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抗战研究研究刊物《抗日战争研究》内容正文

《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
2020-06-12 20:37: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点击:

  一、点击全本阅读:《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

  二、分篇阅读与PDF文件下载点击篇目下[全文]:

  抗战后期中共对美援的争取刘中刚 孟俭红(1)

  抗战后期,中共曾努力争取享有美国对华租借军事物资(简称美援)的分配权。1942年5月,中共改变以往对美援可能助长蒋介石摩擦政策的担心,提出分享美援。至1945年夏,争取美援工作经历4个时期:1942年5月至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为展开时期;1944年7月至1944年10月赫尔利介入国共谈判,为高潮时期;1944年10月至1945年4月赫尔利称美国禁止给中共武器援助,为挫折时期;1945年4月至1945年8月15日朱德要求美方停止对国民政府租借法案的继续执行,为观望并最终放弃阶段。几经波折,终因意识形态的差异、共同利益的逐渐缺失等原因,致中共争取美援失败。在此过程中,中共逐渐把握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积累了初步的外交经验。

  [全文]

  抗战前后中美西藏问题的交涉张植荣 渠怀重(40)

  作为我国边疆领土的一部分,在近现代历史上,西藏很早就受到西方列强的觊觎。与美国相比,老牌殖民帝国英国更早涉入西藏问题,早在20世纪初叶英国就确立了在西藏的势力范围优势。因此,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发现西藏的地缘战略重要性时,势必与英国在西藏的利益发生冲突。本文通过抗战前后中美英关于西藏地位问题的交涉,分析新老列强在西藏问题上立场的不同。由此还可以看到战后美国与英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的西藏立场差异之由来。

  [全文]

  ————————————————————————————————

  难民申请书中的日军暴行与日据前期的南京社会经济(1937——1941)马俊亚(54)

  本文依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汪伪政府振务委员会南京难民请求救济的申请书1000余份,确凿地印证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指出难民区内无辜平民被滥杀,并非都是被怀疑为溃军的青年人;被屠杀的南京平民遍布城区、乡间、周边县份及省外;屠杀者既包括日军地面部队,也包括其他兵种。日军的焚烧、劫管等各种活动,直接摧毁了南京的各类产业,造成社会经济普遍凋落。尤为重要的是,申请书反映了南京大量的幸存者既要承受生计无着、物价飞涨带来的痛苦,同时更承受着亲人被惨杀等日军恐惧活动带来的身心折磨,日军造成心理致残的人口,与其造成的身体致残的人口同样是一大社会恶果。

  [全文]

  从市民呈文看南京大屠杀姜良芹 吴润凯(92)

  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是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一座富矿,值得深入挖掘。然而由于受资料的限制,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对此涉猎甚少,专门从市民呈文角度探讨南京大屠杀的文章更几为空白。本文以新近出版的《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所搜集的呈文资料为中心,围绕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几个中心论题进行统计和探讨,其目的在于还原市民呈文下的完整历史图景。文章首先就市民呈文的来龙去脉以及史料价值、局限性等作简略地论述;继而从人口伤亡、人员失踪和财产损失三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旨在对市民呈文中涉及的南京大屠杀案被害者的基本情况、被害原因陈述以及集体屠杀、失踪人员、工商业损失等角度进行初步的梳理、统计和阐释;最后还就市民呈文中透露的其他民生信息,如生活状况、心态转变等稍作阐述,以尝试构建完整的南京大屠杀生活史,既关注大屠杀的死亡群体,更关注生存群体,从而更为完整地反映日军南京大屠杀对中华民族的伤害。

  [全文]

  南京大屠杀殷山矶遇难同胞遗址的发现与考证朱天乐(122)

  2005年在南京城西南约5公里处发现一座“大坟”,据当地村民口述和当年参与此处埋尸的老人现场指认及回忆,并查阅中日两国有关军事档案资料,以及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谷寿夫案审判资料等史料,查明侵华日军当年在此处的加害部队、加害暴行实例和当地居民、中国被俘军人等受害实况,确认此处为原始实态形状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殷山矶遇难同胞丛葬地遗址。该遗址为现仅存的三处呈原始实态形状的遗址之一,故对于证明南京大屠杀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文]

  战时日本对中国钨砂的劫掠与国民政府的应对肖自力(133)

  钨砂是一种具有特殊军事用途的稀有金属矿产,中国的钨砂以其在南岭地区高度密集的分布而享有世界声誉。早在抗战以前,日本已处心积虑地获取中国钨砂。抗日战争爆发后,为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的运转,日本更加千方百计地劫掠中国的钨砂,或用高价收买,或施武力劫夺,或诱使策动走私,或在日军占领区、控制区掠采。基于自身对钨砂资敌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加上盟国日益明显的压力,国民政府采取了多种打击与防范日本劫掠中国钨砂的应对举措,同时还在香港进行了反对钨砂资日的斗争。由于种种原因,国民政府的反劫掠之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从根本上阻止日本从中国获得钨砂。

  [全文]

  日军侵占海南期间推行军票的过程及其后果王翔(157)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一些占领区发行“军票”以控制经济、掠夺财富,构成其货币金融政策的主要内容。本文以新近发现的日文版《海南岛三省连络会议决议事项抄录》为基本史料,剖析了日本侵占海南岛期间强制推行军票的过程、手段、实质及其危害。

  [全文]

  ————————————————————————————————

  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米彦军(178)

  德富苏峰是继福泽谕吉之后日本近代第二大思想家,其思想体系完整地显示了日本天皇制军国主义的发展过程。他早期主张主权在民,与日本社会现实不符,甲午战争前后开始改变主张,狂热鼓吹以皇室为中心对外侵略,给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带来极大伤害。皇室中心主义是包含家国同构、忠君爱国、神国思想和武士道等在内的天皇专制国体思想,其实质是内行尊皇之“王道”,外行霸道,继承和发展了唯心主义的皇国史观,对当今日本右翼思想仍有很大影响。

  [全文]

  ————————————————————————————————

  战争遗留问题研究

  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思考  步平(197)

  本文认为中日之间产生历史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战后日本始终存在着不承认侵略战争责任和否认侵略战争历史事实的言论与行动,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行违背了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不断地伤害战争被害国人民的感情。同时,文章也指出:除了政治原因之外,由于战争体验的不同,战后社会环境与国际环境的不同,中日两国民众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会产生差异。解决历史认识的差异,需要通过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相互理解是中日历史共同研究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原则。而相互理解的前提是首先需要将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视为具有普世意义的目标。文章强调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必须针对历史问题的产生原因,不是进行所谓“政治框架以外的议论”。

  [全文]

  日本人历史认识问题的症结点  姜克实(211)

  如何看待日本近代历史,尤其是对外战争历史,在日本社会一直是一个有极大争议的问题。本文即从日本的基本政治立场、影响国民的无构造史观、战后的反省程度以及片面的被害意识等方面,分析日本人历史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

  [全文]

  人物研究

  尼赫鲁对中国抗战的贡献  尚劝余(229)

  尼赫鲁对中国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谴责日本侵略中国,抨击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批判英国对日绥靖,倡导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抗战,访问浴血抗战的中国,身处逆境依旧不忘支持中国。尼赫鲁之所以同情和支持中国抗战,有其深刻而博大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即基于世界反帝反法西斯事业,基于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特殊地位,基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传统友谊,基于印度自身的利益。

  [全文]

  关于野坂参三  孙金科(247)

  1992年12月,我在《参考消息》报上,看到一篇百字左右的消息,是说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开除当时日共中央名誉主席野坂参三的党籍。这使我吃惊,为什么呢?当时,笔者研究在华日人反战运动已30多年,每天阅读的资料,与开除野坂参三的党籍一事,怎样也吻合不起来。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重新疏理了相关史事。一关于野坂参三的简历野坂参三1892年出生于日本山口县。庆应大学毕业。1919年作为日本工人总同盟的特派员去英国。1920年加入英国共产党。1922年回日本,和片山潜等人创建日本共产党。1931年到苏联,后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作为日本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一位代表,参加共产国际东方部的工作。1940年3月,随周恩来来到延安。根据当时形势,中共中央的邀请,他留在延安,协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45年9月10日左右,离开延安去东北。在长春时,曾坐苏联军用飞机去莫斯科,后回国,长期担任日本共产党中央主席。后任中央名誉主席。二野坂参三在延安的工作在中共中央全力支持下,野坂参三从1941年3月,到1945年9月,约5年半的时期里,主要是组织、领导了中国抗日根据地日本人民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一)在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军工...

  [全文]

  书讯

  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思考专题研究》张国镛主编(177)

  《中国抗战重庆陪都史专题研究》2005年3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国镛主编《中国抗战重庆陪都史专题研究》,27万余字。该书分4篇共21章(专题),分别就中国抗战史问题、重庆国民政府问题、战时重庆经济社会问题、重庆谈判问题等进行了分析论证,该书主要以作者当年的研究为基础、为线索,再辅之以文字的修改,将过去公开发表或未发表的论文按类编撰而成。

  《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国抗战重庆历史地位研究》张国镛 陈一容合著(246)

  《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国抗战重庆历史地位研究》2005年11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了张国镛、陈一容合著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国抗战重庆历史地位研究》,41万字。该书分上下两编共12章。这12章分别是:重庆: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重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政治舞台;重庆:周恩来外交谈判的“练兵场”;重庆:中国民主党派的摇篮;重庆:台湾革命同盟会的主阵地;重庆:战时中国军事指挥堡垒;重庆:远东战场的军事指挥基地;重庆:战时中国的外交平台;重庆:美国总统特使的实验地:重庆:战时中国经济的发展重心;重庆:战时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

  ————————————————————————————————

  本刊出版时间:2007年2月26日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23-01-02 09:35:0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4期

下一篇:《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