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抗日战争研究》2020第四期
P. 10

抗日战争研究                   2020 年第 4 期










               为什么论文写作会成为一个问题?




                                                       王晴佳




          《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组织有关史学论文文字的笔谈,有一个明确的前提,那就是在当今中
    国博士生产“大跃进”的时代,似乎已经有了一个行内人都觉察到但又觉得棘手的问题:许多大学
    生选择攻读研究生,而他们所在的大部分学校,都要求他们在就读期间发表论文。 尽管当今的几乎
    每一本学术杂志都比 20 年前增加了大约一倍的篇幅,但还是明显求大于供,无法满足那些莘莘学
    子热切希望发表论文,从而顺利毕业、就业的需要。 以最近的发展来看,中国已经成了招收博士生
    最多的国家,要全面改变求大于供的问题,让在读的文科研究生有更多发表论文的机会,还有待时
    日,无法在近期获得解决。
          由此,这个笔谈的组织或许就很有意义了,那就是探讨如何帮助年轻的学生、学者尽快掌握写
    作论文的本领,提高其向刊物投稿发表的概率。 而发表论文质量的总体提升,也显然有助于中国的
    学术发展。 笔者不才,尽管在学术界已经兢兢业业几十年,但并无特别有价值的心得可以分享。 有
    幸的是,与王笛等人一样,本人的学术道路带有黄宗智所说的“文化双重性” ( biculturality) 的特点,
    出版过中英文的论著,也担任一个国际英文杂志的主编多年,因此想狗尾续貂,以自己的研究和经
    验为例,从论文写作出发,对中外学术出版和学术人才的培养做一些比较性的观察,以求读者方家
    的批评指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黄宗智本人应该是这一“ 文化双重性” 的典型代表,他自香港赴
    美留学,在美国加州大学任教几十年,成就傲人,创办了《近现代中国》(Modern China)杂志,退休之
    后又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从教至今。
          上面提到年轻学者发表论文的困境,无法在近期解决,在我看来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我所知
    的世界各国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这样的要求十分少见,甚至根本没有。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论文写
    作不用学习技巧,学生可以无师自通。 恰恰相反,本人从事史学史、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多年,对于
    中外历史系学生的培养方式之不同,可谓感同身受。 我发现虽然中国大学的历史系中,诸如“史学概

    论”“史学方法论”之类的课程,大多列为必修,但其内容则多务虚,并不怎么务实。 我所谓的“务实”,
    就是学生上了这些必修的课程,本应该学到从事研究,诸如如何使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如何发现自
    己的研究兴趣和问题意识、如何对自己的问题提出假设性的解答并提炼出论点、如何寻找和正确使用
    各种相关的史料对自己的论点加以核实和论证。 相对照而言,欧美国家也要求学生上这些必修的课
    程,但如果查看一下老师使用的课本,便能发现上述这些研究步骤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主要内容
    之二,是讲授论文、书评、史料解读和文献回顾等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包括细致到如何拟题、开头、分
    段、展开和总结。 学生上了这些课程之后,会学会诸如作注释和征引、开列书目等基本技能。 一般而

    言,这类课程都在本科阶段开设,希望历史系毕业的学生能熟悉和掌握这些技巧。 不过各位都知道,
    上过一学期的课并不代表能消化所有学到的知识,所以在研究生阶段,老师还会将这些课本列为主要

      1 2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