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中山大学西迁云南澄江的故事
2022-07-21 10:36:57  来源:云南人民出版社  点击:  复制链接

中山大学部分师生合影

  抗战期间,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名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故事家喻户晓。几乎同一时期,中山大学的师生也从广州一路西迁,在云南澄江留下了一段艰苦卓绝又可歌可泣的佳话。

西迁澄江的中山大学理学院所在地——层青阁

  层青阁,原名“涵碧亭”,位于云南省澄江市区以东4公里的东龙潭。层青阁修建在龙潭大水池中间,坐东向西,土木结构,一底二楼,是与华藏寺配套修建的景观建筑,水阁后门往东有一条小路,直通华藏山。1939年2月至1940年秋,中山大学西迁澄江期间,理学院曾在此地办过学。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烽火迅速遍及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为躲避战火,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奉命搬迁至云南澄江办学。1939年2月底,2000余名中山大学师生千里跋涉、历尽艰辛后终于抵达澄江,并于3月初开学复课。

西迁澄江的中山大学文学院所在地——文庙大成殿

  中山大学迁至澄江后,因当时县城狭小,建筑古老,无法找到能同时容纳全校师生进行教学、研究和工作的场所,所以采取分散办学的形式,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把县城和郊外的庙宇、祠堂稍加修缮,当作教学、科研的场所。师生住宿则大多租用民居。全校7院1研31系,除校本部、研究生院、文学院和师范学院设办在县城和紧邻县城的地方,其余院系均分布于县城东南郊外。

  在为期一年多的办学过程中,尽管教学环境、条件很差,师生们都以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为重,抱着艰苦奋斗、抗战必胜的信念,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教师认真教学,学生勤奋学习,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收获了一批成果。很多教授除课堂讲授外,还广作学术报告,进行校外考察与社会调查,并对澄江的地质、土壤、矿产、水利资源、农作物栽培、林业、邮电、交通、文化等进行了考察。中山大学还举办民众识字班,开设门诊,救死扶伤。此外,师生们对澄江农作物如小麦、蚕豆、水稻的栽培及改良,烤烟种植及烘烤,藕粉制作等进行了指导。

中山大学部分师生合影

  中山大学初迁澄江时,由于党员的组织关系还没有转来,未建立党组织。1939年5月中旬,劳家顺、李文浩等10余名党员召开临时党员会议,就学校迁至澄江后如何开展工作及取得中共云南省工委的领导进行了研究讨论。会后,李文浩和劳家顺到昆明,向云南省工委汇报了中山大学的情况,请求加强领导。6月,经云南省工委同意,中山大学召开党员大会,成立临时党支部。10月,中山大学党员的组织关系从广东转到云南后,云南省工委派青委的郭佩珊到澄江加强领导,改组中山大学临时支部为中山大学特别支部。

  中山大学临时党支部成立后,以中共党员和原“青年抗日先锋队”积极分子为骨干,成立了进步群众组织“青年生活社”,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战宣传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校在县城的一间空房子里创办了一个书报室,读物众多,其中,抗战题材占了多数。街头和学校所开辟的墙报和板报,内容有诗歌、漫画、随笔、杂文等,也多以抗战为主题。澄江原来的城隍庙有一老戏台,师生利用这个戏台宣传抗战,演出戏剧,并在澄江北门西头建了一个简易会场,在此演出过《日出》《雷雨》《复活的玻璃》《孔雀东南飞》《可怜闺里月》等名剧。

  1940年10月,中山大学迁回粤北坪石。

  中山大学西迁澄江是一个中华文化和学术命脉保存和赓续的故事,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异彩纷呈的华章。虽然只有短短不到两年时间,但是,中山大学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极为艰苦条件下坚持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对澄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在启发民智、开发文化、发展交通、移风易俗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责任编辑:高杨 最后更新:2022-07-21 10:41:1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凝聚万众心 淬炼民族魂 ——四川宜宾的戏剧抗战运动

下一篇:营造抗日救亡的强大舆论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