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一二八”淞沪抗战烈士公墓为何在广州
2017-05-23 10:23:38  来源:猪友之家  点击:  复制链接

  在中国的抗战史上,有两次淞沪抗战被载入史册,令人刻骨铭心:一次是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另一次是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一二八”抗战让世人记住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及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八一三”抗战则让人们记住了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英勇事迹,以及14岁女童军杨惠敏夜渡苏州河,送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给抗日守军的传奇故事。

  上海有很多纪念“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场所,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场所却并不多见。然而,在远离淞沪战场的广州,却有一个庄严雄伟的悼念场所——十九路军烈士陵园,此外,这里还曾设有“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残废军人教养院”。 “一?二八”淞沪抗战,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重彩浓墨的篇章,可为什么这一气势恢宏的纪念场所不在事发地上海,而是在一千多公里外的广州?这里又为何会有十九路军抗战残废军人教养院?如今这里的情况又是怎样?今天的档案揭秘特别节目——铭记,李涵为您讲述,一二八淞沪抗战烈士公墓为何在广州。

  在国民革命军中,十九路军的前身是邓铿为师长的粤军第一师第四团。1926年,粤军第一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为军长,陈铭枢及蒋光鼐为其中第十师的师长及副师长、蔡廷锴为团长。

  北伐中,第四军屡有战果,被誉为“铁军”,十师也扩编为第十一军,下辖十师、二十四师及二十六师。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第十师助蒋介石击败冯玉祥及阎锡山,番号改为第十九路军,由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十九路军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战斗力极为强悍,是中国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

  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犯上海,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当时驻防淞沪地区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全军将士奋战抗击敌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鼓舞了中国军队的爱国热情,全国同胞感奋觉醒,上海各界、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展开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给予十九路军大力支援。

  这场战斗在全中国起到了思想、行动总动员的作用,全国范围内响起了抗日的呼声。因为师出有名,又在全国抗日呼声浪潮的压力下,蒋介石没有办法,允许张治中部第五军也参加作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随后,十九路军将士英勇抗击敌人侵略,苦战33天,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损兵1万多,但最终因寡不敌众,十九路军退守第二道防线。

  同年五月,蒋介石与日军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十九路军撤离上海,上海沦陷,“一二八”淞沪抗战宣告结束。这次战斗中,十九路军阵亡6000多人,受伤人数难以估计。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而广州的十九路军烈士陵园正是为了纪念1932年1月28日与同年3月间在淞沪地区抗日阵亡的十九路军爱国将士而建造的。

  十九路军烈士陵园位于广州市先烈东路沙河顶,属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陵园于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成,由留美建筑设计师杨锡宗仿西方墓园形式设计,建筑规模宏伟,布置严谨,造型庄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条十分明显的中轴线,主体建筑均用花岗岩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罗马建筑风格的陵园,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

  陵园内除了西侧的战士墓之外,在东侧靠北部,还有一个将士墓群。将士墓群与战士墓群分别位于东西两侧,相互呼应,水泥棺也象征性整齐地排列着。将士墓全称为“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主墓碑正面题字和背面碑文,均由蔡延锴亲手撰写,碑文记述了十九路军将士抗日守土、浴血奋战的经过。而蒋光鼐将军和蔡廷锴将军的骨灰也于1997年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葬于陵园。

  说起将士墓,还有一段小故事。在1933年,坟园建成时为阵亡将士树了一座碑,并由蔡廷锴题字“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蔡廷锴题”。1938年,日军侵入广州后,为泄当年淞沪战败之恨,将墓碑上的“蔡”字一枪打烂。现在,虽然石碑上的字迹都已重新涂上红漆,但当年“蔡”字中央被毁坏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十九路军烈士陵园也不是当年的坟园,70多年间陵园几经沧桑,1938年广州沦陷后,日军的破坏是对陵园最严重的损毁。侵占广州后,日军将陵园的两头铜狮和几座铜像搬走,用以制造枪弹。如今只有抗日亭、将士墓等少数纪念建筑留存了下来。后来由政府对陵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广州十九路军烈士陵园,修建于“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也许您会问: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是发生在上海的,为什么在远在一千多公里外的广州却出现了这样一个气势恢弘的纪念场地?

  这是因为,十九路军是一支几乎纯粹的广东部队。十九路军的番号是1930年中原会战时发表的,它起源于孙中山创建的革命部队粤军第一师,由于是在广东组建,除了军官中有极少数的外乡人,几乎所有士兵和绝大部分军官都是广东子弟,单是蔡廷锴将军的故乡广东罗定就有300多人参加。他们是受过国父中山先生革命教育过的军队,广东人对他们的纪念,正是以他们为骄傲。

  为了纪念这些为国捐躯的家乡儿女,1933年初,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的参谋长黄强捐出自己的私家狩猎场,华侨捐出10万大洋,十九路军拿出部分拨款,在广州市沙东路原狩猎场所在地建成一座“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以纪念阵亡将士。该坟园于1933年建成,是如今十九路军淞沪阵亡将士陵园的前身。

  除了这座陵园外,广东还有两座十九路军纪念碑,一座是和平县淞沪抗日和平县籍烈士纪念碑,另一座是台山县李荣熙烈士纪念碑。前者是全国首座抗日纪念碑,1933年由和平县老百姓自发捐款建成。当年,十九路军60师357团包括团长黄汉廷在内的大部分将士均为和平县籍,而在战役中牺牲的和平县籍将士有近50人。

  家乡与人民永远有一缕割不断的情愫。“马革裹尸还,叶落要归根”。故乡的亲人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子弟兵的。

  “一二八”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的光荣事迹家喻户晓,正所谓“落叶归根”,十九路军的将领蒋光鼐、蔡廷锴不仅用各地和华侨捐款修建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妥善安排了在淞沪会战中牺牲的官兵,而且还修建了一个供伤兵疗伤的教养院。

  据记载,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的遗址就在今天的广州市第六中学院内,不过,如今的校园内到处是新的教学楼和宿舍,哪里还能找到一丁点抗战时的痕迹呢?

  在学校保安的指引下,我们的记者走过青葱翠绿环抱的水泥路,穿行于新式的建筑中,来到一座教学楼旁边,才感觉到了有那么一点点遗迹的味道,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学校运动场的西南边,纪念碑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得有些看不太清了,依稀可见上面是一些当时基本情况的介绍和168人的名字。纪念碑的背面比较光滑,刻着“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残护军人教养院纪念碑”几个大字,旁边两行小字“一九九五年夏重立/九四老兵何若徐敬题”。

  纪念碑的底部被垫高,有一个用黑色大理石做成的基座,纪念碑的上部还有一个小小的三角形的顶盖,两侧镶嵌着白色的碎石子。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纪念碑,只在文物志上有着极其简单的记载,从来没有大众传媒对此进行过详细报道,所以现在广州甚至全国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并不多。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的遗址发现与一位叫黎显衡的老人有关。黎显衡老先生,文物鉴定保护专家、原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当初就是他在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上发现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的蛛丝马迹的,因为在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上有这么一小段文字:“前总指挥蒋景然、今总指挥蔡贤初既建残废院,以抚辑伤者。”

  残废军人教养院在1938年的时候已经毁掉了,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纪念碑作为淞沪抗战的历史见证物理应得重视和纪念。可是,黎显衡查遍了《广州市志》等史料,对残废军人教养院以及纪念碑一事都没有任何记载。黎教授不甘心这段历史被淹没,又在广东省档案馆查广东省政府会议记录,终于又找到一些线索。

  “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役,十九路军牺牲1951名将士,伤者无数。十九路军将士多是广东人,1932年9月初,蒋光鼐、蔡廷锴联名致电广东省政府,说明拟在广州择地筹设淞沪抗日将士残废教养院,望踊跃赞助。广东省政府对此举大力支持,于9月6日召开会议,讨论蒋、蔡的来电,决定“省政府及所辖各机关捐助二万元”,成立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筹备委员会,选址于广州的河南下渡。”12月16日,广东省政府作出决议:经常费照拨,自成立之日起计。”尔后,教养院的开办费、经常费、重大项目临时费,都纳入省政府的预算支出。为此,蒋光鼐、蔡廷锴于12月致电广东省政府,表示感谢。

  “一二八”淞沪会战结束后,十九路军撤出上海,1933年,蒋介石将十九路军撤到了福建,并于当年一月份建立了福建省人民政府。蒋光鼐和蔡廷锴不服气,要反蒋但没有成功。蔡廷锴在福建呆不下去,于当年留洋到国外,寻找救国的道路。蔡廷锴走后,蒋介石要解散十九路军,对十九路军进行改编。大多数士兵不接受蒋介石的改编,由于十九路军的军人大多数都是广州人,所以他们就决定回广州。在回广州的过程中,有的士兵因为没钱回家乡,竟然是一路讨饭回来的。

  一年之后,蔡廷锴回国,看到自己出国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自己的军队竟然受到这样的待遇,觉得作为十九路军的军长,有责任对自己的军队负责,于是于1933年4月号召华侨捐款,在广州建立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以安置淞沪抗日中的残废军人,并于1936年建成。同时,为牺牲的士兵建立坟场,即现在的十九路军烈士陵园,以示对他们的安慰。

  一二八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里收留的都是在淞沪抗战中受伤致残的军人。因为十九路军的士兵大多都是广州人,因此教养院建在了广州。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广州沦陷,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也就被解散,当时日军在广州进行地毯式轰炸,广州处在一片硝烟战火中。而蒋介石又主张“焦土作战”,即撤离广州前,将所有的东西都烧掉,不给日军留下任何值钱的东西。于是,中国军队撤离前的广州是一片火的海洋,处处弥漫着烧焦东西的味道。因此,淞沪抗战残废军人教养院是日军轰炸掉的还是自己烧掉的,至今无从考证。

  抗战胜利后,在残废军人教养院旧址,先后开办过黄埔中正中学、珠江中学、长风中学、市六中。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纪念碑是在六中修建体育场的时候挖出来的,学校领导很重视,当时就把纪念碑送到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1995年的时候,学校领导又申请把纪念碑重新迁回,作为爱国主义的重要教材和珍贵文物。广东省政府很快作了批示,并专门拨了五万块经费,用于纪念碑的修缮和重建。虽然五万块并不是什么大数目,但是足以对纪念碑做一些简单的修缮,学校为纪念碑加修了基座、顶盖,竖于学校奠基石之东侧。

  虽然十九路军残废军人教养院已经不复存在,但是静静矗立在校园内的一方纪念碑却清晰印证了这一段历史。纪念碑上的碑文是这样记载的:

  中华民国二十有一年一月二八日,暴日蹂躏淞沪,我国陆军第十九路军驻防斯地,为保守国土,民族争光,世界争和平,大下决心,誓死抗日。敌人枪炮炸弹虽烈,战舰、坦克车、铁甲车虽坚,飞机虽众,并倚租界作掩护。我军竟凭着爱国精神,冲锋肉搏抗战,抗日月余,敌主帅四易,不能入防线一步,全国顿有生机,列强改其视听,挽国家之将亡,作中流之砥柱。抗日残废将士劳苦功高,世界瞻仰,敝会同人崇慕之余,谨立是碑,永资纪念。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22-12-21 09:17:2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我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回忆

下一篇:一·二八淞沪抗战大事记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