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夹江纸:一段不拿枪的抗战史
2017-05-18 10:01:13  来源:搜狐历史  点击:  复制链接

  一、战时纸荒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入中国,中国的纸业重镇大都沦陷了。

  这个时候,四川夹江纸业站了出来。这是全民抗战中的一部分,是夹江人的荣耀时刻。他们生产的手工纸除了书画纸外,大量用作新闻、出版用纸。蒋介石对此事表现出了未雨绸缪的预见性,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颁发训令:“据纸业公会黄永海等呈,以土纸破产,恳请迅予救济,以维农副等情……查所称各节,尚属实情,自应予以救济,免致十万农民生计所失。”

  1937年10月,国民党政府就把首都迁到了重庆,四川成了抗日的大后方,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地200多家报刊、通讯社,38所高校,还有多家出版机构,都需要大量而稳定的纸张供应。

  1940年5月迁入四川的印刷企业有12家:京华印刷所、时事新报馆、楚璋印刷所、上海印刷厂、文华印刷所、华丰铸学所、申江印务局、生活书店、汉光印书馆、时代日报社、振明印务局、丽华制版所。(《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上集,1394页)

  迁入四川的造纸企业则只有3家:谌家矶造纸厂,又名“建国造纸公司”,入川后设厂址于成都;中元造纸厂,入川后在宜宾设厂;龙章造纸厂,设厂址于重庆。3家工厂内迁设址的经历艰辛备至。以龙章造纸厂为例:1937年,上海失守前夕,龙章造纸厂分成10组船队内迁,共雇用民船46艘,装载机械、物资1200余吨,1至6组到达武汉,7至10组被日军胁迫返回。1938年6月,武汉形势危急,该厂雇用木船16艘再迁四川,被日军沿途轰炸,到达重庆时,只剩两个烘缸。1941年该厂勉强开工,年产各类纸张1200吨,其中新闻纸仅200吨。而同期夹江土报纸、粉报纸(漂白后的土纸)年产量为2320吨。此外,1939年春,王云五等在四川乐山创办了川嘉造纸公司。印刷厂和造纸厂在数量上,前者饱和,后者严重不足。

  ▲古老的夹江造纸作坊

  当时机器造纸业落后,文化抗战显然面临“弹药”不足的困境。

  四川省派了专员梁彬文前往夹江督促纸业生产,县长罗国钧更是四处查访、调运物资、发放贷款、组织生产。槽户(造纸户)们被调动起来了,河东马村、大路坎、迎江、漹城、黄土,河西木城、南安、龙沱、华头、歇马,十里八乡的村落间,像碉堡一样的篁锅冒起了青烟。

  二、张大千:艺术创作在抗战中井喷

  夹江造纸大户石子清此时因脑溢血英年早逝,这位在甲午战争中出生的槽户带头人,在日本又一次侵略的时候病故。他的造纸事业却因一个人的到来而发扬光大,夹江人因此而书写了抗战辉煌的特殊篇章,他就是张大千。

  1939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回到成都,为前往敦煌写生备办宣纸,可是他跑遍全成都,竟然买不到宣纸。

  现实就是这样,供应宣纸的安徽已沦陷,无纸可供。“没有纸,未必叫我去甘肃喝西北风吗?”这时有人提醒他前往夹江看看,1939年冬,他来到了夹江石子清的作坊。如今作坊原址保留着石子清造纸发达后建起来的两进四合院。正屋门楣上方书“大风堂”三字,是张大千先生的笔意。门左右有当代书法家书写的对联,道是:“纸乡已传千年史;书画可达万古情。”跨进正门,迎面是一堵照壁,照壁的后面放一巨大的书案。它的右边有一屋,十五六平方米,就是当年张大千住过的地方。

  ▲张大千在夹江时的居所

  石子清作坊的技术并不因石子清的去世而减弱,儿子石国良成了这家作坊的主人。张大千花了一段时间蹲窖池、看沤竹、捶竹料、上篁锅、辨帘纹、捣石臼、上纸榨、刷纸、切边角。

  技师们告诉他,夹江纸历史悠久,唐代女诗人薛涛的父亲曾经在夹江做过“南安驿吏”,跟当地人学会了抄纸。薛涛更是厉害,将胭脂木浸泡捣碎成浆,杂以芙蓉皮,加芙蓉花末,渗以云母粉,制成彩色的“薛涛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夹江纸“方细土连”被钦定为“供纸”,进入皇宫。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夹江宣纸“长帘文卷”被作为科举“进士试”试卷的专门用纸,每年贡奉10万张。

  ▲菩萨伎乐图(1941年,张大千以夹江所产之“大风堂造”纸临敦煌壁画)

  这一段辉煌的历史让张大千信心大增。但张大千发现,纯竹料制作的书画纸还是有三个缺点:拉力不够,绵韧性弱,抗水性差。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呢?

  有人提议在竹料中加入一些棉麻,寸把长,解决拉力和绵韧性问题,再配一定比例的白矾和松香,前者增加白度,后者增加抗水能力。这样,再重的笔,再浓的墨,都不会影响书画家汪洋恣肆的发挥了。

  试验了很多次,做出来的样品让张大千欣喜若狂。这种新型书画纸的诞生是书画家和造纸家们精密配合的结果,开辟了夹江纸业的又一新路。

  张大千亲自参与制作的这种纸名“蜀笺”,纸上有这两个字清晰婀娜的暗纹。两种纸幅,四尺乘二尺和五尺乘二尺五,云纹的花边,加上“大风堂造”字样,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书画纸。

  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诞生的书画纸“大风堂造”蜀笺,拯救了一位伟大的书画家。当他笔下保留下来276件敦煌作品的时候,历史突然发现,那是一位伟大画家创造力井喷的时期。没有夹江提供的“蜀笺”,这场战争还将蒙受另外一个巨大的损失。

  三、“土报纸”发出了反法西斯的最强音

  夹江纸,最有名,

  手工作得这样精。

  工人工资并不多,

  但是个个能养生。

  大女孩,十七八,

  两捆纸,背上压,

  弯腰向前走,

  脸面似桃花。

  汗珠粒粒似黄豆,

  不断连连滴地下。

  抬头长叹一口气,

  日寇不打倒,

  永生是牛马。

  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的这首诗写于1943年。当时冯玉祥为了推行他首创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去夹江视察,看到了夹江槽户们制作书画纸的艰难,看到了槽户运载书画纸的辛苦,百感交集之中,他用诗歌塑造了背着纸捆前行的年轻女孩的形象。

  1刀纸约6斤,冯玉祥笔下的青年女子背上的纸捆大概20刀,120斤左右的纸捆就这样被背出了山外,去了抗战的前线。

  再看看被激发起来的夹江纸业在抗战期间的发展。

  槽户由2300户增至5000多户,当时夹江15万人中,8万多人靠纸为生。当时四川全省纸张年产量为1.5万吨至1.8万吨,夹江抄纸产量最高时就达到1万吨,其中,文化、新闻、报刊用纸占总产量的85%。中国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出的最强音,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这8万多人用土法造的纸实现的。

  笔者2015年在夹江采访过的91岁的许世钦老人介绍说,当时为了生产报纸用纸,舀纸的纸帘都专门设计成报纸的幅度,纸帘的设计者一位叫薛义和,一位叫何兴源。

  在那个时期,《中央日报》《新民报》《新华日报》《天府新闻》《工商导报》《大公报》等主要报纸全部或部分使用夹江土制纸张。《大公报》在重庆创刊,创刊号就是用夹江土纸,后来日销售量10万份,成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大公报》的这份光荣因为有了夹江土纸的加入而增添了色彩。(《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16卷孔昭恺回忆录《旧〈大公报〉坐科记》)

  ▲冯玉祥的书法

  抗战时期的教材,也多为“未经漂白的夹江纸”(《成都报刊史料专辑》)。1994年4月16日,夹江马村“大千纸坊”举行隆重的揭幕仪式,时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韩邦彦深有感触地回忆道:“幼时学书法用的都是夹江纸,抗战时期读书的课本用的都是夹江纸,今天终于来到夹江,参观了手工造纸生产流程,这项工艺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夹江要把传统手工造纸这张牌打响,一定要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千年纸乡夹江》,23页)

  据廖泰灵先生介绍:1939年,日军轰炸了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造成该报缺纸印刷。《中央日报》一时买不到现成纸张,不得已,只好向《新华日报》借纸印报,以应付场面。《新华日报》也借此机会,向《中央日报》借用铜模浇注铅字。(《千年纸乡夹江》,76页)

  1941年二三月间,“军委办公厅关于抵制《新华日报》发行量猛增办法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往来函电”中,2月11日,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快邮代电,办四渝礼字第560号云:“中央宣传部鉴,密。据报:《新华日报》目前之销数,日达一万五千份,已与《大公报》之销数成相等数字。查其原因:(一)各报业联合会自三十年起决议报费加价,该报切并遵行,仍暗地贬价倾销;(二)发价低廉,派报处乐于代销,尤其对工友、学生,订价尤廉;(三)公营工厂工人因直接订阅该报为厂方取缔,乃变相以工人宿舍为送报地点,订户更多。除分电社会部外,请查照注意为荷。”这则文件反映了《新华日报》深入民心,而其未雨绸缪早备纸张,在报纸的发行价格上占尽先机,也是《新华日报》发行量大的原因。(《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上集,401页)

  “一根扁担软悠悠,挑担白纸上泸州。泸州买我连四纸,我喝老窖雄赳赳。”这是抗战以前纸商的生活况味,可是现在不同了,夹江的纸张生产承担了更伟大的责任,它要为中华民族发出抵抗侵略的吼声。

  夹江纸张这一段特殊的不拿枪的抗战史,并不亚于战士们拿着枪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的短兵相接。夹江人对中华古老文明免于沦落敌手的贡献,注定要载入史册的。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17-05-18 10:01:4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时期新疆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

下一篇:民国学人的文化抗战:《禹贡》与日本满蒙学的学术之争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