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尘封在岁月深处? ——到湄潭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倾听历史的回声!
2018-04-09 10:53:21  来源: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 谢海瑛  点击:  复制链接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参观。

  虽然,同样内容的解说词我已是第二次听到,然而,我依然被讲解员深情的讲述所震撼和打动。眼眶有些湿润,为了不被同行的人看出,我假装不经意地望向别处。

  很惭愧,为自己的孤陋寡闻!因为,如果不是走进陈列馆,我不会知道,浙大西迁的过程如此艰难;如果不是走进陈列馆,我不会知道,浙大在贵州湄潭的七年,造就了那么辉煌的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有那么多杰出的、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从那里走出来,为新中国的气象、核物理、数学、农业等科学研究做出了那么杰出的贡献;如果不是走进陈列馆,我不会知道,湄潭人的淳朴善良、有远见以及博大的胸怀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那么巨大的贡献;如果不是走进陈列馆,我无法感知到浙大人对湄潭的情谊是如此的深厚,而浙大对湄潭乃至贵州的科技、文化、教育、经济、农业的影响又是那么的源远流长!

  一所大学和一个小城的结缘,是如此的传奇、而又情深意重!时间倒回去79年,那时,苦难深重的祖国啊,偌大的国土,因为日寇的侵略,竟然难以安放一张平静的课桌!“据统计,从1937年7月到1938年8月底,全国108所高校中有91所遭到破坏。”当时还只是一所普通国立大学的浙江大学,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抱负,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开始了西迁之路,同时,还肩负着护送国宝《四库全书》到贵州的重任。只是,没想到,这一启程,却完成了一场漫漫2600公里、堪称艰苦卓绝的“文军长征”(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彭真语)壮举,并铸就了浙大历史上辉煌的7年办学。

  从1937年11月11日正式撤离杭州,到1940年1月初开始陆续抵达贵州的青岩、遵义、湄潭、永兴,历时2年多、穿越六个省市、行程2600多公里,经历了日寇疯狂的轰炸,遭受了痢疾、疟疾等当时致命疾病的磨难,浙大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一迁浙江西天目山、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最后,在淳朴的贵州人民的邀请下,摆脱了颠沛流离的困境落脚于贵州遵义的湄潭县,在当时战火纷飞的中国,终于寻得一方相对安宁的净土,书写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部传奇篇章。而因其西迁路线与红军长征时期前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落脚点与红军长征的转折点重合于贵州遵义,也被称为“文军长征”。

  迁移的路线图上,红灯闪烁;《金华遇险》模拟图里,战火纷飞!浙大的师生们,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艰难地跋涉,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中国的教育血脉不能断,哪怕历经千难万险、哪怕生死攸关,也要为国家保留下教育和文化的延续。我仿佛看到,在西迁途中,竺可桢校长的爱妻和次子在泰和不幸因羁患痢疾被夺去生命时,竺可桢先生清隽的面容虽然一脸忧伤,但依然坚韧沉静!

  到达湄潭后,虽然小城幸未被日寇的战火蔓延,但战争年代,各方面条件依然极其简陋,湄潭当地给予了学校最大程度的帮助,将最好的房屋腾出来做校舍和学校办公用房。李政道先生的一个回忆片段也印证了当地老百姓淳朴善良、崇尚学问的民风:“那时湄潭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都十分艰苦,为了节省桐油,我每天晚上都要夹着书本到外面的一家茶馆看书。茶馆坐满茶客,我就静静地找个空位坐下来,老板娘照常为我泡一碗茶端过来,摆在我面前,且不收茶钱,茶馆再闹也不管,只是找个位置来读书”。

  难以想象,在中国西南的偏僻小县城,当时会云集了那么多杰出的、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竺可桢校长以他光耀照人的超强人格魅力和他提出并坚持的浙大“求是”治学精神,吸引了一大批杰出的著名学者来到湄潭浙大,并对学生施以严格而民主、充满了学术碰撞火花的教学方式,在湄潭7年,浙大从一所普通大学成长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正是发轫于此。

  1944年10月,应竺可桢校长邀请,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生物学教授李约瑟博士来到湄潭,震惊于在这西南偏隅小城、在那样艰苦的办学条件下,竟然有如此高水平的一所大学和浓厚的科研教学氛围、汇聚了如此众多的著名学者并拥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由衷赞叹浙大是“东方的剑桥”,在1945年发表于英国《自然》周刊的文章中他说:“在那里,不仅有世界第一流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有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还有世界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学家卢鹤绂、王淦昌教授。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希望。”

  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程开甲、李政道、陈建功、卢鹤绂、涂长望、叶笃正、贝时璋、谈家桢、束星北、罗登义等等科学巨匠,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是曾经在这里工作或学习过的老师或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在浙大任教或求学的师生中,新中国成立后有51人先后当选两院院士,其中,教师27名,学生24名。因卢鹤绂、涂长望、王淦昌、程开甲等众多优秀的九三学社社员曾在此任教或求学,陈列馆还于2015年被九三学社中央命名为全国传统教育基地。

  中国原子弹之父、杰出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说:“四十年代在湄潭的这一阶段,是我人生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一段,出的成果也最多。我想这与湄潭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自然环境,湄潭人民淳朴友爱的支持,以及浙大浓厚的学术空气和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浙大校训‘求是’精神的感召,现在想起这些,尚有心旷神怡之感!”

  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贝时璋院士说:“我的黄金时代在湄潭,在这里特别感谢遵义、湄潭人民倾其所有,使浙大有一个良好的办学环境,没有遵义、湄潭人民的养育之恩,也就没有今天浙大的发展壮大,谢谢遵义、湄潭的父老乡亲,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永远对你怀有美好的感情”。

  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院士说:“我一生在科学研究上一些重要代表性论文就是在湄潭完成的,我引以自豪的是,在以后的科学和教学中成绩斐然、独树一帜的第一代学生,也是在湄潭培养的,我吃了湄潭米,喝了湄潭水,是勤劳淳朴的湄潭人哺育了我们,湄潭人民的深情厚谊我终生难忘。”

  70多年过去,湄江河水依然清亮,如碧玉铸成的腰带环绕在美丽的湄潭城,述说着,半个多世纪前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作者为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办公室调研员)

责任编辑:王广建 最后更新:2018-04-09 10:54:4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贵州——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下一篇:贵州省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