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天津抗战文艺史上,他们共同留下名字
2020-05-14 14:22:08  来源:北方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杨润身与《白毛女》

  杨润身(1923—)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北马冢村。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从事宣传工作。1948年秋调华北群众剧社当演员,并从事剧本创作。天津解放时,随剧社进入天津。编导并参加拍摄了电影《白毛女》。1956年调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近年来,他不顾自身年老体弱,长期坚持深入农村,亲近农民,创作的《失落的“无价宝”》获金盾文学一等奖,《风雨柿子岭》获天津市鲁迅文学优秀作品奖。

  1945年1至4月,延安鲁迅文艺学院根据晋察冀边区河北民间传奇故事“白毛仙姑”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故事叙述1935年除夕,河北省某县杨各庄贫农杨白劳外出躲债,因无法忍受地主黄世仁的逼迫喝盐卤而死。闺女喜儿被抢到黄家,受尽虐待。喜儿的未婚夫大春痛打了地主狗腿子穆仁智后,投奔了八路军。黄世仁奸污了喜儿,并准备将喜儿卖掉。喜儿逃离黄家,栖身于深山野林之中。由于生活艰苦、不见天日,她的头发完全变白了。1938年春天,大春所在的八路军部队来到了杨各庄,从深山野林中救出喜儿。“白毛仙姑”的真相大白后,受尽剥削压迫的贫苦农民争先恐后地揭发控诉黄世仁的罪恶,千千万万的受苦人终于报了仇,伸了冤。

  根据歌剧改编的影片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1956年又在文化部举办的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一等奖,并于1965年获优秀电影剧本一等奖。50年代这部影片先后在三十多个国家、地区映出。

  张孟良与《血溅津门》

  张孟良(1927—)曾用笔名弓子艮。天津静海县义渡口村人。雇工出身,自幼讨饭,流浪,卖苦力。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在部队生活、学习、写作。曾在部队和地方担任过文艺创作员、创作组长、编辑、记者、廊坊地区文联常务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理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儿女风尘记》、《三辈儿》、《血溅津门》;短篇小说《血泪古城洼》。他的作品多写部队生活和劳动人民的苦难与斗争,爱憎分明;传奇式的描绘,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血溅津门》是张孟良继《儿女风尘记》、《三辈儿》之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作品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津郊武工队配合天津地下党组织,摧毁日本驻屯军侵华基地的英勇斗争故事,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武工队长郝明在斗争中与失散多年的亲人疯姑重逢的奇特经历,较为成功地塑造了郝明、于芬和地下工作者尹兰、冯老辛以及青帮头子袁文会、日本指挥官多多良等众多正、反面人物形象。书中对大闹玉清池、歼灭铁血队、独流减河大比武、截粮台军火、炸毁新仓库等重点章节的描写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是天津人民的一部抗日斗争史篇。作者借鉴我国古典传奇小说手法,情节惊险曲折,故事引人入胜,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天津地方特色。

  该书于1981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曾几次再版,并拍摄成电视连续剧,热播大江南北,改编的同名连环画的发行量突破百万册。

  王麦杆与《放回来的爸爸》

  王麦杆(1921—2002)出生在山东省招远县。1929年随家闯关东。1935年九一八事变,随家流亡上海,就读于南方(格致)中学,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进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这个时期出版过《革艺木刻集》、《铁流版画集》等宣传抗日激情的版画漫画集。因抗日活动被捕,在两次从日寇狱中出来后,他创作了版画《放回来的爸爸》、《战地之夜》、《苏联红军的夜晚》、《斩断侵略者的魔爪》、《法西斯的前进》等代表作品,这些作品至今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和上海图书馆珍藏。1942年在苏北“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任美术教员。1946年任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常务理事。1949年在解放军二野宣传部工作,兼任贵州省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53年至2002年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麦杆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多产画家,一生创作五千多幅作品。

  王麦杆创作的版画《放回来的爸爸》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残害人民的暴行,作品表现了一名爱国志士从监狱回来,已被挖去双眼,头缠着纱布,用手抚摸着亲子的面颊,儿子望着爸爸那张痛苦和刚毅的脸,强调了画面的悲壮。

  这幅作品于1948年在上海蔘加了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木刻展,后传入日本,日本工会复印30万张作为反战宣传招贴画,在1950年东京劳动节60万人的反战队伍中张贴和展示。

  柳溪与《战争启示录》

  柳溪(1924—)原籍河北献县,乳名慈恩,本名纪清侁,是一代文宗纪晓岚六世女孙。1938年考入河北保定女子师范学校。193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43年冬天,柳溪参加了革命工作。1945年到达解放区后,先在《冀中导报》工作,后担任过冀中军区司令部秘书、中学教师等。1949年初,她的第一篇小说《找对象》发表。1952年秋,来到中央电影剧本创作所。1979年至1985年做专业作家。1985年担任天津作协党组负责人、副主席、全国作协理事。主要作品有:《功与罪》、《四姊妹》、《燕子李三传奇》、《川岛芳子传奇》(上下卷)、《淑妃文秀的一生》、《战争启示录》(上下卷)。

  《战争启示录》通过坚定的共产党人李大波、成长中的女学生方红薇、日蒋两面特务曹刚这3个人物独特的生活经历,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的全貌,既有描写红格尔图、百灵庙浴血奋战的场面,又有敌伪营垒里血淋淋的“通州兵变”;既有描写北京、天津、保定、上海我“地工”出生入死、深入虎穴的巧妙斗争,又有日本人内部上层高级将领———“南进派”和“北进派”,“海军派”和“陆军派”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作品再现了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揭示了日、蒋、伪在战争期间的鲜为人知的交易和内幕,是近年来反映战争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

  《战争启示录》于1995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郭振清与“李向阳”

  郭振清(1927—2005)出生于天津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自幼喜好文艺。建国后参加华北职工干部学校学习,后任天津总工会文工团演员、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员。1952年在影片《六号门》中饰演主角胡二。1955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相继在《英雄司机》中饰“郭大鹏”、《独立大队》中饰“马龙”。此外,郭振清还在《艳阳天》、《英雄儿女》、《济南战役》、《严峻的历程》、《大虎》、《荒娃》等影片中,饰演质朴的普通人物形象。1957年被评为全国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1995年荣获第五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奖”,。1981年在天津广播电视局任职,曾任天津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

  郭振清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年拍摄的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成功塑造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游击队长“李向阳”这个抗日英雄形象。影片讲述1943年秋,华北抗日根据地遭到日寇的“扫荡”,李向阳奉命率队深入敌人后方的县城,以牵制敌人松井部队的力量,使其不能进山增援;同时,还要保住存在李庄的公粮。李向阳带领游击队与日寇中队长松井、汉奸杨老宗斗智斗勇,捣炮楼、炸列车、烧粮食,终于打死了杨老宗,全歼了松井部队。抗战必胜的乐观主义是这部影片的精华所在,扮演李向阳的郭振清任何情况下都泰然自若的微笑,生动体现了一个智勇双全的抗日英雄人物形象,使“李向阳”这个名字成为那个年代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至今深入人心。该片曾获1956年文化部颁发的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

  王莘与《边区儿童团》

  王莘(1918—)原名王莘耕,江苏省无锡县人。1934年在上海蔘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主要教唱革命救亡歌曲。1935年,结识了左翼进步音乐家冼星海、吕骥、孙慎等人,到浙江宁波等地积极宣传抗日。1937年,王莘从“鲁艺”毕业。1938年,王莘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第三期学习音乐。1939年当冼星海写出《黄河大合唱》在“鲁艺”排练、演出时,王莘担任了《河边对口曲》中王老七的领唱。1942年调晋察冀文联。1943年正式调入羣众剧社,先后任音乐队长、副社长。后调华北联大音乐系任教。1949年1月,王莘率羣众剧社的同志们进入刚解放的天津市。1958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曾任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音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他的主要作品有《晋察冀》、《边区儿童团》、《日头上山岗》、《战斗生产》等。

  1940年,他看到拿着红缨枪的儿童们站岗放哨参加革命受到启发,创作了歌曲《边区儿童团》:“春天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大街上,哨子吹,儿童团要开大会……”这首歌在晋察冀地区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男女老幼人人都会唱,后来,甚至成为儿童团员们检查过往行人的“路条”,凡是会唱这首歌的人才可以顺利通行。这首歌一直传唱到今天,已经成为当地的新民歌。

  周骥良与《杨虎城》

  周骥良(1921—)生于天津。1937年在北京接触进步书籍。1945年入党。1947年至1948年从事南京的地下党活动。1948年参与天津解放前的地下革命工作。解放后曾任天津军管会文艺处创作组组员、《星报》副主编、文艺局电影科科长。后任天津作协副秘书长、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1987年离休。代表作品有《我们在地下作战》、《吉鸿昌》、《杨虎城》等。《我们在地下作战》是描写从七七事变前后到解放战争胜利的长篇巨作,出版后受到中学生的喜爱,后来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多次出版。

  长篇小说《杨虎城》发表于1993年,小说叙述了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杨虎城的一生。从他打钉子枪开始,打土豪劣绅起家,到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后被迫出走国外,最后牺牲在重庆渣滓洞。小说出版后,在海峡两岸引起广泛关注。

  常宝堃与《牙粉袋儿》

  常宝堃(1923—1951)艺名“小蘑菇”。原籍北京,出生于河北张家口。4岁开始随父“撂地”卖艺。9岁时正式改行说相声,在天津拜张寿臣为师。15岁时就与赵佩茹搭档,在北平、天津一带演出。他还曾参与组织兄弟剧团,任团长并演出相声和笑剧。在日本占领时期编演《牙粉袋儿》等节目,讽刺日本侵略者的压榨,为此遭到多次逮捕、毒打。建国后编演了许多新相声,歌颂了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并被选为天津市人民代表。1951年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4月23日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他一生演出过一百余段相声,主要曲目有《卖估衣》、《四省话》、《闹公堂》、《打桥票》、《批“三国”》、《改良数来宝》等。

  常宝堃与赵佩茹合说的《牙粉袋儿》,痛斥日寇“强化治安”造成的艰难生活,讽刺日伪统治造成的物价高涨的社会现实。节目说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强化治安”,物价飞涨,白面从两块钱一袋儿直涨到八块钱一袋儿,老百姓每天只能吃“配给面”。谁知几次“强化治安”之后面粉反而“落价”了,洋白面从八块钱一袋落到四块钱一袋了。只不过袋儿小一点儿——“牙粉袋”那么大。说得观众畅快地哈哈大笑。满场爆发出掌声、喝彩声。因为他勇敢地说出了观众要说的真心话,表演一结束,就被抓进了宪兵队,险些被打死,最后交了罚款,才被放出来。如此大胆而且辛辣的相声节目,反映出曲艺艺人刻骨的民族仇恨和英勇的抗敌精神。

  袁静与《新儿女英雄传》

  袁静(1914—1999)原名袁行规,后改袁行庄,到延安后改名袁静。原籍江苏武进。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4年和同学一起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赴延安。1945年创作了秦腔剧本《刘巧儿告状》。曾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1948年袁静创作了《新儿女英雄传》(与孔厥合着)。小说描写抗日战争初期,冀中白洋淀地区中共党员黑老蔡发动农民组织抗日自卫队,青年农民牛大水积极参加。黑老蔡的小姨子杨小梅不堪丈夫张金龙的虐待,逃至姐夫处投身革命,被安排在县训练班,与同在一起学习的牛大水相处甚好。张金龙在小梅的争取下,先是勉强顺从抗日,而后旧习不改,投奔汉奸何世雄。小梅因此与张脱离关系。在反“扫荡”战斗中,牛大水与杨小梅被俘,小梅带伤逃脱。牛大水为救护民兵高屯儿,被何世雄、张金龙百般折磨。高屯儿脱险后因俘获何世雄之子,便将其作为人质换回牛大水。牛大水和杨小梅因养伤又相聚在一起,两人感情倍增。伤愈后,他们在老蔡领导下投入战斗。牛大水带领抗日自卫队活捉了汉奸何世雄和张金龙……

  这部作品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受到表彰。当时,国内发行达数百万册,并译成英、法、日等多国文字传播于世界。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1951年曾在捷克斯洛伐克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导演特别荣誉奖,1956年又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

  孙振与《战斗的青春》

  孙振(1919—1987)笔名雪克,河北献县人。1939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进入北京,先后任国务院文委党委办公室主任、中国文联办公室主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助理,后来天津任天津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天津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战斗的青春》、《无住地带》等。《无住地带》是以抗战初期冀东著名的抗日大暴动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它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冀东、热南抗日军民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斗争事迹。

  《战斗的青春》反映了冀中平原的英雄人民,在严酷战争年代中的斗争和成长。故事从1942年“五一”反“扫荡”开始,写河北省滹沱河边枣园区受了毁灭性摧残以后,新区委书记许凤和区小队长李铁等,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依靠羣众,坚持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作者着重塑造了几个出色的人物形象,如区委书记许凤、县委书记周明、区小队长李铁、地工窦洛殿,以及许凤的亲密战友秀芬、小曼和张大娘等。

  小说初版于1958年,问世后在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中引起巨大反响,被认为是一本“培养共产主义品德的教科书”,“反映革命历史斗争的好作品”,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具有新的开拓的意义”。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连环画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78年至1982年出版,后经修订,列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名家名作鉴赏”系列重新出版。

  曹火星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曹火星(1924—1999)河北省平山县西岗南村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村里任村青救会主任。1938年调到县青救会文艺宣传队(铁血剧社)。1940年到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学习,写了《向敌人进攻》,又陆续创作了《生产谣》、《前线需要最多的炮弹》等歌曲。最受羣众喜爱的歌曲是1943年创作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建国时创作了《歌唱人民共和国》等大量歌曲,几十年来创作歌曲约一千二百余首。

  1943年,曹火星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认识到共产党、八路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领导全国人民坚持抗战,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坚持抗战的局面,广大的人民羣众就不可能翻身解放做主人,就不会创建一个崭新的中国,这个道理要让广大羣众明白。带着这样的激情和冲动,针对当时蒋介石的“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论调,曹火星创作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新”字是1949年天津解放时根据中宣部的指示加上的。

  这首歌先由晋察冀、后到东北,又随大军南下传遍全国各个角落,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唱到新中国的今天。

  阿垄与《南京血祭》

  阿垄(1907—1967)原名陈守梅。浙江杭州人。1932年考入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步兵科受训。1936年毕业后,在国民党第88师任见习军官及少尉排长。“九一八”事变后,在淞沪战役中受伤,写了报告文学《闸北打了起来》。1938年11月,他动身去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1939年写成长篇小说《南京》。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协天津分会编辑部主任。1955年受胡风冤案被捕判刑,后死于狱中。1980年彻底平反。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无弦琴》等。

  《南京》后改名为《南京血祭》,作品以一幕幕血与火的场景,组接成宏伟的全景式巨幅战争画卷:南京城被罪恶的空袭战火吞噬,一时成了人间地狱;高射炮兵们严惩了日本空中强盗,炮兵们战死的躯体与市区五台山防空阵地融为雕塑般的一体;在郊区汤山附近,我军一连步兵抗击了敌军11辆坦克和数倍之敌,最后全连阵亡;我军与日军数番争夺淳化镇,白刃战的刀光血影使日色惨淡;敌军轰破了光华门城墙,两勇士身缚手榴弹束与闯入的敌坦克同归于尽……《南京血祭》也如实暴露了国民党最高当局和南京卫戍司令决策与指挥的失误。

  该小说曾获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征文奖,但当时未能出版。直到南京沦50周年的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才据遗稿出版。

  骆玉笙与《四世同堂》主题曲

  骆玉笙(1914—2002)生于上海。4岁随养父骆彩武在上海大世界演唱。养父骆彩武是天津籍的江湖艺人。9岁拜京剧名家苏焕亭为师,学唱京剧老生。17岁改唱京韵大鼓,艺名“小彩舞”,后拜在“三弦圣手”韩永禄门下。1936年到天津演出,以其甜美的嗓音、宽阔的音域、醇厚的韵味唱响津门,被誉为“金嗓鼓王”。她创立了骆派京韵大鼓。骆玉笙将京韵大鼓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峯,骆派京韵是现代京韵大鼓的一个里程碑。1953年、1956年两度赴朝鲜慰问演出。她曾先后担任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副团长、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1978年至1997年,连续4届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当选为中国曲协主席。1989年荣获中国金唱片奖。

  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曲,充分发挥了骆玉笙的演唱风格和功底。“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旋律悲壮、深沉,真切地唱出了后生的无畏、长辈的慈爱。在唱到“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时,她的感情犹如江河倾泻,把中国人民不愿当亡国奴、誓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完全融进演唱之中。当她第一次与乐队合成时,百余位伴奏人员都为骆玉笙回肠荡气的演唱叫好,奏完时全体伴奏人员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为她鼓掌,掌声持续了一分钟。此后《重整河山待后生》广为传唱,家喻户晓。

  王昌定与《探求》

  王昌定(1924—),本名吴兆安,又名吴雁。河南固始县人。1947年加入民主青年同盟,投身革命。1948年5月参加共产党。解放后,担任天津史军管会文艺处秘书,后又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担任编剧。1956年在《新港》文学月刊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60年代后成为专业作家。1981年任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离休。1943年开始在蒋管区公开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海河春浓》、《探求》,中篇《招魂》及短篇《关钱》等。

  《探求》着力刻画了抗战时期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有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也有醉生梦死的享乐主义者和出卖灵魂的叛徒。作品主人公何蓼汀清高、正直但又处处彷徨,经过艰难曲折的探求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书中还描写了一位正直的国民党员的觉醒,以及各种类型的妇女的不同命运。《探求》写的是“旧时代的、故乡的”“知识青年的迷惘与追求”,但却受到80年代读者的欢迎,并获得天津市第一届“鲁迅文艺奖”。

  孙福田与《狼牙山五壮士》

  孙福田(1918—)生于河北省满城县大赛村。1938年2月参加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所属满城县青年突击队,后合编为第二支队完县游击队。1939年3月,调到07政治部冲锋剧社直至1946年,先后在剧社任社长、副社长、指导员。1954年调中国戏剧家协会,先后任《剧本》月刊编辑部副主任、剧协副秘书长、党组副书记。1963年调华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1973年调天津市文教组任副组长。1978年调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1982年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参与写作报告文学、电影《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本侵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八路军某部班长马宝玉和战士葛振林、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接受了阻击日军的任务,登上狼牙山棋盘陀主峯。日军以三千兵力猛扑狼牙山。马宝玉等5位战士,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与拥有飞机、大炮的敌人展开顽强的战斗。敌人接连发动了3次冲锋,均被他们击退,胜利地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但这时,战士们也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他们以石块为武器,狠砸冲上来的敌人,做殊死的拼搏。最后,5位壮士面对步步近逼的敌人,毫无惧色地纵身跳下悬崖。

  孙福田与谷岩、邢野根据真实的战斗史实合写再现“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的作品,使这一动人的故事广为流传,召唤起英雄儿女们无比强烈的歼灭敌寇的豪情壮志。1958年他们将《狼牙山五壮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

  孙犁与《白洋淀纪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曾用“芸夫”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1937年冬参加抗日,曾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工作,并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天津作协主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及《孙犁文集》。

  《白洋淀纪事》集中表现了冀中白洋淀人民的抗日斗争,其中创作于1945年的《荷花淀》,描写了在一个农村里,有7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里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水生回去跟他们的家里人说明白。过了两天,这些青年的媳妇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她们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可部队刚好在前一晚开走了。她们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只日本鬼子的大船,当她们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时,埋伏在淀里的一支部队给了鬼子迎头痛击,打沉敌船,全歼了鬼子。她们这时才发现,在危急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她们想见的新参军的丈夫。战士们完成了任务,又见到了爱人,高高兴兴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年秋天,这羣妇女也学会了射击,在冬天配合子弟兵作战。

  作品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英勇、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艺术表现上别开生面、诗意盎然,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受《荷花淀》创作风格的影响,文坛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文学派流——荷花淀派。

  梁斌与《烽烟图》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1930年入保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5年发表了描写高蠡暴动的第一篇小说《夜之交流》。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蠡县救国会委员、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游击大队政治委员等职。1948年任湖北襄樊地委宣传部长。1952年调《武汉日报》社任社长。1954年,调北京文学讲习所任党支部书记。1955年后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被誉为反映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史诗性作品。以后还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播火记》和《烽烟图》、《翻身记事》,作品集《笔耕余录》以及《一个小说家的自述》等。

  《烽烟图》为《红旗谱》三部曲的第三部,描写了阶级关系所发生的急剧变化。小说对冀中平原抗日战争烽烟初起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阶级动向和历史进程,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真实表现,深刻地反映了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阶级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所起的历史作用。《烽烟图》保持了《红旗谱》雄浑悲壮的审美境界,高屋建瓴地抓住关乎整个国家命运的重大社会冲突,继续塑造和升华了朱老忠、江涛、严萍、运涛等一羣英雄形象,鲜明地体现了我国文学的民族风格,使这部作品在总体风貌上,显示出一种民族史诗式的气派。

  石挥与《鸡毛信》

  石挥(1915—1957)出生在天津“八大家”之一的杨柳青石家。1940年,石挥只身去上海,成为话剧演员。仅仅三年之后,就被上海新闻界称为“话剧皇帝”。1947年成为电影演员,主演过《太平春》、《乱世风光》等30余部影片。由他导演并主演的影片《我这一辈子》1950年被送到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参加展览。从1954年到1957年,石挥在上海厂导演了《鸡毛信》、《天仙配》、《雾海夜航》3部影片。

  《鸡毛信》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讲述了抗战时期,华北某抗日民主根据地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经常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有敌人来,就给村里人打信号,叫人们逃避。一天,他接受了民兵分配的任务,给八路军送封鸡毛信。半道上遇见了日本鬼子,海娃急中生智,扑到“老头羊”身上,将信拴在羊的大尾巴里。信的事瞒过去了,但小胡子队长看中了他的羊羣,连羊带人都给抓了起来。由于海娃的勇敢机智,最后还是保住了鸡毛信。鬼子被海娃引进山里,八路军全歼了敌人。根据鸡毛信里报告的情况,八路军又袭击了一个日本鬼子的据点,活捉了猫眼司令。

  《鸡毛信》公映后,在儿童中产生了强烈反响。1955年,在英国举办的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优胜奖。是影响了几代人的一部优秀的儿童电影。1956年还曾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

  马达与新四军臂章

  马达(1903—1978)原名林扬波,广西北流人。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1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并投身于鲁迅先生麾下,成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开拓者之一。1932年在上海蔘加野风画会。1937年,马达奔赴武汉发起组织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并被选为常务理事。同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成为“延安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49年,马达来到天津,任中国美协天津分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文化局顾问。十年浩劫之中,马达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不幸病逝。作品有木刻《保卫大西北》、《作曲家冼星海》和砖刻《屈原像》等。

  马达初到延安,曾为新四军设计臂章。新四军官兵一共佩戴过3种臂章,其中带有“抗敌”字样和一个持枪冲锋者图案的臂章是版画家马达的作品。抗战时期,我军物资缺乏,马达在木板上为新四军创作了这幅版画,新四军战士用白布把它拓印下来,作为臂章佩戴,在抗日战场冲锋陷阵。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0-05-14 14:44:3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中的老舍

下一篇:唱响在长轨上的战歌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