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抗战研究研究刊物《近代史研究》内容正文

《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1期
2020-08-13 19:37: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点击:

  一、阅读全文(点击):《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1期

  二、全文提要:

  方法论问题  刘大年

  中国近代史领域目前引起研究者重视的问题不少。我在这里就其中带有共同性的几条说点想法。各条多寡不求相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无以名之姑且叫做方法论问题。

  一、近代科学与近代方法论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有自己的方法论。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方法论讲指导思想,也讲基本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的结论,只能来自研究的末尾,不能来自开头。科学研究一开始,怎么就能够提出指导思想呢?可是我们知道,人们了解任何一件事物都是在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上开始的。

  《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5卷出版暨民国史研究座谈会纪要  汪朝光

  1996年8月21日,《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邀请北京、上海从事民国史研究的专家学者近30人举行座谈会,就《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5卷出版暨民国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进行座谈。应邀与会的专家学者有金冲及、郑惠、彭明、张同新、刘桂生、丁则勤、王桧林、蔡德金、金再及、邵维正、肖繰、郭雄、陈文桂、吴景平等。《中华民国史》总编李新与第2编第5卷主编杨天石、近代史所副所长耿云志出席了会议。

  上海开埠初期的华商外贸业——英国收藏的敦利商栈等簿册文书并考释(上)考  王庆成

  1984年3—5月,我几乎每天都在伦敦英国图书馆东方书籍和写本部阅览搜索。除《天父圣旨》、《天兄圣旨》等太平天国文献外,以下介绍考释的一些簿册文书,是那两个月工作最重要的发现。它们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伊始、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至二十四年(1844年)间上海对外贸易的几种原始文献和记录,而且迄未为中外学者所知所用。

  这些簿册的原编号、原题和内容是:

  (1)OR7418 “禀批簿”。道光二十三年商人张新贤禀请在上海开设外贸商行敦利字号文书和本年及次年有关外贸的文件共6件。

  中国与新加坡的早期贸易往来  聂德宁

  新加坡岛位于马来半岛南端之马六甲海峡的东侧,扼太平洋与印度洋之咽喉,“西以苏门答腊为蔽,南以爪亚(哇)为屏,东以婆罗洲为障,四面环水”1,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亚地区乃至东、西方海上交通的要冲之一。1819年英国人占领新加坡后,辟其地为自由贸易口岸。1826年英国人在马六甲海峡地区成立海峡殖民地时,新加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1836年以后又成为英国海峡殖民地的行政首府。从1819年开埠以来,新加坡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东、西方海上贸易的一大转运贸易中心,中国与新加坡的早期贸易往来就是其中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

  法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葛夫平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但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学术界对这次战争的研究相对薄弱,其中法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更是被忽视。尽管人们都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共同发起进行的,但对于法国为何参与这次战争,法国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法国与英国的关系等,尚少专门论述,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关于法国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一般论者都指出,马神甫事件只是一种借口。

  论庚子大沽口之战  戚其章

  在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中,1900年大沽口之战是一个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然前此的研究,对其某些方面不是略而不详,就是尚需重新探讨,致使对此问题的研究迄难定论。本文拟胪陈管见,以就正于高明。一、联军强占大沽炮台的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始于何时?一般论著皆认为始于6月17日联军对大沽的进攻。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尚有难以圆通之处。若全面地看,联军的军事进犯应始于6月10日,而不是6月17日。先是在5月间,列强借口义和团进入北京,为保护外国居民和使馆的安全,决定派兵强行入京,并在天津驻泊军舰。

  清末远东通信社述略  周 元

  近代大众传播,方式上倚重印刷文字,而“新闻纸者,国民之喉舌,社会之缩影”1,影响最为普遍广泛。据1905年5月天津《大公报》刊登的《报界最近调查表》,在此之前,全国各地所办报刊已达302家之多,而从1905年8月至1911年10月的六年间,又陆续创办报刊200余种。2报馆林立,信息需求量激增,遂有通信社之设。通信社(NewsAgency)是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主要职能的机构,为报纸提供内容广泛、时效性强、费用低廉的新闻信息。3“报纸的特色,重在编辑和发行;而通信社的特色,重在消息的收集和传递。”4通信社的出现,不仅促进了报业的发展,而且通过控制资讯,“通信社之势力,??乎驾报馆而上之”5,其作用举足轻重。

  法国政府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立场和态度  霍益萍

  1919—1920年,在中法两国大地上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此期间先后赴法的近2000名青年学生,大多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他们对“科学”和“民主”有着十分主动和强烈的追求。这种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群体意识,是清末的官费留法学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赴法华工所不具备的。正因为如此,勤工俭学生对法国充满了幻想,十分向往。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法国是“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策源地,是民主制度的样板,是一个文化发达、艺术昌盛、科技进步的国家。

  英国外交部中文档案与林则徐研究  杨国桢

  英国国家档案局(PublicRecordOffice)庋藏的外交部档案(ForeignOfffice)中,有关林则徐的文件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英国外交部在从对抗林则徐禁烟到发动鸦片战争过程中形成的文书,二是驻华商务监督与广东官府之间的交涉文书及利用买办、汉奸刺探、搜集的情报,三是英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劫获的广东省地方档案。这些中英文档案,一部分已经介绍到中国,为研究者所利用,一部分则未曾发掘,鲜为人知。1994年,我应牛津大学邀请到英国访问研究半年,有幸到该局查阅档案,颇有斩获。兹将有关林则徐的中文档案,先行介绍评述,以飨读者。

  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  朱东安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造就出来的最后一代出色人物的典型代表,不仅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且带头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既是其精华所聚,又是其糟粕所聚。精华所聚,使其获得事业上的某些成功,声名远播,影响及于后世。而糟粕所聚则使其顽固保守,倒行逆施,强为不可为之事,硬做不应做之人,永远难逃人民的谴责,最终成为近代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崔志海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多方面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它在许多方面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发展方向。迄止今日,对于这场运动的态度仍然是我们评判那一时代历史人物进步与否的一块试金石。梁启超虽然不是五四运动的主角,但与许多生活在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五四运动也是梁晚年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中遇到的一场最为严峻的考验。他对这场运动所作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认识晚年梁启超的基础。有鉴于此,本文就梁启超与五四运动各个不同层面的关系作一剖析。

  孙中山广州蒙难与各方调停活动  梁尚贤

  (一)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所部粤军悍然围攻总统府。这一天,“广州枪声不断,死尸满道,交通断绝,商店闭门,学校停课,富室纷往香港避难。”1由此揭开了民国广东史上黑暗的一页。

  对这次旨在谋害孙中山、推翻广州正式政府的军事政变,《大陆报》记者蒲克在18日发自广州的通信中曰:“此次孙陈间之决裂,久在人意料中,识者早谓广州非孙陈二氏并居之地,盖两人政治上意见相差太远,无融和之望。”“一般华人,自中山被逐后,袒孙之舆论,乃有春潮怒涨之势,大多数人似皆赞助孙氏。”“而陈炯明之失败,已基于此一点人心之中。”

  1928—1937年的张静江  赵兴胜

  (一)

  张静江,原名人杰,浙江吴兴南浔人,著名的国民党右派分子。1927年积极支持蒋介石的反共活动,“朝夕与总司令商讨清党大计”,是“四·一二”反共事变的主要策划者,被蒋介石称为“革命导师”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负责领导交通、通讯、煤矿、电力、水利等部门的建设与规划工作,有人把他与张之洞、张謇并称为“三张”,同为发展中国实业的三个关键人物。

  甲午黄海海战“西战场”说质疑  孙克复 张立真

  近年来,一些主张为北洋海军济远管带方伯谦正法案辨冤的论者,提出了一个黄海海战“西战场”说。此说的主要内容是:黄海海战至午后3时30分致远舰沉没后,被日本第一游击队追击的济远,与敌奋战,且战且走,以一抵四,开辟了一个“西战场”。并坚持战斗达两个小时之久,直到5时30分海战结束。由于济远在“西战场”牵制了第一游击队兵力,从而支援了定远、镇远在东战场与日本本队的战斗,并掩护了靖远、来远驶往大鹿岛救火抢修。

  关于民国元年参议院风波的几个问题——与胡绳武先生商榷  李学智

  民国元年3、4月间,湖北省议会带头掀起了一场不承认南京临时参议院、另立临时中央议会的轩然大波,胡绳武先生《民元南京参议院风波》(以下简称《风波》)一文1对此详加剖析,读后获益良多。但笔者以为其中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处,故不揣浅陋,献刍尧之见,以就教于胡绳武先生并学界师友。

  (一)

  《风波》指出:湖北籍参议员时功玖、刘成禺等人“在参议院中专门与南京临时政府作对”,他们利用华俄道胜银行借款问题,“引起了一股反对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的风潮”。

  西安事变前张学良所谓“一二月内定有变动”何指?——与杨著《西安事变新探》商榷一个问题  蒋永敬

  西安事变这一“难解之谜”,因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一书(以下简称《新探》,台北大东图书公司1995年版)的问世,有了突破。过去有关西安事变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能充分利用档案资料者,尚不多见。《新探》在这方面的成就,毫无疑问地迈进了一大步。该书从所引用的第一手资料中,对于解决这一事变的若干因果之迷,确实作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去思考和探索。

  孙中山的施洗牧师喜嘉理  张建华

  喜嘉理(CharlesRobertHager,?—1917)其名为史家所闻,盖因其有一篇回忆孙中山的文章传世。1但他的生平事迹则多不为人所知。本文意在拾掇史料,对他的来华传教活动作一概要说明。或可为学术界认识美国对华传教活动以及孙中山与基督教的关系提供一些基本的事实。

  一、创办香港传教会

  喜嘉理的来华使命,与美国华人有关,这是他在华传教活动的最主要的特点。

  自19世纪中叶华工大量赴美以后,许多基督教团体就开始在他们中间进行传教工作。

  西安事变发动时间考略──读《西安事变新探》琐记  陈铁健

  近两年,随着资料条件和客观环境的改善,西安事变史研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其中,杨奎松著《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以下简称《新探》,台北大东图书公司1995年版)、李义彬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从内战到抗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西安事变章、张魁堂著《挽危救亡的史诗──西安事变》(广西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等书都是很好的著作。杨著《新探》务去陈言,立意出新。

  关于《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的再讨论  王扬宗 熊月之

  (一)

  熊月之先生:

  您好!

  笔者对您的大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的书评在《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发表之后,最近读到您在该刊1996年第5期上发表对的大作《对〈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书评的回应》。先生的《回应》对拙评的一些论点或者表示赞同,或者作了说明,同时也就其中若干论点加以辩驳。对于您的谦逊大度,笔者深感钦佩,有关论述也使笔者深受教益。

  拙评除了肯定大著的学术贡献之外,也就其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五点简述了浅见。您特别对其中第四、五点即关于若干史料的考释与该书对待相关研究成果的问题有不同意见。

  一部求真可信之作──《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5卷读后  金冲及

  历史上常常有一些重大的转折关头,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和冲突异常尖锐,波澜迭起,局势瞬息万变。胜利和挫折,合作和分离,苦闷和奋起,以快得令人目眩的速度交替出现,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把这样剧烈变动中的复杂事变说清楚,自然是一件难事;但如果做到了或者多少做到了,对读者也格外具有吸引的力量。

  从1926年至1928年的北伐战争,正处在这样的历史转折时刻。统治了中国十多年、表面上俨然是庞然大物的北洋军阀政府,在短短两年里被摧枯拉朽般推倒。

  广东纪念北伐战争70周年学术研讨会概述  杨建成

  由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委党校、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中共党史学会联合举办的纪念北伐战争7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0月30、31日在广州举行,省内外学者近百人出席会议,提交论文70篇。与会者围绕北伐战争的意义和特点、北伐胜利进军的军事战略和政治因素、国共两党在北伐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工农群众和海外华侨支援北伐战争的特点、苏联对北伐战争的援助和帝国主义对北伐战争的破坏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对美国中美关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伟林教授演讲纪要

  1996年10月25日,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伟林(WilliamC.Kirby)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表了题为“对中美关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演讲,介绍了美国的有关研究状况和最新学术动态。他的演讲主要有以下三个内容:一,以中美关系史研究为例,对西方学术界最近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总体状况作了概括;二,对这一领域未来发展趋势作了某些预测并提出了一些新设想;三,有关档案的利用问题。

  文章出处:《近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国强 最后更新:2021-05-30 19:36:3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