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打不可不打也不可的南京保卫战
2018-12-25 13:59:58  来源:萨沙  点击:  复制链接

  南京保卫战是中国八年全面抗战中22大战役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战役。因为这是一个从军事上来说胜负毫无悬念的战役,本不应该打。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又决定了南京保卫战必须要打。而此次战役之后还出现了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成为直到今天的民族痛楚。下面听老萨来说说。

  早在淞沪会战结束之前,国军军事高层就开始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首都从南京前往重庆,准备开始既定的持久作战,二是立即研究南京保卫战的可行性。

  对于所有国军和国民政府高层对于迁都重庆都是没有疑问的,这早在几年前已经定下来了。

  早在10月29日,蒋介石已经在国防最高会议上宣布,为了持久作战,国民政府将在近期迁移到陪都重庆。其实当时上海大撤退还没有开始,日军也没有在金山卫侧翼登陆,南京还是相当安全的。

  11月16日,国军已经全部撤出上海地区,蒋介石此时宣布国民政府从今天开始迁都重庆。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第二日就乘坐永绥号军舰赶赴四川,也标志着南京迁都的开始。

  11月26日林森率领一部分政府机关人员到达重庆,另一部分人员则前往继南京之后的战时指挥中心武汉。

  当时林森是国民政府主席,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领袖,蒋介石尚且低他以及。林森本人迁移到重庆,也就是表示国民政府从行政上已经完全放弃首都南京,全面撤往四川。

  同我们宣传的不同,早在在政府机关迁移之前,国民政府也开始对南京的市民疏散工作。在淞沪会战开始时候,南京政府就大肆宣传持久抗战,让有条件的市民尽量离开南京地区,撤往后方。

  当时车票船票还不紧张,南京城中除了最底层的平民以外,大部分市民携家带口,带着金银细软撤往后方去。有的撤到武汉长沙,有的干脆直接撤到成都,重庆。

  淞沪会战开打之前,南京有户籍登记的人口的有94万,加上没有户籍登记的40,50万人(当时民国没有严格户籍制度,户口对老百姓意义不大,不存在没有户籍就把你抓入收容遣送站殴打致死的事情,也不存在没有户口什么都干不了,小孩子无法上学的情况。而中华民国户籍法也是1931年实施的,很多人还不太清楚,也不去登记入户),总人口约150万人。

  到了南京保卫战开始之前,这94万人中还留在南京的有50万人(其中34万人在南京市区,其他都在附近郊区居住,基本都是农民)。

  而没有户籍登陆的人中也有一半人20多万离开南京,剩下20多万,基本都住在城市。

  当时南京人口约有70多万人,相当于战前的一半(这没有迁走的70多万人中有50万人在南京市区),可见国府疏散还是比较有效果的。

  如果不是战前日军沿着沪宁线屠杀,这一线大约20万老百姓吓得逃到赶忙南京(当时苏锡常地区只剩南京城驻兵最多,老百姓本能觉得南京比较安全,都逃到这里),导致南京城市人口剧增到80万,那么日军在南京屠杀不了30万人这么多人。

  让国府最为自责的是,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日军敢于在民国首都展开如此规模的兽性屠杀,所以政府也没有强制所有居民离开南京。这不能不说是全世界对日本人的野蛮凶残估计不足,或者说日本人彻底疯了。

  迁都重庆没有问题,那么有问题的就是南京保卫战要怎么打,是否要打了?

  11月初蒋介石召集白崇禧,何应钦,徐永昌,刘斐,以及德国顾问团团长法尔肯豪森将军等人第一次商讨南京保卫战的情况。

  让蒋介石有点吃惊的是,几乎所有与会将领都一致要求不能死守南京,一部分将领甚至提出主动放弃南京,只留下警察维持治安。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南京从军事上来说是绝对的易攻难守的城市!

  老萨作为南京人,对于南京的地形地貌非常了解,这里就来絮叨几句。

  南京城市建立至今已经有2500年历史,最初是由吴王夫差建立的城市,也是中国大陆地区最古老的一座城市。

  南京在古代有很多名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金陵,建邺,建康,江宁,应天,石头城这几个。

  江苏省的江苏两个字,江则指南京的古称江宁,苏则是指苏州,当时南京和苏州是江南最富裕的城市。上海地区在中国元朝以前并不发达,是个规模不大的镇子,元朝期间才开始才逐步发展起来。

  南京地处富裕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和商业都非常发达,人口密集。

  南京历史上曾经作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十个政权的首都,也做过于宋,明(永乐帝以后)等政权的陪都(也就是影子首都,一旦首都不可守,就退到此处来)。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发达的城市,早在南北朝的宋齐梁陈时代,南京全市人口高达100多万人,这在当时仅有2000,3000万人口的中国来说,是非常了不起。

  不过明眼人都可以看到,在南京定都的朝代通常都不长命。长一些的比如东吴建都70年,明朝建都65年,短的如太平天国不过12年,其他基本都30年到50年,南京也被称为短命首都,这是不是很奇怪?

  其实并不奇怪,这是南京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的,它并不是一个适合防守的城市,或者说它是一个易攻难守的城市。

  南京处于长江转弯处,它的地形很特殊,城的北面和西面是长江,长江正好形成一个90度的直角构成了南京城市北边和西边的两道天然城墙,东面和南面则是面积达上千平方公里的低矮的丘陵和平原地带。

  ------------------------宽阔的长江,一般水性再好的人无法在冬季,深秋,初春这些季节游过长江,因为长江太冷。另外即使在适合游泳的季节,水性一般的人如果不借助漂浮物的话,游长江等于自杀,而粗通水性的人,哪怕借助漂浮物也不太可能游过去。长江是南京北面和西面的自然屏障,当然,也是阻挡南京守军撤退和增援的天堑。通过下面的图可以看到,南京北面和西面都是长江!



  先说说南京城背靠的长江,北面和西面的长江在南京这一段非常宽阔,宽达到1500米,也就是1.5公里,水深15米到30米,最深有70米,水流也较快,每秒有3米。

  一般来说,普通水性的人即使有漂浮物的帮助也不太可能游过这样的大江,而当时的架桥技术也不可能在长江上架桥(南京长江大桥还是1968年建好的),所以南京通往北方地区存在天然的屏障,自古以来完全依靠船舶航运。

  那么一旦打起仗来,南京政权想要自保,就一定要控制长江的制江权。如果南京政权无法控制长江,就等于将自己北方大门交给敌人,那么南京是绝对守不住的。

  再说其他方向,南京的南面,东面都是低矮平原丘陵山岗地带,以南京为中心画一个圆,在长江以南半径150公里之内根本无险可守。

  东面从南京直到镇江,江阴,无锡的100,200公里内都是平原地区,只有一些小河小湖。这种地形在古代也无法抵御敌军大部队的进攻,更别说军事技术发达二战时期。

  南面的溧水,溧阳,马鞍山,芜湖的地形和东面也差不多,100,200公里内根本没有适合防御的地形。

  而且从南京的西面而来的长江,却又是由西面南面入侵过来的敌人最好的水上通道。

  这种地形在和平时代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平坦的陆地地形易于运输和交通,而背靠的长江就是古代运输业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对工商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南京周围的地形在和平时期可以让其经济高速发展,但如果打起仗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说,南京自古以来就军事上并不有利,经常被敌军攻陷,防御成功的先例很少。

  南京自古以外的敌人基本都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北方,一个是西方和南方。

  其中如果单纯从北方入侵南京,倒是不太容易成功。为什么呢?主要就是因为南京北方有一个天然障碍长江。

  南京长江宽达1.5公里,以民国时期的技术水平,使用柴油船来回一趟要1个半小时,古代采用木帆船自然需要更久的时间,遭遇风雨天气还要封江的。

  南京历史上作为首都的朝代有很多,但真正从北方杀过来的敌人是极少的!

  如果单单从北方进攻南京,其实进攻一方并不有利!

  历史上南京附近曾经有成功防御超强敌人的先例,这个敌人就是强大的金军。

  金国第四个皇帝完颜亮被后世认为是 金国仅次于完颜阿骨打的第二个有作为的皇帝。

  他担任皇帝期间称得上雄才伟略,大力推进金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发展,其人生最大的败笔就是南下试图消灭南宋。

  当时完颜亮率领60万金国大军南下试图灭南宋,一路沿着海路南下,但在山东沿海被南宋海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见从海路进攻浙江杭州不成,完颜亮决定从陆路和内陆江河进攻,那么就必须渡过南宋赖以防守的天险长江。

  当时完颜亮过于轻敌,他选择在南京附近的马鞍山渡江。结果南京附近正聚集着南宋最强悍的一支水军,他们在南宋书生名将虞允文率领获得采石之战的大胜。

  采石之战大败以后,完颜亮还不死心,随即转军到扬州附近试图在此处渡江,又被南宋水军逼近水寨击败。

  完颜亮愤怒之下下达了三天不过长江,高峻军官全部斩首的命令,同时下达了士兵逃亡杀其战友的连坐法。

  金国官兵忍无可忍,随即发动叛乱。完颜亮被乱箭射死,他雄心勃勃的南侵也就完全失败了。

  为什么从北方进攻不容易成功,甚至像完颜亮这样有60万大军都不行呢?

  因为南京的北面是长江,从北面打过来想占领南京就必须歼灭南京政权的水军。

  可惜这又谈何容易,既然这个政权定都南京,而南京城门外几百米就是长江,这个政权不管再弱智低能,也肯定会极为重视水军的建设。

  北方的湖泊河流不多,从北方而来的敌人水军不可能很强大。而且即使有强大水军,也很难到达长江。

  拿完颜亮为例,其实他在北方也有水军,但从海路走被歼灭在海上,走大运河又因为梁山泊是枯水期,大船无法通过,所以他的水军主力到不了长江。

  海陵王完颜亮虽然有精锐的女真步军马军,但这些部队对于突破长江没有任何帮助。而金军能够到长江作战的水军,无论数量质量都远不是南宋水军的对手。

  金国在长江作战的水军都是平底小船,速度慢,抗风浪能力差,装备的水战武器也相当落后。南宋水军则有当时世界上最适合水战的坚固海鳅船(鲸鱼船),体积大,操纵性能好,速度快,不但装备大量海战武器,更可以轻松撞沉金军舰船。

  同时南宋还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水战武器霹雳炮,也就是发射火药弹的投石武器,之前的海战更是使用了火药武器火箭,这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海战武器。

  打不败南京政权的水军,北方打过来的敌人就无法攻陷南京。

  可惜的是,单单从北方攻击南京的入侵在历史上少之又少,而大部分都是从西面,南面沿着长江杀过来的。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又是因为,虽然在南京附近渡江不容易,但湖北境内的长江中游地段是比较容易渡江的地区。这一段水流较慢,滩涂较多,又有很多登陆点,防守一方很难面面俱到,这些都对进攻一方有利。当年73岁高龄的毛泽东游长江也就是选择武汉这段长江,他游的并不费力。人游泳尚且如此,大型船只也自然更平稳了,防御一方水军的优势被冲抵了不少。

  加上湖北离中原地区平原地形的河南省近在咫尺,北方骑兵几天内就可以突破中原的防御杀到长江边。

  所以古代北方侵略者多从湖北境内强渡长江,然后乘船沿着长江东进北上或者水陆同时进军,从西面,南面进攻南京,将城中守军击破。

  那么主战场其实就不在南京,而是在湖北境内了。如果湖北的战役能够获胜,南京就没有危险,如果湖北作战失败,南京特殊地形决定它无法抵抗从西面西南面的敌人,失败也就是必然的。

  这种例子历史上有很多,比如蒙古人攻打南宋时期的荆襄鏖战,清军攻打大明时期在湖北击破明军和农民军,还有三国时期的几次湖北大战。

  当年三国时期的曹操率领几十万获胜之师南下灭东吴,周瑜率领5万精兵在湖北赤壁市和曹军决战。

  曹军虽然步兵马兵强大,但水军不是吴军对手,最终遭受惨败,水军全军覆没,陆军也损失惨重,这也是著名的赤壁之战。由此曹魏直到灭亡之前,几十年内再也无法消灭东吴!

  而反例是吞并蜀国成功的晋军主力出动六路军队灭掉东吴。当时晋军水军主要从湖北安徽一线沿着长江东进南京。东吴水军在湖北安徽境内和其决战,却接二连三的大败,布置的拦江铁索和江底的铁锥也没有发挥作用,从而完全失去制江权。

  接着晋军的水军直开到南京附近,吴国统治者孙皓虽然还有一部分军队,无奈从军事上已经无法守住南京。他见大势已去随即投降,结束了辉煌的三国时代。

  而后来的太平军也是和晋军一样,只是他们是从南面的湖南先攻占湖北的武汉,然后几十万军民沿着水陆东进攻占清朝两江总督府所在地南京(两江总督管理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清朝地方政权),由此在此定都13年。

  所以说,从北边攻打南京不容易,因为击破此处南京政府的水军比较困难。

  那么从西边和南边沿着长江攻占南京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此时决战地点其实就不在南京,而是在湖北安徽。

  一旦入侵敌人能够在湖北占据制江权,那么南京就很难守住,因为南京附近其实只有长江作为天险,敌人控制长江那么南京也就无险可守。

  单纯依靠南京附近的陆地工事,由于地形的限制根本守不了多久,就算城中在集结重兵也是无用,除非进攻一方兵力太过于弱小。

  当年太平军大军从湖北杀到南京城附近的时候,守城清军那么多部队只坚持了10天城池就被攻破,两江总督陆建瀛战死。要知道当时清军也是拼了老命,根据清朝法律,如果城破守将和官员逃亡离城,就是死罪。所以清军在南京防御不可谓不坚决,但由于城市实在不适合防守,最终也是无力回天的。

  北面,西面,南面如此,东面又怎么样呢?

  历史上从东面进攻南京的先例不多,因为南京东边200多公里以外就是大海,在古代自然不存在敌人。

  不过一旦有这种的进攻,南京就很难守住。因为从东面进攻南京,从军事上来说,南京是最无法防守的。

  如果从北边西边南边进攻南京,长江就成为南京的天然保护,必须击败南京的水军才有可能取胜。

  如果敌人从东边进攻南京,如果入侵者有强大水军自然最好,如果没有也无所谓,甚至可以不用理会水军,完全从陆路进攻。此时对于防守南京一方来说,长江的作用就正好相反,不再是天然屏障,而是南京守军撤退和运送增援补给兵员的最大障碍。

  由于南京附近地形不适合防守,守军就会处于一个很不利的地位。想要守住南京,就必须集中比敌人强大的部队进行陆地决战,而且决战地点只能选在南京外围至少50公里以外,因为南京城附近地形更不适合防御。

  南京城外十几公里处除了紫金山以外,只有几座小山坡或者说小山岗,这种地形对防守一方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山太矮,敌人骑兵都能冲的上去。

  这些地形对于防守一方没有意义,对于进攻一方却不同。由于南京城内地形普遍比城外要低的多,反而一旦进攻的敌人占领了这些小山小岗,却能以这些高地向城中攻击,形成对城内远程攻击的最好火力点。

  古代就是用弓弩和投石器攻击,现代就是用火炮攻击,古代可以覆盖整个的城墙,现代则可以覆盖整个城市。后来南京保卫战中,日军在城南的雨花台上架起大炮,直接可以轰到城北的挹江门,前后轰死了上千人。

  所以整个南京的外围,城市附近地形如此,敌人如果从东边攻击南京,南京守军必须在外围将其击败。如果外围守不住,敌人只要攻入南京城附近就等于占领了南京。

  所以从一般军事角度考虑,而万一外围决战失败就必须立即放弃南京撤退,因为如果撤退稍迟就非常凶险,因为背靠着天然阻碍长江,撤退是非常艰难且需要时间的。

  历史上从东面攻占南京成功的例子也有一些,但多是近代的事情。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用几十艘军舰攻破上海吴淞口占领上海,守将陈化成阵亡,英军溯江而上,占领南京外围的镇江城,接着开到南京附近的长江江面。满清统治着吓破了胆,赶忙派出特使求和,在南京长江上签订了著名的《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

  之后比较著名的就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军攻占南京。

  当时南京是江浙赣三省的核心,当时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江南提督兼钦差江防大臣张勋率领2万清军防守南京,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影响,此时南京附近已经有不少炮台和工事。

  进攻的部队是什么,是上海都督陈其美等人组织起来乱七八糟的革命军,其中一部分是新起义的清军新军,另外一部分是各种参加革命的五花八门人士,甚至还有帮助中国作战的老外。

  当时革命军已经控制了东面的苏州,镇江等地,两军很快进入南京外围栖霞山,青龙山等地激战。

  清军虽然兵力多,可惜南京附近的防御死地实在无法有效防御,仅仅守了7天就全军崩溃。2万清军大部分被消灭,仅有张勋率领2000残部在日本军舰掩护下渡江逃到徐州。堂堂三省首府南京,就被一群乌合之众的革命军攻占了。

  由此南京也成为国民政府的首都,直到1949年被解放军攻占。

 

  ---------------由于对南京不适合防御的情况非常了解,朱元璋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修建了南京城墙,以增强南京的防御。

  南京内城城墙东傍钟山,西据石头,南凭秦淮,北控后湖,周长35.267公里,现存基本完好的明城墙23.399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城墙,是中国少有的保存良好的古代城墙,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古代建筑。这个城墙在冷兵器时代是绝对的杀手锏,任何部队都很难攻打进去,甚至日军攻打南京时候普通山炮野炮也是没用,最后使用大口径重炮才轰开城墙。后来清军攻击南京,南京的守将目睹扬州大屠杀没有敢于抵抗开城投降,不然的话也会有一场血战。

  而南京防御成功例子也有一些,当时北伐中期孙传芳大军反攻南京,他的主力全部在南京东面30公里以外的外围龙潭镇登陆,从东向西杀向南京。

  北伐军随即调动主力6万多人前往拦截,两军激战。因为南京附近无险可守,北伐军只能集结重兵和孙军硬拼,最终将孙军在南京外围的龙潭击败,孙军没有到达南京城下。

  为什么呢?因为孙传芳主力已经在江西等地被北伐军重创,剩下的部队人数很少,战斗力都是二三流的。

  如果此次进攻的是之前的孙传芳的20多万精锐主力,谁胜谁负还是很难说的!

  此战孙军6万多人全军覆没,其中被俘3万人,北伐军也伤亡惨重,公开的伤亡就有8000多人,一般认为伤亡也有1,2万人,这些都是北伐军的精锐部队。其中仅仅黄埔5期学生,阵亡达500人之多。

  对于南京这种地形,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很清楚。所以南宋并没有在南京定都,因为当时金军太强大,南宋一路溃败逃过长江,战斗力已经大受打击。所以宋高宗赵构怕南京是守不住,反而离长江较远的杭州安全得多,将首都定在了浙江。

  而在南京定都的朱元璋也深知南京防御能力的薄弱,明军除了大建水军控制制江权以外,为了增强南京的防御能力,花费21年之久和巨额资金修建了长达30多公里的南京城墙。南京城墙非常坚固,仅次于西安古城墙。

  这堵高20米,款15米的城墙在古代可谓极难攻破,可惜进入火药时代以来就不行了,不可能长时间防守。当年太平军用几千斤黑火药埋入地下炸塌了南京凤仪门城墙一段,最终冲入城去。

  太平军时代如此,抗战时期就更别说了,一顿重炮就可以轰开城墙了。

  当时南京的情况非常危急!

  早在淞沪会战开始几年之前的128上海战役,日军一度攻占上海,打到昆山一线,日军军舰直开到南京附近。

  当时南京一线无险可守,国军无法有效阻挡日军推进,政府被迫下令迁都洛阳,准备持久抗战,也算是极大的耻辱。

  128停战协定签订以后,日军撤回上海,国府才又迁回了南京。通过这一战,国府开始重视南京的防御问题。

  南京附近无法防守,只能守外围。国军随即修筑了从上海到南京的几道防御工事,包括直接防御北方上海方向杀过来的吴福线和锡澄线两条防线,这是人工修建的防御工事。

  国军必须依靠这些工事和国军决战,一旦这些阵地丢了,南京就相当危险。

  另外国军在南京城防的外围乌龙山,汤山,淳化镇等地修建了一些炮台和防御工事,以尽量加强南京城的防御,作为南京保卫战的外围阵地。

  同时对于南京城下的防御也得以加强,修建了围绕城墙附近的一些永久性和半永久型工事,并且在城外设立了如乌龙山,狮子山等不少固定炮台,也在唯一高地紫金山上修建了火炮阵地(其实紫金山也是小山,最高峰才400米,而大部分山体不过100,200米)。

  守南京不能不守长江,为了对付从东面沿江而来的日军舰队,建立了扼守长江的江阴要塞,镇江要塞和乌龙山要塞。

  但国军高层非常清楚,这一切只是尽力而为,实际上并不足以对付超过20万的日军。

  淞沪一战日军集中了30多万精锐部队和大量飞机战舰,而国军更是倾巢而出,使用了75个师60多万大军,当时国军基本全部可以调动的部队已经在上海作战。

  经过3个月激战,中日两军都有惨重损失,其中国军损失20到25万人,远比日军要重。

  上海大撤退以后,日军调动新登陆的10多万人加上已经在上海的20万大军向南京方向飞速推进,国军情况危急。

  当时的情况一线日军无视日本军部要求在苏嘉线停战的命令,肆意向南京疯狂前进,吴福线,锡澄线看来无法长期阻挡日军。

  当时南京几乎是在唱空城计,城中能够使用的部队基本全部调到上海,此时基本无兵可用,仅有宪兵部队两个团,中央教导总队一部驻守。

  后来大名鼎鼎的金三角鸦片将军雷雨田就在中央宪兵学校当一个小兵,负责南京的卫戍。这点兵力自然不足以和日军作战,顶多勉强维持一下治安而已。

  所以这一次会议中,白崇禧的心腹爱将,时任国民政府军令厅作战厅厅长的刘斐提出,既然吴福先和锡澄线马上就要失守,也就意味着南京正面防御已经失败,再死守南京已经没有意义,从军事上来说也是不合理的。

  况且日军此时并不是仅仅为了攻占南京,更是为了合围歼灭从上海撤退的30,40万国军大军。

  日军从东面分南北两路杀来,北路沿着苏州,无锡,镇江,南京这线从正面攻打南京,同时追击上海撤退的国军部队。

  而南路日军则全力试图包抄从上海撤退国军的退路,同时完全包围南京,它的目标是占领南京的南面的溧水,西南面的芜湖。

  而南京北面和西面都是长江,虽然江阴要塞通过乘船和炮台暂时阻挡了日本联合舰队,但不可能长时间阻挡住。

  一旦日军军舰突破江阴封锁了南京附近水域,等于封死了南京北面和西面,加上被日本陆军封死的东面,南面,南京等于已经被包围,完全是一座死城。

  现在就算国府还有50万新到战场的精锐部队,也不能放在南京死守。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再多的部队也会被日军切断后勤路线,随即压迫在不适合防御的南京附近遭受惨重打击,这对国军来时是极为不利的。

  更不要说现在南京根本没有一支比较完整的部队来防御!淞沪会战国军损失惨重,参战部队基本都是伤亡近半,元气大伤,急需要修正补充。如果将这样的部队放在南京死守,无疑于负薪救火,是得不偿失的。

  不但南京守不住,如果在南京附近集结重兵防御,反而会被日军合围歼灭,导致国军大伤元气,这对未来的持久抗战是极为不利的。

  实际上,从军事上来说南京已经无法防守,也不应该防守,不然就是中了日军的计策。

  --------------这个外表看起来非常单薄的人就是刘斐,刘是当时国军内部最有能力的智囊人物,在国军高层担任了11年的参谋次长,也是桂系的重要谋士。此次他对于南京保卫战的观点可谓极为准确。但其实刘斐是中共的间谍,至少潜伏了20年之久,连他的恩人白崇禧也被蒙蔽了。刘斐在抗战结束以后平步青云,长期担任军令部厅长,跟郭汝瑰两人负责制定国军的大小战役计划,因此也对这些计划了如指掌。之后国共的多场战役,包括七十四军进攻山东,徐蚌会战,豫东战役、国共三大战役等,刘斐和郭汝瑰都将情报送给解放军,导致毛泽东等人对国军动向非常清楚,国军处处限于被动。不过客观来说,刘斐对于抗战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当时刘斐日本陆军大学的高材生(日本陆军大学是培养日本高级军官的学校),是国民政府最有名气和能力的智囊人物,但他实际也是中共的间谍,在国军内部潜伏了至少20年之久,始终没有暴露。

  刘斐在桂军长期服役,又留学日本多年,在日军中也服役过,对中日两军非常了解。

  所以说,刘斐的观点是非常准确的!

  刘斐的观点其实也就是大家的观点,白崇禧,徐世昌首先表示同意,何应钦也赞成,甚至连法尔肯豪森将军也同意这个观点。蒋介石的爱将陈诚和顾祝同此时都在安徽指挥大部队的后撤,他们也通过电报电话表示同意,只是陈诚还说:出于政治上的影响,放弃南京可能不可取,可以在南京象征性的守一下。

  其实蒋介石心里对这些早已知晓,听了刘斐的长篇大论以后他也是赞同的。

  蒋随即问刘斐他们应该怎么办,这下子就让刘斐不方便开口的,他环视一通,所有在座将领都低头不说话。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放弃南京被日军攻陷,这就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次首都被敌寇攻占,这个放弃首都的巨大历史责任肯定需要有人来承担。在这种关头,没人敢于挺身献策,主动承担这个责任。

  大家沉默了一会,最没有厉害关系的德国顾问团团长法尔肯豪森将领打破僵局发言说:可以考虑用我们欧洲的办法,向全世界宣布南京为不设防的城市,然后将军队全部撤走,只留下一些警察维持治安。

  白崇禧看了蒋介石一眼,见他没有任何表示,知道他心里是不赞成。

  其实这点白崇禧自己也能理解!

  欧洲是欧洲,非洲是非洲,亚洲是亚洲,东亚是东亚。东亚历史上哪有什么不设防的城市一说,自古以来也不存在这种东西。

  所谓不设防城在东亚人看来就是开城投降,等于是孙子所说的最差的结局,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对防御一方等于是无条件投降了。

  这对于蒋介石来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意。

  过了一会,见大家都不说话,刘斐硬着头皮说:我看我们可以12个团到18个团的兵力(约2,3万人)象征性的守一下,这样也算对国民有所交代。

  白崇禧又看了蒋介石一眼,见他紧皱眉头,知道他有些犹豫。

  其实蒋介石对用很少兵力象征性防守很有犹豫,而他心里也清楚南京不可守。

  用蒋介石在日记中的话来说就是: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

  军事上南京却是不可以守,更不能放大部队守,这点蒋介石并没有异议。

  但关键是,如果随便放弃南京,或者像刘斐说的那样用2,3万人象征性守一下,又会怎么样呢?

  不战而放弃南京就不用说了,民心士气会遭受极大挫伤,国际政治上也会有非常不好的影响。

  这些历史上也有过无数先例!

  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不到50年还是所谓的康乾盛世,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工业产值居然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号称世界最强的帝国,为什么短短几十年后就搞成清末时候那种样子?

  这有很多种原因,但跟清朝首都的两次失陷所造成的极大消极影响是分不开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仓皇带着老婆慈禧逃到北方的热河去,美其名曰木兰秋狝(皇帝去打猎的意思)。

  结果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以后一把火烧掉圆明园,还在大肆抢掠了一通,

  由此清朝和皇帝在全世界和国内老百姓中威风扫地,从此时开始,清王朝进入了急速的衰退期。这之后短短20年内签订了无数不平等条约,开始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可以说,此次放弃首都北京对清政府的影响是非常致命的。

  但还没有完!虽然外战外行,清政府却借助汉人地主武装的力量剿灭了开始全面腐败的太平天国力量,为此中国勉强实现了所谓中兴,国家也没有瞬间垮掉,还多支持了几十年。

  不过第二次首都沦陷却是致命的!

  慈禧太后在消灭以光绪为名义领袖的维新派过程中遭到列强的阻拦,她不觉恼羞成怒,随即煽动义和团民间力量攻击洋人,造成洋人200多人死亡,还杀死了德国公使和日本大使馆的书记官。

  洋鬼子以此为借口出兵,组成了著名的八国联军,最终攻陷了北京城,慈禧太后狼狈逃到西安,最终签署了羞辱性的《庚子条约》。

  此次打击是极为巨大的,如果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的时候,清政府还能忽悠人民自己的逃亡是去热河狩猎,此次再也无法欺骗国内民众。

  清政府由此基本失去了全部威信,之后无论他再做什么,老百姓再也不可能信任它,自古以来,也从无一个失去公信力的政府能长时间控制国内局面。

  在慈禧回到北京以后,曾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尺度甚至比当年康有为的提议。可惜再也没人相信它,革命党不断起义,前后发动了13次,最终将清王朝推翻。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是1900年的事情,短短12年之后清政府则告瓦解,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政府是失去人民支持以后自行完蛋的,并非什么强大的外部力量将其推翻。

  老萨多说一句,现在我们的政府也普遍失去了公信力,甚至苏北某县城有人说一句要爆炸,

  虽然经过政府一再辟谣,老百姓却根本不信。一瞬间,整个县城几万人跑光,路上还翻车死了几个人。

  为什么呢?

  有历史规律可循的。之前官员都只要对上级负责,哄好了上级就是前途无限,老百姓在他们眼中就算个屁。所以瞒上不瞒下,睁着眼睛说假话,顶着民意胡乱干事,视老百姓于无物。无数这类事情累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今天这个局面。其实一旦到今天这个地步,再想扭转就极为困难了。

  清王朝也许远了一点,近一点的呢。

  所谓解放战争中国军攻打延安,延安的解放军无法防守,果断放弃了这个城市。胡宗南攻陷延安以后随即大肆宣传,一时间让解放军和中共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当时全国甚至全世界都认为解放军要完蛋了,

  在延安被攻陷以后,全国各军区的解放军中都出现大量逃亡现象,军心士气大受影响,尤其一些原来的俘虏兵,逃的更多。

  甚至解放军高层一些人也说,延安失陷是中国革命最大一次损失。

  当时东北战场林彪的大军也在北撤,一路被国军追击。当时路上都是撤退的解放军官兵和老百姓,林彪的汽车无法前进。林彪的警卫员说:大家能不能让一条路,让首长先过去。

  没想到路上忙着撤退的官兵七嘴八舌的说:什么手掌脚掌,都这样了,还摆什么臭架子!

  还有人大声喊:你去问问你们那个首长,我们要撤到哪里去,是不是要撤到老毛子那里!

  四平战役失败后,解放军大量逃亡,从四平退到松花江北,前后不下近万人开小差,连林彪的作战科长王继芳带着大量秘密文件投敌。

  大家看看,就是这个意思。

  例子如此,如果只是短期局部战争,敌弱我强也就算了。南京今天丢了,明天我们反攻回来,没什么了不起。

  但抗战是持久战,南京一旦丢了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打回来,需要考虑政治上的影响。加之持久抗战用蒋介石的话来说就是苦撑待变,各方面都不如敌人,大部分时候就是依靠意志力支撑,所以民心士气非常重要,

  现在是敌强我弱,南京不可守,但如果随便放弃,政治上的代价太大。

  很多人会说,连首都都不守,还能去守什么地方?首都国军见到日军就跑,那什么地方还不能跑,靠什么一直打下去?

  你们整天宣扬要牺牲救国,现在连首都都不打,不愿意在首都牺牲,还让老百姓怎么信任你?

  所以不防守而放弃南京从政治上是不行的!

  如果像刘斐说的那样用10几个团2,3万人守一下,会怎么样?

  不错这样一来国军不会损失太大,了不起这2,3万人全部损失了,对于200万国军来说算不了什么?

  可是如果防守南京,其实就是政治上做一做姿态,让全国全世界知道我们是有决心抗战的。那么防守南京至少要能守几天吧,不至于守了比没守还差!

  目前日军围攻南京有8个师团,总兵力高达24万之众,按照上海的标准,想守住至少要用50万国军,如果用24万国军,恐怕也守不到半个月以上,更别说用2,3万人,怕是这只能守几个小时最多1,2天,这跟放弃又有什么区别?

  南京城墙就长达30公里,外围阵地少说也有70,80公里长。根据战前估算,光是外围阵地一线防御至少要15个满员师,20多万人,加上二线阵地和预备队,南京防御最少也要需要30,40万人。如果低于这个数量,连阵地都无法控制,整个防线会千疮百孔,到处都是漏洞!日军怕是从阵地的缺口中就能直接杀到南京城下,那还守个屁啊!

  实际上,如果没有20,30万人又如何守的过来?

  现在只用不到十分之一的兵力,恐怕只能在南京几个城门口守一下,能守住超过6个小时以上就是奇迹了

  此次会议蒋介石虽然没有下决心,但显然偏重放弃南京,最多象征性的守一下。

  不过以蒋的性格,他是绝对不愿意屈服于日军的淫威的,因此对放弃南京这个国府陵寝所在地,是很不甘心的。

  当时日本空军对南京经过三次大规模轰炸,蒋介石在日记中愤愤的写道:敌寇以为反复轰炸,可以逼我迁都或屈服,其实惟有增强我抵抗之决心而已。

  其后他率领众将去中山陵祭拜,回来以后,他忧伤的写道:对上对下,对生对死,对艰难缔造之首都都实不忍一日舍弃,依依之心不胜言矣!

  但两天后一个人改变了这一切,这个人就是军阀唐生智。

  二天之后蒋介石再次召集高级军官商讨南京保卫战。

  这次会议多了几个人参加,包括军法总监唐生智,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刚刚赶到的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等人。

  会上刘斐再次阐述了上一次的建议,提出如果要守,也只用12个团,和日军碰一下就放弃。

  李宗仁也表示不能守,象征性的守一守即可。

  李甚至在会上说:守是肯定守不住的,当年我们在北伐龙潭战役取胜(李宗仁和白崇禧联手指挥的),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力量远比孙传芳强大。所以在南京外围正面硬拼,我们能赢!但现在敌我力量悬殊,南京外围我们无兵可用,没法守。如果光守南京城下,怕是1天都守不住。南京城墙下除了雨花台,紫金山两个小岗,根本无险可守,自古以来也没有防守成功的先例。当年守南京的清军那么强大,守了10天就被太平军攻了进去。太平军炸毁的那段城墙就在会场附近,大家如果有兴趣,会后可以跟我一起过去看看。

  李宗仁德高望重,他说完以后众将没有人说话,貌似事情就这么定了。

  谁也没想到是,当时带病在身的唐生智突然站起来发表了一番让众人瞠目结舌的演讲。

  唐生智在会议上气势极盛的声称要死守南京,他慷慨激昂的说: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如何对总理在天之灵?因此,非死守不可,要与南京同存亡!

  如果唐生智只是说军事上要防守南京的意义,那么包括刘斐在内很多人肯定都反对,但此时他精明的拿出政府首都和国父陵寝所在一个大帽子压住别人,其他人就不便于开口说放弃南京了。

  可以说,对于唐生智如此态度,与会的将领们都十分吃惊,只有和唐共事过且出身相同的老军阀李宗仁并不吃惊,心理却十分鄙夷。

  因为李宗仁一眼就看穿了唐生智的意图,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唐生智当初自告奋勇担任南京城防司令,其实只想趁机掌握兵权,所谓与城共存亡的话,不过是空头支票。

  ------------------唐生智本来是湖南的土军阀,投身北伐也不过是一种投机行为。之后两次起兵反中央都被击败,第二次还被谎称前来协助的杨虎城背信弃义的抄了他的老巢驻马店,抢走了唐的大量军火物资。此次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最后的撤退中的指挥有重大失误,除了前期死于和日军交战的2万国军外,撤退时还有约6万国军部队。最终的结果是由于撤退指挥的失误,大约3万国军士兵在撤退途中战死或者死于日军的大屠杀,最后只有3万多国军以各种方法突围成功,而国军此战也殉国11名将军(还有6个殉国上校军官被追授少将军衔),连南京市市长,宪兵司令萧山令也战死了,算的上极为惨烈。

  在唐生智如此激愤的请缨下,当时蒋介石态度也有所改变。

  这次会议结束前蒋介石说唐的意见很对,我们再研究研究。也就是说,蒋介石开始动摇了第一次会议的决定,倾向于打了。

  第二次会议就这样结束了。

  其实上,如果没有人支持守南京,蒋介石恐怕也不会死守。不过现在既然有将领自告奋勇要守南京,蒋的态度自然随之改变了。

  蒋介石开始考虑多拿几万部队防守南京,最好能守上一两周,然后再撤退,而不是用2,3万军队象征性守一下。

  在蒋介石看来,拿个10万人守一下南京,只要把握的好,大部分都可以突围出来,不至于损失太大,又不至于守个1,2天就完蛋,这样各方面都说得过去。

  于是第三次会议是第二次会议以后第二天,蒋介石已经下决定出动不到10万的部队来守一下。而此次唐生智重演了前一日激昂的演讲,再次说明必须守南京的意义。

  唐说: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但当蒋介石谁愿意防守时,与会者没有人说话!

  这种必败又极为凶险的仗正常人没人愿意打,况且起先他们都主张不打,只有唐生智愿意打,那么自然应该由他来负责。

  果然唐生智说:委员长,如果没有别人愿意守,我愿意勉为其难,我一定坚决死守,与南京共存亡!

  会议中唐生智也自告奋勇去守南京,但向蒋介石要部队。

  蒋介石怕其他部队不可靠,将自己最精锐的四个德械师36,87,88师,中央教导总队,以及后来五大主力之一的74军,配合宪兵部队两个团,以及新调来的徐源泉北方兵和广东部队等交给唐生智。

  为了怕战力不足,蒋介石仅剩的几十辆轻型坦克中的一个连10辆德式1型坦克也交给唐。

  这些部队编制上约13个师,满员的话应该有10万多人,唐生智在回忆录中也说有11,12万人。但由于这些部队都接受了淞沪会战巨大消耗,实际总兵力只有8万多人,其中还有3万多人是新兵。

  以孙元良的88师为例,该师满员为1万多人,经过淞沪的三个月激战,前后补充5次兵员,伤亡总数高达1万多人。

  此次88师退到南京仅剩6000多万,还有约三分之一是新兵。而宋希濂的36师更差,全师1万多人推到南京仅剩3000多人,补充了3000新兵才刚到6000多人。

  为什么跟唐生智回忆的有3,4万人的差距,这也侧面说明了唐生智不知兵,甚至连实际的兵员情况也不太了解。

  有人奇怪,唐生智为什么傻乎乎的去要求守南京呢?其实他并不傻。

  这里就需要简单说一下唐生智的历史。

  唐生智,字孟潇,湖南永州人。唐出身军人家庭,祖父唐本友是曾国藩湘军中的一员悍将,官封广西提督。唐生智的父亲唐承绪官员出身,做过县长,后来弃官从商。

  唐生智从小志愿就是做军人,在18岁的时候,他考入湖南陆军武备学堂(陆军小学)第一期,当时还是清朝末年。次年唐生智升入进湖北武昌第三陆军中学,3年后又考入保定军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连学习。

  毕业以后,唐生智进入湖南陆军混成旅任见习排长,由此在湖南军界打拼了几十年。

  唐先后参加过护国,护法战争,并且从军的10年后成为一方诸侯。

  唐生智在1923年自立为王,成为湘军4个师长中的一个,也算是湘军中的一号人物。

  唐生智本人科班出身,能力也算不错,这在湖南众多土军阀中间算是凤毛麟角

  他的个性特点是有胆量,敢做事,但传承军阀的特点,此人傲慢自大,事事争先,而且权力欲望极重。

  有了一支战斗力颇强的军队以后,唐生智逐步在湖南建立自己的帝国,不但割据一方,还建立了高达5万多人的一支湘军部队。

  1926年唐生智在军阀混战中掀翻当时湖南省主席,军阀头子赵恒惕。赵其实是直系军阀吴佩孚在湖南的代言人,吴随后出兵攻击唐军。唐生智不是吴佩孚的对手,接连败退,被迫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救。其实2年前广州政府北伐,就是在湖南宜章击败的。

  蒋介石当时已经准备北伐,在研究局势以后,果然下令提前出兵,声援唐生智。

  北伐军进入湖南,由此北伐正式开始。

  可见,唐生智加入北伐并非出于革命,而是更多从自保角度出发。

  在北伐中,唐生智的兵力迅速扩大,曾经达到指挥15个军的规模,他也曾经担任湖南省主席,第八集团军司令,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实际掌握了湖南湖北两省,是国军内部举足轻重的军阀头子。

  本来如果一帆风顺,到了1937年唐生智的地位应该不在陈诚之下。

  可惜他的野心太大,首先是北伐期间他利用蒋介石清共分党,宁汉分裂,控制了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对抗。期间他甚至联络北伐敌人孙传芳试图联手进攻南京政府,结果被蒋介石打败。唐生智见势不好,扔下在武汉的部队逃亡日本。

  但唐并不死心,北伐结束以后,唐利用桂系和中央的战争,拉走了一批自己的旧部,重新拉起了一支部队。

  然后的军阀混战中,唐生智再次反中央,又被蒋介石击败。

  他和石友三联手,结果正面被中央军击败,后面又被背信弃义的杨虎城抄了老窝驻马店,最终一败涂地,在1930年又一次只身流亡香港。

  由于唐生智名气很大,后来蒋介石放了他一马,允许他回国,还给了他一个训练总监部总监的位置和上将军衔,但再也没给他军权。

  唐生智对此非常不满,在抗战爆发之前他基本不做什么公务,一些高级会议也以身体不好为由不参加。

  需要说明的是,唐生智本人并非善类,对于政敌从不手软,杀了不少人。

  1926年逼走赵恒惕以后,唐以赴长沙讨论善后事宜,邀请了另外三个师长:湖南第一师师长贺耀祖、第二师师长刘硎、第三师师长叶开鑫。

  结果很多人上当,唐生智诱捕了第二师师长刘硎等人,随后立即枪毙了肖汝霖(第二师秘书长)、张雄舆(第三师参谋长)、刘重威(第三师旅长),杀了一批政敌。

  北伐期间,唐生智先是将前第九军军长彭汉章枪毙,后在逃亡前还不忘将第八军第一师师长张国威勒死(他接受南京政府委任的第八军军长职,密谋脱离唐军)。

  此次唐生智在这种情况下主动要求守南京,现在看来主要是以下三点原因:

  1. 试图获取军权

  李宗仁对这点看的非常清楚,唐生智就是为了要兵权。

  虽然反叛中央以后,蒋介石放了他一马,允许他回国,还给了他一个训练总监部总监的位置和上将军衔,但再也没给他军权。而唐生智旧部也都被蒋介石争辩消耗掉,他自己传统部队也不存在了。

  其实唐生智明白,既然他多次反叛过蒋介石,又不是黄埔出身,此生不太可能再得到军权。

  这点就是致命的,对于军阀来说,如果没有兵,就一钱不值,就等于地主没有地,司机没有脚,画家没有手。

  唐生智想得到兵权只能通过一个极端的手段来获得,也就是所谓的富贵险中求。

  那么显然南京保卫战就是一个契机,别人都不愿意,他来承担,蒋介石自然会同意。那么没有兵权怎么防守南京?这样蒋介石必然给他兵权,一来手上就有10万大军了。退一万步说,不管打的怎么样,总比现在做个有名无实的军法总监也强10倍。万事开头难,有了这个开头,下面说不定还会有其他的机会,说不定就又能回到军界了,由此转机来了。

  唐生智这种人如果有了军队,肯定会迅速扶持自己的力量,也就是实权派了。

  2. 抗日意图

  可以说,唐生智抗日思想还是有的,防守南京也不能说是完全投机行为。但这个抗日热情有多少,就很难说了。实际上最终唐生智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和南京同存亡,而是自己下达撤退命令以后先开溜了。如果誓死抗日,至少应该迟一些走吧。要知道南京市长,宪兵司令萧山令中将当时也接到撤退令,但他却指挥宪兵部队掩护中山码头的国军撤退工作,整整坚持了一个晚上才撤退。而当时日军海军已经封锁了长江江面,萧山令中将在乘坐木船渡江过程中遭受日本军舰扫射不幸殉国。如果他和唐生智一样,早在16小时之前就可以渡过长江了,也根本不可能牺牲。

  3. 试图获得蒋介石的喜爱

  显然唐生智知道蒋介石想守一下,但自己又不好说出来,他如果挑头说一下,就中了蒋介石的意思。那么无论南京最终结果如何,蒋介石不会追究他责任,万一打好了,自己还会名利双收。

  11月24日,国民政府特派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负责指挥防御南京的部队。

  自然蒋介石的意图很明确,他让唐生智指挥部队守一下,象征性的守一下,而不是和日军硬拼。道理很简单,蒋介石并没有把从上海撤退的30,40万国军都退守南京一线,而是命令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直接撤退到安徽,浙江去,摆脱日军南北线的合围作战。

  另外守南京并不是死守,一旦情况危急,就需要立即突围,保证大部分部队能够逃出来。如果不是这样,蒋介石也绝对不可能把最精锐的部队全部拿出来,这可是他的看家本钱。

  那么南京保卫战就这样定下来了,一场必败的战役。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8-12-25 14:10: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数万国军受困南京——可歌可泣的南京保卫战

下一篇:南京保卫战——激战到最后一刻的南京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