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 - 《抗日战争研究》2021第si期
P. 2

桑兵 / 写得好与写得好看









                                          写得好与写得好看



                                               ———史学论文的写法




                                                        桑  兵





                     关于如何写好史学论文,之前已经谈过一些想法。 由于主要是面向新进,优先考虑当务之急,
                 大体限定于文字表述的通畅达意等基础问题。 而写好历史学的学术论文,绝非如此简单,主编和刊
                 物希望就此进一步探究一下较为具体深入的层面,例如如何炼字。 只是如此一来,首先就要解决什
                 么才是写得好的史学论文的判断标准,否则各说各话,无所适从,无法下笔。
                     研究与教学不无相通。 时下各方都主张大学应该首重讲课,认为讲课才是教书育人之道,科研
                 则是老师自己的事情。 与此相应,学生的主要精力应该用于上课听讲,自动和自主性的学习,反而
                 在其次。 这与五四前蔡元培接掌并改造北京大学的精神主旨可谓背道而驰。 蔡元培的看法是,大
                 学必须讲究学理,因而只办文理两科,其余技术性的学科,应改为专科,一概剥离。 教师必须有研究
                 才能上课,而讲课不能一味照本宣科,以便引导学生逐渐进入研究状态。 与此相应,学生不能只是
                 被动听授,而以自动和自主学习为常规形态。 清季以来的学制设置,从初中以下的普通学到大学阶
                 段专门学的过渡,在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阶段就已经完成,因而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水到
                 渠成之事,没有什么难处。 流弊之一是学生往往不上课,如北京大学上课的大都是旁听生或偷听
                 生。 正式生虽然多不上课,却不乏学习和探索精神,顾颉刚就是听了两年的戏,听出一本孟姜女的

                 传说,比古史辨更能彰显治史法门。
                     如果以上课为主要形式,讲得好不好自然就成为重要的考察指标。 问题是以研究为基础的大
                 学讲课,好坏的标准如何确定。 师业有三,授业、解惑、明道。 金毓黻进一步分了层次,认为小学老
                 师可以授业,中学可以解惑,大学应该明道。 所谓明道,按照陈寅恪的解释,是道统的传授渊源,引
                 申而言,就是学问的来龙去脉及其相互关联,即考镜源流,辨章学术。 以此为准,能够全面胜任而愉
                 快者并不多见。 后来学生的回忆,主要是从讲得好听与否立论,至于讲得好不好,却难以分辨。 一
                 般而言,大学授课,老师的程度越高,学生听懂越难,所谓深入浅出,要么可遇而不可求,要么迎合从
                 俗而已。 所以,讲得好听则往往不好,讲得好则往往不好听。 时下所谓好的课,大都是好听的网红
                 课程,但如果以讲得好听为典范,恐怕很难红过百家讲坛这样的大众化评书。 至于是否讲得好,除
                 非是常识性的基础课程,同样的水准有好听与否的效果差异,如果以学术内涵的高下论,越是高明
                 则懂的人越少,听不懂或许恰是讲得太好所致。 真正叫好又叫座的讲授,几乎不见记载。
                     与上课讲得好和讲得好听的分别类似,写论文也有写得好与写得好看之分。 史无定法,好的史
                 学论文自然风格各异。 也就是说,文字迥异的论文可能都写得好。 不同的高手研究同一问题,撰写
                 同题论文,展现出来的一定是异彩纷呈,而不是千人一面。 教学中曾经多次谈及几位近代史研究大
                                                                                                      1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