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抗战研究研究刊物《近代史研究》内容正文

《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1期
2020-07-21 15:3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点击:

  一、阅读全文(点击):《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1期

  二、全文提要:

  在纪念范文澜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致词  王庆成

  今天,中国史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联合举办纪念范文澜诞辰100周年的学术座谈会,承史学界多位前辈参加,有多位同志将在会上讲话或作报告,我们深为感谢。? 三年前,我们在这里为范文澜半身铜像落成举行仪式并纪念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范文澜是近代史所的创始人和首任所长,在座的许多近代史所的老同志都得到过他的亲切指导,他奠定了近代史所发展的基础。但范文澜不只是近代史所的,他属于中国史学界,是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之一。他对中国史学的开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时代需要这样的历史学家──在纪念范文澜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戴 逸

  今年是尊敬的范文澜同志100周年诞辰。范老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又是中国史学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领导人。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史学会对范老表示深切怀念,对范老在学术上的卓越贡献和他的高风亮节,表示崇高的敬意。

  范老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历史最有成就、最早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两部著作,一部是《中国通史简编》,一部是《中国近代史》,这两部书全面的、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的全部历史,教育、影响了后代的历史学家,也教育影响了当时千千万万的革命者。

  光大范文澜的科学业绩  刘大年

  范文澜同志是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大师之一。他诞生于1893年,逝世于1969年。从他诞生到现在的整整100年里,中国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正在新的航道上扬帆猛进。

  1893年是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进一步抛进殖民地半殖民地深渊,民族危亡迫在眉睫。1893年以后的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间,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继兴起,又接连遭受失败。?

  追忆范文澜同志  余绳武

  我和其他来所较早的同志一样,年轻时曾有幸得到范老的指导,从治学到做人,范老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往事历历,令人难忘。

  范老是博古通今的史学大师,不仅在古代史方面有重大成就,而且在近代史领域也作出了卓越贡献。范老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上册是我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著作之一。解放前国民党统治区也出过几种近代史,大多把西方列强的侵略说成是帮助中国革新,把人民革命运动说成是社会进步的阻力。?

  怀念范老  丁名楠

  今年是范文澜同志诞生100周年。他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国内久有很高声誉。他平易近人,生活简朴,热情关怀青年成长,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范老,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1950年6月,我通过研究生论文答辩,结束在清华大学的学习,急于找工作谋生,导师邵循正和系领导吴晗先生都劝我到范老身边工作,直接接受他的薰陶,于我有利。当时他领导的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已正式转到中国科学院,成为它的一个直属单位──近代史研究所,但仍实行包干制,只提供食宿,定期发给制服,每月还有一点为数不多的生活津贴。

  范文澜和北大历史系  张寄谦

  仅就我所知道的谈几点:

  一、倡导编纂中国近代史史料丛刊

  这套丛刊的价值已为社会所认识,无需我多说。编纂中国近代史史料丛刊当然并不是范

  老一个人的主张,但范老是重要的倡导者。在总编辑中(原先为十一人,即徐特立、范文澜、翦伯赞、陈垣、郑振铎、向达、胡绳、吕振羽、华岗、邵循正、白寿彝)范老名次在徐特立之下,他是实际的总负责人。这套丛刊的编纂,加深了范老与北大历史系的关系。?

  回忆范老与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  张振鹍

  人的一生往往会碰到许多转折,有的转折可能影响多年甚至终生;造成这种转折的人或事,在当时也许并不感到有多么特殊,而事后回忆起来,常常会兴起无限的思念,时间愈久,思念愈深。我到近代史所、加入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的行列,就是我生命途程中的这样一个转折;造成这个转折的是大家长期亲切地称为范老的范文澜同志:是他把我调到所里来的,是他把我安排在帝国主义侵华史组的,那时我们所内有组织的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刚刚开始。?

  学习范老的大公无私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何兹全

  解放前没有机会看到范老,那时知道的范老是一位国学家。50年代史学界同志开会,才得认识范老。印象一次次深,觉得范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完全是一位学者风度。?

  我和范老个人间的接触不多。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不会交际,看见生人没话说。有一位在国民党里作官的亲族就批评我:“你好,给你介绍个人,一次熟,二次生,三次不认得。”解放后,我仍保持着这个脾性。第二个原因是和我曾师事陶希圣在《食货》上写文章有关系。和革命的同志在一起,总觉得自己矮些,也就不愿和人来往。?

  范文澜─—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杰出开拓者  陈其泰

  范文澜是和郭沫若并称的我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郭沫若于1929年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次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证明中国并非“国情特殊”,中国社会同样经历了人类社会普遍经过的各个社会发展阶段。加上郭老所著《两周金文辞大系》等书的成就,因而确立了他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卓越奠基者的地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要求回答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在中国表现为怎样的具体形式,即推进到如实地、深刻地说明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二者的结合。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名著─—范著《中国近代史》  牟安世

  范文澜同志是我国一位学贯古今,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他的一生著述甚多,其中《中国近代史》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部具体地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名著。它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教育了我国一代从事于史学研究和历史教学工作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在今天,如果历史主义地结合着当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去读范老的书,必将能提高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水平,使近代史研究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诗二首──纪念范文澜100周年诞辰  李 新

  纪念范文澜百岁诞辰  王会庵 潘汝暄

  中国近代企业的科技力量与科技效应  徐鼎新

  近现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有赖于科技力量对企业的全面渗透,即通过企业对技术、管理人才的最佳选择和充分利用,使企业整体素质得到不断优化,企业运行机制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产生一种与投入直接劳动时间和劳动量不成比例的“巨大效率”。一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虽然充满着饱受内外反动势力压迫的辛酸屈辱记录,但值得重视的是,一部分以近代企业家和科技力量为主体的企业界精英,曾经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抓住各种有利机遇,顽强拼搏,成功地走过一段科技兴业的道路,创建了不少感人的业绩,其中的经验教训,很值得认真总结、研究思考。

  再论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中心的条件  丁日初

  1988年6月22日《解放日报》的《新论》副刊曾发表拙作《试谈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中心的条件》一文,当时研究未深,且限于篇幅,疏漏殊多。兹趁应邀参加“从开埠到开放:150年来的上海”国际学术讨论会之机,撰此“再论”,敬请方家赐教。?

  关于上海在近代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原因(或曰条件),海外学者早就作了值得重视的探讨。1953年美国学者罗兹·墨菲(Rhoads Murphay)出版了专著《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论证了上海所以取得经济中心的地位是由于具有两个条件: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二是社会政治条件,包括租界的作用。

  太平天国与上海:1860年6—8月─—李秀成、洪仁玕的外交活动  王庆成

  太平天国在庚申十年即1860年春击溃包围天京的江南大营后,确定了东取苏、杭和上海的御前决策。6月2日,太平军克复苏州。8月,李秀成亲率三千人进兵上海,遭英、法军队的打击,失利退回。本文不准备谈进兵的经过,将着重研究这两个月中太平天国为进取上海所做的外交努力,辨证其中若干隐晦不明的史事。(一)首先从李秀成致英国钦差全权大臣的一封信谈起。清人李圭在所著《金陵兵事汇略》(光绪十三年刊)卷三中著录过这封信,但1979年出版的《太平天国文书汇编》未予编入,建国以后四十年中的各种太平天国史著也未予利用,似乎被认为是一篇赝作。

  论捻党向捻军转化的内在趋势  池子华

  捻党是捻军的前身。在以往的研究中,学术界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在捻党转向捻军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甚至把1853年6月7日北伐太平军占领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之日,定为“捻党转化为捻军”及起义正式开始之日,这就漠视了捻党自身转化的可能性。这里仅就这种可能性做一初步探讨。

  一、吏治腐败?

  “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其执行社会职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清政府对淮北的统治,正因为没有实现必要的社会功能,从而没能实现对淮北社会的有序统治,却造成强烈的社会“振荡”。

  改革开放的历史误区──晚清湖北新政运动失败探析  宋亚平

  19世纪90年代,湖北地方政府在张之洞等督抚大臣的领导下,继承早期“洋务”精神,围绕“自强”、“求富”目标,组织发动了一场以新式工商业经济为主要内容,同时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改革开放的新政运动。历经二十年来各界人士的艰辛努力,湖北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通过耕织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科技的改造开始出现新的转机,其中植棉、制茶、养蚕等生产领域已明显领先于国内其他省区。?

  1911—1914年日英对华政策之比较  夏良才

  1911年7月13日,日英两国的第三次同盟条约签订。这次订约是前两次同盟条约的继续,且是提前签订的,说明两国都有一个共同愿望,那就是在世界极变之际,需要继续保持合作关系,维护各自在中国、朝鲜以及印度等地的特权和殖民利益。但两国续订同盟条约的目的,与以往有很大区别,主要是英国因欧洲形势紧张,急需对付德国的挑战,因而在远东尤须依靠日本的力量来维护它的所得利益,保持远东地区相对稳定的有利局面。

  《清室优待条件》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  喻大华

  对于1912年南北双方通过的《清室优待条件》(以下简称《优待条件》),史家们仅把它作为辛亥革命不彻底的一个论据一带而过,而且对其评价过于简单化,带有偏见。笔者以为有对其重新评价的必要,特撰此文,以就正于学界师友。?

  一、《优待条件》的产生及其评价

  很多史著持如下观点:《优待条件》是“袁世凯炮制的”,“是中国资产阶级对封建反动势力的又一次妥协”,清王朝结束统治后其皇室受到优待是“极端荒谬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万县惨案”后的中英交涉  彭 平

  本文根据重庆海关保存的档案,介绍1926年为“万县惨案”而举行的中英交涉。一1926年8月29日,在长江上游,四川东部城市万县附近江面上,英国商船“万流”号浪沉川军杨森部官兵乘坐的三只木船,船上官兵54人全部溺死,肇事英轮在英国军舰掩护下逃跑。川军第一路总司令兼四川省长杨森扣留了另外两艘英国商船。中英双方尚在交涉之中,三般英国军舰在9月5日下午5时左右劫夺被扣英轮,并猛烈炮击万县城区达三个小时,发射重型炮弹300余发,万县城区一片火海,繁华街市顿为瓦砾。

  对张学良送蒋返宁的再认识  张友坤

  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张学良该不该送蒋返宁,史学界的认识不尽一致。总的说,对张的这一举动,婉惜、否定的多,充分肯定的少。甚至把张的这一举动说成是哥们义气的感情冲动、不顾后果的鲁莽之举。也有人认为此举有得亦有失。笔者以为,这些认识都没有从张的爱国拥蒋抗日的历史渊源出发,更没有站在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关键环节上来分析。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人民武装之历史考察  李 坤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农村广泛开展武装斗争。仅仅三年多时间,就在南方10多个省内发展人民武装20万人左右。其中华南8万人左右、滇桂黔边4.5万人、苏浙皖赣司令部1万多人、浙东1万多人、浙南近1万人、湖南4.5万人、闽浙赣4千多人,建立了粤赣湘、闽粤赣、粤桂边、琼崖、桂滇边、粤中、滇桂黔、粤桂湘、皖浙赣、皖浙、皖赣、苏浙皖、浙东、浙南、闽东北、闽浙边、闽北、闽中、湘南、湘西、湘中等根据地或游击区。国统区的人民武装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

  跋钟鼎与孙中山断绝关系书──关于孙黄关系的新发现  杨天石

  在宫崎滔天家藏书札中,有一通钟鼎给孙中山的宣布断绝关系的公开信,铅印,可能是当时的传单。内容如下:

  中山先生鉴:启者:国贼窃政柄,党奸误大局。凡我同类,孰不痛心?溯自二次革命失败,鼎随诸同志之后,亡命海外,深恐名不符实,内绝同胞之渴望,外贻列邦之讪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及闻00(原件如此,应为中山二字,以下均同──笔者)先生崛起宣言,包办三次革命,鼎本军人,应为00先生执鞭,效力疆场,乃慨然缮立誓约,涂盖指印,抹掌拭拳,恭候命令。

  向忠发是怎样一个总书记?  杨奎松

  一个遭人鄙视的总书记

  总书记一职,曾经是中共党内最高领导职务。在毛泽东六届六中全会成为中共最高领袖之前,中共至少有过五任总书记。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曾经是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学教授,第二任总书记瞿秋白同样是有相当名气的记者兼教授,第四任总书记秦邦宪和第五任总书记张闻天也同样受过高等教育,张闻天还进过莫斯科的红色教授学院。但在这五任总书记当中,却有一位典型工人出身的总书记,他就是向忠发。

  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汤奇学

  在辛亥革命、反袁斗争、护法斗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理论基础──社会进化思想,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本文试对此作一探索。?

  一、民国成立前的思想

  进化论是19世纪中叶欧洲科学界重要硕果之一。甲午战争前,曾有人将它向中国作了

  简单介绍,未能引起人们注意。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895年春,严复用进化论告诫国人:中国有“亡国灭种”之虞,大家应当猛醒,起而为“自强保种”而奋斗。

  毛泽东历史观的若干问题浅探而有信  李 侃

  毛泽东的一首词《贺新郎·读史》写道: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相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王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这首词不但形象地概括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新时期如何发挥历史科学的作用──在中国史学界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李喜所

  关于新时期如何发挥历史科学的作用问题是一个必须回答又极难回答的难题,又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内容常新的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这是因为,任何历史研究都源于特定的社会需求,都受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所制约,而研究者本身总是从自己的价值取向出发去发掘历史和解释历史,也就是说抱有特定的目的和要求。不管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每个史学工作者都在回答新时期如何发挥历史科学的作用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从事历史研究。

  新时期呼唤史学的新发展─—在中国史学界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姜义华

  亘古以来所未有的一场最为深刻的巨大变化,正席卷着中国大地。十多年来,已经有两亿多农民告别了或正在告别着古代生活,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传统的自然经济走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狭隘的地域性联系走向世界性联系。在未来十多年中,还将继续有两亿多农民从古代走向现代。这是一次比之当年依靠现代农民战争夺取政权的革命内容更广意义更大的新的革命。上次革命,为了发动农民,保护了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和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并广泛建立了小生产共同体和行政权力起着支配作用的国家所有制,因之,几亿农民的生活在相当一段时间中仍同古代差不多。

  中国史学界举行第五次代表大会

  本刊讯:1993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国史学界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史学界代表55人出席了会议。大会的中心议题是:1,通过新的中国史学会章程;2,选举新一届中国史学会理事会及其领导班子;3,探讨新时期历史科学的任务。

  11月13日上午,中国史学界第五次代表大会正式开幕。戴逸会长致开幕词,他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各类事物、各个学科和各种思想,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显得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都在重新定位,进行反思,进行探索,以确定它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地位,而我们的历史科学尤其是如此。”

  纪念范文澜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近代史研究所举行

  本刊讯:1993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范文澜诞辰100周年。12月24日,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联合举行学术座谈会,胡绳、王忍之、刘大年、李新、周一良、邓广铭、胡厚宣、何兹全和二百余名史学界专家学者与会,纪念这位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重要奠基者,和中国史学会、近代史所的创始人。?

  近代史所所长王庆成和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在会议开始时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刘大年、邓广铭、何兹全、彭明、余绳武、丁名楠、张寄谦、陈其泰、牟安世、张振鹍、蔡美彪等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缅怀范文澜对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重大贡献。?

  中国国民党史研究及书评座谈纪要

  本刊讯:短短几年,国内出版了近十本中国国民党史著述。1993年11月9日本刊召开“中国国民党史研究及书评”座谈会,在京有关学者丁守和、杨天石、蔡德金、郭大钧、郭雄、夏燕月、曾业英、朱宗震、汪朝光、张亦工等与会。大家认为,这么多本国民党史著述的出版,标志着一个学术禁区的突破,说明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的环境不断改善,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记澳门“东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  张海鹏

  1993年3月3日至5日,由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澳门社会科学学会、澳门中山学会和澳门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澳门“东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假澳门货币暨汇兑监理署会议厅举行。应邀与会学者约70人,其中中国大陆学者20人,台湾10人,香港4人(内1人为法国学者),美国11人(内华人学者5人),印度、菲律宾、德国(为华人)、法国各1人,韩国、日本各2人,澳门学者15人(其中1人是借到澳门工作的内地学者,4人是葡国藉学者),另有葡萄牙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J.Morbey先生与会,并提交了中文论文《中葡早期关系之双向探讨》。

  “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方志钦

  1993年11月23日至27日,由历史研究杂志社、近代史研究杂志社、广东康梁研究会、广东省历史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山大学历史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及南海市、新会市联合发起、主办的“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海、新会两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和台湾、香港,以及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法国的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

责任编辑:国强 最后更新:2021-05-30 19:37: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6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