是战时一些机关团体。这里大门敞开,人多嘈杂。我一到院子就觉得这种环境不适宜作报社,总担心一旦混进个奸细来,那可要措手不及,酿成大祸。工作之余常与同事念叨应择地迁址。不久,在镇南乡间王家埭的一王姓农户家里选妥了新社址。

王家埭离凤喈桥约3里多路程,村舍田野,十分幽静。清晨,我隔三岔五的踏着乡间小道,步行到镇上。走上丁字街口的凤喈桥,顿觉步履轻盈,透过河面氤氲水气,眼前总会浮现出家乡的两座石拱桥。虽然凤喈桥断无东栅口的会龙桥和双溪桥来得气派,但它的桥名极富诗意。我请教过乡贤,凤喈桥,清朝初年为砖桥,咸丰八年改建成石桥,取《诗经》“凤鸣喈喈”为吉祥之兆而命名。小镇也由原名石庞寺,随桥改称凤喈桥镇。水乡的街景似相同,桥堍的摊贩,临街的店铺,河中的船只,让我有身临东栅老家的感觉。下得桥来,看见路人驻足掏钱向报童买《嘉兴人报》的场面,我心中就会涌起如同收获的窃喜。桥边的茶馆总是人头攒动。我若无其事地听着茶客交头接耳的议论:“湖北,京(山)钟(祥)公路,战事正酣;湖南,华荣古道,敌寇又犯”……日军的暴行,前方的战况,报上桩桩件件的信息,默默地带给人们一份心中的愤恨和企盼。触景生情,我不由得闭上眼睛,收音机旁时儿义愤填膺,时儿欢欣鼓舞的分分秒秒,在脑海里翻腾起来。一纸油印小报,把民族的危难,同胞的抗争,通过我们一群20来岁青年人手中的笔和乡间一家农舍,与民众的心相印在了一起。


抗战遗物:嘉兴人报社特制的收音机干电池盒。

初春的一天,德清《浙西导报》的创办人吴曼华来人报社作客。我们尊称之“莅临指导”。第一眼看到这位声名在外的报人时,我心中不由一愣:心系抗战的她,竟是一位身材矮小,背略有驼的青年女子,肃然起敬之感油然而生。国难当头,柔弱女子大义凛然,登高一呼,长啸呐喊:“团结抗日!”这呼声响彻浙西大地。用她如投向敌人的匕首《浙西导报》,向人们昭示:中国人的脊梁不会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吴曼华结伴出版《抗敌》刊物,二十七年(1938),她在海宁乡间创办《啸报》,后改组成《浙西导报》。她有一定的办报实践经历,我们都十分敬重她。那晚,吴曼华住宿报社,和我们彻夜长谈,交流经验。人报同仁长见增识,获益匪浅。我曾听说她手下有几名激进人士,与共产党有染,她本人后来是否也加入共产党,我一直不大清楚。那时,吴曼华的报纸影响颇大,海宁、桐乡、崇德等游击区都有发行。与海盐的《海北日报》一样,《浙西导报》是一张四开四版的铅印报纸,可惜因交通受阻,我一直没能见到它的样式。我每次收阅《海北日报》时,总会想象《浙西导报》的版式。铅印报纸必然版面整齐,内容翔实,同我们的油印小报相比,当然相形见绌了。作为同行,年轻人爱面子,无形中还有一种攀比心理,变油印为铅印的渴望,随着《嘉兴人报》发行的不断量增加,变得越来迫切了。

5月间,抗日军队62师频频出击,力克桐乡、硖石、王店、石门湾之敌。《嘉兴人报》扬眉吐气。一天,一条农船满载稻草,泊于王家埭附近河浜。力夫除去稻草,船舱里竟是一台脚踏四开印刷机!报社同事兴奋不已。原来此系社长所为,他不失时机派人潜入城区,私下购妥机器,用稻草伪装,经水路绕过日军哨岗,冒险偷运而来。随机配有五号铅字铸字机等,还有三名印刷工人,同时特聘到了原《嘉区民国日报》记者仲资一任主编。为图安全与方便,机器安装在离报社约30米远的一农户家里。经调试,这年夏季,《嘉兴人报》圆了铅字印刷梦。

闲暇时,我走到印刷所去看工人排版印报。排版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活,在黑勃溜秋的字盘里,插满了密密麻麻的铅字,排版工能信手拈来。外行人按图索骥看上老半天,也很难从中找出一个所需的反铸字来。工人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他们一般从小从师学技,排字时也许不会去领会每字每句的内容含义,只是依照底稿,一字一字地找,一句一句地排。娴熟的技巧,当然是工人天长日久的实践结果。排字工人默默无闻的工作,给我许多启发。就如速记,一笔一划,一空格一符号,不同的位置代表不同的意思,最终靠人的记忆和思维来完善记录稿。实践是知识才干的源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抄收水平逐日长进,工作也变得驾轻就熟起来。


抗战遗物:嘉兴人报社员工名单(此系报社代理主编金信正,在1945年8月14日,给县长王梓良关于反扫荡中报社损失的《报告》中附送的原件。

报社设在乡间农舍,防敌防奸仍需十分警惕。有一天晚上,我们正埋头工作,突然户外人声喧哗,而且越来越近。陆浩然当机立断,要我们立刻把收音机、油印机等转移到菜地事先预置的缸甏里藏匿起来。人员就近疏散隐蔽。后来才知是当地一群外派民工,修理海塘完工后连夜返乡。虽说是一场虚惊,却让我感受了战时办报的神秘和艰辛。1939年2月下旬,日军分头进犯新篁、余贤埭、石佛寺、凤喈桥。一天,炮火轰炸凤喈桥。我们只得撒离报社,远涉深乡。奔波在田埂地圩,迂回在桑林竹园,我们惦记着收听新闻的时间,生怕一旦错过,就会误了报纸的编印。熟径识途的陆浩然,对四乡村庄了如指掌,他带我们心急如焚地奔到嘉属义勇军严鸣九军医在乡下的家中,借其收音机抄收新闻,撰成稿件,潜回报社,马不停蹄地刻写印刷,避免了报纸的停刊。

报社工作的紧张,主要是日军的骚扰。而生活的艰苦,那是自始至终,实实在在的。当时我们支的是国难饷,每月12元。由于物品匮乏,开销很简单,伙食更是随便。我们借农户的灶头,轮流做饭,夜宵只烧一锅白米粥,小菜总是油汆花生,豆腐干,大头菜。可谁也不嫌弃叫苦,每次用餐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

报纸铅印后,版面紧凑,内容成倍增加。我们责任加重了,每当收录新闻时,思想高度集中,不敢贸然放过一条重要线索。当然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实在遇到版面空缺时,识多见广的仲主编用剪刀浆糊把后方杂志的文章选编转载。报纸的内容反而变得丰富了。

1939年7月底,社长找我谈话,说省立“联高”张印通校长来函,请地方政府保送战区学生前往读书。社长认为我符合条件。于是,我交割了手头工作,略作温习备课。8月中旬,与曹基等人从海盐五团港搭乘63军邮局海船,趁夜潮,避过日军在澉浦与乍浦间的巡逻船只,渡过钱塘江,在上虞雀嘴登岸,辗转南下,抵达丽水碧湖,投入“联高”怀抱。在张校长的呵护下,重习高中学业。就这样,我离开了朝夕相处半年多的嘉兴人报社。

《嘉兴人报》是嘉兴抗战时期的一张报纸。在艰难的岁月里,它坚持到了抗战胜利。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它,《嘉兴人报》仍可在嘉兴报业史上录下一笔。就如它创刊取名时的初衷:“城中既鬼形憧憧,此乡间所刊报纸,可以人报为名”那样,《嘉兴人报》提醒民众:国难当头,莫忘自己是中国人。

(于2001年春)


1979年9月10日,薛传绶回乡省亲时,专门到嘉兴一中凭吊恩师张印通校长的铜像。

来源:南湖区文联 作者:薛传绶口述 薛家煜整理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07-22 14:34: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星火之城 发出抗日的呐喊

下一篇:嘉兴唯一由我党领导的抗战大报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