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风雨中的国立四中:躲轰炸、扛饥饿,流亡千里入川上中学
2017-05-08 10:16:50  来源:成都商报  点击:  复制链接

1945年7月,国立四中“冲锋号”剧团演出《雷雨》的剧照

  国立四中是1938年3月在陕西安康成立的,主要接收察哈尔、绥远和山西战区的流亡学生,学校成立半年后,因生员激增,出现了教学设备不足、生活供应不能保证等一系列问题,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1939年夏天,安康又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蝗灾。根据安排,国立四中全体师生溯汉江、越秦岭、跨剑门,披星戴月,于1939年10月抵达阆中。

  在当时,全国先后建有三十九所国立中学,其中有十一所放在了抗战大后方四川,国立四中只是其中的一所,让我们从国立四中的故事中,走进那段峥嵘岁月吧。

  本期协办单位:

  南充市档案馆

  合作撰稿:肖飞

  四川省档案馆 吴志中

  南充市档案馆 胡剑

  一要活着二要读书

  抗战时期的国立中学为远离敌人炮火,躲避敌机轰炸,大都设在偏远地区,学习和生活环境很差,只能是因陋就简,勉强维持。校舍一般借用祠堂、庙宇和空旷柴房。教学设备也只能用“简陋”二字来形容。图书资料、实验仪器、生物标本堪称“凤毛麟角”。

  当时所用教科书多是用乐山嘉乐造纸厂生产的嘉乐纸印刷,这种纸色泽褐黄,字迹难辨,又因纸脆容易破损而不耐翻阅。即使这样,一本教科书往往是一届生用了传给二届生,再传给三届生……有些学科甚至连课本也没有,学生只能手抄讲义。做作业的竹纸(草纸)薄如蝉翼,只能用铅笔轻写,时间稍久,字迹便模糊不清。若使用毛笔,则墨透纸背,污染桌面。晚上校舍一片漆黑,只有教室中闪烁着微弱的灯光,那是自习课点的菜油灯,两人或四人共用一盏,灯草顶端发出的萤光如豆。

  因长期抗战,国力困乏,教育部只能对流亡学生实行低标准的全公费教育制度。以口粮为例,初中生每人每月两斗一升糙米(折合31市斤粗粮),高中生每人每月两斗三升糙米,另有少许菜金。一日三餐,两稀一干,实难果腹。

  由于营养不良,又缺医少药,各校均有多种疾病流行。有时上课铃声已响,虽在夏季,患病的学生仍然披着破棉袄,蹲在墙角,瑟瑟发抖,那是正在发疟疾(打摆子)。有的学生走路叉开双腿,行八字步,浑身瘙痒不止,多半是疥疮发作。也有的学生消瘦、苍白、乏力,每天午后脸庞泛起红潮,且咳嗽不止,这是患了肺结核,当年称为痨病,那个年代得了痨病就算判了死刑,逃过此劫的很少。有些学生每到夜晚,双目不明,经常碰得头青脸肿,那是因营养不良患了夜盲症。

  南腔北调精神充实

  阆中虽然属于大后方,但也并不安宁。1941年7月至8月,日寇先后出动飞机66架次,对阆中进行了四次轰炸,炸死平民217人。为了躲轰炸,学校有时不得不把课堂临时设在树林里。

  国立四中本来是一所中学,可阆中本地人一直把它称为“四中大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四中迁来阆中之初,教育部供应给学生的口粮常接济不上,一次,几个饥饿难耐的学生,忍不住到学校附近农户的地里去找了些地瓜充饥,被农户发现。事情闹到学校后,校长请来那位农户所在地的一个绅士。这位绅士看到简陋的校舍和忍饥挨饿的学生,又看到一幅学生写的对联“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他问道:“学生们饭都吃不饱,怎能大着肚皮容物?”校长说:“这些孩子远离故土来到阆中求学,不大着肚皮容通古今事物,将来怎么报效国家?”这位绅士有感而发:“国立四中真是大人之学!”后来,阆中人便将国立四中称为“四中大学”。

  流亡到国立四中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地域不同,口音也不一样,所以整个校园到处是南腔北调。但这些不同籍贯的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他们的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在生活清苦、功课繁重的条件下,同学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课余时间自动组织起来,成立文学社、木刻社,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更多的同学加入了歌咏队、戏剧社,他们高唱抗战歌曲,排演进步话剧,使校园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当年校训依然保存

  国立中学的教师,多数是战前各省、市中学资深的教育工作者。当时的国立四中,聚集了国内许多优秀教师,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们投身于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抗战期间,在国立四中毕业的高中生有798人,初中生860人。书法家赵蕴玉、原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等,都是国立四中的校友。

  1944年秋,国民政府号召全国知识青年从军抗日。于是,国立中学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热血沸腾,积极响应,纷纷投笔从戎,杀敌报国。当年,国立四中就有96名男女学生从军。

  1945年8月,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全面抗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立中学复员办法》,所有的国立中学都在当年秋季以前复员,并给学生分别颁发了毕业证书、转学证书和返乡路费。1946年4月,国立四中正式撤销,在校师生各自返回原籍。自此,国立四中的历史宣告结束。

  如今的四川省阆中市东风中学里,国立四中校训“学习”“奋斗”的两扇红色大木门、学生宿舍、阅览室等老建筑,还完整地保留着。

  国立中学

  抗战时期的特殊学校

  国立中学是在抗战爆发后才出现的,此前,公立中学都是由地方政府管理,为省立、市立或县立。抗战兴起,大批青少年学生流落大后方,国民政府遂在内地设立了国立中学。

  最早成立的国立中学都是以学校内迁所在省冠名,如国立湖北中学、国立四川中学等。后来,由于沦陷区的继续扩大,一些学校再度内迁。另外流亡学生不断增加,又成立了许多新学校。于是,教育部决定国立中学不再以省、市来命名,而按成立时间的先后顺序,以数字排序命名。共排序成立了二十二所国立中学。

  比如国立一中,即国立河南中学,先在河南,后迁陕西。国立二中即国立四川中学,当时设在合川,主要接收苏、浙、皖、沪等省市流亡学生。国立三中,即国立贵州中学。

  当时设在四川的国立中学还有国立四中,学校在阆中;国立六中,学校在绵阳,并在德阳、罗江有分校;国立十八中,设在三台县。此外,还有江津的国立九中、十七中,长寿的国立十二中,荣昌的国立十五中,永川的国立十六中等等。

  除这二十二所以数字排序命名的国立中学外,还设立了国立女子中学、国立华侨中学等,加起来前后一共成立了三十九所国立中学,而作为大后方的四川,一共有十一所国立中学。因为是特殊时期,国立中学办学条件参差不齐,规模有所不同,抗战八年,各国立中学克服敌机轰炸、经费不足、设施欠缺等等困难,每年春秋两季滚动招生,招生数字无法精确统计,估计总数当在20万人以上。邓稼先、贺敬之等名流,都曾就读于国立中学。

  八年全面抗战,风风雨雨,磕磕绊绊,广大师生同舟共济,渡过时艰,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5-08 10:21:3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从战火中走来的国立四中

下一篇:国立四中在阆中的岁月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