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抗战研究研究刊物《抗日战争研究》内容正文

《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1期
2020-07-05 19:25: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点击:


 

点击阅读:《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1期

  目 录

·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再探讨·    
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步 平 5
日中共同历史研究——成果与课题 [日]波多野澄雄 13
     
蒋介石与1932年十九路军调闽 郭昌文 翟志强 22
1937年的庐山训练 黄道炫 30
论抗战时期日本“西安作战计划”的制定及其终止 张天社 36
抗战时期中国地面防空部队探略 谭备战 52
浙赣会战新探 赖继年 63
抗战时期日本对华的交通封锁及国民政府的反封锁对策 肖 雄 72
第一次史迪威危机与中美战略分析 付辛酉 80
抗战胜利前后国民政府忠烈祠功能之擅变——以江苏省为例 姜良芹 朱继光 89
台湾光复前国民党对台胞的宣传及其缺失——以中央电台对台广播为例 冯 琳 99
     
·问题讨论·    
如何评判沦陷时期的南京民间社会——“抗争”与“灰色地带以外”的视角 张福运 107
     
·人物研究·    
有关毛泽东对国民政府抗战态度评价的研讨 曾景忠 117
     
·战争遗留问题研究·    
1947一1948 年关于对日和约程序问题的讨论——以美国外交文件为中心所作的探讨 曹 艺 132
     
·综述·    
“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史料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徐志民 夏卫东 146
“近现代战争记忆与东北亚和平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 鑫 152
“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综述 灵若枫 154
     
·书迅·    
《漂流事件与清代中日关系》   145

  内容摘要

  [标题]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作者]步 平

  [摘要]历时三年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第一阶段,终于在2009 年12月宣布结束了。在三年的过程中,中日两国学者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以比较冷静的心态就两国关系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就其中部分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坦率的讨论,公布了研究报告。总的来看,学术界和舆论界对这一研究成果的反映还是冷静的,说明大多数人对学者进行的研究采取了信任和肯定的态度。可以说,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为推动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日中共同历史研究——成果与课题

  [作者][日]波多野澄雄

  [摘要]一“日中历史共同研究”的意义 在两国政府支持下进行的日中历史共同研究是2006 年10 月安倍首相与胡锦涛主席在北京会晤的成果之一。从2001到2005 年间扶桑社版《新历史教科书》的审定合格与2001至2006年间日本首相对靖国神社的6 次参拜,使日中两国的关系在小泉执政的4年半时间里降至前所未有的冰点,尤其2005年日本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以及东海油气田开发等问题加在一起,导致在北京日本大使馆、上海、香港的日本总领事馆四周发生了反日示威游行,并扩展到成都等地。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蒋介石与1932年十九路军调闽

  [作者]郭昌文 翟志强

  [摘要]1931年,应粤方保障安全之请,蒋介石令十九路军调至京沪线,陈铭枢也从"剿共"将领成为中枢要员。自此猜忌、矛盾即在蒋与陈及十九路军之间蔓延。如沪战事期间,由于抗战观念对立,特别是察觉陈铭枢的"异志"后,蒋即将陈铭枢与反叛孙中山的陈炯明划上等号,调十九路军赴闽成为必然。"蒋介石档案"及"蒋介石日记"印证了回忆录资料关于蒋调十九路军赴闽的原因,也提供了一些后者所缺失的细节。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1937年的庐山训练

  [作者]黄道炫

  [摘要]1937年,继两次庐山训练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开始第三次训练。第三次庐山训练将训练对象扩大到行政与教育管理人员,学员来自包括东北在内的全国各省市,以复兴民族、抵御外侮作为训练的直接目标,具有鲜明的抗战特征。由于卢沟桥事变爆发,训练提前结束,使此次训练较之前两次,较少为人所知,成为淹没在大历史光环下的一个注脚。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论抗战时期日本“西安作战计划”的制定及其终止

  [作者]张天社

  [摘要]抗战时期,日本曾三次制定"西安作战计划"。该计划的内容虽时有变化,但总以控制西安为重点,以北上占领延安,消灭共产党,或南下占领重庆,使国民党屈服为目的。这一计划虽未能实现,但从中反映出日军的战略意固和政策动向,折射出太平洋战场与中国战场的关系,成为日本在华势力消长的晴雨表。正是由于西安和陕西的屏障作用,才使重庆政权得以偏安,也使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安然无恙,西安在抗战时期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抗战时期中国地面防空部队探略

  [作者]古琳晖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的狂轰滥炸,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加紧地面防空部队建设,使之成为反空袭斗争的重要力量。中国地面防空部队以担负重要都市和交通线等要点之防空为主要任务,根据战局发展情况,艰苦转进,死力苦撑,在反空袭斗争中取得了一定战果,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成为防空作战中值得吸取的教训。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防空建设初探

  [作者]谭备战

  [摘要]1927 年4 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并无立即进行防空建设,直到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之后,才意识到防空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加强该方面的建设。为此,南京国民政府不但创办防空学校、建立全国性的防空协会及在全国各大城市组织防空展览和举行防空演习等一单列加强防空宣传教育的措施,而且还完善防空设施,如组建防空监视哨以构建防空情报网、加强灯火管制与组建防空部队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初期减少国力的损失与人员的伤亡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我国防空建设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浙赣会战新探

  [作者]赖继年

  [摘要]浙赣会战是一次大规模会战。在会战前,中日双方都高度重视会战,积极备战。会战爆发后,日军攻势凌厉,中国军队一度处于退守状态,但也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消耗。由于战场形势的变化,"街州决战"的计划被取消,中国军队的主力撤至浙赣线两侧山区,日军趁机打通了浙

  赣线。此后,中日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战斗,形成了对峙局面。到了8 月份,由于战线过长,日军开始回撤,中国军队抓住时机进行了全面反攻,最后恢复了战前态势。浙赣会战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抗战时期日本对华的交通封锁及国民政府的反封锁对策

  [作者]肖 雄

  [摘要]现代战争中,封锁交战国的对外交通已成为战争的有效手段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抗战后方采取战略性的交通封锁政策,严密封锁中国出海口,阻断中国国际交通线。国民政府为打破封锁,对内坚持自力更生原则,对外努力开辟国际交通线。虽然国民政府的反封锁对策缺乏总体规划,应对也比较被动,但中国抗战最终取得胜利,其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第一次史迪威危机与中美战略分析

  [作者]付辛酉

  [摘要]太平洋战争初期,以第一次史迪威危机为标志,中美之间军事战略上的分歧开始表面化。中国希望美国实行"先日后德"的战略和尽可能的增加对华援助,可是美国确定了"先德后日"战略以及尽量利用中国自身资源的援华政策。虽然导致第一次史迪威危机的焦点问题是美国援华的租借物资的管理权,而主要原因是史迪威的身份问题和第一次缅甸战A失利的责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中美之间军事战略的分歧。危及爆发时恰逢美国总统特使居里第二次访华,居里与蒋介石讨论了中美之间的分歧,努力调解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关系。虽然蒋介石暂时缓和了与史迪威的关系,但美国并没有修改自己的军事战略,导致史迪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解决。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抗战胜利前后国民政府忠烈祠功能之嬗变——以江苏省为例

  [作者]姜良芹 朱继光

  [摘要]忠烈祠是国民政府为祭祀在战争中为国家忠勇牺牲的官兵和民众的神圣场所。国民党江苏省地方各县市筹建忠烈祠的活动经历了抗战胜利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国民政府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忠烈祠功能进行了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诠释。忠烈祠功能的理变,使民众与政府之间在国家象征体系的构造上,产生了或王补、或冲突的关系。这对江苏地方忠烈祠的筹建产生了深层影响,从而导致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建祠结果。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台湾光复前国民党对台胞的宣传及其缺失——以中央电台对台广播为例

  [作者]冯 琳

  [摘要]台湾光复前,国民党当局在外交策略上做出了积极应对,而在接收准备,特别是接收前对台胞民心的聚拢方面,表现得有失消极。由于缺乏调查研究和细致考虑,国民党对台宣传给人以大而无当、空而无物之感。台湾民众有的祖国意识淡薄、对正确的台湾历史缺乏了解,有的被国际托管等错误观念误导,有的渴望回归但缺少对克服困难的预期准备,有的渴望更多来自亲人的召唤和关怀……这些在国民党中央电台对台广播中都没有被很好地顾及。国民党未能成功进行民心"接收"的准备,这是导致台湾光复后很快就浮现出种种危机的一个内在原因。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如何评判沦陷时期的南京民间社会——“抗争”与“灰色地带以外”的视角

  [作者]张福运

  [摘要]沦陷时期的南京,商贩群体突出的自利性与投机性及其赔害黎民的事实,显示了"灰色地带"说的解释力。知识分子在1940 年后发生了或爱国或变节的分化,但大多选择了表面妥协实则尽力维护民族利益的中间路线。底层市民的分化也很严重,介于中间状态的芸芸众生不久便完成从幻想到幻灭再到认清日本殖民统治真面目的转变;在非妥协即牺牲的两难选择面前,他们外表顺服但内心充满仇恨。对后两个群体民族立场的解释"抗争"论与"灰色地带"说均显不力。其实沦陷区民间社会恰似"致命的暗礁",其中舍生取义的暴力抗争者为灵魂,坚韧不屈的隐性反抗者构成其支柱和脊梁,貌似混沌的中间群体聚成坚实的基座。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有关毛泽东对国民政府抗战态度评价的研讨

  [作者]曾景忠

  [摘要]毛泽东对国民政府抗战态度的评价,大致经历:积极抗战、反共准备投降、反共投降与反共抗战交替变换、积极反共消极抗战、峨眉山观战下山摘桃子几个阶段。平断前后不同,是出于政治需要,随着国共关系和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国民政府"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说影响巨大。现在抗战史学界出现了修正此说的趋势。史学研究必须从史实出发,不能以领导人物的论断为依据。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1947一1948 年关于对日和约程序问题的讨论——以美国外交文件为中心所作的探讨

  [作者]曹 艺

  [摘要]1947 年至1948 年间,美、英、苏、中围绕对日和约的程序问题进行了讨论。美国主张召开由远东委员会十一国代表组成的对日和会,会议采取三分之二多数决定的技票程序;英国支持美国的主张;苏联坚持对日和会先由美、英、苏、中四国外长会议讨论,对日和约由四国外长会议起草;中国起初基本赞同美国的主张,后来提出三分之二多数中应包括美、英、苏、中四国的同意。美、苏、英、中关于程序问题的讨论,焦点在是否坚持大国一致同意原则,四国在对日和约程序问题上的分歧,直接导致单独对日媾和的局面。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史料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徐志民 夏卫东

  [摘要]由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民国史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主办,贵阳学院科技处、政教系、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贵州省史学会协办的"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史料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11 年1 月8 日至12 日在贵阳学院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杭州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社会科学院、贵州省档案馆、贵州省史学会、贵阳学院等多家单位的近40 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史料方法论、专题史料现状、区域史料情况和个案史料推介等内容,进行了广泛、深人的研讨,为进一步发掘、搜集、整理和利用与抗日战争相关的新史料及既有史料和史料成果,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史料线索和努力方向。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近现代战争记忆与东北亚和平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李 鑫

  [摘要]由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协办的"近现代战争记忆与东北亚和平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 年12 月10 日至11 日在北京举行。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理事长郑在贞、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何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台湾史研究中心、重庆市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台湾史研究论坛一一台湾光复65 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香港以及日本的90 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大会,提交了64 篇论文。与会学者围绕中华民族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历史意义、日据时期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日据时期台湾社会文化演变、抗战胜利后的接收和台湾法律地位、两岸同胞共同抗日等内容展开讨论,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灵若枫

  [摘要]2010年11月6日至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重庆市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台湾史研究论坛一一台湾光复65 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香港以及日本的90 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大会,提交了64 篇论文。与会学者围绕中华民族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历史意义、日据时期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日据时期台湾社会文化演变、抗战胜利后的接收和台湾法律地位、两岸同胞共同抗日等内容展开讨论,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全文]

  [标题]书迅

  [摘要]《漂流事件与清代中日关系》孟晓旭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6 月出版。

  [点此下载全文]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23-01-02 09:43: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4期

下一篇:《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