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抗战研究研究刊物《近代史研究》内容正文

《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2020-06-14 19:19: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点击:

  一、阅读全文(点击):《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二、全文提要:

  《胡绳文集(1935—1948)》自序 胡 绳

  本书书名表明,收入书中的文章都是作者在1949年以前写的。1949年对于中国的命运,是划时代的转折点;对于生活和工作在那个时期的每个人来说,都不能不具有分水岭的意义。

  本文选录的文章都曾在1935年到1948年间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过。1935、1936年是抗日战争的前夕,在这以前,虽然我已发表过一些文章,但那些是更为幼稚的习作。1948年10月我离开香港,辗转到华北解放区,而于1949年2月进入刚解放的北平。

  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生活 李文海

  自然灾害是全人类的共同大敌。人类一直在同各种自然灾害的顽强斗争中艰难地发展着自己。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都十分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历史进入近代之后,由于封建统治的日趋腐败,帝国主义的肆意掠夺,社会的动荡,经济的凋敝,使本来就十分薄弱的防灾抗灾能力更形萎缩,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痛苦和劫难也更为严重。自然灾害曾经给予我国近代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同时,近代经济、政治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使得这一时期的灾荒带有自己时代的特色。

  清代人口统计制度与1741—1851年间的中国人口 姜 涛

  清中叶自乾隆六年(1741)到咸丰元年(1851)的111年间,是清代有比较完全意义上的人口统计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空前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于近代人口史的研究来说,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因为近代以来中国人口发展规模的基础以及人口分布的基本态势,都在此时得以确立;还因为这一时期不断增长的巨大人口本身,业已成为影响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人们迄今对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实际状况仍有不少误解和歧见,因此有必要结合当时的人口统计制度加以进一步的申论和辨析。本文的考察即由此入手。

  论清末城镇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商民罢市 桑 兵

  罢市是辛亥时期城镇商人及其他市民反抗斗争的普遍形式之一。目前的有关著述,往往把它简单地当作民众的自发斗争,混同于一般民变。这固然体现了罢市具有广泛社会性的一面,但也从根本上混淆了二者的性质。清末罢市有一个资产阶级自觉斗争性质逐渐清晰的发展过程,它反映了近代中国城镇社会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显示了资产阶级化商人在市民中地位的提高与作用的增长。本文将着重从这几方面进行探讨。

  湘军集团与满洲贵族关系初探 龙盛运

  湘军集团在发展前进过程中曾经碰到不少难题,与满洲贵族关系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国内战争形势,虽然提供了解决的时机,但能不能解决则取决于双方,特别是曾国藩、胡林翼等人的才干。

  这个难题的形成,有现实的,更有历史的原因。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消除汉族地主宿仇新怨,在疯狂镇压明末农民起义军,为明朝崇祯帝发丧的同时,又大量吸引汉族地主参加新政权。

  评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洋教观 冯祖贻

  从18世纪60、70年代开始,随着洋务运动兴起,在中国思想界出现了象王韬、容闳、薛福成、郑观应、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一批思想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地位并不显赫,多少接触过西学,有的还从事过外文、近代报刊和企业的创办工作。正是从自身的实践中,他们逐渐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要求广泛学习西方经济、文化、军事和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这样他们便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

  中俄霍尔果斯河界务研究──从《伊犁条约》到《沿霍尔果斯河划界议定书》 吕一燃

  霍尔果斯河是伊犁河的支流,发源于别珍岛山,南流入伊犁河,全长200多里,现为中苏两国的国界河流。但在历史上,霍尔果斯河长期是清帝国的内河,它与边界丝毫不相干。霍尔果斯河是怎样由清帝国的内河变成国界河流的呢?它成为国界河流后,这段边界线有没有再发生过什么变动?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霍尔果斯河,由清帝国的内河到中俄两国的界河

  霍尔果斯河一带,原是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牧地,“霍尔果斯”是准噶尔语,意为“畜牧地”。

  “朱毛红军”侧记 萧 克

  “朱毛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语,不是红军番号。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同时有过三个红四军:井冈山红四军、湘鄂西红四军、鄂豫皖红四军。我这里记述的是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诞生于井冈山的红四军。

  井冈山红四军主要是由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会合组成的。这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大革命失败的血泊中冲杀出来,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在四周白色恐怖中建立了井冈山地区红色政权,在全国人民中树立了革命信仰,为建设新型的人民军队和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经验,开辟了道路。

  哈佛燕京学社 张寄谦

  美国在华所主办的诸项文化事业中,“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无疑是一项很有特色、很有成就的机构。它是一个联合领导的机构,附设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和中国的燕京大学,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为中美双方创造学术研究条件、培养人才以开展中国学研究的作用,在中美、以至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欧洲其他国家,也曾在华创办过类似的机构,如中法合办的“华法教育会”,中德合办的“中德学会”等,也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但都先后中止活动。

  中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策略演变 丁晓强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策略,从酝酿直至整个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内及共产国际就意见纷呈。大革命后,人们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评说。陈独秀、彭述之、张国焘等把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党内合作的形式;其它著名的共产党人,见解也不尽相同。例如,要不要坚持党内合作的形式、如何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怎样划分国民党的左中右派并进行阶级斗争?这些争论在今日的不少论文中仍时有反映。进行系统的研究,方能澄清一些历史上的分岐。

  论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判断 王 泓

  史学界对皖南事变的研究有很大进展。但事变前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对时局的某些判断与皖南事变紧密相关,这方面的情况往往被研究者忽略了。本文拟论述1940年9月27日以后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判断及其变化过程,希望能有助于皖南事变的研究。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形成。蒋介石认为“抗战必胜之局已定矣”。他在给各战区将领的手令中分析说:“日寇分兵力弱,无力西进,可以放心。只有等候国际局势之转变,期待美英苏的合作,造成最后胜利。”

  在华朝鲜独立运动 石源华

  1919年在中朝两国历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代。以五四爱国运动为标志,中国人民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斗序幕;以三一反日起义为起点,朝鲜人民进入了争取独立复国运动的新阶段。

  日本灭亡朝鲜之后,不堪忍受暴日虐待的三韩亡族大批越界进入中国东北,流亡华北、华中、华南各地;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蓄意鼓励日人大量移殖朝鲜,排挤朝鲜人进入中国东北,致使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朝鲜侨民剧增。

  陈独秀认识李大钊时间考 胡寄樵

  陈独秀与李大钊同是中共最早创始人之一。有关他们二人相识的时间,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在1914年。

  1984年春,笔者见到两条字幅写的是同一内容的一篇“追记”。这个“追记”是陈独秀得到李大钊书法,而在事隔十余年后又将这个书法转赠他人时所作的一篇追忆文字。只是其中一条字在行文上对个别字句,稍事作了一些斟酌圈改,另一条字显然是按圈改过的内容重书了一份。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和《重庆谈判纪实》对读有感 杨小川

  大陆学者研究重庆谈判时,多以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重庆谈判纪实》(以下简称《纪实》)这本资料书为依据。近来笔者得见由台湾出版的《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以下简称《史料初编》)第七编第二分册有关章节。笔者将两本资料书进行了仔细的“同类项”对读,从中有了一点粗浅的感想和心得,陈述出来,以供大家教正。

  从两书编纂的目录和内容上看:《纪实》分为(1)国共两党时局主张;(2)蒋毛间来往电函;(3)在渝期间以毛为主的政治社交活动;(4)重庆谈判经过记录;(5)时人回忆录等10节5类来编辑。

  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新探索──评《奕訢慈禧政争记》 李书源 赵矢元

  宝成关同志多年来从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论文。现在,吉林文史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新著《奕訢慈禧政争记》,笔者因地利得以先睹,感到这是作者潜心研究的又一新成果,对晚清政治史作出了新的探索。

  作者选择这样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本身就很有意义。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派系纷争倾轧几乎史不绝书,近代中国尤其如此。近代80年,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社会变化最为深刻、动荡最为剧烈的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两个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俄国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蒙古问题》即将出版

  由陈春华编译的《俄国外交文书选择──关于蒙古问题》一书,已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的《边疆史地丛书》,年内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系统反映沙俄趁我国发生辛亥革命大举侵略我国蒙古地区,以及我国政府为捍卫领土主权而进行一系列斗争的俄国外交档案的选译。出版反映上述史实的俄国外交档案迄今尚属首次。该书所收文件译自苏联官方于三十年代出版的沙皇政府外交档案汇编及俄国外交部橙皮书等。

  1989年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书目索引(中文部分)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文章出处:《近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国强 最后更新:2021-05-30 19:31:5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4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