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抗日战争研究》2020第四期
P. 6

抗日战争研究                   2020 年第 4 期


    所论对象在历史上的行事并无增益,则虽因表现规范而容易通过刊物审查关,但与不写也差不多。
    例如汉代画像砖,在专家眼中或有“ 粗犷型” 和“ 柔美型” 一类“ 范式”,然对史家而言,恐怕做砖人
    和用砖人的意态会更重要。 就史学言,只有在后一方面推进了我们对的认识,才是论文的贡献

    所在。
          史学的一个基本点,即一切都建筑在史料基础之上。 文字的表述,与我们所面对的史料有直接

    的关联。 有些题目天生跌宕起伏,可以做得花团锦簇;有些就只能白描,于平淡中显功夫。
          以前学院派写歌,一首歌是要高低快慢兼具的,既考验也展现歌者的功力。 然而民歌就没那么
    多讲究,往往兴之所至,妙手天成。 我们年轻时听过的《 玛依拉》,就是一首旋律简单、没多少回旋
    起伏的歌曲,考验的只是歌者的音色和“ 表情” 的能力。 后来提倡创新的时候,有人便加上一大段
    彰显功力的花腔,特别受到喜欢评审的专家和电视台的欣赏。 这种创新在音乐人眼中的成功与否
    且不论,从史学言,把一个只宜白描的题材写得天花乱坠,是典型的败笔。 想要以浓淡疏密而曲折

    生姿的作者,就要选那种充满山川沟壑的题目。
          史学表述的基本准则,或许就是章学诚所说的“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 盖“ 史为记事
    之书,事万变而不齐”,史文之屈伸也当“ 适如其事”。                                   ①  刘咸炘曾强调,“ 因史迹变动交互,必有变
    动交互之史体,乃能文如其事。”                      ② 这方面中西史学是相通的,从文如其事的视角理解,兰克( L   Von
    Ranke)主张的“述史如史”                ③ ,或许就是史学表述的最高标准。
          写作一事,确有章法可循。 孔夫子提出的“修辞立其诚”,就是一切表述的基本法;他所主张的
    “言有物”,则是史学论文的津梁。 若能进而“ 辞达意”,并做到桐城派所提倡的“ 言有序”,似乎也
    就所差无几了。 到目前为止,我不过基本做到前两步,后两步仍在努力之中。 关于更具体的学术写
    作,我曾写过一篇介绍缪钺先生表述主张的小文                                  ④ ,推荐年轻人都读一读。                 ⑤  缪先生最看重要言不
    烦,我若再多说,必陷入烦而寡要之境,何异自寻烦恼,就此打住。
          最后与年轻人分享一个百试不爽的学习窍门,就是临摹。 广读与自己兴趣相关的论著之后,选
    一性之所近的名家,先看人家如何写,然后学着写;学得像了,再徐图超越。                                                    ⑥  桐城派所谓“ 有所法
    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就是这个意思,谨与青年读者共勉。


          〔作者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高士华)
















        ①   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上册,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508、52 页。
        ②   刘咸炘:《史学述林·史体论》(1928 年),《推十书》,成都古籍出版社 1996 年影印版,第 1410 页。
        ③   这话的译文各不同,理解也因此稍异,此译文请教了哥廷根大学的施耐德(Axel Schneider)教授,谨此致谢!
        ④   罗志田:《要言不烦:缪钺先生论表述》,《读书》2015 年第 2 期。
        ⑤   这么建议有点效仿“老王卖瓜”的意思,然文中陈述的乃是缪先生的精辟见解,也就无须避嫌了。
        ⑥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巴蜀书社即出的罗志田编《名家治史:方法与示范》。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