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8

抗日战争研究               2022 年第 3 期

                       但是,在国民政府高层,很多人对能否达到这个目标是怀疑的。 所以,在 10 月 25 日举行的国
                   防最高会议常务会议上,军方明确提出了停战的必要性。 经讨论,出席者一致认为,停战“利多害

                   少,所虑懈怠士气一层,可借口敌人撤退至某一线,我方停战为名”。                                ①  军事委员会保定行营主任徐
                   永昌在同日的日记中还写道:“余以为靠俄尚不如怀日之较有利于国也(我病弱安可横忤疯狂,何
                   如稍假时日以待其敝,盖求己终胜于靠人也)。” 另外,在蒋廷黻于 10 月 26 日再次向苏联外交人
                                                               ②
                   民委员李维诺夫(Litvinov)探询苏联对日态度时,李维诺夫回答说:“苏政府之政策早已决定,且为
                   中国最高当局所深知,前在日内瓦亦与孔副座(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引者注) 详谈,现无须再

                                                ③
                   声明。 鲍之回国与政策无关。” 至此,自 8 月 21 日中苏缔约起算,时间已过两月有余。 归结而言,
                   这 60 多天中,苏联政府对来自中方的参战请求,回答虽然婉转,但都是否定性的。 随着《外交方
                   略》推演局面的落空,国民政府内部对“苏联路径”的怀疑渐深,与之呼应的是对“德国路径”期望的

                   上升。 受这种氛围影响,蒋介石 10 月的日记中多处交叉出现了对苏不满与“对德运用”的记载。                                             ④
                   与此相关,孙科在主张中国应为取信苏联而排斥德意时,也遭到了蒋介石的斥责。                                        ⑤

                                         二、 “反共”执念的复炽与“别寻途径”的尝试


                       恰在此时,德国出于反苏考虑,开始着手调停中日战争,以避免日本因在华消耗而减轻对苏压
                   力。 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10 月 29 日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Trautmann)向国民政府建议举行中日
                   谈判。 陶德曼强调,中国与苏联缔结条约是一个严重错误,“因为这样一来,就使得她与日本成立

                   协议比较困难了。 修改中国对俄国的政策是必要的”。                          ⑥  当时苏联在华情报机关很灵敏,故这一动
                   向立即为其掌握。 以此为契机,进入 11 月后,德苏两国围绕中日战争的角力顿现活跃。
                       首先是苏联的行动。 为鼓舞国民政府坚持抗战,11 月 1 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
                   (Voroshilov)接见杨杰。 会谈中,伏罗希洛夫先就前述蒋介石 10 月 22 日的询问做出答复:苏联将
                   作为友邦在比京会议上支持中国;苏联在东西两边都有敌人,现在尚未做好与所有敌人同时开战的
                   准备,不过苏联会加快准备。 杨杰则侧重于完成蒋介石给他的使命,故向伏罗希洛夫转告说:蒋介

                   石认为,如苏联能维护远东和平,其西边的和平也就能得到保障;中国希望苏联能够参加对日战争。
                   伏罗希洛夫答道:如果苏联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远东的战争,战争将延长,而且日本的
                   矛头也许还会转向苏联。 这一回答显然不符合杨杰的预期,所以他再次强调:日本已因战争陷入原
                   料及财政危机,疲惫不堪;德国也未做好对日提供实际援助的准备,而且还须面对英法和捷克等敌
                   国,所以蒋介石和他都认为,苏联可利用目前的战局,给所有敌人以决定性打击。 对此,伏罗希洛夫

                   语带不快地说:“我不过是一个军人,只懂飞机、大炮与部队,杨杰将军却还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官,


                      ①   《邹琳致孔令侃电》(1937 年 10 月 30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孔祥熙档案,3009(2) / 52。
                      ②   《徐永昌日记》第 4 册,1937 年 10 月 25 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1 年版,第 157 页。
                      ③   《蒋大使致外交部电》(1937 年 10 月 26 日发),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国民政府外交部档案,11 - 29 - 01 -
                   02 - 017。
                      ④   譬如,1937 年 10 月 7 日谓“俄态不欲积极助我,显而易见也”;10 月 8 日谓“俄态愈凉,乃在意料之中”;10 月 10 日谓“俄
                   态暧昧,新甘飞机场设备将为其东进之基础乎?”另外,关于“对德运用”或“对德意运用”的记载,参见《蒋介石日记》(手稿),1937
                   年 9 月 30 日,10 月 4、5、21 日等。
                      ⑤   《傅斯年致胡适》(1937 年 10 月 11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中华书
                   局 1979 年版,第 365 页。
                      ⑥   《陶德曼致德外交部》(1937 年 10 月 30 日),章伯锋、庄建平主编,陶文钊分卷主编:《抗日战争》 第 4 卷,“抗战时期中国
                   外交”(上),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61 页。
                    1 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