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一件南京黄埔军校的遗存门楼发现考证
2017-07-24 15:34:27  来源:张定胜 天下黄埔  点击:  复制链接

  1928年黄埔军校搬迁至南京,并于3月经中央军事委员会下令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近90年过去了,南京黄埔军校的各式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所剩无几,但尚有部分遗存如“励志社”、“大礼堂”、“憩庐”等。时至今日当下政府虽不惜余力地加以保护这些历史岁月的遗迹,但总有挂万漏一的事被疏忽。近期笔者发现玄武区黄埔路上一个水泥钢筋混凝土的立柱(路西侧)年代久远,很似民国年间的物件,而这个立柱正对面就是“励志社”西门,为此引发了笔者对其是否是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有关联的追本溯源。

  (一)

  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当时就选择在南京城东北的前清新军炮标、马标训练地——小营位置,占地二万三仟伍佰多平方米(今南京玄武区原南京军区)。军校从1928年开始建设至1933年整体结束,耗时近6年,建有西式校舍楼房总计1075间,是当时我国最具现代化的陆军军事院校。军校正门坐北朝南(此正门由前清陆军部建于1908年),于正门至中山东路形成一条1200米南北长街,取名为“黄埔路”,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路西有国民政府“卫生署”、“中央医院”、“航空委员会”,路东有“励志社”“国民党党史陈列馆”,路南是“政治区公园”和明故宫飞机场,此地属于当时南京“中央政治区”建设区域。

  (图一)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南京“陆军军官学校”西式楼房

  从南京中央军校历史遗留几张照片看,由军校正门往南到中山东路止,在这一千多米长的道路历史上曾有过三道门楼(图二)。第一道就是建于1908年的军校正门(图三、四新旧对比),第二道是正门南约500米处(今珠江路东,图五、六新旧对比),第三道在中山东路处。

  (图二),1937年南京老地图标注黄埔路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三道门楼,笔者为其分为正门、中门和前门。中央军校是建立在清末“陆军中学、炮标、马标”的蓝线范围区域内的。

  (图三),南京中央军校正门(第一道门),门后建筑建于1908年。

  (图四),经历风雨几十年的变迁,今天当年的正门不存在了,1908年建造的楼也已经面目全非了。

  (图五),中央军校第二道门,位置是在一个十字路口,路中间可见交通岗亭一个(今珠江路东段),远景是军校第一道正门。此照应该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的一个秋冬季节。此第二道门是四根方柱。中间有拱形牌匾上书“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从字体看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手笔(蒋氏书法承唐欧阳询、柳公权风格)。左右各门柱上有政治口号,经笔者细心辨认自右向左依次为“为人民谋幸福”、“保障五权宪法”、“拥护三民主义”、“替世界打不平”。(此图为南京历史研究者杨再辰先生提供)

  (图六)中央军校第二道门,今天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

  而军校前门即中山东路这个门楼,是一个东西跨越黄埔路,连接“中央医院”与“励志社”的简易牌楼式样。从一张扎成像城门一样的临时彩楼照片中,经笔者仔细放大辨认,此彩楼横幅上写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字样,得知这张照片应该拍摄于1934年夏(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6月16日)。照片中的彩楼后面隐约可见一个跨街横幅,这就是我们今天考证的牌楼。

  (图七)笔者推论此照是拍摄于1934年夏(可见照片人物服饰及遮阳伞),搭建的彩楼是庆祝黄埔军校成立十周年用的。箭头“2”为疑似横幅牌楼,左右各为“中央医院”和“励志社”,路两侧都栽种了法国梧桐树苗。所以这个牌楼至少在1934年6月前就有了。(此照为南京文史研究者杨再辰先生提供)

  (二)

  笔者又从两幅标注于1935年南京“励志社”“中央医院”航拍的照片中清晰地可看到,原先黄埔路上的彩楼没有了,只有一个跨街的“简约牌楼”(红圈),这样笔者通过以上照片得出,拍摄于1934年夏的临时彩楼后面的横幅就是这个简约的跨街牌楼

  (图八)1935年航拍黄埔路、励志社、军校全貌照片。可见黄埔路上(红圈内)的过街牌楼。

  (图九)另一张不同角度黄埔路上此牌楼位置的照片。

  不久前笔者从朋友杨再辰先生那里看到一段1937年南京保卫战时期的纪录片视频,视频(截图照片)中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这个牌楼立柱的全貌。这段视频是当时留驻南京的意大利记者摄于1937年12月13日突破中山门后的日军在该日下午对城市进行扫荡期间。视频中一队日军第16师团步兵在黄埔路上,等待一辆入城的日军“89式中型战车”准备向中央军校扫荡。从截图照片中可清楚地看到这个“简约牌楼”立柱横幅上清晰地由右向左书写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楷书,横幅最右侧前款两行放大后隐约可辨认为“民国*年”,前款以章法摆布看是从左往右书写,笔者推测应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左侧落款虽也是不清楚,但从书法字体风格看,笔者推测为民国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的魏碑手笔。推断理由是这张横幅字体及放大左侧竖式落款处呈“s”状,这是于右任名字落款的招牌写法。对照于右任先生为南京“中央商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班”的“中央”二字的结构、笔法的规律以及书法对联落款形式,笔者认为这个牌楼横幅题字是于右任题写的可能性极大,而不是另一位民国书法家、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的题词。谭延闿书法是方正的颜体风格,这里的“央”字是略扁的魏碑体,虽然谭延闿是首先为广州黄埔军校题写校名的政要,但这里应该不是谭式书法。

  抗战胜利后,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址改为“国防部”所在地,中央军校留在抗战时期的四川成都没有迁回南京,但这个牌楼还在,只是字样变换了。

  (图十)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扫荡城市照片。清晰地看见这个牌楼的面貌。上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题词。从照片人影看应该是太阳过正午了,是下午13时至15时左右,马路上栽种的法国梧桐当时还是一排小树,而今天这些树都是苍天大树了。

  日军占领时的牌楼与下图南京“中央商场”题名的“中央”及落款对比

  (图十一)南京中央商场题字为于右任所书。可见“中央”二字于军校横匾“中央”二字结构相属。

  (图十二)于右任书法落款的“S”状与军校横匾落款放大一样走向。

  (图十三)1935年春,于右任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训练班第三期同学录”题词,说明于右任先生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军校”有过题写范例。并且落款也是呈“S”状,所以基本可以论证南京黄埔路上这个牌楼题词就是于右任先生所写。

  (图十四)国民政府监察院——于右任院长

  (图十五)这是谭延闿题写的广州黄埔军校校名牌匾。谭延闿书法体势方正严谨,不似南京这个牌楼略带魏碑横式拓展的书法风格(此照为历史视频截图)

  (图十六)1949年拍摄的南京黄埔路牌楼。从此照看顶部装饰圆球物,经过十几年的岁月不知何时不见了。(此照为南京文史研究者杨再辰先生提供)

  (三)

  当年黄埔军校从广州迁校至南京共开办了八期(抗战爆发前),从黄埔第六期至十三期黄埔师生,走过这个牌楼奔赴抗日战场的何止千万,它见证了南京军校的沧桑建校历史,又经历南京沦陷的屈辱过程。世事变迁近九十年,当年栽种的小树苗今天已经是蔽日的苍天大树,南京的民国建筑在几十年的城市建设中留存不多了,不曾想今天还能在玄武区黄埔路上幸存一件疑似“南京黄埔中央军校”的遗物残件,真属不易!此残件立于马路西侧道路绿岛之中(紧邻军区总院),钢筋混凝土浇筑,西式分格。从剥落表皮可见内扎2.5cm方形竹节钢筋,柱高约8.5米,四方形制,每边长52cm,顶部有两层四方台阶。原本顶端有白色圆球装饰(可能是一对圆灯),但早在1949年时不见踪迹了(如图十六)。此立柱向东侧方向尚留有锈迹斑斑的当时横幅固定架残根。由于九十年的岁月洗刷缺乏保护措施,目前立柱上半部表面水泥层有部分斑驳脱落,使得一些钢筋暴露出来了,底部虽未剥落,但已经风化随时就可大片脱落的可能(全酥了)。即使如此目前看上去还算稳固,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质量还是不错的。

  (图十七)笔者个子1.70米左右,此立柱高是笔者5倍,计约8.5米。

  (图十八)牌楼立柱遗存已近部分剥落损毁,可露见2公分方形竹节钢筋。悬挂横幅的角铁支架残件尚存。

  经过笔者对多幅该地历史照片及实地进行反复考证,再通过今天同角度照片今昔对比看,此立柱可以确定就是当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跨街牌楼立柱。而牌楼本来有两个立柱,因为多年前的扩路,东边的立柱没有保护好给无情地拆除了。这犹如五十年代拆除南京明城墙一样痛心,今天城墙的保护能吸取以往的惨痛教训,那么这个“南京黄埔中央军校遗迹”的发现,同样也应该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保护,不要再次出现被拆毁的结局,同时保护好这个历史遗迹这也是对打造南京民国文化建设锦上添花啊!

  (图十九)黄埔路中央军校牌楼今天同角度今昔对比,并绘制模拟损毁东侧立柱位置,红圈处为日军占领时左侧门柱。

  (四)

  历史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有她的留痕记忆,这些记忆不因时间岁月的流逝而抹灭,不因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转换而遗忘。保护历史遗迹就是体现一个国家对历史的尊重。今天对于像原南京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历史遗存建筑,哪怕一点的留存都是有价值的历史记忆,何况这黄埔路上原先三道军校门楼两道早已不是原物,唯有这个门楼立柱残件尚是九十年前的原物,我们更应珍惜,没有理由不加以妥善保护。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南京的大历史离不开这些点滴记忆的回望,对历史的敬畏也许就体现于此吧。 2017年6月15日,本文谨以纪念黄埔军校成立93周年 (1924.6.16.——2017.6.16.) (完)

  (图二十)笔者考察立柱时留影 (笔者为黄埔军校第15期西安第七分校后人) 本文为作者原创特此说明。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21-08-06 15:17: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第十一届黄埔论坛在长春举行

下一篇:唐生智之子唐仁和动员黄埔力量倡建世界和平之乡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