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聂力追忆聂荣臻:从平型关到晋察冀 父亲的抗日往事
2017-10-18 10:47:42  来源:参考消息网2015年 作者:聂力  点击:  复制链接

  1938年9月25日,聂荣臻(中)在五台县金刚库同白求恩(左)一起接受广州《救亡日报》记者叶文津采访。(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网报道 聂力7月22日在《参考消息》报纸撰文,追忆自己的父亲聂荣臻在抗日时期的往事。全文如下:

  旗开得胜:平型关大捷

  2002年9月中旬,我和当年父亲身边的工作人员等组成老区“寻访组”,寻访父亲的战斗足迹。我们最先来到平型关,参观了当年八路军115师与日军板垣师团激战的十里长沟。沿途,当得知我是聂荣臻的女儿时,乡亲们热情地围上来,眼里闪着激动的光。父亲和林彪率部创造的平型关大捷,让当地的父老乡亲自豪了一辈子。

  平型关只是万里长城上的一个小小关口,在1937年9月25日之前,相信没有多少人知道它。但是,历史却给了平型关一个名扬四海的机会。

  1937年8月底,八路军誓师出征,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林彪和父亲率领115师行进在最前面。蒋介石的委任状上,林彪是师长,父亲是副师长。两个多月后,八路军恢复政治委员制度,父亲又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师政委。

  那个时期,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一溃千里,整个华北战场一片失败景象。

  林彪对父亲说:“敌人的大队人马正向平型关方向运动,这里的地形不错,可以打一仗。”父亲说:“可以在这里打一仗,居高临下伏击敌人,这是很便宜的事。”父亲又说,这是我们八路军第一次同日本人交手,全国人民都看着我们,这个仗必须打好,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来,振奋一下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

  9月25日早晨7时整,平型关战斗打响,至中午,战斗结束。此役全歼进入伏击圈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毁汽车100余辆,缴获大批武器辎重。当然,代价也是巨大的,115师为此牺牲了200多人,不少是打扫战场时被敌人的冷枪打中牺牲的,这些烈士大多是参加过长征的老兵,令人痛心。

  平型关大捷,替全国人民出了一口恶气,它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抗战开始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某种程度上说,这一仗的政治意义更大,它使八路军名扬天下,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孤悬敌后:创建晋察冀

  打完平型关,父亲和林彪就分手了,林彪带115师主力南下,父亲带少数人留下创建晋察冀根据地,担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毛泽东主席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晋察冀是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交界的一大片地方。晋察冀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转折。在这以前,他一直跟随在中央和毛主席身边,带的是主力部队,打的是主攻。可现在,他要孤悬敌后,独当一面。

  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心里有底,在他生前,也没有问过他这事。我只是看到很多材料上说,与主力分手后,他在五台山上写下了两句话:“为保卫祖国而奋斗到底,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这可以看作是他的心声了。

  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石嘴的普济寺宣告成立,父亲首先宣布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军区由他任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军区成立后,部队没地方住,只好住在五台山的寺庙里。在父亲等人的感召下,五台山寺庙成立了由青年僧人组成的抗日自卫队。当地群众称赞五台山的和尚为“革命和尚”。

  抗日的火,在五台点起来了。父亲决定到河北的阜平去,那里的位置更好,更靠近平汉路。平汉路两侧人口稠密,有利于发动群众,扩大武装,也有利于将来向富裕的冀中、冀东发展。1937年11月,父亲率领军区领导机关抵达阜平县城。从此,这里就成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

  然而,父亲他们刚到达阜平的第六天,日军就集中了两万多兵力,沿平绥、平汉、正太、同蒲四条铁路干线,分八路围攻刚成立的晋察冀军区,妄图扑灭华北腹地的这股新生力量。

  父亲指挥各路部队迎敌,战斗力强的“老”部队机动使用,新组建的游击队利用敌人对地形不熟悉,战线过长的弱点,拼命地袭扰他们的后方,破坏交通。一个月的时间里,父亲指挥部队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毙伤日伪军1000多人,敌人除了占领几座县城外,一无所获,最后只得于12月下旬全线撤退。这算是晋察冀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反扫荡。这个胜利正式宣告,父亲他们在晋察冀山区站住了脚跟。

  1937年10月,东北军第53军第691团团长、中共党员吕正操率部进入冀中地区后,举行抗日誓师大会,改称人民自卫军。不久,父亲派人与吕正操取得联系,要他们努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根据父亲的指示,这支队伍开往平汉路以西整训,父亲在阜平与吕正操见了面。

  吕正操率部开回冀中平原开辟根据地,父亲向其部队派出不少干部。不久,在父亲的运筹下,又相继开辟了冀东、平西、平北根据地。北岳、冀中、冀东、平西、平北根据地的建成,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最大的根据地。

  “五台分兵”,留给父亲的是3000人。父亲做梦都想着自己能够“撒豆成兵”,把这3000人变成3万人,30万人。他对大家说:“没有武装,一切都谈不上。现在我们只有用滚雪球的办法来发展。”

  收编杂色武装,是晋察冀武装力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父亲后来回忆说:“我们创建根据地之初,大家常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杂色武装之多之广:‘司令遍天下,主任赛牛毛。’几个人,几条枪聚在一起,就可以自称司令。特别是河北省杂色武装较多……仅北平到保定的铁路两侧,就有十几股较大的杂牌军队。我们不是八路军吗?他们也自称是什么‘七路军’、‘九路军’、‘十路军’,招牌比你还大。”到1939年底,经收编、改造,各路杂色武装基本上都销声匿迹了,晋察冀顿时变得“干净”了。

  晋察冀的人民武装,真的就像父亲预料的那样,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成倍扩大。到1940年,军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已发展到20多万人。

  鱼水情深:新中国雏形

  有一次,父亲对我说:“在抗日战争中,尽管我们的司令部距敌人不过几十华里,尽管有许久战火纷飞的场面,但是,我们却有一种安全感。在群众的海洋里,安全得很啊!有一段时间,军区领导机关驻在唐县和家庄,中央分局在阜平易家庄,我每次去开会的时候,只带一个警卫员,我们一人一匹马,一天就跑到了。一路上毫无危险,走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都给我们烧水、指路,照顾得十分周到。八路军英勇抗击侵略者,保护了人民,人民同样尽心尽力地保护我们。这就是经过发动群众,在军队和人民之间建立起来的鱼水关系。”

  还有一次,父亲说:“依靠人民,比山靠得住。”

  父亲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晋察冀根据地是个非常巩固、非常可靠的根据地,人民完全站到了共产党八路军一边。说到底,和人民打成一片,是根据地大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我在阜平县城南庄读书时的同学王悦,抗战期间随着当大学教授的父亲从北平来到晋察冀根据地,她一直记着一件事情:有一回反扫荡,部队常常没有吃的。一天,喜从天降,他们居然捡到了一只老山羊,当时他们饿急了,吵着闹着赶快杀了填肚皮。可是管理员说,这是绝对不行的,聂司令有命令,非得找到失主不可。就这样,不但没吃成,行军时还得赶着一只老山羊。

  李公朴先生从大后方来到晋察冀,做了六个多月的考察,在15个县、500多个村庄进行了调查访问,他亲眼看到,这里是一个新天地。特别是根据地在实行民主政治、改善民生方面,成就突出,与国民党统治区形成鲜明对比。李公朴在《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中写道:晋察冀是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形!

  晋察冀吸引了不少国内的知识分子来访问或工作,也吸引了不少外国人。第一个来这里的,是40岁的美国情报军官、海军陆战队上尉卡尔逊。他在著名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鼓动下,经毛泽东同意,决定前往晋察冀。

  从1937年12月底到1938年2月,卡尔逊在边区考察访问了近50天,走访了河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父亲专门抽出时间接受他的采访。这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人,说他对面前的一切,既感到新鲜,又感到疑惑。

  他问:“你们活动的主要地区,都是荒凉的大山。请将军谈谈,在这样一个穷乡僻壤,怎样解决部队的供应问题?”父亲说:“出师华北之前,我也曾担心过,深入到敌后,深入到山区,部队的供应可能是个大问题。这个看来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在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后,迎刃而解了。”

  父亲不紧不慢地说,人民便是我们的一个巨大而可靠的供给部。群众不仅供应部队的吃穿,还负责物质的储存、保护。比如,部队需要的大批公粮,需要好多仓库储存,可是在敌后,我们不可能建立大仓库,就是建起来,敌人一来扫荡,全成敌人的了!部队要打游击,也不可能将那么多的粮食带在身上。怎么办?我们就是依靠群众,解决了这个问题。征集的大批公粮,我们并不集中起来,就储存在每个村子里,部队来了就可以用,走到哪里,哪里都有我们的粮仓。至于粮食的安全问题,也不必担心,敌人的扫荡一开始,群众的第一件工作,便是保护公粮,把公粮藏得严严实实,敌人根本找不到。

  五个月后,卡尔逊又来了!父亲说:“他来了两次,这是个有心人哪!头一次他是怀疑,所以他回去,第二次又来了,看看我们究竟站得住脚站不住脚。”这回,卡尔逊的怀疑彻底消除了。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把晋察冀形容为“新中国的试管”。

  可以说,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是共产党八路军在华北的堡垒。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依然是共产党解放军在华北的巩固的堡垒,它为后来我们党定都北京,做出了十分特殊的贡献。

  【人物小传】

  聂荣臻,生于1899年,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1924年到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1925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参与创建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1931年底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治委员。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后任中央红军先遣队代理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参与指挥抢渡大渡河、攻占腊子口等战斗。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与师长林彪率部首战平型关,重创日军板垣师团,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后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115师主力一部和党政干部在晋察冀边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察冀中央局书记,率部转战华北。1947年指挥正太、清风店战役后,接着指挥了石家庄战役,创造了攻克坚固设防大城市的范例。1948年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参与指挥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代理总参谋长、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9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主管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他领导组织研制成功了中远程导弹和原子弹、氢弹,并为远程火箭、人造地球卫星、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1983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1992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

聂力

  【作者简介】

  聂力,女,重庆市江津区人,1930年生于上海。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留学苏联,高级工程师。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党委常委;1985年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党委常委。曾任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届全国妇联副主席。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0-18 10:48:4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杨东胜重温父亲杨成武战争奇迹:永不褪色的十个片段

下一篇:重温吕正操冀中抗战故事: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