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烽火之随枣会战(下)
2017-04-06 09:59:50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在得知汤恩伯集团军和桂军李品仙集团军,已经被吸引随枣到正面以后,冈村宁次命令左翼和右翼部队里面出击,立即实行两翼合围。

两翼合围

其实真正两翼合围的战法,在日军建军以来,并不常见。

但日军更擅长的是单翼合围,或者说是单翼包抄。

也就是日军以一路在正面强攻的同时,另外一路从侧翼包抄,试图切断敌人的退路。

这种打法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等历次作战中,日军用的最多,也最得心应手,是日本最寻常的战术。

单翼包抄是非常实际的战法,因为这种战法非常简单,但又极为实用。

一般敌人在正面遭遇日军,在激烈作战时,一旦侧翼被包抄,必然会有两种情况:如果坚持正面作战,那么由于补给被切断,退路被切断,不但战力大损,更有被彻底歼灭的危险;如果放弃正面作战撤退,那么显然一线尚且没有分出胜负,就因为侧翼被包抄导致全线撤退,被迫放弃已有的阵地,实在是得不偿失。而且这种打法,日本的伤亡也很小!

不过单翼包抄也有个明显的问题,也就是,由于只一面包抄,不是右翼就是左翼,在包围圈上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缺口。如果敌人放弃正面抵抗撤退,那么很有可能截不住敌人的主力部队,不能将他们彻底歼灭。

所以,既然此次的会战目的是歼灭第五战区主力,尤其是汤恩伯集团军,那么显然单翼合围这种战法就不可行了,必须采用两翼合围,彻底完成包围圈,让国军插翅难逃。

冈村宁次认为,右翼的日军第3师团一个加强旅团从国军侧后方的河南信阳出发,可以避开国军主力部队。信阳日军出发到桐柏县这一路,距离不过70,80公里,距离很近。日军一路上应该不会遭遇国军强有力的部队,顶多遭遇战斗力弱小的川军。以第3师团26旅团一个兵力有1万多人的甲种重装旅团来说,占领桐柏应该问题不大,至于进而占领桐柏北方仅仅50,60公里,也是国军防御空虚的泌阳,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冈村宁次认为,左翼的日军则相当不容易。日军从钟祥,京山出发,需要直线距离行军150公里才能占领枣阳,此处则诸有张自忠兵团的主力部队,日军肯定会遭遇顽强抵抗。

当然,张自忠兵团的阻击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原因,如果从京山到枣阳到桐柏,再到信阳的这个内层包围圈太小。包围圈内国军如果反应较快,只需要北上或者西进几十公里就可以突围成功。这个内包围圈的地形又复杂,山区众多,想要彻底封死有一定难度。

光靠这个内包围圈,恐怕无法彻底截住第五战区主力,尤其不容易截住汤恩伯集团军。

冈村宁次左思右想,决定使用双重包围,也就是在从京山到枣阳到桐柏,再到信阳这个包围圈外,再搞一个更大的包围圈。

这个包围圈比第一个包围圈要大上一倍,而且区域以平原为主,避开了复杂地形。

这个打包围圈从钟祥到枣阳,到新野,到唐河,再到泌阳,最后再到桐柏和信阳。

这么大的包围圈,包围第五战区主力部队戳戳有余,而且双重包围是双重保险,即使有一个包围圈被国军突破,也没有什么关系。

可以说,冈村宁次为了此次随枣会战,正是用尽了心思。

他清楚的知道,这整个战略中,显然难度最大的就是左翼完成大包围圈的日军。他们前后纵横至少300多公里,这个距离已经算是很远了,另外,这一路需要同张自忠兵团的5万大军激烈交战。

冈村宁次左思右想,决定了大规模左翼日军的兵力。

左翼日军兵力徒增到2个师团又1个骑兵旅团,高达7万多人。

2个师团为强加重武器的第13师团和第16师团,这两个都是甲种一流师团。他们负责正面突破,击退张自忠兵团的防御阵地。

而村宁次特别配备的那个骑兵第四旅团,则是突击的主要力量,他们需要沿着襄花公路,在步兵部队之前1到2天距离突进。

日本骑兵以机动能力的绝对优势,抢在国军增援到达之前,甚至国军一线部队退到二线阵地之前,彻底击溃国军现有的防御体系,占领外围包围圈的重要支点。

冈村宁次使用骑兵旅团作为主要的突击力量,也是一招妙招,或者说一部大胆的战术。

同在南昌集中100多辆坦克,组成坦克突击群一样,这又是冈村宁次的一个新的战法,他认为这样一定会打李宗仁一个措手不及。

冈村宁次知道李宗仁是一员名将,又是一个相当厉害的职业军人,李一定会对公路进行破坏,防止日军坦克大量突击。

日本坦克虽然都是轻型坦克,但也无法越过这些复杂的地形和被破坏的公路。

所以,此时如果像南昌一样,来使用坦克集群,是不太现实的(南昌战役中,国军没有来得及破坏公路)。而且同江西北部平地较多的地形相比,湖北北部和西部的复杂山地河流,也不适合坦克大规模使用。

此时冈村宁次认为,如果单纯使用步兵作战,恐怕很难获胜。李宗仁只要判断出他的意图,一定会组织部队突围和后方部队的增援,同第五战区近在咫尺的第一战区就有几十万大军。

一旦第一战区部队增援过来,随枣会战日军也就必败了。

因为日本步兵师团和国军步兵师的机动性其实差不多,日军步兵不可能赶在国军步兵突围或者回防之前完成包围圈。

但,冈村宁次认为:李宗仁不可能想到他会大量使用骑兵作战。

李制定的任何防御计划,一定是根据日本步兵的前进速度。

如果李宗仁估算的是步兵的前进速度,那么冈村宁次就高出一筹。因为骑兵行军速度是步兵的一倍左右,这样一来,李宗仁的援军恐怕还没赶到,战斗就要打完了。

而且按照目前张自忠兵团仅有5万人来计算,想要阻挡日军2个师团又1个旅团7万多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以日军的进攻也不会有问题,稳操胜券了。

实际上,冈村宁次预计的同现实差不多,他几乎实现了自己的计划。

此次冈村宁次使用了仅剩的两个骑兵旅团的一个,也就是骑兵第4旅团。

骑兵第4旅团下辖2个骑兵联队,1个装甲车队,1个炮骑兵联队,满员编制有5600人,战马5600多匹,骑步枪3700多支,重机枪12挺,野炮36门。

冈村宁次认为这样的兵力还不够,又给其增强了1个联队又1个大队的兵力,让其作战部队高达近万人。

这样一来,骑兵第4旅团,就形成了强大的突击力量,可以独立和国军正规军步兵作战了。

在这样的兵力配置下,最为重要的左翼日军,作战相当顺利。

左翼日军兵力高达2个师团又1个旅团。

首先第16师团和第4骑兵旅团配合,他们从钟祥出发,全线进攻张自忠兵团,形成外围包围圈。

张自忠兵团,出自西北军。在华北抗战时候,由于宋哲元消极避战,西北军29军全线溃败出平津,随后在河北省也没有打上硬仗。

撤退到河南省以后,宋哲元还要西北军继续南撤。此时西北军上下都极为不满,一致拒绝服从宋哲元命令。宋由此垮台,他的29军分成4个军,分为由西北军4个大将指挥。

其中战斗最强的就是张自忠部,他们在徐州会战中,先后参加了淮河狙击战,台儿庄战役的临沂阻击战,在武汉会战中参加了潢川战役和大别山战役,这四个战役全部是硬仗,张自忠部都顺利完成任务。

但是,代价也是极为惨重的。这四个战役中,张部每次伤亡都是近半,这样到了随枣会战期间,张部老兵和老军官所剩无几,战斗力已经大不如昔。

更重要的是,日军在左翼的部队也太强大,不是张自忠独立可以对付的。

作为两翼合围最主要的进攻路线,左翼集中了2个师团又1个骑兵旅团约7万兵力。

而张自忠麾下仅有2个集团军,其中29集团军是川军王瓒绪部,也就是原来的刘湘部。该部虽然有战斗力虚弱,武器更是低劣,实际根本不能打硬仗,只能用于次要战场防御。

而且该集团军所辖的3个军,有2个军在日军侧翼布防,防止日军渡过汉水,所以日军攻击的正面仅有川军陈鼎新一个45军,兵力不过1万人。

而张自忠自己的西北军33集团军,其实下辖只有59军和77军。这两个军下辖一共才4个师,总兵力只有3万人左右。

川军45军这1万人无法同日军正面碰,而仅靠张自忠集团军3万人,想要抵抗7万日军(第一波进攻张集团军的至少有3万多日军),显然是相当困难的。

对于这一点,李宗仁也是很清楚,所以他急调郭忏的江防军和孙连仲第2集团军支援张自忠集团军。

可是,江防军郭忏部虽然下辖4个军,但他们需要防御比随枣还要重要的多的宜昌一线。

随枣丢了以后,尚且可以西退到襄樊,荆门继续和日军对抗。

但如果宜昌一丢,从湖北通往重庆的三峡入口就掌握在日军手中,从宜昌向西120公里就进入四川境内,这样一来,等于日军就在所谓大后方四川的眼皮底下,四川的危险也就相当大了。

所以非到万不得已,郭忏的江防军不可能全面出动,增援张自忠集团军。

至于孙连仲集团军,目前还在河南中部,按照国军的行军速度,至少10日之内不可能赶到张自忠集团军这一线,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

此战中,可以说张自忠集团军打的并很不好,当然,这主要还是实力差距所致。

左翼防御战线的崩溃

日军狡诈的从4月下旬集中兵力向西进攻汉水的江防军,做出要西渡汉水,占领宜昌的假象。

郭忏江防军立即集中主力拦截,两军由此发生战斗,但并不激烈。

与此同时,日军16师团开始小规模北上进攻张自忠集团军的37师和180师。他们巧妙的做出,北上是为了西渡汉水的假象。

实际上,西渡汉水是假,北上进攻才是真。16师团的进攻,实际是为北上进攻做准备。

但张自忠还是害怕日军真的西渡,被迫调动川军22集团军的55军和67军前往荆门一线增援江防军,这样,让本来就严重不足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

这样到了5月5日,日军已经通过10多天的小规模战斗,北上进攻的工作完全搞定,也完全摸清了张自忠集团军的虚实,找到了西北军防御的薄弱点。

在5月5日当天,日军突然北上发动全面的大规模进攻。

在重武器的掩护下,日军16师团集中重兵突击西北军的防线薄弱处。仅仅1日1夜击败张自忠33集团军刘振三180师和吉星文37师的阻击,一举占领防线后方的长寿店,将张自忠的防御阵地撕出一个缺口。

由此,日军2个师团又1个骑兵旅团的部队,立即沿着缺口高速推进,并且追击撤退的180师和37师。

此战中,西北军官兵也算用尽全力,当夜激战中,日军连续进攻3次,西北军以重大代价全部挡住。

日军见作战不利,转而使用重兵配合数十辆坦克猛攻实力较弱的180师538团阵地。

180师新兵最多,538团又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面对坦克的猛烈冲击,只得拼死抵抗。

此战极为惨烈,李宗仁回忆道:襄花公路沿线都是平原,日寇可以尽量发挥其机械化优势,敌坦在阵地上横冲直撞。我方部队,久经战斗,无充分补充,本已残破,又缺乏平射炮等武器,对重来的坦克简直无法抵抗。所幸士兵士气旺盛,官兵据壕死守,以血肉之躯于敌人坦克搏斗。官兵的勇者,竟然攀登敌人的坦克之上,以手榴弹向车内投掷。作战的勇敢于牺牲的壮烈,难以尽述。但是,血肉之躯,终究难敌坦克,大炮。以至于坦克过处,我军战壕都被压平,守壕士兵不是被压死,就是被活埋。坦克过后,敌人步兵随之蜂拥而来,第轻重机枪密集扫射,弹如雨下,锐不可当。

战至第二天清晨,538团阵地被日军突破,180师师长刘振三紧急调动538团和540团夹击日军,但日军并不在乎侧翼国军的攻击,仍然全力北上。

此时张自忠的主力37师尚且能够勉强稳住,但师长吉星文的司令被日军骑兵旅团冲击下,差点被摧毁。吉星文师长由此失去和张自忠司令部的联系,一度不知去向,也不知生死。

37师尚且这样,新兵更多的180师就更别说了,激战中,师长刘振三被日军隔阻于马家集以西,与师主力也失去联络。

由于两个师长都暂时没法指挥部队,基层的新兵则根本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军心大乱。

一部已经在日军坦克和骑兵的冲击下溃散,如黄起庵阵地的180师一部在副师长李树人带领下,往北撤退,准备收拢部队就地抵抗。

但刚刚站住脚,就遭到日军追击骑兵部队的猛烈打击,只得一退再退,最终几乎溃不成军。

李树人自己回忆:期间与敌人接触6次,连续突围3次,迫不得已继续北撤,直到退到河南境内的南阳才勉强停住。

这一退,就退了近200公里,实际上基本属于逃命了。

这一线恰好是所谓的襄花公路,也就是花园到襄阳的公路。

湖北西部多山,多河流,但这条公路附近,全部是平原,不但适合大部队行军,连坦克也能开得动。

在公路上,尤其骑兵旅团推进速度惊人,这点大大超过张自忠任命的前敌总指挥77军军长冯治安的预计。

鉴于防线已经被攻破,37师和180师大部被迫后撤。张自忠紧急调遣王长海132师给予增援。

由于此时日本骑兵第4旅速度极快,步兵部队很难挡住,张自忠被迫调动独立骑兵13旅和张德顺的骑兵第9师前往堵截。

由于援军一时赶不到,张自忠只得命令在第二线阵地的川军22集团军在这一线的第45军坚守阵地,另外两个军的川军由于远在荆门,此时已经来不及回防。

可惜,此时日军一线兵力已经高达3万5000人,比张自忠的西北军33集团军总兵力还要高出5000人,加上重武器和空军的优势,实际已经很难阻止日军的推进。

6日,日军13师团出动2000兵力猛攻第二线阵地的川军45军。

川军集中2个师122师,127师,以及125师一部誓死拦截,虽然装备差,战斗力也不强,但川军咬牙硬顶玩命,在当天还是坚守住了阵地。

当川军127师向南推进,增援第二线阵地的川军122师的时候,突然发现张自忠西北军纷纷后撤。

看到西北军这么多部队大规模撤退,川军不觉相当惊恐,但军令如山,没有命令,他们是不敢撤退的。

6日,二线阵地川军的战斗也极为激烈。

日军集中空军和重炮,坦克猛烈攻击川军防线,炮火极为猛烈,川军奋力抵抗。

125师750团团长陈仕俊回忆:我军急行军赶到阵地,当时电话线还没有通,不知道师部的命令。我没有办法,只得骑马赶往10里外的师部。没想到,途中突然遇到日军飞机俯冲扫射轰炸,扔下几个炸弹。我经验丰富,立即翻身下马,卧倒在土壕沟里面,没有受伤。但是我身边的传令兵和卫士伤亡5人,我的战马也被炸伤。我只好跑步回到阵地,下达作战命令。当日激战到傍晚,日军始终无法突破我军阵地,只得作罢。

虽然川军非常顽强,日军大部仍然沿着180师和37师败退后的阵地高速推进,占领迅速了滚河北岸的张集、蔡阳。

短短一天多内,日本骑兵部队和步兵部队配合,不但突破了张自忠的防线,更推进了30多公里的距离。

更让张自忠震惊还不是日军的推进速度,而是日军似乎根本不在乎保持和后方联系的补给线,没有放重兵布防襄花公路。

为什么呢?因为日军本来计划在20天内完成作战,他们现有补给加上战时的少量补充,已经是足够坚持这20天,所以没必要花费重兵顾及国军切断日军的退路。

而且,此战突击的力量又是骑兵,日本骑兵的马匹战斗负重有150公斤之巨,仅仅靠战马携带的物资,也可以保证骑兵和战马一周的作战消耗。如果加上骑兵旅团的辎重部队的物资,骑兵部队可以独立支持20天之久,这是步兵很难办到的。

所以,日军一旦突破张自忠防线,立即长途奔袭,而并不是停下来稳扎稳打。

而日军骑兵的前进速度,甚至比西北军后撤速度还要快,这一下打的张自忠措手不及。

鉴于一线情况危急,当时还在汉水以西,相对安全的指挥部宜城的张自忠,亲自在6日率领兵团剩余主力,渡过汉水应战。

张让冯治安指挥骑兵13旅,骑兵第9师一部和132师,负责就地阻击。

张自忠亲自指挥37,38,180师和骑兵第9师主力,于7日全部渡过汉水,背水一战,拼死拦截日军。

可是,此时日军既然已经全线突破,还进入张自忠集团军后方,西北军上想追上并且拦截日军就是极为困难的了。

日军第4骑兵旅团前进更为迅速,他们在发动攻击仅仅4日之后的5月9日,就已经强渡滚河和唐河,10日又渡过白河,并且在当日突袭占领新野。

短短5日之间,骑兵第4旅团经过战斗,并且推进了近200公里之多,这也是相当惊人的。

其实这一路,突破口是步兵13师团和16师团撕开的,骑兵第4旅团高速突进是避实就虚,没有遭到国军主力的强力抵抗。

骑兵旅团没有遭遇团以上国军的阻拦,大部分是营一级国军的阻击。骑兵旅团兵力近万,对于几百人国军的阻击还是不在意。

所以骑兵旅团前进速度极快,甚至超过了冈村宁次的预料。

此时骑兵旅团仍然在高歌猛进,向新野以北100公里以外泌阳高速逼近。

泌阳也就是日军左右两翼回合点,一旦日军占领泌阳,这个包围圈就形成。

在骑兵旅团和日军16师团高速前进的时候,同一个方向进攻的第13师团更为成功。

他们在第16师团和第4骑兵旅团的东面作战,是所谓双重包围的内圈。

第13师团的推进速度也很快,进攻仅仅3天后的5月8日,13师团一举占领了第五战区司令部之前所在地枣阳,完全切断的国军汤恩伯集团军和李品仙集团军西撤的路线。

由于日军已经绕到川军后方,川军45军也被迫放弃阵地,奉命后撤。

陈仕俊的团负责殿后,他们一路遭受日军飞机轰炸,撤退到枣阳的时候,枣阳早已被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占领。

大家看看,国军撤退都没有日军突进的速度快,机动能力差别很大。

当时的川军陈仕俊团刚刚乘着夜色撤退到枣阳,以为枣阳还是国军驻守,准备进城。没想到,城墙上布防的早已是日军了。日军立即向他们开火,两军对射1个多小时,由于日军摸不清川军虚实,不敢出城,川军这个团绕过湖北枣阳向河南南阳后方撤退。

此时李宗仁早已经离开枣阳,将指挥部撤到樊城。但此时日军已经占领距离樊城仅仅30公里的枣阳,樊城也不安全。

李宗仁的指挥部,只能从9日开始继续撤退,撤到到更后方的谷城石花街。

这种临阵移动指挥部的作法,导致第五战区指挥一度中断1到2日。

在这种紧要关头,指挥中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由此,随枣全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川军陈仕俊团撤退到了太平镇。这个镇附近土匪很多,为了防止土匪袭击,修建了土城墙和铁丝网,还有一条水壕沟。

川军这个团由于连日作战撤退,非常疲惫,陈仕俊下令在镇上停留1小时,吃完饭再走。

就在陈仕俊跟营长们商量突围路线的时候,一股日军突然乘着大风突入镇中。

其实日军也不知道镇中有国军正规军,以为是中国民团武装驻守,所以并没有太在意,没有做足够准备,大摇大摆的开入镇子。

当时川军官兵已经疲惫不堪,几乎无力作战,加上不知道日军虚实,上下都极为惊恐,一部分官兵已经准备逃走。

此时团长陈仕俊非常机灵,他大声喊道:是土匪,快打啊!

川军官兵以为是土匪,士气顿时恢复,两军发生混战。

此次巷战非常激烈,陈仕俊作为一个团长,居然自己都用手枪在20米距离连续击毙两个日军。

激战半个小时,毕竟川军兵力占优,有控制着关键的据点,攻入镇内的日军这个两个中队伤亡100多人,余部狼狈逃了出去。

没想到镇外又有水壕沟,日军只得跳水游走。陈仕俊赶忙命令在城墙头加上机枪,对水里扫射,击毙数十名日军。

此战川军这个团伤亡50多人,其中包括一个营长和一个连长。

刚刚打退这两个中队,日军突然又一个大队杀到,用步兵炮对镇内猛烈轰击,随后用步兵攻城。

好在镇外又有铁丝网,日军50多人冲到铁丝网附近,全部被拦住,被川军的机枪击毙了一半,余者只得又退了回去。日军第一波冲击没有成功!

不过,陈仕俊见日军兵力众多,绝对不能恋战,他下令三个营交替掩护,最终全部撤退出太平镇。

此战也算相当危险!

当时由于联络中断,通讯设备又极差,川军这个团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根本失去跟总部的联系,既不知道自己不对在哪里,又不知道日军在哪里,完成是一团乱。

在李宗仁撤退途中,西安行营总司令程潜见情况危急,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得直接接手指挥部队作战。

这一点,显然是李宗仁的问题,既然明知道日军主攻枣阳,樊城距离枣阳只有30公里,并不安全。

那么为什么不在战役前,李就将指挥部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呢呢?

如果不是程潜在关键时候,紧急接过指挥权,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有趣的是,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对这件事只字未提。

老萨对李宗仁回忆录有以下点评,他的回忆录属于马赛克式回忆录,也就是,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好的地方大肆宣扬,坏的地方故意无视和忽略,形同打上马赛克一样。

比如李宗仁反共立场,反中央的多次军事行动,李宗仁只字未提。

读完李宗仁的回忆录,感觉李宗仁就是一个少有的圣人和伟人,更是超级军事家。

13师团经过6日激战,于11日经过枣阳东北的鹿头镇,傍晚到达了钱家岗附近,之后即与第3、第16师团及骑兵第4旅团在枣阳东北地区会合,左翼的内圈包围大体形成,而外圈包围也仅仅剩下一个约80公里的缺口。

中路,左翼都相当顺利,右翼日军突进也很可怕。

汤恩伯的决定

第3师团第29旅团在重武器的掩护下,从信阳出发沿着北路全线突进,这一线国军兵力不多,以川军为主。

日军经过数日苦战,于12日占领了桐柏县。

此时,左翼日军已经占领距离桐柏县仅仅50公里的湖阳镇,右翼日军占领了桐柏,这样内层包围圈大体形成,只有桐柏山区这50公里距离还是一个缺口。

日军占领桐柏县地处桐柏山区腹地,日军占领桐柏县虽然不能彻底封锁桐柏山区,但国军想在山区大规模撤退,也是比较困难了。

由于桐柏山区很难彻底封锁,日军还在进行外层包围圈的努力。

此时,左翼外层包围圈的日军骑兵旅团已经推进到了唐河,距离泌阳仅有25公里,而桐柏的日军也开始北上,桐柏县城距离泌阳也仅有25公里。

如果国军没有强力部队阻挡这两股日军,正常情况,只需要再过1日,两翼日军就可以完成合围。

两翼日军都在向泌阳急进,一旦两路日军在泌阳回合,那么外层包围圈全部形成,就连一点点缺口也不存在了。

如果日军在泌阳会师,两层包围圈彻底形成,不但汤恩伯31集团军必遭歼灭,甚至连包围圈中的桂军李品仙集团军,张自忠集团军,川军恐怕也是难逃一劫。

此时,一直被李宗仁蒙在鼓里的汤恩伯终于发现情况不对。

由于汤恩伯只是集团军指挥官,他不知道随枣整个地区的战况,他仅仅了解自己所在的随县附近的情况。

当时他的主力正在正面高城、合河地区和日军第3师团激烈交火。

汤恩伯见到正面日军攻势虽然猛烈,但却似乎在逐步增强兵力。

这点让汤恩伯非常奇怪,汤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对日军的一切战术都非常了解。

日军在进攻中,从来都讲究用尽全力,以雷霆一击击溃敌人的防线和士气。

就比如日俄战争中,日军不惜一切代价的猛烈进攻,最终伤亡高达8万多人,俄军伤亡只有4万多人。日军攻打旅顺要塞的冲锋非常猛烈,以28个连队使用舟波性的攻击,每隔15分钟冲锋一次。结果短时间内,日军就死伤5万多人,甚至一天就伤亡5000多人,副官上报给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时候,儿玉源太郎居然认为副官搞错了,把伤亡人数多加了一个0.

所以,汤恩伯日军似乎没有一次性使用所有兵力进攻,感觉非常奇怪。因为日军既然有足够兵力,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全面进攻呢?

此时,他突然接到日军从桐柏、枣阳以及新野、唐河作双重包围随县一线的情况,汤大吃一惊,显然日军此次目的就是歼灭他的31集团军。

此刻正是千钧一发,如果稍有迟疑,恐怕31集团军就要完了。

汤恩伯立即上报李宗仁,要求31集团军主力立即北上撤退,突破日军包围圈以后,再南下进攻。

但李宗仁居然还是不同意,他要求汤恩伯主力留在桐柏山区固守,只要坚持住二到三周,日军自然会退兵。

到了9日,汤恩伯已经得到情报,在他东北面仅仅20公里处的桐柏,已经遭到日军第3师团26旅团的全线进攻,估计很快就会失守。

汤大吃一惊,他终于发现日军的主攻目的就是它的31集团军,而且试图将其包围歼灭。

汤一面命令部队开始向北收缩,一面紧急向第五战区司令部求证。

但此时李宗仁正在撤退中,由程潜暂时指挥全部作战。

之前李宗仁向汤恩伯隐瞒日军发动随枣会战就是为了歼灭31集团军的情报,也不告知汤恩伯随枣整个局势。

但程潜跟汤恩伯没有任何矛盾,他毫不犹豫的将所有情况告知汤。

当时已经是10日,汤西撤路线的枣阳早在8日已经被日军占领,而10日当天北撤的重要通道桐柏县城也被日军占领。

汤听到程潜的情报以后吧,不觉勃然大怒,他立即命令31集团军立即放弃随枣正面的缠斗,除留一部继续阻击日军外,其余各部全力向北突围。

由于当时桐柏山区已经被日军占领一半,好在该山区地形极为复杂,还有约50公里的山区可以突围,日军一时来不及封死。

国军31集团军兵力虽多,装备虽好,也没有什么重武器,全是轻装步兵,从山区突围,还是可能的。

但汤恩伯还是相当惊恐,因为日军正在外围进攻泌阳,一旦泌阳被占领,31集团军就彻底被包围了。

所以,汤命令31集团军全军突围的同时,立即赶赴李宗仁的指挥部,问清楚情况。

汤和李在谷城的指挥部见面,汤恩伯怒火中烧,暂时勉强忍住,同李商讨下一步怎么办。

李宗仁毫不客气的命令汤,无需北撤到泌阳以北,只需要撤退到桐柏山区就行了。

对于李宗仁的这个命令,汤恩伯已经恨到了极点。他认为,李宗仁到了这个时候,还在不把他的31集团军当回事,用整个集团军来冒险。

不错,桐柏山区地形复杂,确实可以放一些部队。但如果31集团军把两个主力军全部放在桐柏山区,目标太大,也太过于危险。如果日军放弃合围全力围剿桐柏,包围桐柏,那么31集团军如果稍有不慎,就算不被日军打垮,也被日军饿死(后来中条山就是这样)。

汤恩伯要求31集团军立即撤退,顶多留1个军在桐柏。

李宗仁却仍然坚持31集团军留在包围圈中继续作战。

两人商讨无效,汤恩伯便大发脾气,说:不行,不行,你不能胡乱拿我的部队来牺牲!

李宗仁回忆到:我再耐心地向他解释说,你以桐柏山为后方,有什么危险?……不待我说完,恩伯便牛性大发,竟不听命令,拂袖而去。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对汤大肆攻击:在任何战争中,当前线危急之时,部将不听主官约束而擅自行动,都是犯法的。可是抗战期中,所谓“嫡系”的“中央军”如胡宗南、汤恩伯等,皆习以为常。当时作战区司令长官的困难,也就可以想见了。

实际上,客观来说,根据当时战场局势来说,汤恩伯的作为是合理的。

以同汤恩伯并肩作战的桂军84军为例,他们早已已经接到李宗仁的撤退命令,此时已全线北撤。

就是这样,桂军84军也被日军追击包围的很惨!

当时84军有3个师,最早撤退的173师钟毅部撤退比较成功,该师沿途几乎没有和日军遭遇,从樊城成功退到河南境内。

174师和189师由于退的较迟,在日军追击下,都有不轻的伤亡。

其中174师仅仅迟173师一步撤退,但就这一点差点让他们全军覆没。

当他们退到唐县的时候,遭遇了日军骑兵和坦克的当面拦截,根本无法到达樊城。该师只得转而从三合店,由此进入河南。

没想到174师到达三合店的时候,发现日军又已经占领了该地,两军发生遭遇战。174师以相当的伤亡,击溃这路日军勉强突围到河南。

189师撤退也够呛,在被日军拦截阻挡以后,他们转军同汤恩伯集团军一起从桐柏山区突出成功。

期间该师和日军混战数小时,一部溃散。

后撤期间由于非常艰苦,一直对抗战动摇的桂军566旅旅长李宝琏这个叛徒还差点就此投敌。

李宝琏在战前被日伪收买,准备借机投降日寇。此时桂军84军已经混乱,各部分散突围,正是李的好机会。

好在桂军上上下下都有强烈的抗日意识,在李宝琏试图率部投日的时候,该旅旅长全部拒绝投日。由两个团长出面,将李抓捕关押,准备处死。

李这个汉奸还算狡猾,他靠上茅厕时候,不顾一切的跳入粪坑游走,才勉强逃身。后来这个做了一个光杆汉奸。

桂军在抗战中,是投敌最少的军阀部队,这个李宝琏是投敌军衔最高的桂军,他对桂军声誉影响很大。

后来李宝琏被汪伪政府任命为汉奸军队,皇协军暂编第十一师师长。

84军先退一步,尚且退得如此惨,更别说目前还被留在一线作战的汤部了。

随枣一线正面仅仅留下31集团军,而光是正面的第3师团就有4万多重兵,不用说,31集团军是相当危险的。

汤恩伯回到一线以后,思索再三,认为现在一定要撤退。

只要自己跳出日军包围圈,日军随枣会战全部部署就完全失败。下面31集团军完全可以再南下攻击,追击反攻日军,转败为胜。

这显然,是最有效,也是最正确的打法。

在10日,汤恩伯果断决定,除了留下第13军军长张轸率第23师、独立第1、第2旅在桐柏山区进行游击外,其余的集团军主力以相互交替掩护的方法,向北经平氏、西新集之间的桐柏山区,全线撤退。

于此同时,汤恩伯紧急向蒋介石求援。

日本骑兵部队的失败

蒋介石接到汤的求援以后,也十分焦急,他命令孙连仲第2集团军立即加速南下,全线攻击唐河,泌阳,桐柏,阻挡日军的两翼合围,彻底击溃日军的合围战术。

同时,蒋介石命令汤恩伯集团军主力立即北上突围。

于此同时,李宗仁也紧急调整部署,命令李品仙,张自忠两个兵团立即全线反攻,并且务必固守要点,迟滞日军进攻。又命令中央军江防军从侧翼猛攻日军,切断左翼日军的交通补给线。

更重要的是,李宗仁命令孙连仲第2集团军,立即南下阻挡日军的合围,这一点同蒋介石的命令相同。

此时日军已经激战了10天,左翼右翼都经过大小数十场激战,尤其右翼第3师团损失很严重,左翼2个师团又1个旅团伤亡损失相对较小,但他们战线拉长到250多公里,沿线有张自忠很多部队在,就像伸长一个脖子,是很容易被人斩断的。

所以李宗仁命令张自忠,李品仙兵团,以及江防军从左右侧翼攻击日军,这就正好击中日军的软肋。

同时李宗仁还命令大别山后方的游击队,立即全线出击,攻击日军后方。此时日军后方卫戍部队已经不多,正是抄他老巢的好机会。

不过这些都是相对次要的,关键在于汤恩伯抢先一步突围成功,以及孙连仲集团军能够阻挡住日军的两翼合围。

孙连仲集团军是经过无数次防御血战的强悍部队,果然是名不虚传。

11日第2集团军第30军30师89团一步经过急行军,抢先一步占领唐河县城,同日军骑兵第4旅团发生激战。

骑兵旅团经过一日一夜苦战,才以以巨大代价才占领唐河,将数量绝对劣势的国军击退。

之前骑兵第4旅团并没有遭遇国军强力部队抵抗,此次遇到最擅长防御的孙连仲集团军,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当时国军在唐河县的仅有孙连仲30师89团一部,另外还有唐河县当地民团。

骑兵第4旅团以数倍优势兵力,连续进攻数次,全部被孙连仲部击退,日军伤亡近千万之多。

最终,在13日,日军骑兵依靠10多架飞机的猛烈轰炸,这才占领唐河。

实战中,骑兵旅团在攻城作战中,能力十分低下,高大的战马对于这种巷战和攻坚战,基本没有帮助。

日军骑兵完全下马作战,那么就跟步兵一样。

可惜,骑兵的训练,装备都远不如真正的步兵。

相比日军步兵每日的训练,骑兵每天只有半天是徒步训练,另外半天学的是乘马作战。

现在既然不能在马上作战,那么马上的这些训练,包括马刀肉搏,马上射击,都是没用的,浪费时间。

就训练和实战经验上,骑兵自然远远不如步兵师团。

而且骑兵第4旅团七七事变以后,并没有经受过真正激战的考验,大部分时候他们从事警戒,侦查,破坏,甚至还有维护治安。

骑兵们徒步作战经验不足!

更关键的是,骑兵旅团的重武器,也远远不如步兵旅团。

因为重炮无法有效跟上战马前进的速度,只能依靠战马背负的山炮和迫击炮,而且弹药都是相当有限的。

这样一来,日军相对于国军的火力优势,也就不大了。

唐河一战,孙连仲一个团大部,居然就能死守唐河县城一天一夜,造成日军1000多人伤亡。

实战中,国军对日军骑兵评价并不高。

国军老兵说:日军骑兵下马以后的战斗力,远远不如日本步兵。他们穿着马靴进攻,动作生硬迟钝,而且明显缺乏实战经验。在我们机枪的扫射下,这些骑兵居然还不卧倒,而是跪着射击,结果被我们一片片的打倒。而且日军骑兵的机枪,火炮数量远不如日本步兵,而且日本骑兵步枪比较短,射击精度不够。总之,日本骑兵下马以后,战斗力跟我们半斤八两,我们丝毫不畏惧他们。

孙连仲的西北军善于轻武器精确射击和大刀刺刀肉搏,唐河激战中,日军虽然依靠人数优势和空军支援,最终经过苦战获胜,但伤亡很大,更重要的是士气受到严重损伤。

因为打唐河伤亡很大,在唐河沦陷的两天中,日军骑兵大肆杀人放火,强奸妇女,无恶不作,房屋被烧,到处一片恐怖。

骑兵第4旅团长认为:目前国军主力第2集团军已经全线逼近,自己只有几千骑兵,实力占劣势。防御尚且不稳,不能再前进,只能先停下自保。

在占领唐河以后,强弩之末的骑兵旅团,实在无法继续前进,只得停下来等待步兵16师团赶上。

于此同时,攻击唐河北面南阳的日军也被江防军牟庭芳第121师拼死拦截,伤亡巨大。南阳虽然最终被日军占领,但这一路日军也无力继续前进。

于此同时,右翼在桐柏县城继续北上的日军第3师团一个旅团,也被孙连仲第2集团军当面拦截。两军激战,日军有限兵力无法突破最擅长防御的孙连仲部队的防御,根本无法前进。

这样一来,从桐柏到唐河之间,就出现了长达60公里的空隙,导致外围包围圈完全失败。

内一层的包围圈,虽然日军已经在5月10日在枣阳以北完成包围圈,汤恩伯集团军却早在10日已经将集团军大部也成功突围出去。

而外层包围圈又被孙连仲撕出一个大口子,汤恩伯31集团军的85军和13军一部,又全力从这个口子突围出去,并且在15日到达了泌阳,完全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到12日,内层包围圈没有抓住汤恩伯集团军,日军形成的包围圈中,只有一些小鱼小虾,还相当难啃,所以完全无用。

而有国军大鱼的包围圈,却最终无法形成,围歼也就无从谈起,冈村宁次不得不承认:随枣会战已经失败。

此时冈村宁次的参谋长还认为,可以继续追击汤集团军,但冈村却不这么想。

现在日军情况其实已经比较危急,两翼日军都深入国军后方150到250公里,前后到处都是国军,这是极为危险的。

虽然此时日军还有战斗力的优势,但经过长期苦战,补给不足,战斗力已经大减,而周边国军除了一部溃散以外,大部分国军仍然没有失去组织,也就是没有被击溃,随时可能发动全线反击。

如果此时日军不退兵,继续坚持作战,就很有可能重蹈台儿庄的覆辙,被国军聚众痛击,甚至歼灭。

鉴于这种情况,狡诈的冈村宁次宁可承担失败的责任和伤亡过万的代价,也要立即撤退。

12日,冈村宁次向随枣地区日军下达了总撤退令。

于此同时,李宗仁也下达了对随枣地区国军全线进攻的命令。

国军全线反攻

于是,国军分四路进攻。

第一路是北线,5月13日,赶到泌阳,唐河,桐柏一线的孙连仲第2集团军5个师,同刚刚跳出包围圈的汤恩伯第31集团军1个军,全线向南阳、唐河西南攻击。

第二路,左翼,张自忠第33集团军主力向枣阳附近地区攻击,与第2、第31集团军协力,对唐河以南之敌形成夹击之势。

而江防军一部向京钟路日军后方攻击,切断左翼日军退路。

这一线在张自忠的率领下,是攻击最为猛烈的。

第三路,右翼,西北军刘汝明的68军和汤恩伯的13军从桐柏山杀出,攻击桐柏县城,切断右翼日军退路。

第四路,敌占区的国军游击队全线出击,进攻日军后方。

在随枣一线作战的日军由于搞所谓的两翼合围,兵力严重分散,在内线外线都到处被打击,后方也遭到重创,焦头烂额,顾此失彼。

日军在13日,14日开始总撤退,但一路遭遇国军层层阻击,伤亡很大,狼狈不堪。

在进攻作战中,日军的伤亡总数大约是5000多人,而在此次撤退中,日军伤亡很大,超过了7000人。这还要感谢冈村宁次头脑清楚,下命令下的早。如果再迟3天下撤退令,日军伤亡很可能在3万以上。

其中,由于日军在左翼突进最远,左翼张自忠部是对日军威胁最大的部队。

7日,张自忠亲自率领精锐主力38师渡过汉水,当时汉水以东的两个师已经陷入混乱,师长刘振三和吉星文都失去联络了。

张自忠刚渡过汉水,突然看到了37师师长吉星文。

张自忠对吉星文发了脾气:你来这里做什么?

吉星文低声说:我来向总司令报告。

张自忠:向我报告?没有我的命令,你为什撤退到这里来报告?还是卢沟桥抗战的英雄呢,你是狗熊!你赶紧给我到前线去,再退我就杀你的头!

吉星文一惊,赶快调头返回前线。

张自忠渡过河以后,直接去找180师师长刘振三。

当时刘振三好不容易突围出来,也向河边靠近,准备一旦情况危急就渡过河去。

期间遭受日军飞机轰炸,刘振三勉强躲到一个山洞里面。

刘知道吉星文刚给骂走,正在紧张。突然听到张自忠来了,赶忙吓得抓起手枪就往前线炮,一面对卫士说:司令来了要问起我,就说我不在这里,正在前线。

这边张自忠亲自率领38师,全力杀向日军占据的襄花公路。

此时日军主力已经杀向枣阳和唐河,新野。襄花公路上兵力并不多,遭受38师37师和180师全力打击,顿时就有了伤亡。

张自忠指挥3个师全线进攻,他们在田家集以西之大家畈伏击日军辎重联队和步兵联队共3000多人。西北军一举歼灭其1000余人,并缴获军马数十匹、运输艇30余艘、军用地图、弹药给养和药品一大批,还抓了不少俘虏。

据敌俘虏供称:该辎重联队所输送之物资,系供给主力部队渡河侵犯襄阳、樊城之用的。所携之60艘运输艇一次可输送一个大队的兵力。由于该辎重联队的覆灭,日军渡河攻击襄樊之计划落空了。

占领田家集以后,张自忠部接连占领长寿店等地,将襄花公路切成几段。

日军无奈,只得丢弃一部辎重,全线绕过襄花公路从山区撤走。

日军此次撤退还是比较早的,元气还在,加上张自忠兵力有限,不可能彻底截断日军退路。

最终左翼日军大部还是撤退成功。

在张自忠部猛击下,日军前后伤亡4500多人,在撤退途中伤亡就有3000多人。

除了张自忠兵团以外,北路,经过激战,南阳,唐河日军全线溃败,孙连仲和汤恩伯集团军尾随追击,南阳,唐河先后被国军收复。日军骑兵旅团和第13师团狼狈后撤,光是在唐河县,日军骑兵前后伤亡高达3000人。

后方大别山,河南境内国军游击队四面出击,攻击日军空虚的占领区。由于日军主力全部用在随枣,很多据点只有几十名甚至十几名日军。在国军游击队骚扰下,日军顾此失彼,狼狈不堪,甚至连随军的日本妓女都被游击队俘虏。

国军游击队还有以外收获,在敌后大洪山的国军游击队全线攻击撤退的日军。在一次近距离袭击中,日军16师团的步乓第30旅团第33联队联队长山田喜藏大佐被当场击毙,死后被追授少将军衔(日军惯例)。这是日军在随枣会战中,伤亡军衔最高的军官!

只有右翼第3师团退得较早,相对伤亡较少,但也被孙连仲集团军和汤恩伯13军四处追击,一路风声鹤唳。

经过10天艰苦的撤退,日军留下大量尸体,最终全部退回原占领区,仅仅占领留下一部占领随县县城。

此战日军遭受一场完败,战略目的本来是歼灭国军主力,结果连31集团军的尾巴也没抓住,反而在20多天的激战中伤亡1万3000多人,占参战部队的十分之一,除了随县县城以外,也没有占领一块地方,真是偷鸡不着蚀把米。

而国军方面,总体是相当成功的,完全瓦解了日军的意图,还造成了日军相当的伤亡,完全符合持久作战的总思维。此战国军伤亡不算太重,约有2万人左右,占参战部队的十分之一不到。

此战中,李宗仁的指挥总体还是不错的。他在会战初期,利用部队节节抵抗,消耗日军实力,再关键时候,指挥部队突围和隐蔽。等待日军合围失败以后,再集中主力四面出击,攻击撤退的日军。

国军在初期以地形优势固守要点,在末期则从四面八方出击,攻击日军各条撤退路线,发挥了自己的优势,避免了自己的劣势。

此战中日两军伤亡比率基本相等,说明日军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所以随枣会战我们打的还是不错的。

此战中,国军仍然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张自忠兵团在日军进攻初期就被突破,以及李宗仁和汤恩伯的矛盾等等,这些都属于国军固有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第一,国军因为战斗力,组织力,都存在问题,所以用兵时候往往无法得心应手。比如激战中,西北军和川军,以及桂军一部出现溃散,这都属于固有的问题,在抗战每一次战役中都有。

第二,地方军阀和中央军矛盾由来已久,比如李宗仁对汤恩伯部队死活并不重视,明知道汤部是日军主要目标,仍然把汤集团军顶在一线,还对汤隐瞒真相。而汤恩伯对李宗仁命令也不愿意遵守,宁可直接上报蒋介石,这些都是由于历史原因出现的问题,恐怕到抗战结束,也无法彻底解决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随枣会战中,日本骑兵部队由于战斗力薄弱,无力击破国军强力部队继续推进,导致外围包围圈全部失败。冈村宁次对日本骑兵部队大为恼怒,日本军部队骑兵的评价也一落千丈。

由此,日本骑兵部队直到1944年豫湘桂会战中,再没有大规模参战使用。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22-11-15 11:21:4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烽火之随枣会战(上)

下一篇:随枣会战大事记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