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抗战研究研究刊物《抗日战争研究》内容正文

《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2期
2020-04-09 10:48: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点击:

  一、全本阅读点击:《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2期

  二、分篇阅读与PDF文件下载点击篇目下[全文]

  抗日战争史研究如何深入(笔谈)

   小议抗日战争史研究 陈铁健

   加强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历史的研究 何理

   抗日战争史研究之我见 张宪文

   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和抗战史研究笔谈 丁则勤

   略谈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现状与深入 张注洪

   对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点设想 唐培吉

   不要再说抗战胜利是“惨胜”了 张振鹍

   纪念第二次中日战争结束50周年及挽救此一光荣历史 〔美〕吴天威

   办好刊物教育中日两国青年 李良志

   建议增加“抗战文化”栏目 王淇

   《抗日战争研究》与抗战史研究高潮 胡德坤

   [全文]

  淞沪战役的战略企图和作战方针论析──兼答马振犊先生 余子道

  八一三淞沪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一次重大会战,其规模之巨大、时间之持久,在八年全面抗战中实属罕见,值得治史者作过细的研究。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举行淞沪战役的战略企图和作战方针是怎样的?淞沪战役开始时,南京统帅部是否已经作出了把全国对日作战重心从华北南移,以淞沪战场作为全国主战场的决策?当时蒋介石是否提出了诱使日军作战方向从“由北向南”改变为“由东向西”的战略指导方针?这些问题是研究淞沪战役时首先需要回答的。

  [全文]

  淞沪战役的战略问题 黄道炫

  1937年8月13日开始的淞沪战役,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以上海为中心进行的一场总兵力达百万人的大会战。这一战役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帷幕,对抗战的进行发展有着相当重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史学界对这一战役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不同意见,特别是有关战役战略问题,见仁见智,分歧较大。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统帅部通过发动淞沪战役,将日军主力由华北吸引到华东,使日军原定由北向南进攻方向改为由东向西沿长江仰攻。

  [全文]

  抗战初期的华北空中战场 王德中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至武汉失守期间,中日双方在华北战场(包括当时的晋、冀、鲁、豫、察、绥以及苏北徐州地区)不仅进行了著名的太原、徐州等地面会战,而且在辽阔的北方空域,进行了太原、归德等重要空战。现对这方面的史实作一概述。一、中日双方空军实力与作战部署七七事变时,中国空军虽拥有各式飞机600架,但可用于作战的“编成机数为230架,预备机数75架,合计305架”。

  [全文]

  国民政府军队对百团大战的反应和策应配合 刘贵福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8月22日,朱德、彭德怀向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发出养电,通报了百团大战发动的目的、兵力部署及已完全切断正太路交通的战况。26日,卫立煌将百团大战情况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加以转报。8月27日,八路军总部首次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报告了百团大战的发动、兵力部署和初期战果,并提请“电各战区、各友军部队,抑制当前之敌,以利大战进展”。

  [全文]

  中共文献统计的敌后抗击日伪军比例数初探 胡哲峰

  抗日战争胜利至今已整整50周年了,但时至今日,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八年全面抗战中究竟抗击了多少侵华日军和伪军,仍是一个颇难准确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又直接涉及到国共两党的抗战战绩,因此,海峡两岸对这个问题长期存在着争议。国民党官方史书一直抹煞中共抗日武装的抗战成绩,大陆有的史书又笼统地以抗击侵华日军的大多数代替具体的数字。这些说法在今天看来都难以令人接受和满意。

  [全文]

  略论抗战时期中外科学技术交流 张凤琦

  近年来,学术界对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抗战史研究成果卓著。然而,迄今为止,对战时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似未引起足够重视。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战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陪都重庆为视角,考察留学生、实习生、出国考察团的派遣,外国专家学者的引进,以及中外科学机构学术交流等情况,并力图探讨战时中外科学技术交流的某些特点及历史作用,以期求教同仁。

  [全文]

  试论抗战时期两种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思潮──保守主义与“战国策派 黄岭峻

  美国哲学家怀特在《分析的时代》一书的开头写道:几乎二十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攻击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十九世纪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这实际上就是对他加以特别显著的颂扬。我心里指的是黑格尔。每当笔者读到这段话,便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五四”。其实,五四新文化运动对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又何尝逊于黑格尔老先生在20世纪哲学史上的作用。

  [全文]

  日本人反战同盟在华中的组织与活动 曹晋杰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华北、华中抗日前线。为了从政治上瓦解日军,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十分重视对日军开展政治宣传和教育日军战俘工作,军队和各地政工部门都建立了对敌工作机构,配备专人,具体办理。1940年春,日共创始人之一,日共中央委员、日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冈野进(即野坂参三,出生于日本山口县,在中国化名林哲),经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同意,和周恩来等一起从莫斯科经新疆来延安,协助中共开展对敌工作。

  [全文]

  日本作家绿川英子的反战斗争 孙金科于景鸿

  一从世界语者到反战斗士绿川英子原名长谷川照子,1912年3月7日出生于日本山梨县猿桥一个土木工程师的家庭。1929年,在东京府立第三高等女子学校毕业后,考入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她经常在学校校友会刊《校友》上,发表短诗、散文等。1932年,是她政治思想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6月她开始学习世界语,与无产阶级世界语者同盟京都支部有了联系,进而参加左翼文化运动,组织女高师文化小组,参加奈良地方左翼工会、文化团体活动。

  [全文]

  美国新公开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档案资料 〔美〕吴天威辑译

  华盛顿美国国家档案馆于1994年9月9日公开之“日本外交文件──1934年7月至1938年7月”之三千余份文件中,其中6件与南京大屠杀有关。1937年11月24日广田自东京给华盛顿电第2754号来自上海第2372号美国大使经当地总领事将国际委员会之请求书交川越大使,其中有以下各点:一,预期在南京附近将有战事,由英、美、德等国15名居民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向中日两国申请在南京城内为一般民众设立一安全区。

  [全文]

  三笠宫“反省”文书反省了些什么 京中

  最近,在日本发现并披露了,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天皇之弟三笠宫崇仁,于1944年初在南京中国派遣总部所作的报告《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及其附录《棉铁集》。这些资料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陷入死谷,为了摆脱困境,试图变换对华侵略手法,制订实行所谓对华“新方针”后,三笠宫动员侵华日军官佐反省以往在华的行径,贯彻新方针的讲词。

  [全文]

  三笠宫“反省”文书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若杉参谋 王树才译邹念之校

  一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幕僚用)本文是为对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内佐、尉级军官实施教育的原稿,对于佐、尉级军官,鉴于其地位及素质不同等等,在进行教育时,特意删除了一些机密细微事项,这里主要是为给幕僚提供参考,而对原稿稍加修改后印刷成册的。基于指导战争的需要,言论遭到极端的压制,有谁若说出几句对日本不利的话或对日本稍作批评,纵令他真是从顾念日本、爱中国、忧虑东亚的热情出发,也不免这样的遭遇:若是日本人,则冠以“卖国”,若是中国人,则被划分“抗日”、“通敌”或“重庆分子”,等等。

  [全文]

  附:三笠宫采访录

  [全文]

  关于日军编制和军衔译名问题的讨论(续)

  日军编制译名以直译为好 高晓星

   《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1期登出了几篇关于日军编制和军衔译名问题的争论文章,看后颇有感触,我也想就日军编制译名谈点个人看法。我认为,对日军编制和军衔还是以直译为好。中国过去绝大部分的档案、书籍、文章均是采用直译的方法,一般中国人都能看懂。我在编写《民国海军的兴衰》和《民国空军的航迹》两本书时,均采用了直译方法。当然,对于个别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仍可采用意译,但总体上还应直译。

  也谈日军编制的译名问题 周启乾

   顷读1994年第1期有关日军编制和军衔译名问题的讨论,虽有文章力主改变旧译,使用通用军语,但笔者不敢苟同,而基本赞成邹念之、张振鹍等先生的意见。愚意以为,我们目前虽然可以继续探索更为恰切的译法,但是,在还没有得到满意结果的情况下,当仍以尊重传统译法为宜。关于日军编制“对译”为相应的中国军队编制的作法,笔者亦以为两国情况不同,难以作到真正对应。以日军“师团”而言,即绝对不能简单地译作“师”。

  从中日军队实力对比看日本军制部分用语的译名问题 赵延庆

   军队编制和军衔是军制的组成部分。近代各主要国家的军制既有其大体相近的一面,也有各具特点的一面,若能系列对应地用中国军语或所谓各国通用的军语进行移译,自然很好。但日军的军制特别是编制,在三四十年代,与同时期的中国军队相比,差异太大,难以一一对应。而在编制系列中处于关键环节的是日军“师团”和华军“师”的关系,如果这两者弄清了,则其他编制单位和军衔等不难解决。我们就侧重于这两个编制单位,对中日两军的编制结构等作一些分析。

  [全文]

  一部展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两党谈判的力作──评《失去的机会》 毛磊李明强

  杨奎松著《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是近几年研究国共两党关系的一部颇具特色的专著,已引起史学界同行们的关注。《失去的机会》一书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为背景,着力刻画、记述了国共两党在民族存亡之际,团结御侮,一致抗日,争取国内和平,以实现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共同愿望的历程。该书以国共两党为实现和巩固第二次国共合作所进行的秘密的公开的谈判为主线。

  [全文]

  《花冈暴动──中国“劳工”在日本的抗日壮举》一书评介 谢忠厚

  河北大学刘宝辰编著的《花冈暴动──中国“劳工”在日本的抗日壮举》一书(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是建国以来第一本比较全面地介绍、研究花冈暴动的学术著作。花冈暴动或花冈惨案,是中日战争期间在日本国土上爆发的一次中国人悲壮的抗日斗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为实现独霸中国、称霸亚洲和世界的侵略扩张计划,弥补其国内的经济困难,实行“以战养战”的政策。

  [全文]

  《河北抗战史》评介 肖一平

  谢忠厚著《河北抗战史》(1994年9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是研究河北省抗日斗争历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分5个阶段阐述了河北省抗日斗争的历史发展:第一阶段,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前。河北省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为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在河北省的展开铺平了道路。第二阶段,从七七事变全国抗战爆发和河北省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创至1938年秋季五台山根据地粉碎日军的大规模围攻、“扫荡”。

  [全文]

  抗战时期的《申报》 马光仁

  《申报》创刊于1872年,是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中文日报。九一八事变后,《申报》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更成为私营大报的一面旗帜。1934年11月,《申报》主笔史量才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申报》事业由史量才之子史泳赓主持,社址仍设在上海汉口路309号。

  《申报》的左倾,与一批进步爱国民主人士主持报纸编辑业务有关。史量才死后,由马荫良任总经理。

  [全文]

  南岳忠烈祠 冯玉辉

  [全文]

  第三届近百年中日关系研讨会综述 陶文钊

  第三届近百年中日关系研讨会于1995年1月12日至15日在台北近代史所举行。研讨会由近史所所长陈三井主持。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出席开幕式并作讲话,第三届研讨会的主要推动者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吴天威、香港慕光英文书院校长杜学魁等也在开幕式上致词。出席会议学者130余人,其中中国大陆15人,美国7人,日本11人,港澳3人。提交会议的论文共36篇。两次中日战争是研讨会的中心议题。

  [全文]

  韩国独立运动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章红

  1995年4月,由中国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和韩国韩民族运动史研究会主办的“韩国独立运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五十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论文30篇。与会者向会议提交的论文在内容上大致可分成以下三个部分。一,关于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的关系。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主要对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不同历史时期,各大政党、政治势力或其代表人物对韩国独立运动所采取的态度进行了分析。

  [全文]

  学术信息

  上海筹建淞沪抗战纪念馆 苏智良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将联合举办抗日战争史学术讨论会 惠奇

  本刊与人民日报理论部天磁公司联合举办抗日战争史知识竞赛

   [全文]

  书讯

   中外学者致美国斯密生博物馆公开信内容摘述 以林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今年将有大批抗战史图书出版 本刊讯

   《中国抗战损失与战后索赔始末》出版 本刊讯

   《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出版 本刊讯

   [全文]

责任编辑:智轩 最后更新:2023-01-02 09:05:5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1期

下一篇:《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