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抗战研究研究刊物《近代史研究》内容正文

《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
2020-11-12 17:5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点击:


点击封面阅读

  目录

  ---------------------------------------------------------------------------------------------

  民初“自由”报刊的自由观 桑兵

  加入国民党之后共产党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杨天宏

  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历程(1944—1950) 沈志华

  困中求变:1940年代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的论争与实践 侯中军

  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以康有为“两考”引发的不同反响为中心 贾小叶

  “三次革命高潮”解析 赵庆云

  《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上、中、下册) 刘克祥;吴太昌

  新生活运动的“变奏”:浙江省禁吸卷烟运动研究(1934—1935) 皇甫秋实

  日本在华占领区内的排英运动——以1939年英资纶昌公司罢工案为中心 王春英

  “中国经济派”考 吴敏超

  50年来的江西苏区史研究 王才友

  “第三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吕迅

  “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肖如平

  《近代史研究》2010年总目

  摘要

  ----------------------------------------------------------------------------------------------

  [标题] 民初“自由”报刊的自由观

  [作者] 桑兵 中山大学历史系;

  [摘要] 在近代中国,尽管不能断言标名"自由"的报刊必定奉行自由主义,也有主张自由主义的报刊不以"自由"为标签,但那些自称为"自由"的刊物,显然应是考察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历史轨迹的重要凭借。清季自由观念逐渐传播普及,以自由为名号的人士日渐增多。继《申报》开辟"自由谈"栏目,民初至少出现了9家标名为"自由"的报刊,主要分为两类,其一为自由党系统在各地的机关报,其二为以游戏文章追求思想、言论、出版三大自由的报刊。二者在反对各地政权的舆论压制时坚决维护言论自由,但政治上并未高揭自由主义的旗帜,其形象的社会观感亦不甚佳。此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再度出现以"自由"为名的报刊数量激增的情形,自由主义成为部分报刊的思想旗帜和政治目标。

  [关键词] 民初; 报刊; 自由主义;

  [标题] 加入国民党之后共产党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作者] 杨天宏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服从共产国际命令,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因跨党造成党籍交叉,部分党员出现了身份认同问题。为避免发生群体性认同危机,中共按照共产国际指示,坚持独立性原则,在国民党内从事党团活动;国民党反制性地对中共实施"党内"约束,其右派则极力破坏国共合作,两党矛盾日渐激化。中共曾多次提出退出国民党,遭到共产国际严拒。国共合作虽曾促进国民革命及中共力量的发展,但"党内合作"这一合作方式包含的政治逻辑矛盾,也给国民党提供了"分共"口实。两党关系最终破裂,国民党"右派"对革命的背叛固属重要原因,共产国际包含矛盾的政治决策,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关键词] 国共合作; 共产党人; 身份认同;

  [标题] 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历程(1944—1950)

  [作者]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 俄罗斯研究中心;

  [摘要] 中苏结盟是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由于缺乏信任,1944年中共和苏联都没有把对方作为战后合作伙伴的首选;1945年毛泽东在党内宣布苏联是中共的朋友,却遭到斯大林的白眼;1946—1948年苏共谨慎地援助中共建立起革命政权,但只限于中国北方地区;经过激烈的争论,并在毛泽东表示政治上的顺从后,斯大林决定支持中共夺取全国政权;斯大林在中苏民族利益的冲突中被迫做出重大让步,从而对毛泽东的忠诚和中苏同盟的可靠性产生怀疑;毛泽东在极端困难和矛盾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出兵朝鲜单独对抗美国,避免了中苏同盟条约被束之高阁的命运。总之,中苏同盟并非出于意识形态的要求,尽管这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中苏结盟的过程看,这种无奈的选择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同盟破裂的隐患。

  [关键词] 中国内战; 中苏同盟; 朝鲜战争; 中苏关系;

  [标题] 困中求变:1940年代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的论争与实践

  [作者] 侯中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 开罗会议期间,蒋介石表示愿意与美国共管琉球,此一表态成为日后解决琉球问题的基调。日本投降后,国内舆论及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展开讨论,虽然主流舆论要求收回琉球,但托管琉球已经成为国民政府最为现实的选择。在直接收回琉球无望的情形下,国民政府曾有过具体的应对措施,寄希望于琉球革命同志会,并制定5点计划,而不是简单的不作为;外宣托管,内实收复,才是蒋介石在琉球问题上的真正策略。困中求变的琉球政策,终因国民政府的自身不保而未能实现。

  [关键词] 蒋介石; 国民政府; 《开罗宣言》; 琉球革命同志会; 琉球问题;

  [标题] 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以康有为“两考”引发的不同反响为中心

  [作者] 贾小叶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 《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被后人视为康有为推行其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而时人则目之为"康学"。但同为"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考"问世后所引发的反响却不尽相同。前者因问世较早,且没有涉及太多"孔子改制"等微言大义,故时人的评论基本上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提出的;而后者因其鲜明的"改制"主旨,时人的评价也由学术转向政治。反对康有为变法者,因政见与康有为不同而对其学术大加攻击;支持康有为变法者,因政见与康有为一致而宽容、理解其学术,这其中所透露出的是戊戌时期学术与政治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学术与政治; 戊戌变法; 康有为;

  [标题] “三次革命高潮”解析

  [作者] 赵庆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 以"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标志的中国近代史诠释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大陆学者的近代史研究产生了导向性的影响。"三次革命高潮"概念的提出并得到广泛接受并非偶然,自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想基础。胡绳在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把握中将国内阶级矛盾置于中外民族矛盾之上,"三次革命高潮"突出中国本土因素、相对忽视涉外事件即与此密切相关。此外,他将"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合称为第二次"革命高潮",这样,近代史上四个被特别突出的历史事件之主角,农民与资产阶级各居其二,从表面上看来无所偏重,实则为其解释体系的调整预留了空间。胡绳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这两大史事作有分寸地扬此抑彼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因应了不同时代的理论需求,增强了其学说的包容性。

  [关键词] 三次革命高潮; 阶级; 民族; 中国中心观;

  [标题] 《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上、中、下册)

  [作者] 刘克祥; 吴太昌;

  [摘要] 《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中国近代经济史》依时序分为1840—1894年、1895—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9年等四卷,第一、第二卷相继于1989年和2000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由刘克祥、吴太昌研究员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10余位专攻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的老中青专家参加编撰,从资料搜集、专题研究到书稿撰写、修改、付梓,历经10个寒暑。该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遵循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以汪敬虞研究员提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作为中心线索,以严中平研究员生前反复强调的“三新”(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作为写作的基本标准,全面考察和探讨1927—1937年,即国民党政府成立最初1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特点,分别从新式工矿业、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对外贸易、商业和市场、金融业、财政以及革命根据地经济等方面,论述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书后附有表格目录及征...

  [标题] 新生活运动的“变奏”:浙江省禁吸卷烟运动研究(1934—1935)

  [作者] 皇甫秋实 复旦大学历史系;

  [摘要] 1930年代中期,浙江省的基层社会在新生活运动的名义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禁吸卷烟运动。在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浙省各地停售、焚毁卷烟的事件频频发生,临安县甚至爆发了数千人聚众请愿、迫使外来烟商离境的集体性骚乱。浙江省政府不仅支持基层自发的禁吸卷烟运动,而且还向中央提议将之推广至全国。然而,在国货卷烟广告的强大攻势下,浙江全省的卷烟消耗量仍位列全国第一,省内一些地方的卷烟销售量也不减反增。在这场禁吸卷烟运动中,浙江省的基层党政机关、浙江省政府,以及集中于上海的国货卷烟厂商,均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对新生活运动的理解,富有创造性地诠释和利用了这种资源,呈现出基层政权的自主性,各方基于利益考量的博弈,以及民族主义话语的可塑性与局限性,演绎出新生活运动这一主题的不同"变奏"。本文以1934至1935年在浙江省开展的禁吸卷烟运动为中心,依据相关档案和数十种地方报刊,初步展现新生活运动推行过程中的复杂面相。

  [关键词] 禁吸卷烟; 新生活运动; 浙江省; 基层社会;

  [标题] 日本在华占领区内的排英运动——以1939年英资纶昌公司罢工案为中心

  [作者] 王春英 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1939年的日占区,排英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的亲日政权在日本的主导下,陆续投入人力、财力不断拓展运动的广度与深度。同时,运动的手段也不断升级,由温和转向暴力,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日本借助这一运动虽然打击了英国在华百年来所建立的权威,但占领区的民众在这一过程中最终从主动参与到被动疏离。这说明了日本企图借排英运动的推进塑造殖民认同的失败。

  [关键词] 纶昌公司; 排英运动; 殖民认同;

  [标题] “中国经济派”考

  [作者] 吴敏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上半期发生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包括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三个主战场,在当时的学术思想界掀起巨澜。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乃是“总的论争的核心”①,得到后世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②。在目前通行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和相关著作中,对这一论战较为扼要而惯常的表述是:在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中,一方以钱俊瑞、薛暮桥等人为代表,以《中国农村》为阵地,被称为“中国农村派”;另一方以王宜昌、张志澄、王景波等人为代表,以《中国经济》为阵地,被称为“中国经济派”。争论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方法,二是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③本文限于主题与篇幅,不对论战作全面、专门的探讨,仅拟对论战一方——所谓的“中国经济派”做一些梳理与考辨工作。因为,以钱俊瑞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派”,由于代表了论战中的“正方”以及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一直处于历史的前台,为世人所熟悉、颂扬;而有关“中国经济派”为数不多的论述,却常有混乱、误解,乃至错讹之处。考察“中国经济派”被确立以及不断被“塑造”的过程,有利于我们更为全面、贴切地认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思想理论界。一...

  [标题] 50年来的江西苏区史研究

  [作者] 王才友 复旦大学历史系;

  [摘要] 苏区史研究,在中国近代史学界是一个相对较为特殊的领域,它既是中共党史(或革命史)研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研究193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鼎革与社会变迁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江西苏区在当时的地位,后来的研究者把它作为研究中共早期行政实践的重要对象。然而,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不同,资料掌握与运用也有很大差异,早期的苏区研究无疑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近几年来,由于资料开放力度加大,加上关注重心的变化,一些学者又开始对苏区史进行一些新的研究。这种趋势可以从最近发表的一些研究综述中看出。①稍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一些回顾多数均未能讨论海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行文时也多半只是对研究现状从数量或观点上作简要的描述、归纳。因此,本文拟对近50年来海内外与江西苏区史研究相关的学术成果作一较全面的梳理,探讨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热点问题,并尝试性地对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一、研究之起步与近况宽泛而言,苏区研究可以说从1930年代初国民党军队对中共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时就已开始。当时,无论是南京政府党、政、军之相关政策研究部门,还是媒体记者或学者,对苏区状况都十分关注。为了展现国民政府对苏区围剿的努力和治理的新形象,南昌行营、各级政...

  [标题] “第三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吕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 2010年5月22—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郊外的香山举行。适逢社科院近代史所成立60周年,所以这次研讨会也是近代史所成立一甲子的纪念活动之一。与会学者就近世中国的变迁、中国在东亚乃至世界中的地位、中国人的世界观等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回顾了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果,也探讨了今后的学科发展方向。会议论文共121篇,作者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美国、韩国、香港、新加坡、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按人数多寡顺序排列),题材涉及17世纪至今有关中国历史的诸多命题,集中讨论了晚清以降中国在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过程中的被动与主动、解构与建构以及其中的优劣得失。在写作手法上,既有宏大叙事的勾勒,也有针对历史细节的工笔之作。在史料选择上,报刊杂志和影像资料愈加受到重视,而蒋介石日记手稿的利用亦成时尚。①如果按照政治史、经济史、外交史、思想文化史诸领域大致归类,可以看出思想文化史研究成果众多,占据了论文总数28%的比重。而随着学科交叉日益明显,跨领域研究已占总数的37%,成为学术发展的趋势。专题研究,例如戊戌变法研究、五四研究、民国研究、抗日...

  [标题] “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肖如平 浙江大学历史系;

  [摘要] 蒋介石是民国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随着蒋介石档案、蒋介石日记的相继开放,史学界兴起了蒋介石研究的热潮,新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相关的学术会议在海外纷纷召开。为了促进海内外学者的交流,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于2010年4月10日至12日主办了“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大陆地区首次举办的以蒋介石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4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共提交学术论文32篇。会议围绕“蒋介石与民国人物”、“蒋介石与民国外交”、“蒋介石与抗日战争”、“蒋介石与宗教修养”、“蒋介石与国家建设”、“蒋介石与浙江”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讨论,代表了蒋介石研究的最新成果。现对会议情形简述如下。一、盟友与政敌特殊的地位与经历,使蒋介石一生有众多的盟友与政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盟友与政敌又互为交替,因时因势而定。因此,蒋氏的人际关系一直是蒋介石研究,甚至是民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次会议有数篇论文分别论述蒋介石与汪精卫、戴笠、张伯苓、左舜生等人的关系。韩国新罗大学裴京汉以国民革命时期迎汪复职运动为中心,着重考察了蒋介石在迎汪运动中的立场、复杂心态及其应对措施,分析了国民革命后期蒋...

  《近代史研究》2010年总目

责任编辑:国强 最后更新:2021-05-30 19:57:2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5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