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远征缅甸的“尾声”
2018-02-01 10:57:24  来源:贵州省黄埔军校同学会 作者:朱则寅  点击:  复制链接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一九四二年四月远征缅甸的一次溃不成军的非战略性大撤退,使远征军狼狈不堪。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一九四二年三月初,我们六十六军,由军长张较率领孙立人新三十八师,刘伯龙二十八师,由昆明乘征集来的商用汽车浩浩荡荡开到缅甸腊戍一带布防。副军长官全斌兼新三十九师师长,则留驻云南弥渡。当时我在军直轴重兵团当连长。在军部到达腊戍时,所属新三十八师及二十八师均派守腊戍前线。腊戍城区只有军、师两个司令部的非战斗人员。我们甫抵腊戍,即命令我率两个排乘车到离腊戍一百五十公里即梅苗到腊戍之间的公路口上布防,准备阻击进犯之敌。我连另两个排由副连长率领警卫军部。

  当时腊戍城门外,早已一片混乱,店铺全部关门停业,零散枪声,此起彼落,不知来自何方,令人有些神秘感。不多久,我们军部上街去的人,就死伤数人。军长的亲侄儿、补充兵团的张团长,被冷枪击毙。军长甚是气愤,只得用他新“雪弗莱”小轿车,把尸首送回昆明。枪声来自窗口、树上、屋上以及一切僻静角落。我们远征军是来阻击日寇侵占缅甸的,说来是客军。而当地的缅甸群众这样来对待客军,实在令人费解。后来才知道,那里的缅甸人对中国派去的远征部队并不友好,而是以敌视的态度对待,其中是有原因的: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居民绝大多数皆信奉佛教。当时日寇占领仰光后,一批佛教首领为日寇所威胁、蒙蔽、利用,宣传说伟大日本皇军是来解放缅甸人民的,英帝国主义者统治缅甸数十年,奴役、压榨缅甸人民,使缅甸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大日本皇军把英国人赶跑了,缅甸就获得独立自由了。现在中国远征军开进缅甸帮助英国人,与日本作对,说明中国人也想来侵占缅甸,想与英国人瓜分缅甸。仰光的佛教首领听信日寇的反宣传,信以为真,便通传所有缅甸的佛教徒暗中不与中国军队合作,反而到处伏击,就防不胜防了。缅甸群众有枪的很多,况且缅刀人手一把。所以,我们是进人一个敌视我军的国度去作战,其困难可想而知了。再加之语言不通,也没发军用地图,连指南针也没有,真是如坠人五里雾中。

  一九四二年初,英、缅联军七千余人,在曼德勒西南方的仁安羌被日军围困,处于绝望境地,幸亏中国远征军的第七军、第六军派人去为他们解了围,英、缅官兵见了中国军队就伸出大姆指叫“OK!”虽然他们表面似乎是感谢,但是我军却遭他“卖了猫儿”。英军本来是守的右翼,不知什么时候,英军悄悄地撒向印度了,右翼防线就敞开了一个大缺口。日寇的机械化部队,迅速的插向腊戍。当时腊戍城区附近没有战斗部队,缅甸的公路网很多,大小公路都是沥青路面。我军人地生疏,情况不明,通讯联络也迟缓,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使腊戍的非战斗部队惊惶失措,只得向碗叮方向撤退。当时腊戍至碗叮、保山之线,并无预备部队及后续部队,因此,日寇的机械部队如人无人之境,狂妄已极。张较军长在半途下车,指挥收容组织零散部队,节节抵抗。这时,刘伯龙坐车想冲过,被张军长拦下,刘伯龙只得跟随军长且战且退。

  到云南境内后,公路上逃难的华侨及溃退的部队如潮水一般,“兵败如山倒”,无法制止这种混乱局面。从龙陵到惠通桥的汽车三、五辆并列,无法开动,张军长是由两个宪兵扶着跑过惠通桥的,张军长等过桥后,那座横跨怒江的铁索吊桥,为了防止日寇攻占,就轰隆一声炸塌了。这时日寇快速部队炮火的弹着点一直打到了怒江东岸。

  从惠通桥到龙陵、芒市、碗叮的公路上,挤满了过江无望的汽车和人流,一些有头脑的人,就撇开公路穿小路找地方渡江,可是汽车就不行了,尤其是汽车上的财物就更无法了。其中有两部龙陵县中央银行装钞票的汽车,押运人员一听说桥被炸了,知道过江无望,就干脆把箱子打开,将箱子里的钞票撒下车来,并大声地喊,谁要的尽管来拿,霎时,想发混财的人,蜂拥而上,适遇日军站在山头上,看到此景,架起两挺机枪,疯狂地扫射,死伤累累。我连有一个士兵冲上前去抓了一把钞票,就地一滚,没有被打死,下来一清点,尽是桔黄色五十元一张的新钞票三千多元(当时昆明的金价,每两三百元),心中甚喜,抄小路泅过怒江,谁知走到保山,有龙云的“息烽”部队设哨守路,凡是前线下来的官兵,一律洗身走路。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时在怒江东岸,有钟彬率领的七十一军八十八师、三十六师布防,八十七师则在保山永平一带,阵脚暂时稳住。这场大混乱的撤退,是非战略性的撤退。令人费解的是,从保山到碗盯至腊戍,总长四百多公里的这样长的一条线,竟没有预备队及后续部队,起码也要在国境线上碗叮镇一带布下一两个师的兵力,以防万一。为什么六十六军的新三十九师放在弥渡,而不放在芒市至碗盯一带呢?为什么进缅作战的部队,没有缅甸的军用地图及向导、翻译呢?可能在军、师部有一两个,那太少了。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去作战,语言不通、地形不熟、兵力不强、所在国的群众又不合作,这种无准备的仗,是很被动的。血的教教训,值得现代的军事家研究、思索、借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当然,英军的悄然西撤也是造成战局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王广建 最后更新:2018-02-01 10:58:2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印缅战争军训纪事——胡敬陶

下一篇:反攻滇缅路——忆腾冲攻城之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