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抗战研究研究刊物《抗日战争研究》内容正文

《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2期
2020-03-24 09:41: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点击:

  一、全本阅读点击《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2期

  二、分篇阅读与PDF文件下载点击篇目下[全文]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统一 刘大年

  一 抗日战争以前的中国是一个统一国家吗?抗日战争最大的功绩,一是战胜了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二是把中国国家、中华民族统一起来了。中国民族很古老,中国随着时代环境进入了自己的近代。抗日战争以前中华民族或中国国家是分裂的,不统一的。中国没有把自己建成一个统一的近代国家。1927至1936年,国民党南京政府统治的十年,中国是双重内战的十年。一重内战,蒋介石和统治集团其他派系间的矛盾对立和战争,人们称为新军阀战争。它们如潮水般汹涌,此伏彼起。

  [全文]

  关于抗日战争的两个问题 杨成武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60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已经结束46年,站在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能够总结出许多有益的东西。学者们共同讨论研究这段历史,对于正确地评论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在这里想谈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专家论述过了,但我认为在国际性的学术研究中,再强调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全文]

  从安内攘外到联共抗日──局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外政策述评 陈先初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由对中国的地区性侵略向全国性侵略急剧升级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向全国性抗战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实许了一条“安内攘外”的错误政策。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它在重点“安内”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一些“攘外”的措施,着手进行抗战的准备;并且,它逐渐对其内外政策进行调整,实现了由安内攘外向联共抗日的重大转变。

  [全文]

  蒋介石与九一八事变 〔美〕吴天威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已系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惟正值内忧外患,举步维艰。今60年后,欲求正确了解蒋在九一八事变时的心境,及其应变的措施,必须审查当时国内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的背景。首先是宁粤分裂。因训政时期的约法问题,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及陆海空军总司令的蒋介石于1931年2月软禁国民党元老立法院院长胡汉民,导致粤系国民党于5月在广州设立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及国民政府,并屡次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

  [全文]

  论宋子文的对日强硬态度(1931—1933年) 吴景平

  一般认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在南京国民政府内部,因对日态度的歧异,逐渐出现了亲日(和日)妥协派与拒日强硬派的对立。汪精卫被认为是亲日妥协派的魁首,宋子文则一般地被视作拒日强硬派的代表。笔者认为,这样划分基本上是正确的,但还应该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南京当局内部在对日问题上的重大分歧,并非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出现的;汪、宋等人的对日态度,也各有其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

  [全文]

  七七事变前部分中间派知识分子抗日救亡主张的异同与变化 杨奎松

  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将近6年时间里,日本步步入侵,中国节节退让,领土主权横遭蹂躏,民族尊严丧失殆尽,这种情况对于中国广大爱国知识分子有着强烈刺激,极大地激起了他们救亡御侮的政治热忱。但是,面对强敌入侵和内乱不已的复杂局面,中国知识界,特别是处于国共之间的大批中间派知识分子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于如何救亡御侮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主张。本文试图扼要分析和说明这种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过程。

  [全文]

  论邹韬奋的抗日救国主张 朱允兴 沈谦芳

  邹韬奋(1895—1944)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深刻的民族危机,邹以笔墨为武器,挥洒着热血,倾献着精诚,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英勇地战斗到最后一息。邹不仅是个出色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而且是个了不起的宣传鼓动家。他留下了大量的抗日救国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今天认真发掘和研究邹的抗日救国主张,不仅对于全面地研究邹韬奋,而且对于激励人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都具有意义。

  [全文]

  九一八事变后中苏关系的调整 李嘉谷

  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使远东地区的国际关系发生急剧变化。中苏两国各自出于战略利益的考虑,开始调整相互之间极不正常的关系。本文试叙述九一八事变后中苏两国关系调整的艰难曲折过程。一 中苏复交的曲折1927年张作霖搜查苏联使馆与蒋介石反共反苏,中苏关系恶化。及至1929年中东路事件发生,中苏关系完全中断,两国又发生武装冲突,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全文]

  艰难的起步:1938年美国对华政策透视 王建朗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中立到援华的发展过程。在这四年半中,美国对中国有同情,也有冷漠;对日本有斗争,也有妥协,但其总的趋势是一步步朝着援华制日的方向发展的。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过程中,1938年具有重要的开创性的意义。这一年中,美国对于日本的称霸野心、中国的战略地位及美国的远东战略的思考,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后来指导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看法在这一年中均已提出。正是在这种战略思考的基础上,美国政府迈开了援华第一步。

  [全文]

  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对德关系的演变 胡德坤

  众所周知,在二次大战中,日本和德国是盟国,是法西斯轴心集团中的两个主要国家。但日本的实力不如德国,难以在远东单独与反法西斯盟国抗衡,它力图借助德国的力量来达到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目的。因此,日本在战争期间对外政策的基石是与德国结盟,以便互相配合,采取协调行动。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日德两国却始终是各自为战,各行其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牵制,使日本不能自由行动,导致日本对德关系经常处于被动、消极状态。

  [全文]

  英国重占香港与中英受降之争 刘存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进攻香港。港英当局抵抗不力,仅半月余即弃甲曳兵而走,港督杨慕琦(Mark Aitchison Young)于1941年圣诞日竖起白旗,亲自从港岛渡海到九龙尖沙嘴半岛酒店向日军统帅酒井隆中将签字投降。太平洋战争中英国在香港的记录是不光彩的,英国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香港的作战中并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然而事隔三年又八个月,英国居然得以在日本投降后重新占领香港,在那里恢复殖民统治。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这自然引起人们的注意。

  [全文]

  关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谢忠厚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敌后第一块抗日根据地,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又是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唯一得到国民政府行政院和军事委员会正式承认的边区政府。这块根据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各方面政策比较完备,有许多创造,不仅对敌斗争,而且建党、建军、建政、经济、文教和群众工作,都有丰富的经验。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研究,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些年来,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很大进展。本文拟就研究中有关宏观性的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全文]

  论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政制建设 陈廷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把已建立十年的国民政府改建为权力空前集中的战时政权,这是作为世界大战参战国所需要的非常政治体制。但是这个曾一度获得全国认可的战时政权并未利用其特有的机动性和战争带来的特殊条件把国家引向团结与繁荣。它经历了由有一定生气和权威性的抗战建国领导中心向日益专制和腐朽的一党专政工具转化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它在战后走向彻底崩溃的命运。对这一由盛而衰的转化过程作客观探讨颇具意义。本文试图从国民党战时政制本身的特征及演变方面作一考察和概括。

  [全文]

  抗日战争中救死扶伤的华侨生理学家林可胜 陈 民

  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素具爱国爱乡优良传统的海外华侨,与祖国同胞敌忾同仇,共赴国难。他们出钱出力,请缨杀敌,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新加坡华侨、著名生理学家林可胜,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只身回国组织阵地救护队,创建救护总站,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极其可贵的贡献,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实例。

  [全文]

  陈公博为什么追随汪精卫投敌──民国时期政治忠诚观念的个案研究 〔美〕王克文

  在抗战时期通敌投日的人物里,陈公博(1892—1946)是一个特例。他虽然在抗战的最后一年,当上了南京伪政府的主席,并且因此在战后被认定为头号汉奸,受审伏法,但他对汪精卫所领导的“和平运动”,最初是持反对态度的。根据他自己和其他同时人的说法,他最后之所以参加“和运”和伪政府,主要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汪先生”。这和其他大汉奸(如周佛海等人)由于个人的政治野心或政治观点而投日,在动机上似乎有很大的不同。

  [全文]

  野坂参三没有去过华北敌占区或敌后根据地 孙金科

  王庭岳《在华日人反战运动史略》一书第74页、75页中写道:“1942年后,冈野进秘密潜入敌占区,进行了考察,与日本占领区的有关人士有所接触,并赴有关敌后抗日根据地,检查了各反战团体的工作,于1943年5月回到延安。”野坂参三来华期间去过华北敌占区或敌后根据地吗?王庭岳的说法值得商榷。

   关于野坂参三来华后的活动,在报纸、著作中甚少记载。1943年5月31日延安《解放日报》第一版发表过一则新闻。

  [全文]

  也谈平型关战斗的两点史实 王人广

  关于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战斗的史实,袁旭在《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第2期刊登的《平型关战斗与百团大战若干史实的考订》一文中作了考订,这是很好的。从近年来出版的几种抗日战争史著作看,有关平型关战斗的史实,诸如对敌情、战斗经过、战果的记述与评价,大体上是一致的,我认为基本上也是正确的。关于一一五师伏击与消灭的日军人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以下简称《党史》)。

  [全文]

  读《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有感 朱世良

  《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一书(以下简称《抗联史》),已于1991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部分史学工作者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已经陆续推出一一批有关东北14年抗日武装斗争史著作资料,其中包括《东北抗日义勇军史》、《东北抗日义勇军人物志》、《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以及东北抗联第一至第十一军军史、人物传记和论文集等二十余部,共400余万字。

  [全文]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介绍 世 军

  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中国抗日战争史》,是列入国家社科“七五”军事学重点课题的一个项目。此书分上、中、下3卷6编36章,约150余万字。目前上卷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为广大读者见面。研究中国局部抗战阶段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是这几年受重视的题目之一。

  [全文]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几种抗战史著作 维 木

  [全文]

  上海市纪念一二八抗战6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陈麟辉

  为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60周年,弘扬中华民族正气,1992年1月中旬,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市历史学会联合举行一二八淞沪抗战学术讨论会。会议收到论文35篇,与会40余位学者围绕蒋介石、国民党与一二八抗战,一二八抗战期间的民众抗日爱国斗争及一二八抗战的意义与启迪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上发表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全文]

责任编辑:智轩 最后更新:2021-01-16 14:45:1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1期

下一篇:《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