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一)
2018-01-02 10:04:20  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点击:  复制链接

  (1937年7月至1938年5月)

  1937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在延安参加党的全国苏区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后返回济南,传达会议精神,研究如何领导人民进行抗战的问题。同时,党中央派红军干部张经武到济南,开展统战工作。8月,中共华北联络局派张友渔来济南。9月,北方局确定成立山东联络局,张友渔任书记,主要任务是联络和团结国民党军政要员,推动其抗日。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省委陆续派干部到各地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发展党的力量,组织抗日群众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救亡活动。针对日本侵略军准备进犯山东的局势,山东省委制定了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纲领,要求共产党员响应北方局“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组织参加抗日武装起义,并制定了发动武装起义的计划。

  1937年10月,日军进犯鲁北,山东省委决定随即在山东各地发动抗日武装起义。至1938年上半年,先后发动了冀鲁边(1937年10月)、天福山(1937年12月)、黑铁山(1937年12月)、鲁东(1937年12月)、徂徕山(1938年1月)、泰西(1938年1月)、掖县(1938年3月)、鲁南(1938年3月)、湖西(1938年5月)等武装起义,组建了多支抗日武装,对敌作战百余次,收复县城10余座,有力配合了津浦前线正面战场的作战。

  1938年2月,山东省委在新泰刘杜召开会议,确定省委直接组建的八路军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编为一、二两个大队,分两路向南北发展,并决定黎玉去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3月,黎玉赴延安,林浩代理省委书记。5月,党中央派郭洪涛率约50名干部到山东,20日抵泰安南上庄山东省委驻地。21日,山东省委召开干部会议,郭洪涛在会上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作了《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而奋斗》的报告。会议讨论制定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确定在山东各地创建抗日根据地。根据中央决定,郭洪涛、林浩为省委常委,郭洪涛任省委书记。景晓村任秘书长,张霖之、林浩先后任组织部长,林浩、孙陶林先后任宣传部长。1938年5月,刘居英任统战部部长,郭洪涛兼军事部长,程照轩任民运部长,张天民任职工部长,景晓村兼青年部长。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

  (1938年5月至12月)

  1938年5月下旬,根据徐州失守、八路军准备向苏鲁豫皖四省挺进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员会(简称边区省委),郭洪涛任书记。管辖山东全境和原属河南省委管辖的苏鲁豫皖边区。这时,日军主要兵力用于正面战场的进攻和控制中心城市、铁路、交通要道,留驻山东日军仅4万余人,伪军亦不多,为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至1983年底,边区省委共调整和组建了8个特委,10多个县委;各地抗日武装队伍经初步整编,大多数使用了八路军的番号;在有些地区,开始进行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在此期间,八路军第115师部队相继抵达冀鲁边区和湖西地区,有力促进了当地抗日形势的发展。10月下旬,张经武、黎玉率抗大、陕北公学毕业的学员和一部分红军干部、白区工作干部近200人,从延安到达山东。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

  (1938年12月至1945年10月)

  1938年12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郭洪涛任书记。同时,党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以统一指挥山东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不包括鲁西和冀鲁边区),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委。纵队所属部队2.45万余人。

  1939年3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陈光、罗荣桓率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东渡黄河,挺进鲁西(9月抵鲁南)。同年6月,徐向前、朱瑞到山东,8月,组成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委,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境内的八路军各部队,一纵和山纵领导机关合并。

  1939年8月,为了统一领导山东党政军民工作,经北方局批准,成立了山东军政委员会,朱瑞、徐向前、郭洪涛、罗荣桓、黎玉、陈光为委员,朱瑞任书记。1939年10月,郭洪涛、张经武带队赴延安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久,中共中央任命朱瑞为山东分局书记。徐向前(1940年6月回延安),罗荣桓、陈光、黎玉为分局委员。朱则民、霍士廉先后任秘书长,程昭轩、李林先后任组织部长,孙陶林、李竹如先后任宣传部长,郭子化、谷牧先后任统战部长,刘居英任社会部长,李竹如、朱则民先后任民运部长,陈明任政府工作部长,

  1941年8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决定:(一)分局、115师师部及山纵指挥部靠拢,以便经常开会。以分局会议为统一山东党政军民的领导机关,山东分局暂时由朱瑞、罗荣桓、黎玉、陈光同志组成,朱瑞为书记。(二)山东纵队归115师首长指挥,配合作战。(三)将山纵及115师两军政委员会合组为山东军政委员会,罗荣桓、黎玉、陈光、陈士榘、罗舜初、江华为委员,罗荣桓为书记。1942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山东纵队司政机关改为山东军区司政机关,黎玉任政委,并由115师统一指挥山东军区所属部队。8月,山东纵队正式改用山东军区番号。

  为了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山东分局从部队抽调大量党员干部帮助地方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到1940年夏,全省已建立了近300个区政府、66个县政府、9个专员公署和1个行政主任公署。7月26日,山东各界联合大会在沂南县青驼寺召开,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与此同时,山东省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和职工、农民、青年、妇女、文化等群众团体也相继建立。为了加强干部的思想建设,提高干部理论水平,1940年6月,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由山西迁到山东后,山东分局决定将其改为山东抗日军政大学,周纯全任校长,辖3个分校。仅一分校就培养干部1.3万余名。12月,成立山东分局高级党校,朱瑞兼校长。

  1941年至1942年,日军对根据地实行全面封锁和反复“扫荡”。1941年11月,在鲁中敌人大“扫荡”中,鲁中军区司令员刘海涛、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牺牲。1942年11月,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山东省战工会秘书长李竹如等人在敌人“扫荡”中牺牲。

  敌伪军的频繁“扫荡”和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加紧制造摩擦,使山东抗日力量经常处于日伪顽夹击之中,又加自然灾害严重,粮食减产,人民生活极端困难。为了渡过难关,山东分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在军事上,实行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采取了罗荣桓提出的“翻边战术”;在统一战线工作上,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发展进步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在政权建设上,贯彻“三三制”的原则,实行抗日民主政治。同时,实行“精兵简政”,开展生产节约运动,据1944年统计,山东党政军民生产节约达3000万元以上,公粮征收平均每人比1941年减少5斤,从而充分调动了各阶层抗战的积极性,反击了日军的封锁和多次“蚕食”、“扫荡”,粉碎了顽固派制造的各种反共阴谋,巩固、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1942年3月,中共中央派刘少奇到山东指导工作。在刘少奇指导下,山东分局进行了抗战四年来的总结,肯定了工作的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统一了领导成员的思想,明确了斗争方向。194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山东分局为最高领导机关,朱瑞任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同时决定115师、与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黎玉任副政治委员,萧华任政治部主任。陈光调回延安。115师、山东纵队所属部队,统一编入新的山东军区序列,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1943年9月,朱瑞调回延安,罗荣桓任山东分局书记。从1943年上半年开始,遵照党中央的部署,山东党组织开展了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为内容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使党员干部提高了思想觉悟,增强了党性,加强了团结,达到了在思想上、组织上的空前统一;同时,在根据地实行彻底的减租减息,至1944年,全山东省63%的村庄进行了减租减息,有组织的群众达400余万人。

  1943年,日军继续对山东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蚕食”。山东军民在党领导下,坚持团结抗战,粉碎了日军一次次的进攻,根据地也不断扩大。1944年春,山东分局组织全省军民对日军进行局部攻势。9月,山东分局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此后,各地党组织重视和加强了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抽调5%的干部建立和充实城市工作机构,为大反攻准备了必要条件。1945年春夏,山东军民对敌开展攻势作战,歼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并收复了十几座县城,日伪军大部被迫龟缩在大中城市和铁路沿线,形成了对敌包围态势。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军进入中国东北。11日,山东分局、山东军区作出大反攻的决定,全省组织五路大军,对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猛烈攻击,配合全国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指示山东分局选派大批干部去东北。10月,罗荣桓率领大批主力部队和机关干部去东北,黎玉代理山东分局书记。10月25日,山东分局与华中局合并,组成中共华东中央局。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基本是以一个省作为一个战略区的抗日根据地。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山东分局依照敌情、地形、战略关系和各级党委的工作区域,先后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设立过10个区党委,鲁西和苏鲁豫(湖西)区党委后来划归冀鲁豫区。抗日战争胜利时,山东调整为鲁南、鲁中、胶东、渤海、滨海5个区党委。在各区党委领导的行政区内设有行政公署、军区等领导机关和抗日群众团体。各行政区内设若干专区,并建有地委、专署、军分区等领导机关。到抗战结束,全省各县、区都建立了县委、区委;大多数自然村建立了党支部。各级民主政权也进一步建立健全起来,到1945年夏,全省已有850多个区政府、127个县政府、22个专员公署、5个行政主任公署。

  第一区(大鲁南)区党委

  (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

  中共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于1939年7月组建,10月正式成立,1940年5月撤销,历时9个月。第一区党委的活动范围,南起陇海路,北至胶济线,西接津浦路,东到黄海,历史上称为大鲁南。

  抗战之前,鲁中、鲁南、滨海等地就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北方局“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奔赴各地,唤起民众,组建抗日武装。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发动了徂徕山起义,组建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15日,中共中央向山东省委发出指示,指出“……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1938年5月,党中央派郭洪涛等来山东,带来了党中央关于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中心内容是创建沂蒙山区中枢根据地。

  从1938年下半年后,省委先后建立了鲁东南特委、淄博特委、泰山特委、鲁南特委、尼山特委,并建立了蒙阴、沂水等一批县委。

  1939年7月,中共山东分局根据北方局的有关指示,决定建立第一区党委。10月,在沂水岸堤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来自泰山、淄博、鲁南、尼山、鲁东南5个特委的党员代表110余人出席了会议,选举产生了区党委领导机构,林浩任区党委书记。

  区党委建立后,根据中央指示,成立了审党委员会和区党委党校,在全区范围内重点整顿党的组织,审查党员和干部。经过教育、审查,纯洁了党的队伍,保证了党的质量。先后以泰山、淄博、鲁南、尼山、鲁东南5个特委为基础,组建一、二、三、四、五地委。同时建立各级军事机构,组织发展抗日武装。1940年2月,第一区党委领导机关进入鲁东南地区,在莒北石场召开区党委、军区和地委负责人会议,传达了中央和“集总”关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大量发展武装的指示,号召各地积极发展武装力量,开展反敌、伪、顽的斗争;深入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1939年夏,日军对大鲁南进行疯狂“扫荡”,国民党政权纷纷垮台。一区党委抓住这一先机,大力进行政权建设,迅速建立起20多个县级政权,在区、乡、村也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组织,推动了各根据地的发展。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不断“扫荡”,实行分割和封锁,将第一区党委的活动地区割裂成蒙山南北、沂河以东3大片。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对敌斗争,1940年5月,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决定撤销第一区党委,分别建立鲁中、鲁南区党委和滨海地委。

  鲁南区党委

  (1940年5月至1945年8月)

  鲁南区党委于1940年5月成立,1948年7月撤销。鲁南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重要战略区之一,位于山东南部,东临沂河,与滨海战略区唇齿相依;西至微山湖,与苏鲁豫战略区毗邻;南起陇海路,与华中根据地遥相呼应;北依蒙山,与鲁中战略区成犄角之势。境内山势险峻,地形复杂,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早在二十年代,在鲁南地区的早期党员郭子化、吴亚鲁、纪子瑞、刘之言等,就开始了建党活动。到抗战之前,已在曲阜、邹县、济宁、枣庄、费县、邳县、临郯等地建立了党的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鲁南地区党组织迅速发展,到1938年上半年,已建立了8个县(工委)委,分别隶属中共山东省委改称的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和河南省委下辖的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领导。

  1938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将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划归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领导,边区省委将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撤销,分别建立苏皖、苏鲁豫和鲁南特委。鲁南特委于1939年1月建立,宋子成任书记,5月又建立了尼山特委,张岗任书记。鲁南地区党的组织分别由这两个特委领导。

  1939年7月,山东分局决定成立第一区党委,鲁南、尼山特委划归一区党委领导。1939年9月,鲁南、尼山特委撤销,建立了第一区党委三、四地委。

  1939年冬,陈光、罗荣桓率115师师部和686团等部进入鲁南地区。开创了鲁南地区抗日斗争的新局面。1940年春,日军对一区党委活动地区(大鲁南地区)进行万人大“扫荡”,把大鲁南区分割成蒙山南北、沂河以东3块相对独立的根据地。为了加强这3块根据地的领导,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决定,将第一区党委分为鲁中、鲁南两个区党委和滨海地委(五地委)。1940年5月,鲁南区党委在鲁中青驼寺组建,接着翻过蒙山进入鲁南,在天宝山区的油篓村正式成立,赵镈任区党委书记。

  区党委成立后,在油篓村召开第一次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山东及苏鲁战区工作的方针》、《关于在山东华中发展武装、建立根据地的指示》及《115师创建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计划》,分析了鲁南的形势,作出了4项决定:一、将原一区党委三、四地委撤销,建立鲁南区党委一、三地委和直属工作部(相当二地委);二、准备召开鲁南地区各界群众代表会议,选举产生鲁南参议会和鲁南专员公署;三、发展主力部队,扩大地方武装,尽快组建鲁南军区;四、充分发动群众,建立、巩固和发展各抗日群团组织。

  依照鲁南区党委的决定,鲁南人民代表大会于1940年7月在费、滕、峄边的七里河召开,选举产生了鲁南参议会和鲁南专员公署,彭畏三任参议长,于化琪任专员。并成立了鲁南各群团组织。同年10月成立了鲁南军区,邝任农任司令员兼政委。到1940年底,先后建立了11个县(工)委,38个行政区,170多个乡,2100多个村庄有了政权组织。

  1941年春,日军对鲁南根据地连续“扫荡”、“蚕食”和封锁,推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使鲁南地区进入艰苦的岁月。为动员鲁南全党全民坚持斗争,鲁南区党委于1941年6月在多福庄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肯定了抗战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批评了某些领导干部畏难发愁情绪和悲观失望的论点,决定向鲁南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抗战前途和革命气节教育;同时决定在沭海地区成立鲁南四地委,加强对郯马地区的领导工作。

  就在日伪军疯狂“扫荡”鲁南根据地的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和土顽势力,连续制造反革命事件,抢占抗日根据地的地盘。1941年10月27日,国民党114师张本枝部偷袭鲁南区党委驻地——临郯费峄四县边联的银厂村,区党委书记赵镈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赵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于11月13日壮烈牺牲在九女山下,40多名同志也残遭杀害。赵镈牺牲后,鲁南区党委由张雨帆代理书记。

  1942年春,日伪军又组织万人大“扫荡”,长途奔袭临郯地区。鲁南三地委、三专区和三军分区等领导机关被围困于方圆不到10里的庄坞、涌泉一带。经连日苦战,才突围到达滨海区,到1942年3月,临郯地区全部伪化。鲁南区党委决定撤销三地委、三专署和三军分区的建制。同时,中共山东分局决定,将鲁南四地委和鲁中五地委合并成立滨海地委,由分局直接领导。

  临郯地区伪化后,山东分局指示鲁南区党委,在原三地委范围内建立沂河地委,并明确规定,沂河地区暂为灰色隐蔽的抗日游击区。1942年11月,沂河地委在临郯一带建立,韩去非任书记。

  由于敌人的“扫荡”、“蚕食”和封锁,鲁南根据地被分割为邹东、费南、滕峄边、费滕边和临郯费峄四县边联5小块,形势异常险峻。面对残酷的局面,鲁南区党委于白彦刘庄召开由县委书记参加的扩大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和“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以及刘少奇返延安途经鲁南时所作的指示,确定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即;大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进一步放手发动群众,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同时大力发展地方武装,贯彻罗荣桓提出的“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主动打击敌伪顽反动势力。经过英勇斗争,鲁南地区的形势开始好转。

  为了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于1943年4月任命王麓水为鲁南区党委副书记、鲁南军区副政委。9月又任命王麓水为鲁南区党委书记、鲁南军区政委,张雨帆为副书记、副政委。

  王麓水到职后,团结党委一班人,认真贯彻区党委确定的奋斗目标,对敌伪顽进行了殊死斗争。松林伏击战,打退了入鲁的国民党92军;柱子山战斗,消灭了流窜11省的巨奸惯匪、国民党新编36师师长刘黑七(刘桂棠),并对伪顽荣子恒、李以锦、申宪武、王洪九等部进行狠狠打击,巩固扩大了鲁南根据地。

  为加强津浦路两侧、微山湖以东地区的领导,1943年7月建立了二地委,于化琪任书记。到年底,全区共有3个地委、10个县委、3个工委、49个分区委,党员4433人。

  从1944年底到1945年,鲁南区党委继续深入开展整风、审干、“整支”和“双减”运动,同时向鲁南境内的敌伪顽发动全面进攻,取得了巨大胜利,使整个鲁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1945年8月11日,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决定举行大反攻,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16日,山东军区将所属部队编为8个整编师,鲁南部队被编为第八师,由王麓水任八师师长兼政委。王麓水离开鲁南区党委后,山东分局对鲁南区党委作了调整,继续领导人民开始了新的斗争。

  鲁中区党委

  (1940年10月至1945年8月)

  鲁中,本来泛指山东中部一带,其大体范围是:东濒沭河,西至津浦铁路,北接胶济铁路,南抵滋(阳)临(沂)公路。泰、沂、蒙、鲁山脉耸峙境内。全区20余县(战时区划变动频繁,县数因时而异),1.5万余自然村,人口500余万。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由于鲁中地处山东腹地,是我省党政军民领导机关经常驻防的地区,也是敌我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因而斗争极其激烈。

  鲁中地方党的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21年冬,中共北京区执委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书记罗章龙即曾在王尽美陪同下,到淄博矿区作过考察。次年,山东早期共产党员王尽美、邓恩铭等亦先后到淄博地区活动,他们深入到工人群众之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的主张,组织工人群众,开展工人运动,推动成立了工人群众组织“矿业工会淄博部”。1923年,在张店火车站和洪山煤矿等处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并于翌年建立了中共淄博支部(后改为淄川支部)和张店火车站支部。与此同时,党在淄川农村中也开展了工作,发展党员,建立了农村支部。到1927年春,中共张店地委成立,所辖党支部13个,党员达230余人。

  在大革命时期,党组织在鲁中许多地方开始建立起来。尽管当时党员人数还很少,力量还很弱小,多处于秘密活动状态,但革命的星火已开始在鲁中各地点燃起来,共产党的革命主张给灾难深重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希望。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鲁中各地党的组织一度有较大的发展。党的组织及活动巳遍及淄川、博山、张店、莱芜、沂水、泰安、新泰、蒙阴、益都、昌乐、安丘、曲阜、费县、临朐、章丘等地,莱芜、沂水、泰安、新泰,益都,费县、安丘还先后建立了县委或工委。尤以莱芜、沂水两县党的力量最大。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巩固在山东各地的统治,加紧了对共产党人的镇压和屠杀,鲁中各地党组织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斗争也更加尖锐激烈。

  1928年,共产党员鞠百实、邵德孚等在沂水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并利用“合法”面目开展工作,建立了沂水县农民协会筹委会。1928年冬,建立了中共沂水县委,朱寿年为书记,此后,相继建立了3个区委,党组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29年4月,全县已有党员200余名,并取得了对县农民协会的领导权,还建立了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1931年,共产党员刘仲莹受党组织委派,回到家乡——莱芜县鹁鸽楼村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积极分子,开始重建党组织。经一年多的努力,全县又有十几个村庄和学校建立了党支部,继而先后成立了中共莱芜特支和县委,刘仲莹为书记。到1933年夏,全县党员已发展到近300人,建立了4个分区委,20多个党支部和许多党小组,其中工农成分的党员占70%以上。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侵略的形势下,国民党当局采取不抵抗政策,引起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严重不满。鲁中各地党组织站在爱国救亡斗争的前列,加强了在青年学生中的工作,发展党团员,组织学生会,传播进步书籍,积极组织和领导对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斗争。1932年,莱芜县师进步学生在党组织领导下,曾发动挽留进步教师的学潮。同年秋又开展了反贪污斗争,轰动全县,影响很大。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给山东的学生运动以很大推动。1936年,济南高中、乡师、一中等校进步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民先”组织,成立了“济南市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博山、费县、临沂等地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学生先后成立了“民先”组织,开展抗日宣传,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

  为了策应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部署、领导下,鲁中各地党组织发动和领导了多次农民暴动,进行了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尝试。影响较大的有1932年8月益都县委领导的益都暴动,1932年10月日照县委领导的日照暴动,1933年5月沂水县委领导的沂水暴动,1933年7月新泰县委领导的龙须崮暴动等。虽然,由于受“左”的影响,这些暴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加以反动统治相对稳定,敌我力量悬殊,结果都遭到了失败,每一次失败,党组织也都受到严重的损失,但却显示了共产党人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扩大了党的影响,激励了更多的革命志士踏着烈士的足迹继续战斗。

  1936年4月,黎玉受中共北方局的委派到山东,并于同年5月重新建立中共山东省委,由黎玉任书记,赵健民任组织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林浩任宣传部长,着手整理和恢复各地党组织。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济南、莱芜、新泰、博山、淄博矿区、费县等地的党组织相继恢复起来。

  在长期复杂的革命斗争中,鲁中各地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经受了锻炼和考验,积累了斗争经验,为党保存了一批骨干,在群众中传播了马列主义,扩大了党的影响。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鲁中各地党员已达数百人,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鲁中党组织的迅速发展、壮大和鲁中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鲁中各地的党组织和散处各地的共产党员,在中共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广泛团结各界爱国人士,积极组织各地抗日武装起义。这时,中共中央派来协助山东党组织组建抗日武装的红军干部洪涛、赵杰、廖容标、程绪润、韩明柱等相继到达山东。

  1938年元旦,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了泰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宣布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的诞生。泰安、莱芜、新泰、泗水、博山、宁阳、沂水、莒县等地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爱国青年踊跃参加四支队。在此前后,冀鲁边、胶东奉(山)西、鲁东(包括昌潍、寿光等地)、长山、桓台、临淄、淄博、沂水……等地的党组织也纷纷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七支队和第八支队等抗日武装。当年12月底,为统一指挥党所组建的各地抗日武装,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八路军山东纵队,纵队指挥机关设在沂蒙山区。

  随着各地各级党组织的恢复、建立和发展,1939年7月成立了中共山东第一区党委,作为东至海滨、南至陇海铁路、北至胶济铁路、西至津浦铁路范围内党的统一领导机关。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工作的发展,又于1940年5月将一区党委所辖地区划分为鲁中,鲁南两个战略区。一区党委机关改为鲁南区党委机关、原一区党委之三、四地委划归鲁南区,一、二、五地委暂由山东分局直接领导。1940年10月,山东第七区党委(鲁中区党委)正式成立,一、二、五地委归鲁中区党委领导。1942年春,五地委划为滨海独立地委,归山东分局领导。抗日战争时期,鲁中区党委辖区先后设立了5个地委。1948年7月,由于全国解放战争战略任务的需要,鲁中、鲁南两个区党委及滨海地委合并成立了鲁中南区党委(原属冀鲁豫区党委之泰西地委也划归鲁中南区党委领导)。后因山东全境解放,全国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为减少领导层次,进行必要的地区调整,根据上级决定,鲁中南区党委与其他区党委于1950年5月同时撤销。

  无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鲁中、鲁中南区党委领导全区人民艰苦奋斗,均作出了重大贡献,直至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它的光辉业绩永远载入史册!

  滨海区党委

  (1943年4月至1946年7月)

  滨海区党委于1943年4月成立,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六大战略区之一。从1941年起,这里一直是山东党、政、军、群等领导机关的驻地,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中心。

  滨海战略区位于鲁东南,东临黄海,西界沂河,南起陇海线,北至胶济路,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北、中部有五莲山、甲子山等山区,南部有临(沂)郯(城)海(州)赣(榆)大平原,沂、沭河穿流南北,泰(安)石(臼)路横贯东西,并有青岛、连云港等天然良港,是一处理想的战略要地。

  早在二十年代,滨海区就有了党的活动。党组织曾发动过诸城、高密、日照等地的武装暴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滨海区党组织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38年春,日军相继侵占青岛、诸城、高密、日照、莒县、临沂等地。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了实施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决定在各地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山东八路军四支队六大队进入鲁东南,并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在莒县、日照、诸城一带开展抗日活动。8月,边区省委在这里建立了中共鲁东南特委,景晓村任书记。特委机关先后驻莒县大店和桑园,对外称八路军二支队后方司令部,刘涌任司令员,景晓村兼政委。

  1939年3月,景晓村调任清河特委书记,高克亭接任鲁东南特委书记。鲁东南特委根据山东分局的指示,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各种抗日团体;大量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层层动员,发展壮大抗日武装;搞好政治宣传,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鲁东南党的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到1939年7月,建立健全了5个县(工)委,年底,党员发展到5000多人。

  1939年7月,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成立,鲁东南特委改为第一区党委五地委,仍由高克亭任书记。1940年4月,第一区党委撤销,五地委直属山东分局领导。同年10月,鲁中区党委成立,五地委划归鲁中区党委领导,仍称五地委,由王众音任书记。到年底,全区共有6个县(工)委,19个分区委,75个乡支部,205个分支部,1100多个党小组,党员发展到1万多人。1941年3月,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和八路军115师师部等领导机关进驻滨海地区,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领导。1942年3月,山东分局决定将鲁中五地委和鲁南四地委合并成立滨海地委,王众音任书记、王永福(王一夫)任副书记,直属山东分局领导。

  从1940年下半年到1943年,是山东抗战史上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日伪军的频繁“扫荡”、封锁和“蚕食”,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磨擦”,滨海根据地逐渐缩小,形势日趋恶化。加上连年灾荒,根据地在经济上遇到极大困难。1942年,滨海地委在山东分局的直接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党政军民机关实行精兵简政,广泛开展武装斗争,深入开展大生产运动,坚持统一战线工作,掀起了抗日斗争新高潮,扭转了滨海区的被动局面。同年12月,在罗荣桓指挥下,取得了甲子山反顽战役的胜利,巩固扩大了滨海根据地。

  1943年3月,山东分局决定撤销滨海地委,建立滨海区党委,实施地方党、政、军、群一元化领导。4月,滨海区党委在莒南成立,原115师教二旅政委符竹庭任区党委书记,张晔任副书记。区党委下辖12个县(工)委。

  1943年夏,驻诸(城)日(照)莒(北)一带的国民党东北军于学忠部离鲁,为争夺这一战略要地,根据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统一部署,滨海部队发起收复这一地区的战役,经两月激战,取得了重大胜利。9月,在上述地区建立了一地委(滨北地委),刘西元任书记,李仲林任副书记。10月,区党委又决定撤销临沭中心县委,建立滨海二地委(滨南地委),张雄,谷牧先后任书记,王永福任副书记。11月,滨海军区发起赣榆战役,区党委书记符竹庭不幸牺牲。1944年10月,唐亮调任滨海区党委书记。1944年1月,滨海部队向盘踞在莒(县)日(照)公路两侧的汉奸朱信斋部发起攻击,拔除了石沟崖等据点,打通了滨中与滨北的联系。同年6月,滨海区党委决定,建立滨海三地委(滨中地委),田海山任书记。1944年9月,为加强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区党委设立城市工作部,并建立了连云港工委和临沂工委。

  从1943年冬开始,滨海区党委领导开展整风运动。对党员干部采取在职学习、党校培训等多种形式,普遍进行端正思想路线,增强党性,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等思想教育,区党委整风班共办了4期,有208名县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了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素质。

  1944年5月,在山东分局和滨海区党委直接领导下,继续开展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运动,进一步放手发动群众。莒南县委发动群众清算了滨海区最大的封建堡垒大店地主“庄阎王”的罪行,取得了大店查减斗争的重大胜利,推动了各地查减运动的发展,比较普遍地开展了变工互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群众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滨海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到1944年底,全区共有3个地委,14个县委,119个分区委,1077个支部,党员发展到2万多人。随着我党我军力量的壮大,从1944年下半年,我军对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取得了解放莒县城等战役的重大胜利,并粉碎了1945年春夏间日伪军对滨海的万人大“扫荡”,从而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5年8月,为进行大反攻,迫使日伪军投降,山东军区将主力与基干部队编成山东解放军野战兵团,兵分5路向敌人展开反攻。滨海军区主力和基干武装改编为山东解放军第一师、第二师和山东警备第十旅、第十一旅,组成第二路大军,分别向胶济、陇海两线和敌占城镇进军。滨海区党委抽调大批干部,随军前进,开展收复区工作。至9月下旬,相继收复胶县、诸城、莒县、日照、赣榆、临沂等地。10月,第一师、第二师、东北挺进纵队(以滨海支队为主编成)及大批地方工作干部奉命进军东北。12月,我军收复泊里,滨海区全境解放。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为调剂干部,加强各野战部队的领导,华东局于7月2日作出《关于滨海区组织机构变动及干部配备的决定》,决定撤销滨海区党委,原区党委书记唐亮调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山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副书记张晔调任华东局群委副书记兼民运部长。将滨海一地委的诸城、高密、胶县、莒北、藏马等县划归胶东区党委领导,将滨中、滨南的日照、莒县、莒南、临沂、临沭,郯城、竹庭、东海8县和新海办事处合并成立滨海地委,谷牧任书记,孙汉卿任副书记,直属华东局领导。

  胶东区党委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1-02 10:05: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中共提出的一系列抗日主张深得人心”

下一篇: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二)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