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下邳二记——禹王山抗战遗址和圯桥张良遗踪  
2019-01-28 14:02:25  来源:作者:胡春雨  点击:  复制链接

  缘   起
 

  戊戌之末,春节将至,余公出邳州。今之邳州,古之下邳也。下邳素为徐淮名都,相传夏时车正奚仲始封于此,及春秋时宋襄公筑城,城邑乃兴,战国时遂为齐相邹忌封邑,由是名下邳。然则古城之由来久矣!

  及汉时,下邳遂为东海郡、徐州刺史部治所,为中原水陆通衢,其都邑之雄、人物之盛可知也。然徐淮之地,素为兵家所争,数千年来,龙吟虎啸,吐纳风云。汉初,韩信王楚,都下邳;汉末,魏之武帝、蜀之先主,及骁将吕布,相与驰逐下邳之郊。至若关公降汉不降曹,魏武擒吕布于白门楼,既经三国之演义,素为妇孺所熟知,皆此地也。

  康熙间,郯城大震,黄河决堤,下邳遂湮。治所辗转迁至邳州,故址遂为今之睢宁县古邳镇。余钦慕即久,乃乘间游览,途中观感,聊作笔记。

 

  抗战遗迹: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公园

 

  战争与和平,总是在徐淮大地轮番上演,留下了最精彩、最宏大、最惨烈的民族记忆。在保存中华民族五千年国脉的抗日战争中,邳州大地同样留下了最光辉的印记。随着抗战记忆的恢复,渐为世人所知的禹王山抗日阻击战,就发生在邳州境内——在它北面不远处,便是大名鼎鼎的台儿庄。自西南边陲慷慨赴难的滇军将士,以累累忠骨,在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上,树起了永久的丰碑。

  禹王山,名字里透着大气。但当身临其境,才发现禹王山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丘:海拔只有一百四十六米,隐隐隆起在宽广的淮海平原上。战后,小小的山头足足被炮火削平了两米。这里无险可守,在现代战争中不啻生命的禁区。徐州会战后期,四万滇军将士以此为核心阵地,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不可逾越的长城。面对飞机、坦克、大炮武装起来的倭寇精锐,死守二十七日,死死挡住了倭寇的攻势,掩护第五战区六十万大军杀出包围。这场阻击战,为保存有生力量、布防武汉会战,迎来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奠定了重要基础。

  抗日战争,始终是一场穷国弱国的军队,以穷国弱国的武备进行的抗争,注定了战争进程的极端惨烈与艰难。面对敌强我弱、我大敌小之势,局部的胜败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挫败倭寇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赢得持久抗战的大局,让广阔的中华大地成为倭寇无法脱身的陷阱。中国军民正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斩获了最终的胜利,杀开了民族重生的血路。每一步,都是累累的尸骨。

  就在阻击战不久之前,平津失守,京沪沦陷,整个中国东部的精华地区,在半年内沦陷殆尽。南京大屠杀的血海还在流淌,淞沪会战、忻口会战,数十万将士的忠骨还未冷却。中国被打跨了吗?中国人被吓倒了吗?战争是刚刚开始,还是即将落幕?处于南北夹击的第五战区,为战争的走向作出了最响亮的回答。来自各个省份、原属不同派系的将士,愈发斗志昂扬,愈战愈勇。在北线的临沂、南线的淮河,倭寇的攻势被纷纷挫败,中路滕县、台儿庄一线,我军赢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但在这场中日生死对决中,更惨烈的牺牲仍在前面。

  全面抗战爆发不久,云南省主席龙云将军与其他省份一道,在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国务会议上主动请缨,将滇军主力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共赴国难。在当时的条件下,滇军的装备相对较好,配备了部分法式装备。徐州会战后期,这支队伍在关键时刻被用在了关键地点,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们来自云南起义伟大的地方……弟兄们用血肉争取民族的解放,发扬我们护国、靖国的荣光……云南是六十军的故乡,六十军是保卫中华的武装!”一首军歌,用最深沉的豪情,用最朴实的语言,唱出了滇军与云南人民的精神与光荣。在禹王山战场上,滇军将领身先士卒,死战不退,近一万四千云南健儿战死沙场,却始终未被打垮。无论来自哪个兄弟民族,为了共同的中华,将士们早已视死如归,生生将一万二千余倭寇消灭在复仇的枪口下!在当时的武备条件下,如此接近的伤亡比率,足以让国人在伤痛之余感到欣慰。

  “时穷节乃现,岁寒知后凋。”中华民族的精神,总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种伟大的力量,就是历经五千年沉淀,抟聚成的巍巍国魂。早在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之初,孙中山先生便以民族主义相号召,唤起国民精神,拯救国家危亡。当民族精神觉醒的时候,汇成了不可征服的力量。这种威武不屈、舍生取义、艰苦奋斗、抗争到底的抗战精神,注定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财富,也必须融入到民族的血液中。

  历史不容戏说,也不容淡忘。而今七十年过去,正是这场战争的胜利,为今日的复兴之局奠定了基础。抗战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团结就是力量,和平需要保卫,国富才能民强。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只有坚决维护统一稳定,抓住历史机遇,聚力于全面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与伟大复兴,才是对抗战精神的最好继承,才是对无数先烈的最好告慰!

 

  张良遗踪:圯桥留侯祠

 

  邳州之旅,余于公务之暇,先登禹王山,夜宿古邳镇。次日拜谒留侯祠,欲访白门楼不果。盖两千年前古迹,久已湮灭难寻,以古镇之力,未暇复建也。

  昔秦政酷烈,留侯以五世相韩故,弟死不葬,悉以家财募勇士,椎击秦皇博浪沙中。事虽不果,然则勇毅果决之气可知也!遂变姓名,亡匿下邳,于是有圯上老人遗履之事,为千古佳话。后人建留侯祠于桥外,内有张良殿,奉留侯坐像。祠外重立李唐至民国以来碑刻数方,皆历代贤达之题赞也。古城湮灭虽久,唯留侯之遗踪不朽,其文化香火之永存欤!余钦慕已久,故夜宿古镇以求之。

  当是时,以留侯之素抱奇气,而老人必先摧辱之者,何哉?盖留侯虽有大志、怀抱美质,若成大器,必先折节以自牧,而后可与有为也。故老人以为孺子可教,而授以兵书。老人其隐者欤?其鬼物欤?要之,虽有兵法要道,非得其人,不能平定天下也。

  故圯桥之事虽微,诚留侯一生之枢机也!以其善忍、善谋,有以抑其怫郁不平之气,苦心焦思以求之,由是博通韬略,洞悉情伪,达于刚柔进退之机,运筹帷幄之中,佐高帝平天下,留侯之功居多,卒与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千秋已降,令人仰慕不已。余登张良殿,观其楹联曰:“拜黄老得天书,善谋善忍;雪韩耻兴汉业,能屈能伸。”又云:“若论项羽千声鼓,还逊张良一枝萧。”可谓善言矣。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9-01-28 14:08:3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第四十军39师115旅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揭碑仪式现场

下一篇:一页历史 两处胜地——南京诺那塔庙与庐山诺那塔院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