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铁岭)李亚魂
2019-03-16 09:33:04  来源:我们爱老兵网  点击:  复制链接


 

  (采访人员及时间:徐则林,2011年6月30日)

  姓名及出生年月:李亚魂(李开禄),男,1927年八月初五

  部队番号:新6军新22师64团通信排准尉

  地址:辽宁省昌图县(籍贯:四川省乐山)

  一九四二年冬李老从乐山被送往云南昆明空运至印度汀江,后又乘火车被送往印度朗姆伽,编入中国驻印远征军第二十二师六十四团通信排(排长叫李啟昌)。一九四三年开始受通信兵训练,其中,曾被派送至在设在朗姆伽的美国通信学校受训三个月,归队后被编入通信排总机班。一九四四年春,随军到雷多受森林战训,这时任通讯上士。不久,开赴缅北战场,开始参加反攻缅甸的抗日战争。一年多里,曾参加过孟关战役,抢渡孟拱河,密支那大会战,为包围日军迂回敌后随军偷渡缅甸伊洛瓦底江等大小战斗,直至全歼缅北日军后,于一九四五年夏才随军回国空运至湖南芷江参加增援湘西的抗战(这时被调升为准尉),直至八一五日寇宣布投降。以后,又随军参加接收南京、上海后至东北。退伍复员后入长春青年中学就读。

  附:现在台湾联系的远征军同学:高震乐(新竹) 赵世五(高雄) 谈庆冰(现名谈宗昌,台北)

  补充:一九四六年秋考入沈阳辽东学院新闻系;一九四八年考入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

  1942年冬,在军政部第34补训处报名,15岁从军。经川、黔入滇,飞赴印度汀江,转至蓝姆迦,编入驻印军新编第22师64团通信排。

  1943年,接受通信兵基础训练。后派至美军通信学校受训,归队编入团部直属(通信排)总机班。1944年春,赴雷多接受森林战培训,任上士。

  1944年2月起,全程参与、见证新22师的缅北胡康、孟拱河谷之战。

  1945年春,随新22师奉调回国,晋升64团通信排准尉。经云南沾益空运到湖南芷江,调任新编第6军军部输送连,任司书。

  1945年起,随新6军赴南京、上海受降。

  1946年退伍复员,入国防部(长春)青年中学就读。秋季,考入辽东学院新闻系(沈阳)。

  1949-1950年,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北京)。毕业分配至辽宁锦州、昌图等地任教。

  1957-1979年,划为右派,先后在辽宁、四川乐山接受管制。

  1979年平反,返回昌图县双庙子镇中学任教,1991年退休。

  我的诗书童年

  1927年八月初五,我生于四川乐山,家住市区邻江的学道街。我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姐、兄各1,下有弟、妹7人。我原名李开禄,兄弟四人取名“福、禄、寿、禧”,姐妹四位名“贤、明、淑、云”。(注:李老的大姐童年夭折,其余兄弟姐妹之名,由大哥李开福之子李晓军补充)

  我的童年,家境殷实。父亲在乐山经营亚细亚火油,是哥老会“仁”字辈的袍哥。民国时期,乐山基本每家每户都要入哥老会。特别是生意人,以求庇护。乐山袍哥按“仁、义、礼、智、信”排辈,有事就找高字辈的袍哥大爷解决。

  我的外公白蔚然,乐山名医。白家原籍江西,祖上曾为御医。我出生后,因母亲缺少奶水,以米糊喂食长大,故自幼身体瘦弱。母亲虽是大家闺秀,但是厨艺有一绝,那就是酱肉丝。她的刀功很好,切的肉丝粗细均匀,和细面条差不多。

  爷爷有个拜把兄弟——袁瑞生,我们叫他袁二爷爷。他是亚细亚火油的四川总代理,商号就开在成都春熙路。父亲从事的生意,相当于他的乐山分公司。他来乐山,必吃我母亲亲手做的酱肉丝。还记得成都到乐山,开通第一条公路。来乐山的第一辆轿车,就是二爷爷的。那也是我第一次坐轿车,大开眼界。

  “我们的乐山”,大佛脚下的三江汇合,留下老人快乐的童年印迹。在我带去的电脑中看到这些照片,他问,青衣江水,还是这么绿么?

  二爷爷的儿子,我叫他“袁爸爸”。解放后(公私合营),听说他沦落到卖烧饼。二爷爷的女儿,我叫她“袁阿姨”,后来靠给别人织毛衣为生。二爷爷后来随另一个女儿生活,去了北京,在那里去世。

  长到五六岁后,家里聘请了一位前清举人,教授哥哥、我和族叔,以及相熟的十多个孩子。两三年里,我们熟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注:文图结合的少儿课本,类似今天的儿童专用书籍)和《论语》。

  还记得,每天早起后要练习毛笔字、打算盘。先生会在书页的段落里标记,要求我们早饭后即背诵,下午挨个检查。有时趁先生瞌睡,我们经常偷偷嬉戏。他若发现,就以惊堂木或镇纸之类,敲击提醒。放学时,课文若不会背,要打手心。第二天还不能记诵的,就要去“至圣先师孔夫子之灵位”前罚跪。

  先生不讲解课文,只要求背诵。现在回想,小孩的记忆力强,给你讲原理也听不懂。长大有了阅历,自然会明白。先生之母逝去后,他守孝离去未归。同学谈庆尧的家里,在乐山高北门外的过街楼附近,另请一位举人开设私塾,我转去又读了两年多。

  接触新学

  后来,家里送我去公信堂读新学。这所教会小学风纪、管理很严格,男女生分开,互相不能走动。男生部的校门,对着校场坝,女生部校门在铁牛门(注:现乐山市政府附近)。入学考试后,我就读三年级。还记得我的班主任罗清泉,主授国文和算术。他出自四川大学,很多教师都系川大毕业生。

  公信堂的课程,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常识和自然。我的作文写得好,经常被老师表扬。有年,乐山公园的中山纪念堂举办讲演比赛。我得了第三名,颁予我一部厚书和奖状。公信堂的外国主教,也送我很多书。那时不兴金钱奖励,父母对此很是高兴。

  小学时,我还加入了童子军,大概类似现在的少先队。发给各式红、蓝色的服装,价格不菲。主教和修道士们,会带我们去做周礼拜。听话的孩子,礼拜完毕后,会发给两块牛奶洋饼干。其实我不懂神道,就冲着这好东西,去了好几次。(注:乐山公信堂,为法国人利用赔款,于1900年创办的天主教教会学校。后毁于1939年的“819大轰炸”。1946年重建,解放后更名“泊水街小学”,现名“滨河路小学”。)

  四川那时,吸食鸦片成风。我家隔壁就有大烟馆。好奇的我,常去偷看、印象深刻。那些圆盘形的生烟土,外壳干硬、内里稀软。剪下一条,加水在铜锅里熬,化开后有些像巧克力糖浆。

  等到冒起泡,他们会用极薄而光滑的竹片刮起来。根据烟客需要,再换一个小竹片刮取、称重。再用一个小铁勺,挖下来在柴油灯上烤,烤热即填入烟枪上的小眼、吸食。鸦片熬制的时候,确实香满四溢。后来,母亲不许我去看,说是闻多了,就会上瘾。

  初见战争阴影

  ——第1次遇险

  战乱,对我的一生影响太大。无论是军阀内战,还是抗日战争,或是后来。战争不仅残酷,更葬送了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你们这一代,生活单纯、快乐,体会不了这些。

  记得小时,21军(川军刘湘部)和24军(川军刘文辉部)打仗。乐山城外炮声隆隆,有几发炮弹还打进了城内。父亲在家里叠起桌椅、抵住门窗,再挂上棉被。想来老百姓真是可怜,这样的“防御工事”最多抵消些破片杀伤。若直接命中或房屋倒塌,又有何用?

  我们乐山,青山绿水,风景优美。青衣江、岷江和大渡河,三江汇合于乐山大佛脚下。记得江中,有水上邮政飞机停靠。它们要来的时候,我们喜欢守在江边,等它降落在水面掀起波浪,就跳进去冲浪,好不快乐。

  第一次近距离看见日本飞机,也是我第一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永生难忘。

  2009年,乐山市“819大轰炸”诉述团赴日本起诉,一位代表团成员绘制的纪念油画

  自从日军开始空袭成都、重庆,无论白天,还是月圆晴朗的夜晚,乐山城里经常拉响空袭警报。防护团也会挨家挨户来敲门,通知百姓撤到江对面躲藏。各家各户还准备了水枪(竹制唧筒,以人力抽空吸水,再手压喷射)和水桶。跑了很多次警报,大家都疲了,怕麻烦,懒得再跑。

  记得那是一个大白天(注:1939年8月19日中午),日本飞机真的来了。

  听见飞机轰轰响,我还坐在家门口数。1、2、3…..好多啊,有30多架。领头的飞机闪亮了一下,不知是信号弹还是什么。跟着,它们就开始俯冲扫射,扔下烧夷弹。我父亲的举动,算是救了我们那一片的街区。他把棉被挂在房檐上,用水枪淋湿。

  大家争着往河边跑,我和父母也走散了。到了江边,撤离的船刚开走不远。我跳进河里游,追着攀上船帮。到了河中央,很多人看见房子被烧,又哭喊要回去救火,船老大只好摇回去。日本飞机飞得很低,贴着江面和街道上空扫射,上面的膏药徽标都很清晰。这些回去救火的人,在河滩和街道上,被打死很多。

  乐山诉述团在东京,4000名无辜百姓的生命,如何安息?

  我跟着人群返回街上,一阵乱跑。旁边有个大人,好像是个乞丐,绊了我一下,两人一起摔倒。飞机扫射过来,他就被打死在我身旁,相隔一尺多点,我命大啊。

  日本飞机走后,大半个乐山城惨不忍睹。风一吹过来,火光冲天。后来,我曾听说。大轰炸那天,在相邻的福全门城楼上,曾出现过一个女人,她手拿红布和玻璃镜。一片混乱中,大家也来不及去想,她会是奸细,正在为日军导向、发出信号。

  (附:类似的记忆,现居重庆、原籍长沙的第10军3师师部报务员张恩泽,也曾给我讲述。衡阳保卫战期间,10军曾抓获携带红布和圆镜的汉奸。奸细以红布挥动引起低空飞行的日军飞行员注意,再以玻璃反光指引轰炸目标。张爷爷说,军部审讯后,直接将汉奸枪决。同样的器材和手法,说明日军在我后方,有相当体系的谍报组织。)

  我一个人躲回家,所幸父亲那个冷静的举动,只是房檐被烤糊。家里的米吃光后,我就去城里施粥的地方。每天3顿,每次1碗稀饭。那时也没见什么政府救济,多是大户人家出来赈灾施粥。没吃几天粥,父母就回来了。原来他们与我失散后,逃去河对面,住在王陵基的公馆。那个公馆有很多灾民,不过要与主人相识才接纳。(注:王陵基,1883-1967年,乐山县人。字方舟,川军元老,为刘湘、杨森前辈。抗战初期争夺四川省主席失败,后率第30集团军出川抗战,曾任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后任第7绥靖区司令,江西省主席和四川省主席)

  诉述团在东京法院前,揭露他们的所谓“圣战”。李爷爷说,我们和日本的血海深仇,不晓得要几辈子才理得清?!

  好男要当兵

  大轰炸之后,公信堂停办。我转到乐山县立小学,就读5年级。学校位于洙泗塘,学费较便宜。当时父亲酗酒,也抽大烟。虽然他后来戒了,但是家境开始变坏。母亲靠回外婆家,接济周转家里,维持生活。

  不久,县立小学也停办,搬到了城郊的棉竹铺。学校有个大祠堂,可以容纳我们四五百个学生。城里危险不能住,我们家也搬到城郊的杨家场。租了一间民房,穿过门口的树林,就是大路。我还养了好多鸽子,这个很好玩,我喜欢。

  每个周末放学,我要走20里路回家。从棉竹走到到铁牛门,过河到乌木场,再赶回杨家场。回家都天黑了,母亲会在我回家的路上,门口挂一盏灯,指引我回家。

  2年之后,我小学毕业(1941年)。考入乐山中学,那时乐山只有初中,高中要到成都去考。念完初一下半期,又不行了。动不动就跑警报、停学。我记得后来日本人还轰炸过一次,不过我们已经有了苏联飞机!(注:抗战初期的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那家伙长长黑黑的,我们喊它“乌棒”(注:乐山方言,乌鱼、黑鱼)。它们从成都起飞来应战,把鬼子飞机赶跑了,损失也不大。

  《国家记忆》收录的,新6军的娃娃兵,10岁。李爷爷说,这些战争孤儿,被营连级干部收养,留作了勤务兵,这就是照片的来历。这个眼神懵懂的孩子,也是他自己从军的写照。15岁的“小鬼”,日机轰炸,无书可念。“弱冠系虏请长缨”,正是这样。

  初二(1942年)开始不久,学校停学,家里经济状况更不好了。父亲的生意没法做,火油都靠进口。中国的海路都被切断了,拿什么来卖?(附:爷爷和我聊及至此,恍然大悟。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形势恶化,滇缅公路被切断,驼峰航线未开通,进出口贸易自然举步维艰。)父亲无奈改行做小百货,就在乐山牛华溪。(注:乐山著名的麻辣烫,就源自牛华。后在成都发扬光大,美名其曰“串串香”。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候德榜,抗战时期在此发明了著名的候氏制碱法.)

  后来,父亲迁回河街头,做茶馆生意,住家还是在杨家场。我在茶馆里,接触了不少“抗日救国”的号召宣传。街上贴了很多标语,诸如“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岳武穆精忠报国”。那时年轻气盛,一心想效法岳飞,做个民族英雄,疆场效命、报效国家。

  我听说,乐山在招兵,要去外国打日本人!同学们也已走了不少,我就瞒着家里去34补训处报名。等集中了百十来人,我们就坐船去了合江,经过茅台镇,到了贵阳,再到昆明。记得那时中国物资缺乏,我在贵州坐过烧木炭的汽车,上坡还得下来推。

  我们同行的队伍中,有几个士兵患上痢疾。有个庸医给他们灌肠,不杀菌消炎,这能有什么用?又不是食物中毒,不起作用的。有的人奄奄一息,部队要赶进度,就拖出去扔在路边不管了。

  从四川到昆明的路上,我们吃得很差。按军政部的标准,士兵每天供应24两米。但长官们要吃空缺,炊事员们做饭的时候,还会偷米出去换烟酒。开饭的时候,班长们要先吃,等他们都吃饱了,再轮到我们,并不会照顾学生兵。到我们手上的时候,糙米饭也不够吃啦。

  再见,我的亲人

  到了昆明巫家坝,我们集中在机场礼堂体检。还注射了鼠疫、伤寒等疫苗,总共打了3针。我们在礼堂打地铺,地下铺的稻草,好多虱子。那不是跳蚤,也不是臭虫,是虱子,爬得嗦嗦响。我把发的军饷(法币),兑换了2元多的卢比。1卢比等于16便士,1便士类似于我们的1角钱。1便士等于4安南,1安相当于1分钱。

  在昆明之后,我给家里第一次写信,交代我的去向。这一去,再见我的家人,就是1962年,相隔20年。

  我们去印度前,昆明民众组织有慰问团,代表处就设在机场旁边。按照新兵名单,盖章确认后,我们可以去代表处领取很精致的糕点。我后来的排长李启昌,当时正从中央军校16期毕业,他是河北籍的流亡学生。来的时候已经是少尉,他一直很照顾我,对我后来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启昌说,你年龄小、懂礼貌、会说话,你去领,他们看到你会更同情些。那时我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不到百斤。我便去了,慰问团的人问我:“小鬼,你也要去?”不仅按名单每人1袋,果真还多给了我4、5袋。

  我们每人还发了1个呕吐袋,赴印士兵临时分成若干小队,每小队大约40来人,指定一名军官带队。第2天,由机场联络官带领各个小队去机场准备登机。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42年11月21日,下午2点左右,我们列队检查,等待登机。

  美国军官来了,重新核对人数,并逐一检查注射证。轮到我,那位美国军官认为我很瘦小,不让登机。李启昌英语很好,他去解释沟通,大意是说:“你别看他个子小,他才15岁,还会长个子!”美国人笑了笑,这才同意我上飞机。当时我很是不满,“打鬼子,你还不让我去!?”

  飞越驼峰——第2次遇险

  我坐上飞机,心里异常高兴,当抗日英雄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了!想着想着,飞机发动了,滑上跑道。这是一架双引擎运输机,没有客机那样舒适的座位。只有紧靠两侧窗户的两排铝制长凳,每排能坐20来人。中间空处,可放行李,但谁也没有行李。

  飞机冲上蓝天,盘旋一周后进入航线,一直向西。初次坐飞机,我处处好奇、事事新鲜。这里看看,那里摸摸。虽然已经下午,仍是阳光灿烂,一片蓝天,偶有几片白云擦肩而过。如置身云雾之中。有时好像飞机在云海上浮行,很有做摇船的漂浮感。时间过得很快,一会就感觉夕阳西下,这时正穿越在驼峰之中。

  飞机在山峰间来回穿梭,十分平稳。机外风光更是迷人。座座山峰都是白雪皑皑。落日夕照,银光绕眼。不是谁惊叫了一声:“你们看,那就是埃菲尔山峰(即珠穆朗玛峰)!”

  我学地理时,就听老师讲过那是世界第一高峰。虽然很远,但它的峰巅我是一览无余。凭感觉飞机的高度好像只在山腰下穿过。除有一部分人晕机昏昏欲睡外,我们都在注视着他,像一把银白色的宝刀,穿破云层直刺蓝天。环顾四周诸峰,太矮了,大有一览群山之感。

  第一次见到完整真实的C47,却是在棒子的韩战纪念公园。国内我只见过博物馆的残骸,这些飞机,搭载着无数热血青年和他们坚强的信念去远征,“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夜幕降临,我们开始着急了。原来听说下午6点30分左右,就能到达印度汀江机场。天都黑了,满天星斗,怎么还没到?有人突然惊呼:你们看飞机翅膀下喷火了!当时机上的所有人都吓傻了。

  这时飞机开始颠簸,引擎发出喘咳般的巨响,机身也在颤抖。驾驶舱的门突然打开了,我看见3位机组人员,2位年轻的坐在驾驶台上。年纪较长的美国人,正拿着报话机大声呼喊(他可能是报务兼领航)。李启昌询问才知道,飞机迷航,与机场失去联络,燃油也快用尽,正设法找到航线。

  不一会,正副驾驶离开座位,拎着1个小包、2个小型探照灯走出驾驶舱。来到了机舱门前,飞机由年长的领航员驾驶。他们用板钳迅速拧下螺丝,两脚踢开舱门,拥抱着跳伞离机。全机人惊恐万分,一阵阵狂风像万把钢刀一样,经舱门直接吹进来,脸立刻冻得失去知觉。大家以为驾驶员都跳伞逃生了,我们必死无疑。

  可能是我年幼,对死亡没什么感觉。我尽力地挪向驾驶舱,靠近驾驶门,看飞行员控制这个脱缰野马。那2位飞行员跳伞约20分钟后,飞机似乎在下降,并且平稳下来。我转身向窗外望去,远远地看到2条红、绿、黄的三色彩色灯光带。哦,那就是机场的跑道。机舱里的灯突然亮了,驾驶员回头向我们点了点头,划了个十字,又举起右手用手指比划着V的手势。

  飞机刚停稳,几辆吉普车迅速靠拢。跳下10几个美国军官,爬上飞机。也不顾当时的狼藉和呕吐物,一起涌到驾驶舱前。将驾驶员搀扶下来,抬着他上车迅速离去。整个机场黑洞洞的,静得害怕,大家刚从梦中惊醒,为什么没人来管我们呢?

  这是自乐山大轰炸之后,我第2次死里逃生。

  遗憾的是,我不知道那架飞机的编号,也无从知晓跳伞下去的2位飞行员,后来是否被营救生还?年长的驾驶员,后来怎样?他们跳伞不是为了逃生,而是到地面用灯光信号指挥飞机航向。多么值得敬佩的美国飞行员,为了拯救全机人的生命,舍身取义!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注:第2次遇险经历,是在老人自己撰写的《驼峰脱险记》上编辑,有删减。)2000年6月9日,我曾写诗,纪念这段经历。

  驼峰之叹

  驼峰深谷遗白骨 异域他乡为游魂

  甘洒热血驱倭寇 如今盛世谁悼问

  来到印度

  我们在汀江机场降落后,黑夜之中,又饿又冷,满机舱都是呕吐的秽物,真是狼狈不堪。一直熬到第二天,早晨七八点的样子,美国联络官,和接兵的中国军官们来了。他们带着我们去领装备,衣服鞋袜就堆在地上。我们全部脱光,什么都不留,一把火全烧了。再去相邻的水塘洗澡,天冷啊,但全部都必须洗。

  还记得,我领到了咔叽布的军便服、胶鞋、毛衣、灰色短袖线衣、毛毯、线毯和内衣,全是新的。还特别发了一支硫磺软膏,因为同行的人中,不少人患有疥疮。

  清洗整理完毕后,发给我们牛肉、米饭和汤。那是油煎的新鲜牛肉,好吃的很!印度的米粒很长、很大,但香味不如中国的好,这也是我从军以来吃的第一顿饱饭。饭毕,我们每8个人住一顶帐篷,里面是木板床。

  大约一周后,等身患疥疮的人康复后。我们集中乘坐火车,印度的火车车厢每节都是封闭的,不像中国的可以互相联通、走动。我那时也不知详情,看其他战友们都挤到前面的车厢。我就专门挑了一节没人的车厢,后来才知道,其实这一节,是给军官或贵宾乘坐的专用车厢。可能是我大摇大摆、满不在乎地上去,车厢服务员也不明就里,把我当做了军官吧。

  印度的东西好便宜,我在昆明换的卢比派上了大用场。仅需1安(1分钱),就可以买好大一串香蕉,或者1瓦罐牛奶。火车开到了恒河边的都不都玛(注:老人口述原为“东不东玛”,此处按史料出版物中常见的译法),那里有很多贵族别墅,我印象深刻。下车的时候,我的香蕉都还没吃完,就分给了其他战友。到了晚上,我还溜出去,到恒河里面洗了个澡。

  史迪威、梅里尔,老人多次在前线遇见他,美国将军对中国士兵的爱护,让他记忆至今。

  在这里,我们换乘大火轮,坐船坐了一天。上岸后再转汽车,运到了蓝姆迦。这里据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人修筑的战俘营。我们去的时候,水泥台上有裂缝,砖木和床板都有风化、虫蛀的痕迹,看来已建成不少时间了。

  直到蓝姆迦,我才被正式编入驻印军新22师64团。我们领到了衣服、蚊帐、绑腿和英国大皮鞋。这鞋子又大又重,我们叫它“伦敦鞋”。我所在的通讯排,直属团部。排长就是一路很照顾我的李启昌,他在黄埔学的就是通信专业。

  排里连同官、兵和炊事员等,满编是70人。除了排长,还有一位通讯机佐(少尉,相当于副排长)。机佐主要负责设备器材的管理和维护,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专业士官。

  通讯排的文书,原是一位参加过第一次入缅,从野人山回来的贵州老兵。他后来生病,整个人浮肿,被送去医院,再也没回来。估计他病逝在了医院吧,所以我还代理了几天的上士文书。

  你提及的新6军的娃娃兵,特别是那些10岁左右的,好多都是国内带过来的,因为抗战而家破人亡的穷苦孤儿。营长、连长们收养他们,带去部队,留作勤务兵。《国家记忆》里面那些娃娃,就是这样的来历。

  蓝姆迦整训

  到印度,到蓝姆迦,是我第一次出国,军营里的整训和生活,充满了新奇和乐趣。我们的整训,是由美国教官来指导,但他们主要负责通讯器材、设备的使用和实践指导。

  记得我们营部有个翻译官,是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名字我记不得了,他文绉绉的,戴着眼镜。在后来的战斗中,大学生的军事技能是不行的。我经常帮他搭床、挖掩蔽部,所以私交不错,他教了我不少英语。后来他在战斗中受伤,撤到后方,就再也没见过。

  军事操练,除了常规的队列训练,还有单杠、双杠等器械操。我最头痛的是木马,年龄小,力量和身高都不够,跳不过去呀!排长跟在后面,督查我们的训练情况。跳不过去的,就在屁股上敲一下。哎,我也记不得被打了多少次屁股,总算跳过去了。

  通信兵架设电线,经常需要攀爬,这个训练科目就是我的强项啦!本来腰上是要系保险套,脚上穿一个有尖铁钉的爬杆器。这些我就不用啦,小时候我就很会爬树。爬这些,我动作快得很!

  还记得排长有本小册子,新22师的《小部队战术讲话》。这是师长廖耀湘以他的法国军校留学经验,结合中国军队的实践,编制的班组和单兵轮训的指导方法。不过这个册子,主要针对步兵小组的训练,排长那里才有,我们少有接触。

  (注:在《同一面战旗下》/邓贤,原新22师64团参谋师临先的回忆中,曾提及这本小册子。书里注明师的职务为64团参谋长,在与李老核对时,他提出异议:参谋长是师级干部,军衔是少将。64团的团级干部,只有团长、副团长,未设团参谋长。团参谋,一般由中校团附兼任。作战时,师部有时也会从师部参谋处抽调参谋,派到团里协助工作。由于原书为邓贤主编,老兵口述多由他的学生完成。个人认为,李老的说法更符合军队的编制、职级和专业划分惯例。)

  作为通信兵,在各种地形、气候条件下,架设、接驳电线,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技能。我还记得我们专业的“蛇口结”,断裂的电线接驳,是要把铜丝剥出来,两端上下穿过,有点像系鞋带一样,必须要打个结。而不是简单地,两股铰接就了事,这是不行的。

  我们也学习了野外生存技巧,通信兵作业必须知道方位。找方向,可以看石头上的青苔。印缅向阳的东南面,是不会长苔藓的,只有背阴的一面才有。白天的阳光,夜晚的星星,也都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位。

  接受这样的基本训练,大约有3-4个月。1943的4月左右,驻印军总部从各师、团抽调通信兵,送去美军通讯学校学习,我也在其中。在美军学校里,我们主要接受有线、无线通讯,还有器材维修培训,学习时间大约也有4个月。

  相比那些基础训练,美军训练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我不仅学习了无线电的收发,电话机、耳机、交换台、步话机的使用和简单维修,还学会了旗语、空投联络布板的方法。特别是布板技术,这是后方的飞行员与通信兵才知道的机密。

  老人在饭桌上,用纸巾示范白布板的符号意义。这个四角,表示空投场所在的边界标识。下方的符号,用于空投场周边。竖立箭头表示方向,横着的3条,表示300米。为了保密,这些符号只被通讯兵和飞行员掌握,且随时有变化。

  布板的符号和排列方式,都有专门的讲究。否则,被日本人学去了,岂不帮了倒忙?每隔一段时间,布板方式就会修改、调整。有了变化,也只告诉通讯排。在后来的丛林战中,布板联络,在补给、运送伤员、情报传递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受训结束后,我调回团部直属的通信排总机班,先后任中士、上士。总机班是串联师与营连的通讯中转站,开战之后,我就跟着团部行动。通信排的其他战友,就分配到营、连、排的作战单位中,通过电线与我联络,传递指令和讯息。

  1943年底,部队集中到印缅边境的雷多森林中,学习森林战。步兵学习丛林搜索和战斗,我学的作战技能,和以前都差不多,主要是适应丛林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19-03-16 09:34:2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锦州)张世玉

下一篇:(铁岭)范俊才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