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青山有幸埋忠骨——寻访舟山定海抗战遗址
2018-02-28 10:39:3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丁谨之 区委报道组 马迢迢  点击:  复制链接

记者和大学生瞻仰临城烈士墓。

  浙江在线05月24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丁谨之 区委报道组 马迢迢)

  听,涨潮了。那声响,仿佛历史的足音。

  地处要塞的舟山群岛,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便经历着抵御外侮的炮火与硝烟。军民齐心的敌后抗战,正是其中的悲壮一页。

  在这里,日寇的屠刀沾满了同胞淋漓的鲜血;在这里,共产党人抗日的枪声激烈响亮;在这里,青春少年用生命谱就英雄之歌。

  日前,本报记者与浙江海洋学院的5位青年学子一同寻访舟山群岛上的抗战遗迹,在红色印记中追溯那永载史册的抗战岁月。

  一座平房的前世今生

  “房子修得怎么样了?过几天我得去瞧瞧。”年过九旬的抗日老战士王家恒口中念叨的是两幢原本位于定海区临城街道惠明桥村陈屋里15号的平房。看似普通的老宅有着光荣的名字——中共定海县工委旧址。

  岁月将老人对往昔的记忆变得渐渐零碎,但他不曾忘记那条通往定海县工委旧址的村道。“从惠民桥新村的村东口往石子岭走,路尽头就是两座平屋。”旧照片中,县工委旧址掩映在石子岭的葱茏山色中,显得分外朴素和静谧。当年,无数爱国儿女的青春热血在这里涌动。

  1938年10月,中共定海县委工作委员会成立。次年6月23日,日军侵占舟山岛,国民党定海县政府及抗日自卫团逃离舟山。日寇的暴虐行径让海岛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定海县城沦陷的当晚,县工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斗争,组织游击武装,把工作重心由城镇转向农村。7月,县工委秘密机关迁至白泉后岙,最终又迁移到陈屋里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庄中。

  现在的石子岭前,已是车水马龙,宽阔的海天大道是外地游客通往普陀山、桃花岛等景点的必经之路。但当地村民告诉我们,过去这里少有人居住,三面环山,十分隐蔽。或许是当年县工委的工作人员看中了这里的地理优势,便向朱姓房东租借了两间房,建立县工委机关,用于日常办公。

  就这样,陈屋里成了舟山地区敌后抗日的一面旗帜。在定海县工委领导下,1939年7月,浙东敌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游击武装——吴榭乡抗日自卫队成立;1940年2月,由县工委直接领导的东区武装组织成立,创建以黄杨尖山为中心的东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时,县工委积极组织群众建立工会、农会等各种团体,开展反“清乡”斗争,使东区抗日游击根据地不断巩固壮大。

  如今,这里正在热火朝天地建造浙江大学新校区。“今年9月,就将迎来首批新生。”舟山海洋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华和语带自豪。新规划中,记载着抗战故事的老宅又将何去何从?“我们把老宅迁建到了浙大校园中,平移了480米。”董华和指向湖边一座灰瓦白墙的四合院告诉记者,“选择在校园中复建红色遗址,是希望青年学生不忘历史,继承先辈的爱国情怀。”

  一个山头的激烈枪声

  “舟山的抗战,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少。”登上舟山群岛的第一高峰黄杨尖,年已七旬的舟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胡亦男感慨万千。在这座山头,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4位烈士壮烈牺牲。其中最小的年仅14岁,他的名字叫翁世俊。

  定海县工委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对日寇的统治造成不小的威胁。1941年9月28日,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主动进攻大展的日伪据点。两日后,日伪调集定海、沈家门、白泉等据点的部队倾巢出动,妄图进行围剿。“当时,代区长楼童生鉴于情势危急,就命令大部队沿海边绕过小展岭突围,自己则带领4位区属工作人员向黄杨尖撤离,以作掩护。”在胡亦男的讲述中,昔年往事如在眼前。

  这些工作人员走向一条明知难以生还的山路。出发前,他们就明白,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牺牲自己,掩护战友。5人同行,仅有一把手枪,还要尽力保护随身携带的县工委大量机密文书。

  通往黄杨尖山顶的路崎岖难行,他们在血色的夕阳下,边打边撤,从北蝉汤岙突围来到黄杨尖山头的纯阳寺。50多名荷枪实弹的日军越追越紧,楼童生命令通讯员叶阿生挑着装有文书的担子从一条岔路撤离,自己则和翁世俊等3人与敌进行最后的激战。

  洒落的弹壳、卷刃的刀口、淋漓的鲜血……

  “时局发展不允许我住在家里,因此,只好不听你话离开家中,请你别记挂,别气恼,请你保重身体。我已投入有意义的生活,我人虽小,但已懂得了许多道理,做了对得起民众的工作。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只会进步,觉得十分愉快。这里比家中温暖,我做的事情将来你会知道,到了那时你一定也会赞成我的吧。”这是14岁的翁世俊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封信。少年豪情,跃然纸上。

  记者站在黄杨尖山顶,这里有解放军战士紧握钢枪,守卫着这个海岛制高点。放眼望去,远处经济开发区的海港中,货轮正在装卸货物。这里的青山会记得,这里的碧海会记得,这里的红土地会记得少年英雄的拳拳报国志向以及动人的英雄悲歌。

  烈士们的遗骨被后人掩埋在临城街道永华村油岭的墓园中,并建起3.5米高的纪念碑。我们站在纪念碑前,感念先烈,为他们不一样的青春年代再次热血贲张。

  “他们是十几岁的孩子,却为抗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抬头望着纪念碑上镌刻的烈士姓名,浙江海洋学院学生周晶不由感叹。墓园对面舟山中学的校园里,回荡着朗朗读书声。

  他们,将最美的青春献给革命,将满腔热血洒在通往抗战胜利的征途中。他们的荣光与世长存。

  【寻访感悟】

  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王蕾:这次实地走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些年纪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的少年,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不顾生死,无畏精神令人动容。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周晶:我深深地震撼于14岁的少年英雄竟然能为了掩护战友转移而毅然牺牲自己。自古英雄出少年,此言不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传承先烈的爱国情怀,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浙江海洋学院食品与医药学院郑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缅怀英勇无畏的抗日英雄的同时,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余挺:青年人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给出了答案。我们应立足脚下,面向社会,人人用自己的所学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姚津津:抗战寻访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洗礼。光荣的历史不容忘却,年轻人应不断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22-11-15 17:27:4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红土地的传承与嬗变——寻访余姚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下一篇:浙东行政公署旧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